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从的江湖的读后感大全
《不服从的江湖》是一本由王怡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服从的江湖》精选点评:
●曾经很赞同王怡,但在现代中国阶层非常多元的中国,与欧美有一个基层稳定的中产共识不同,这种书斋言论总是无法避免的失之片面
●从武侠谈到律政,微言大义,精彩绝伦。
●大开眼界,入“门”必读。可惜一版一印,绝响已矣。
●愿早日得自由
●高一时从图书馆借到这本书,在书上乱写了很多。
●当年高二的暑假作业就是读这本书,炎热的夏天跑遍上海的书店,在一个犄角旮旯里找到它。王怡是个蛮有意思的人。有很多回想像他一样大学四年看完1000部电影,现在看来是无望了。
●信教之前的王怡戾气如此之重
●前面好玩,看得比较仔细,后面看得有点粗略。
●看武侠的法学家,哈哈哈
●王宪政从武侠,电影里引出的自由主义启蒙,很可惜他现在不写了
《不服从的江湖》读后感(一):你得坚持
服从什么,不服从什么,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为什么服从,为什么不服从。大家都有自己的理由。只是,理由交换之后呢?是东方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方。这恐怕就不好说清楚了。不管服从还是不服从,总有一个行为的底线。这个底线是什么,交往理性是不是能说清楚,我看还是个问题。就像什么传统才能具有合法性,就不是一个理论能够解决的问题。难道又只有回到宗教?
《不服从的江湖》读后感(二):敢于不服从江湖
很偶然地买了这本书,因为此书第一辑的目录大多是关于金庸武侠小说的.回去一看,颇有趣味而又不乏道理,以武侠来说现实中的问题,说的还这么有趣的我是第一次看到.作者能从笑傲江湖中看出岳不群是个联邦主义者,这点有点哗众取宠的观点也让我佩服不已,是本值得一看的书.
第二辑主要是影评,除了有<载满鹅的火车>和<女贼受衙役,我们爱你们>写的还行外,其他的没多大意思.
王怡作为法学专业毕业的大学教师,在第四辑的作品中得以体现,这也是我作为一个学法的人最爱看的一个章节,其中以<一把火怎么烧:钞票、国旗和秸秆>中说到了农民和国家对秸秆的处理权的方式让我最为感触.中国的的法律只能称为律而不能称为法,法是以平等为原则的,律是以命令为背景,在中国的律法不能真正转换为法律前,我们的农民就不能对秸秆拥有所有的权利,我们就还需要大量的如王怡这些人在教授法律的同时还要不服从于这个江湖来为我们说法律的正义.
《不服从的江湖》读后感(三):思索武侠
读王怡《不服从的江湖》,为《郭靖的信仰危机》篇所触动,看过《射雕》的人很多,但记得郭靖曾经迷茫的可能不多,我是因为看过原著,才有那么一点映象。王怡对郭靖的这场天人交战进行了分析,认为“在一个如此崇尚暴力的环境中,郭靖能够灵台清明,屡遭惨变之后陷入信仰危机,已经算有大智慧之人”,进而引申到乔峰这个“怀疑论”者,“在他身上,民族主义成为了一种原罪......乔峰解脱不了这种矛盾,在相对的价值冲突之间唯有一死”。比较而言,他认为“令狐冲的慧根是最高的。黑白正邪没有绝对的标准......他最终跳出了所有杀戮的理由。他对于世俗价值的怀疑也是最深的,他从心里反感作为法官和所谓正义维护者以及上帝选民的角色。
我一直喜欢武侠之中的快意恩仇,惩恶除奸,现在看来这种思想很是狭隘,有哪个个人可以代表正义呢,谁又有权力去决定别人的生死。小说之中所表现的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公正,似乎没有任何的冤假错案,事实上呢?
《不服从的江湖》读后感(四):昆仑上的刀俎之间
这本书的原身或者说完整版,是在昆仑(莽昆仑文学艺术网站 ?)上面的《刀俎之间》和“王怡的麦克风”(忘了是第几版)里的节选。
刀俎之间分为:
一、闲话武侠
二、乱弹
三、我看电影
四、茶舍札记
五、也谈道德
六、读书清点:SEX
郭靖出得江湖,一年之中,惨遭大变。五位恩师抛尸桃花岛,成吉思汗意欲南侵,李萍在郭靖面前断然自尽,以明其志。郭靖纵马南归,一路上又是兵荒马乱,尸骨遍野,令人触目惊心。郭靖茫茫漫游,不知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一时间诸般事端纷至沓来,如同哈姆雷特得知叔父杀兄娶嫂的真相后,陷入不得解脱的质问之中:
--To be or not to be ? That 's a question.
郭靖不得不停下来,像兔子一样暂时退出与乌龟的比赛,对自己进行碎片整理。(闲话武侠之④ :郭靖的信仰危机)
王老师笔下的武侠、电影、政治、法学真是妙笔生辉、博通而又抵死幽默,
从来不知道可以这样写武侠、也从来不知道法学可以这样融和于细微……
《不服从的江湖》读后感(五):不服从的江湖
《不服从的江湖》(王怡著·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8月第1版)
王怡笔下的“江湖”,按王怡自己的说法就是:“所谓江湖,不过是一个远离庙堂,又脱离了‘差序格局’宗法势力范围的社会空间。”王怡的“江湖”背后隐然包含着“法律”的眼光。在第一辑里以颠覆武侠小说为乐事,文字自由开放,无拘无束,然其根本理念仍然是自由主义的“说教”。譬如王怡不喜欢古龙的小说《大人物》,其原因所在就是《大人物》的主角杨凡“绝对的自命不凡以及他的道德优越感和绝对的自信。”从“郭靖的信仰危机”之中挖掘出理想主义的危害性,提醒人们注意完美乌托邦所带来的“恐怖”。正如钱钟书先生说的那样:“上帝要惩罚人类,有时来一个荒年,有时来一次瘟疫,有时产生一个道德家。”在一个貌式风花雪月的时代里,真正的知识分子不会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他们从静态的社会现实中看到动态的危机,看到价值的崩溃,冀望“走出珍珑棋局”。然“苏星河为一盘棋皓首穷经三十年,却一无所得。”凭什么相信现世的人能够“走出珍珑棋局”?像虚竹(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主角)那样歪打正着的奇遇可谓是“千年等一回”,如此“走出珍珑棋局”岂不成为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虚幻而不可亲手触摸。人既然不能成为上帝,我们也不用奢望“走出珍珑棋局”,还是寄希望于“漫漫”的改良与进步,寄希望于“生在大粪中,依然可以开出鲜花。一朵有臭气、但是会思想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