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十夜读后感摘抄
《梦十夜》是一本由夏目漱石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梦十夜》精选点评:
●好像突然看懂了,又好像離讀懂還很遠。
●李振声大人我爱你……
●断断续续看了两个月,恍惚。百合女 鬼之子 老人与蛇 武士开悟 野草?
●~
●“文风清隽,想象奇瑰”这个评价确实中肯。较之一些作家强调本体与周遭的距离感,夏目漱石的随笔之间却读出许多粘连之感。
●不见野菊枝,唯闻桐油臭
●1 只读了梦十夜,日日陷于各异梦境的我,真切明白这书中最为真实之处,恰是吊诡与不合逻辑,读进去,像是眼见梦的本体。2 夏目漱石的行文真是好看。
●大师的作品小的真的读不来 orz… 倒挺喜欢第七夜那个故事的
●很好看
●原版
《梦十夜》读后感(一):扑朔迷离的梦境
梦十夜是作者在不惑之年写出的作品,每个故事都很简短,而且梦境之间相互独立,真正想去让大家从中领悟到什么,也许只有作者心里清楚。大体上应该是从个人经历有感而发,对生活,人情皆有过人的感受性,通过自己的鬼眼窥探出世俗的人性。各种错综复杂的片段交织在一起,意在让读者体悟出人心中赤裸的本质。
《梦十夜》读后感(二):漱石的梦境
夏目漱石的散文非常有灵性,你可以从他被置换了的角度、奇特的想象和回味悠长的描写中感受到心中包纳万物方能生出的空间感和独特的视角。如果一个人只以自己为中心而缺乏一种对世界和自然的崇敬与热爱,是绝对写不出这样的文章。尤其是《梦十夜》,平常人晚上睡觉时的意识充其量是梦,但漱石的却是梦境,境由心生,“梦十夜”所包含的情感与想法非常饱满却内蕴深厚毫不造作。有人说鲁迅先生的文风多少受到了漱石的影响,并将《梦十夜》与《野草》相比较是完全有理由的。只是鲁迅先生的书并不好读,很费力气,但是漱石的文章虽然含义丰富但读起来却让人有一种愉悦之感。
《梦十夜》读后感(三):有机会再拜读
我最爱第七个。放在历史背景里就很好理解了。其实这十个故事都有相似的意思。主要思想表达的是日本那个时候开始对西方开放,西方文化科学等大量输入,日本人面对发展和现代化感到又激动又害怕。因为西方文化植入的同时,日本人担心自己在渐渐失去他们自己的identity。在第七夜这个梦里,船就是驶向西方的日本--船是向西航行的,但是却没有人知道具体会驶向哪里,代表了日本人的恐惧。“我”则代表了担心日本正在失去自己文化的那一群人,有些人拒绝接受新的输入。心中布满了挣扎却不知所措。跳船就是他们思想斗争的结论,更执著于过去的日本,更想留在过去的日本。但是跳船以后才发现后悔莫及。
其实“过去的日本”这个概念在整本书里都有很多体现,比如有一夜讲古代木匠的雕刻里有神,现代的则没有了,这么一段。表示的是类似的思想。
拙见
(写于2010年。。。?)
《梦十夜》读后感(四):想要好好地被爱啊——《梦十夜第一夜》
一个琉璃般透明而惨白的梦,足够浪漫也足够脆弱。
我的爱人啊,她是尖尖的瓜子脸,如瀑般黑直的长发,胜雪的肌肤,鲜艳的红唇,如此美丽。
然而她要走了。小心翼翼的我,带着一颗敏感易伤的心的我,一遍又一遍地问,“你要走了吗?”“是的,我要走了啊。”
还是要离开我啊。“但是,你给我砌一座水晶般的墓,好不好?嵌着星月光辉的墓,好不好?”“然后你在墓边等我一百年好不好?”
“好的。”
她走了。
我等了一百年。她没有来。是不是,被骗了呢……
摇摇曳曳一枝百合从墓里生长出来,在我的唇边绽放。终于等到了她啊。是过了一百年了啊。
哪怕要砌一座水晶的墓,等上一百年的岁月,为了那一份美丽的爱,虽然是害怕受伤的我,仍是愿意的。
《梦十夜》读后感(五):不是书评
一时好玩,戏仿一篇,读第六夜的时候,想过另一个结局,自然没有原来的好,不过可能更是自己的梦。
“刚刚那个年轻男子回我说:
‘不难啊!那根本不是在凿眉毛或鼻子,而是眉毛和鼻子原本就埋藏在木头中,他只是用凿子和棒槌将之挖掘出而已。这跟在土中挖掘出石头一样,当然错不了。’”【第六夜】
于是我想这也不难。想必木头里总会有个雕像的,又何须要别人来凿。前些时候,后院岂不也有橡树被吹倒。我挑了较大的一块,奋力凿着。
扬起的木屑渐渐迷了我的眼,我却仍然够不到木头里应有的沟壑:我触不到石头,也可能石头在更深的地方。
也不知道过去了多久,渐渐眼前不再有木的颜色,木屑也稀薄了。虽然是干涩到生疼,也终于勉强可以睁眼一看眼前的木头。木头上有一张我不认识的脸。
这是一张我不认识的脸——在梦里,我不能记起他是谁。我找错了木头,木头里有一张我不想要的脸。我痴痴地想,觉得害怕、后悔,便一阵奋力,要挫去他:他被我挫去了嘴。
木屑又扬了起来,我的眼睛干涩、生疼。却看见他说:先生,先生,你的脸呢?
越来越密的木屑使我睁不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