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黑暗中相逢》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黑暗中相逢》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10 02:39: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黑暗中相逢》的读后感大全

  《黑暗中相逢》是一本由倪湛舸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暗中相逢》精选点评:

  ●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一个学北大的MM,跑到美国学宗教神学,她眼里的这个世界的一些东西.

  ●这把文艺得让我有点吃不消了,眼花缭乱,走马观花。个人观点:不是说关于阅读经历的日记、随笔(其实我觉得叫随笔都有点牵强)出不得。不敢说一定更加丰富,但至少每个人的阅读历史都比写作历史长。这样想来,不管余华现在变成什么样了,其实他当年的《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那本真算是读书笔记里面写得好的了。

  ●密集的、广泛的知识储备,概括的、私人的评论。“我”的频繁现身是某种形式上的强硬输出,还挺欣赏这种主观性的评价,至少在含糊其辞面前显得有分量,有见解以及个人的思考。尤爱书中最后一句,“我们是残缺的,所以敞开”。

  ●“我看见我们笑着相爱,哭着相爱,在黑暗中无所畏惧地相爱。然后,相爱着相忘于伟大的黑暗,此生甜蜜的家园。”(238)“我们是残缺的,所以敞开。”(282)这样快活地活和写,玩弄理论与文本,多好啊。很特别的文风,把“看”与“被看”调和得很好,又那么活泼、敏感、诙谐。如果说激发读者的书写欲对于一部作品而言是可观的评价,那《黑暗中相逢》即是这样的好书,其独特之处还在于,用最大的诚意激发读者生活的欲望,而这应该归因于倪饱含激情地生活,有一种对生的贪婪的滋味。确实不应该停止写作,更不应该停止笑、停止哭、停止对爱的希望,否则就是对生活的玷污。(另,排版设计可以去死了。)

  ●栖息姐送的书 刚看完 。。

  ●有思想,看完觉得自己很无知。呵呵

  ●自勉!

  ●就随笔来说打三星。头一次碰到口味和我差异这么大的作者,感觉倪老师应该是一个很丧的人,所以才能写出来我不喜欢张爱玲而且说的时候要狠狠踩一脚蟑螂,苦得咬牙切齿,暗地里的那股阴劲儿把她压得很厉害。说不上难过,就是觉得有点惋惜,我不喜欢人间失格,但我没办法说阿治是坏人。希望看《白刃的海》可以改观。

  ●好看。

  ●开阔了视野,但感觉是典型的文人写作,在前线但也飘忽命薄,那不是我想寻找的。

  《黑暗中相逢》读后感(一):天才少女的痕迹

  作者是当年闲闲书话的偶像,她那混乱约定的求学时期简直象一个色彩斑澜的迷宫,令人心驰神往。这书大概基本上是那时写的文章的结集。由于国外求学的原因,又由于涉及比较文学、宗教、诗歌,再加上一个沉默中性化的小天才脑袋的神游,阅读就好似看一部紧张的侦探片或者惊悚片。这就是喜欢她早期文章的全部原因。 后来毕业了成熟了,大概写的东西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但是也就不独特了。

  《黑暗中相逢》读后感(二):偶尔素不相识,偶尔相亲相爱

  2006年3月1日的日记上简单地这么写着:

  在图书馆翻到一本有趣的书--<黑暗中相逢>.

  一个年轻的女人看了很多书很多电影.并且自以为是地说了很多话.我真觉得喜欢.

  喜欢这样的话,喜欢这样的女人说这样的话.

  于是事隔大半年之后,我已经从从学校毕业之后,我已经见了作者之后,我已经看到她的第2本书之后,我竟然感激起学校来,感激起天涯来,感激起黑暗来.

  原来,于黑暗中相逢,竟也是幸事.

  2006年3月10日的日记:

  一个人在死寂的宿舍里喀嚓着饼干,饼干干的掉渣,不管我怎么小心地咬,还是被碎屑蒙住了眼.

  quot;每次打电话给你,都会想一个百位以上的数字,然后掰着指头数完,这才有勇气拨你的号码,害怕听见你的声音.因为,除了它,我一无所有."

  2006年4月7日

  梧桐树已经发出嫩绿的芽.而有一种树却在疯狂地掉叶子

  那些红红黄黄的叶子飘洒得满天都是.

  有一个女人踩在叶子上,边走边捧着脸哭.

  可是你都没有告诉我,这是为什么!!!

  倪湛舸还是神游,散漫有致.抬眼看,RAIN正一身纯白风情万种地边走边唱.

  这书我看了很久很久,反复地嚼碎,反刍.

  那一段时间灰暗的心境,正契合了书中的人性的孤独.人与人之间的隔绝,冰冷寒凉的人世,我们能有什么办法??

  7月,倪回国来出新书,我竟有幸与她一起吃饭.

  刹那间,所有书中堆砌起来的她的印象,都戛然断裂,拼合不起.

  这个她与书中的她怎么都是隔绝的厉害..

  我记得,我带了水蜜桃给她.

  我还记得,那天我们都屐着凉拖,有夏日低闷的空气.

  江苏路上江苏路上.

