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学读后感100字
《篆刻学》是一本由邓散木著作,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294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197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篆刻学》精选点评:
●我总觉得其中一个例子的「巳」字是反写但是作者并未指出。。。
●1. 漂亮!今年买了许多很精致的书,它最精致!最值得得瑟! 2. 邓散木先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对照理论,很好读!哪怕是我这种半吊子也能读得兴致盎然! 3. 书中还收录了邓散木先生原本不希望入册的篆刻方法,现在我用不上,以后定会有帮助。
●霸气侧漏不解释。邓散木的字也是一绝啊~
●小楷特色。有错误,但瑕不掩瑜。篆刻基础理论绕不开的书。
●如果能象金陵刻经处那样得版本就完美了,
●赏心悦目的书。
●诚意。
●看唐云的书,邓散木是位暴躁的人,嗜酒,特立独行。很难想象这样的人会摈息静气,蝇头小楷去写这样一本给初学者读的教材。唐云是真不羁,粪翁却只是学步,就像他的印,太匠气了,太做作了,虽然貌似张扬。但这却是一本好书,只那些小楷便值得细细读来,即便你从不治印。
●良心真心之作。手书小楷赏心悦目。举了诸多印作,届时还可临摹。说及学篆,“学者先将右举一百七十七字,每日写一通,俟左右上下方圆曲直诸笔法,及其下笔之先后,一一烂熟于胸中,然后将说文解字部首五百四十字,分二日写一通。如为时间所限,则分四日写一通。约以五十遍为度。既毕,再写说文全文九千三百五十七字,以日写三百余字计,则一月可遍,期以半年,把笔自渐稳定,然后再临摹其他篆书碑刻,以正其体势。”临帖粗粗又将二三年。如此扎实用功才是,毕竟学书不易。
●一本继往开来的书,经典之极。
《篆刻学》读后感(一):篆刻学的一本瑰宝
热爱篆刻···在学校的图书馆费了好大力才找到这书···后来想买来着,不过没找到···呵呵···后来就做了一回“盗书贼”用两倍的价钱从图书馆买来了···我很喜欢这本散木先生的书!字体是原稿毛笔小楷···翻来如香之扑鼻···怎一个欣悦了得!!
《篆刻学》读后感(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学校的时候看到门口的新华书店有这本书,当时没钱买,直到第二年有了工作后回校答辩的时候才买了。单看邓散木先生漂亮的小楷就让人爱不释手。
最近篆刻刚被列入UNESC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之前去杭州西泠印社看过,有些冷清。
《篆刻学》读后感(三):篆刻学
民国神人所写,民国多神人。
本想看一下篆刻学的历史什么的,没想到竟然全是古文,看得头晕。然后出版介绍还写到原文是邓先生用篆体所书写,看了一下后面的影印本,字写的太好了。
现在这个社会就是太浮躁了,所以大师也看不到了
《篆刻学》读后感(四):中国人,你应该有自己的一枚印章!
得此书,实属工作便利。虽为2004年新版(仅重印而未改版),没有1979年旧装本那般古典气,但仍爱不释手,只因书中蕴藏的那种深深的文化厚重感。本书通篇为邓先生当年小楷竖排手写,其间辅以朱红色印章实例和墨色古代篆刻拓印,读此书实则是在观赏一场书法与篆刻交相呼应的精彩表演。
中国人,如果说在文化上有什么可以骄傲的话,那首当其冲就应该是这数千年一脉相承之文字。而篆刻、印章更是中华祖先将文字上升为权威、人格、诺信之代表的一种极致尊崇与华美技艺。
中国人,你应该有自己的一枚印章!因为,只有当你看到你自己的名字被以那种精湛的技艺、神秘的字体、华美的造型和那红通通的色彩印在纸上时,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蕴含的责任、信义与使命。
鲜红的印章会告诉你,每一个名字都可以蕴含着伟大!