  《黑暗中相逢》读后感(三):转载评论

  以下是她在榕树下的自我介绍,而我喜欢她的通才小女子半的嬉笑怒骂又有大气的神学哲学评论通晓文史哲看漫画看VR看帅哥,强啊 偶像!!

  quot;nizhange者,倪湛舸也。正混迹于某耶稣会(宗教改革时热中于搞暗杀的一黑帮)大学神学系,却仍冥顽不化地坚持虚无主义者本色。

  有聊时体验欲接近上帝而不能的痛,无聊时置上帝而不理任性而为:写作。邯郸学步式的写作。中文可以疙瘩得让人嘣牙而英文仍忍不住犯种种silly mistakes。而且,人渐渐长大,文章里的晦涩也渐渐越来越重,几乎成为知识枷锁下勉为其难的狗爬。好在身为小女生,会时不时泄露一点按捺不住的艳丽,甚至纯(蠢?)情。

  会有人看吗?我怀疑。我不在乎。

  狐朋狗友总是嬉皮笑脸或义正词严地告诫我:必须与人群保持距离。其实我没有那么清高,也不会矫情。所谓的距离不是被保持的,那太没有诚意了。

  我的准则是诚心正意,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嚣张。"

  有人这么评论:

  把湛舸的文字推荐给朋友,总能听到朋友们说她的文字充满冷意,而我也总是奇怪。也许因为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肯定,所以我看到了肯定,极端的冷之后的极端的热。冷和热本来就是一件事物的两面,而在湛舸这里,表现得都是那么的撼人心魄。只有这种寒彻骨髓的洞察,才是我们唯一的微薄希望。”

  还有人这么说 :

  “有时候难受地不想再看。因为字里行间是痛、哭、畏惧。这些东西于她全然不是姿态,是‘当胸被踹了一脚的痛’。而这个冷,倒是让人敬佩的冷。因为不回避,不缓和,面对问题时直往下看,直往下走,不在中间折衷妥协。而且这个冷,像是她自己一个人走到冰洞里头去,看着的人固然冷,最冷的人还是她。不是事不关己的冷嘲,而是身处其中的,对世界,对人,对己的一个冷笑。”

  《黑暗中相逢》读后感(四):轻逸的潜行者

  轻逸的潜行者

  有段时间——大概是2002年年底,我在网上读了很多由网名“碧玉舲”所写的小文章。小是因为字数少,给我印象最深的那篇《辛博斯卡写随笔》,454个字,抵得上我好几年的读书总和。所谓眼界、或者说所谓开眼界大概就是这么回事。一个朋友说,他到天涯社区的“闲闲书话”只看两个人的文章,NO.1就是碧玉舲。身处“比尔·盖茨时代”,在虚无黑暗的世界里等待某个人的消息,这是一件多么神奇而愉快的事情。也正是如此,曾经问过碧玉何时汇集出书,不限于少数人阅读,现在碧玉舲变成倪湛舸,并且书也一出两册,正好遂了大家的心愿。

  中国动笔的人老早就抱怨言说之难,网络其实加剧了这种难度:自由带来的轻易言说,避免不了散漫与粗暴。我厌烦既不能说其好又不能说其不好的文章把式,厌烦可笑的抒情,厌烦举轻若重,厌烦这些鬼把戏。批评是轻盈者的游戏,用中国人的故事来讲就是胡老师(胡兰成)说的,人不能写比他高的人。用外国人的故事,最恰当的则是卡尔维诺(Calvino)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转述《十日谈》里诗人吉多的故事:佛罗伦萨的浪荡子们作弄他,把他逼到墓地,薄伽丘写道(他如此报答他的后世),吉多“一手扶着一块大墓石,轻快灵便地一跳,跳到那墓石后面,随即拔腿走开,摆脱了他们。” 卡尔维诺说,吉多一跳而逃脱,真是一个身轻如燕的人。在我读碧玉文字时,能够感受到漂亮的跳跃。越过还是被绊下来嘴啃泥,是我私下评判的标准;而如今我自己也要来试着跳一次,为了避免被绊下来嘴啃泥,我避开了碧玉的诗只对她的随笔表示好感——因为你会发现她写随笔,写评论的文字,纵然对方是多高多大的人物,没有情绪、没有抒情甚至没有美——至少是没有唯美倾向,我顶佩服不是唯美主义者的女人。而碧玉的基调也是泼辣爽利的。

  跟电影、阅读沾边的随笔,从前有朋友力劝我不要主攻,她问我,你写的与其他人写的读者第一眼能区分吗?我不敢保证,所以多看少写。时至今日,电影爱好者、读书人以及与此有关的写手用多如牛毛形容应该不过分,但是——但是我觉得碧玉的文章在其中有着显著logo,这些文章天生属于最好看的文章之一,不过我也比较泄气地想,它们不一定能够获得多如牛毛的电影、书籍爱好者的青睐,赢得他们内心的赞叹,因为它们实在太不一样了。

  也许我的抱怨正是我的惊喜,读《黑暗中的相逢》就是这种惊喜。当我拿到碧玉的这本书再次细读时,我知道这名字其中自有一份孤独。就一个网路上的符号而言,我这个符号希望不断读到碧玉的文章,作为读者和朋友,我对她的期待自然不是评论而已——当然文学能量的多寡不是以我个人的愿望而定,然而我愿意一再重复这个愿望。受我鼓吹的爱书者,我不能保证这是最好的书,但它们从此以后都会陪伴你,成为你阅读过程中潜在的比较。

  《黑暗中相逢》读后感(五):柔软是苦难生的茧

  有一位朋友,他叫宇宙,几次在群聊时候提到一个天涯的ID碧玉舲。闲时买书的时候就搜索作者的名字倪湛舸,想顺便买一本读读。然后发现这本书,象之前发现的台湾作家张文亮的书一样,是要列入图书馆借书行列的,意思是说你有钱买不到。然后很花了一番功夫得到,也许是因为作者是学英语语言文学的神学硕士、未来的宗教与文学专业博士、也许是因为这个封面看着讨喜,也许我是那种欣赏她书中所写“随随便便拉个陌生人,然后爽爽快快地死得干干净净。”的人,也许是因为这本书和辛波斯卡的诗集们一样有个甩得出去的书名《黑暗中相逢》,好像就会放光。

  书序是刘浩明写的,他说:“诗人倪湛舸用笔记的方式记录阅读中得来的吉光片羽,这些吉光片羽尤其因为受电影的表现方式的深刻影响而生异彩。电影提供给她感受和表现的方式,书籍提供给她思维的经纬,使得她年轻的生命能超越存在浅尝辄止的贫瘠,无需通过对市民社会做出哗众取宠的反叛姿态便能直接留下力图贴近本真的痕迹……”

  在我生命中最黑暗的日子里,这本书被放在床头,被最亲近的几位朋友翻阅。

  有的说,我看了,这本书不好看。

  有的说,这本书太好看了。

  其实我到现在也只看了20页。

  文字有点儿吓人。

  目录分为7个部分:神学随笔,书山有路,美丽人生,文心雕虫,随心小语,声色犬马,实验文本。

  开篇是写“七宗罪”。

  她写骄傲:“摒弃了现实,彻头彻尾地活在自己创造出的世界中的人,这其中的艰辛和英勇,让懂得者大哭,让我手脚冰冷。”

  她写懒惰:“七宗罪里的懒惰,我看叫做麻木更贴切。”

  她写贪食:“但不能说穷人就此要成为真善美的化身。于是我便坚信,苦难是有重量的,这重量下没有扭曲变形是骗人的,而被摧毁虽然屈辱,却也是我们不得不承受的现实。”

  她写肉欲:“干柴烈火,不过想化解几分命里那无可名其妙、却深知其重的冷感。”她说,“我只想赞美天地不仁而已。”

  她写嫉妒:“是身陷某日下午缘分的暗光”“比如庸庸碌碌的小职员,虽然没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他们的不幸里却包含着真正的活着。或许该用酸一点的话说,生存的本真。”她写到同性恋的朋友:“不过,他怎么会放手自己苦心经营的一切,他只是躲进温柔乡,借助谎言的油彩扮演别人的不幸而已,而同台的男孩,却为一出戏付出了一生。”

  她写贪婪,提到川端康成:“竟然惊觉他的大绝望与大邪恶,再回头一想,正是这种人,也只有这种人,能听草声、观鹤影,俨然隐士风范,却最不懂无欲则刚,结果执迷纠缠出一身隐痛,无奈之下,更是铁了心地听草声、观鹤影,于是冤冤相报下去。”“所以,贪婪这种罪,往往容颜出尘,却伤人于销魂,最好的例子就是美或幸福。”“而明月何年初照人,则到底是个没法回答的问题。”

  她说愤怒是罪,她有罪。

  如是说,美和幸福是贪婪,我们追求的,嗯?

  她娓娓一指:“那神秘可怖的他者永远在我们的把握以外,而我们在恐惧和战栗中供奉真爱。”

  她愤怒撒旦一样的:“拥有最极致最伟大的爱的所谓上帝,按理论说也应该有能力最完美的邪恶着,或者冷漠。”

  她冷冷的决然的自嘲:绝望把人消解了,她挥动镰刀是为了吃饭,吃饱了就想着漂亮衣服,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不再自怨自艾。但也忽然又气力在阳光下狰狞一笑。

  无缘无故的。

  她说:“所谓真善美是虚无的背景,使我们的痛苦更为鲜明。”

  这样的文字,真的是随手一翻就打开了黑暗之门。

  象《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面那位小女孩Mathilda的疑问

  Mathilda: Is life always this hard, or is it just when you're a kid?

  Léon: Always like this.

  她说“无声的、哭不出的绝望里,捂住嘴,死死的,要告诉自己,我不能叫,不能叫。”

  “人之残忍,总是这样静水流深,并细水长流。”

  黑暗中的相逢是看上去柔弱娇小的倪湛舸的赤裸相见。

  有意思的是,拿起这本书的朋友都会问:“你为什么看这本书?”

  还能为什么?

  因为纯粹、悲哀和想念。

  为了在以后,或在以后的以后,我们终究发现了生命与爱情的光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