《篆刻学》读后感(五):篆刻美:方寸风流,气象万千
印章是中华民族原生的传统艺术,拥有长达数千年的创作、欣赏和传播历史,但在近年来遭遇了日益严重的困境。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步伐已经越来越快,这一举国盛事即将在我们伟大的首都北京举行,当我们看到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这一标志图案的时候,无不为她那见解而深刻,凝重却浪漫的韵味而称绝。雕虫前秋意,风流百代开。这,便是中国篆刻艺术独特的魅力。
历史悠久,绚烂夺目
印章在华夏文明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绚烂夺目的篇章,它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产物。乾隆帝言:“盖天子所重,以治宇宙,申经纶,莫重于国宝”,皇帝宝玺、官吏印绶若从秦始皇“乘舆六玺”开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荣誉、权力、地位的象征。失去国宝则意味着对整个过的占有权、统治权的丧失,意味着一个朝代的结束,此之谓也。
印章早期使用的朝代,是作为一种“信物”的形式出现的,大约在尚代晚期,作为持信和凭证,印章广泛用语古代贸易封检文书等,是荣誉、权力、地位的象征,是官爵的象征。当历史的长河流到春秋战国时候,玺印的使用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前各朝代的皇帝宝玺存世的是寥寥无几,惟有明清两代有较多的遗存,这些宝玺都是皇帝御用之物,制作时由皇帝下旨,工匠完成,包含选料、雕钮、选择印文、书篆、呈皇帝御览、修改、刻制、磨光、进呈等程序,要求十分严格,做工精细,极具皇家雍容华贵之特色。
虽然篆刻艺术的自觉要远远迟与书法,然而当我们试图去寻找其源头的时候,却发现它与书法有着一样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印章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很多分类,诸如国宝、官印、私章、闲章,他们各具有魅力。
独领乾坤,至高至尊
皇帝宝玺若从秦始皇“乘舆六玺”开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秦以前,无论官印私印都是称做“玺”,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推行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为“皇帝”,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朕即国家,一言九鼎,皇帝的一言一行都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这里面就包括秦代的印制,虽然无完整的文献记载,但是从一些史料和出土的秦代印章来看,秦代已经有了统一的印章制度,按照规定,皇帝的印章则为“玺”,是皇帝乐章的专用词语,用楚国的玉石雕刻。臣民的印章一律叫“印”,而且材料不能用玉。
卫宏《汉旧仪》上说:“秦以前民皆佩绶,以金、银、犀、象为方寸玺,各服所好。自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也。”
“玺”就成为了印章中最高的等级名称。臣民的印章是决不能称“玺”的。凡是皇帝发布诏书或其他文告所用的印章,就相当与今天的公章,人们称其“御宝”、“御玺”、“国宝”等,是最高权力的标志。失去国宝则意味着对整个过的占有权、统治权的丧失,意味着一个朝代的结束。
乾隆帝所言:“盖天子所重,以治宇宙,申经纶,莫重于国宝”,此之谓也。
说到国宝,人民往往容易想到二十五宝,把国宝定为25方是在乾隆时期,排定后,每一方国宝都有其特有的用途和使用范围。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又指授儒臣制定满文文字的篆法,将满文刻入国宝,这样一来,乾隆十一年所指定的25方宝中,除青玉“皇帝之宝”、 “大清受命之宝”、 “皇帝奉天之宝”、 “大清嗣天子宝”四宝保持原来的样子没有改篆之外,其他21宝全部改为汉、满篆书的形式。
另外有的皇帝玺印内容和有的国宝内容一样,只不过为了突出,在前面加了皇帝的年号,比如“雍正赦命之宝”、“雍正尊亲之宝”等,这些用语特别的场合的玺印具有国宝一样的效果和作用,同样体现出皇帝的至高至尊。
皇帝玺印也有称“宝”的,《旧唐书-舆服志》记载,武则天认为“玺”与“死”同音,在延载元年(694年0)就改称为“宝”。后来唐中宗即位,又沿用旧制称“玺”。到宋元明清的时候,称“玺”和“宝”的都有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遗存的汉印中,不是皇帝的印章也有称“玺”的,比如“皇后之玺”“淮阳王玺”等,这是因为汉代虽然也承袭了秦朝的制度,但制度已经有放宽,所以诸侯王、王太后用的印也可以叫“玺”。《汉官仪》记载,汉代皇帝有六玺: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都是玉制,而诸侯王用玺则是黄金制,称“×王之玺”。
鹤立鸡群,光宗耀祖
《汉书-朱买臣传》中记载,朱买臣任会稽太守后,“衣故衣,怀其印绶,步归郡邸,直上计时,会稽吏方相与群饮,不视买臣。买臣入室中,守邸与共食,食且饱,少见其绶,守邸怪之,前引其绶,视其印,‘会稽太守章’也。”群吏于是大惊,挤在中庭拜朱买臣。变化就是因为这枚印章产生的,原先被当做平民的朱买臣,将印绶显露出来后,一下子受人景仰膜拜。难怪战国时候的蔡泽曾说:“怀黄金之引,结紫绶于腰,……足已。”
据记载,战国时候的大小官员都靠国君所颁发的玺印拉来行使其权力,因此各级官吏都十分看重这个权力的象征,不但生前重视,就是在命归黄泉后,也不忘将其复制品随葬,以证明其生前的爵位等级。
秦朝的时候,专门设置了监管印玺制度实施的机构,有“符节令丞”。这种印章制度,为以后的历代王朝所沿袭,可谓影响深远。制度中对印章的名称、使用材料、形状、印钮式样等,都做了严格的等级规定。
秦印传世本来就很少,有些很容易和汉印混淆,我们区分的标准主要看印章上的文字是否和度量衡上所刻秦权量、泰山石刻等是否相似。
当时最重要的官吏的官印,印形为正方形,原先印面中的界格在先秦古玺那里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装饰,而先秦以后,却成了一种专用格式,这种格式的强制推行,是与秦代的制度有密切关系的,这种边栏界格的制度,成了现在分辨是否秦印的重要依据。
琼楼玉宇,典藏精彩
在书画作品上钤盖收藏印,也称鉴藏印,据说始于唐而盛于宋,唐太宗曾自书“贞观”二字的朱文印,命玉工篆成后,专门盖在内府珍藏的书画典籍上,所以,皇帝还有很一些为自己所喜欢的,表示收藏的、玩赏性的闲章。最明显的是,目前大家仍然能看到的一些书画作品上的印记。很多著名的书画作品,有的是从历代皇帝收藏中之间承继过来的,有的是从民间征集的,有的是皇帝的御笔,皇帝们在鉴赏、学习之余,常常在这些作品上钤盖收藏印,累朝叠家,有的竟有几十方,别有一番风景。
这些都可以称为闲章,闲章虽称“闲”,但意义不“闲”,千言万字浓于数字,且缩于区区方寸之间,意义十分丰富,也是篆刻的经典之所在,集书法、雕刻、美术于一体,难怪篆刻大师吴昌硕说:“刻画金石岂小道,谁得鄙薄嗤雕虫”。“择言镌玺,以示自警”,力求能充分体现自己的性情和意志,在寥寥几个字中间,把皇帝鲜活的个性展示得淋漓尽致。
值得一提的是室名印、斋馆印。始于唐代李泌,有他留下的一方白文玉印“端居室”为证。历代文人墨客纷纷仿效,留下了各种雅致的斋馆室名印,文人墨客如此,在宋代的时候已经是相当普遍,皇宫里面也不例外。而且这也反映了国家在当时的政治状态。比如清代康熙的时候,处于满汉民族的融合时期,文化方面的发展很有成效,故而与他有关的室名多与文化活动有关。如“渊鉴斋”,则有以之命名的《渊鉴斋古文》、《渊鉴类函》、《渊鉴斋法贴》、《渊鉴斋摹古宝类》等书籍。
龙腾虎跃,千状百态
除了在印章材料上的特别外,历朝历代对乐章的钮首都有一些要求,与普通百姓分开,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
钮首的产生最初是为了便于印章的使用,如果没有合理的提取把柄,就很难取得理想的印面效果。钮首随着篆刻艺术的发展也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不同时代的钮首也反映不同时代的特定观念。秦汉以来,历朝官印,可根据钮首的不同来显示不同的爵位。《汉旧仪》记载:“皇帝,玉玺虎纽,皇后,金玺虎纽,诸侯王,黄金玺驼纽,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与三公、前后左右将军,黄金印龟纽……”。
在给兄弟民族颁发的官印中,大多是蛇纽和驼纽等。宋元以后,由于官印越来越大,不再穿孔佩带了,纽也变成了手握的把手。而私印则并无什么规定,根据自己的爱好可以自定造型。
结语:
当今,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团体当属杭州西泠印社,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誉,社址位于杭州西湖孤山中山公园西面,南至白堤,西近西泠桥,北邻里西湖。社内包括多处明清古建筑遗址,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有“湖山最胜”之誉,占湖山之胜,揽金石之华,是孤山园林的精华所在,也是旅游好去处。西泠印社每年固定在清明、重阳前后举办雅集,以孤山社址为核心,公祭印学先贤,举办社员作品和藏品展览,开展鉴赏研讨等活动,诗词吟咏、笔墨酬唱、赏鉴珍藏,延续了传统文人结社的聚会方式。方寸风流,气象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