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俊美的脸》读后感锦集
《一张俊美的脸》是一本由Josephine Tey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00,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张俊美的脸》精选点评:
●又一次成功的故布迷阵
●铁伊的推理,依然只能给三颗星。女扮男装而不被人发现,这在现实中是不可想象的。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花木兰、女状元等等。不可信。
●对于女扮男装这类情节设计一直表示怀疑。西尔小姐假扮先生和那么多太太小姐们在一起朝夕相处,难道她天生是公鸭嗓??这让整个故事从整体上就觉得立不住脚,是个很大的败笔。铁伊故事里比较不喜欢的一本。太编了。
●拜读
●真相比较失望,也许这种把戏在当时还算新鲜。不过话说回来,铁伊作品最吸引人的从来都不是诡计,而是人物。有个聪慧的红颜知己,几名忠实得力的同事,走在路上都能碰到令你茅塞顿开的陌生人,更何况案件本身没有任何暴力成分,格兰特你真是人生赢家
●神作+1!!!
●青春期消遣
●读之前,更确切说买之前,看了一些评论。颇有贬低铁伊的说法,但有一两人说铁伊的小说较之其他推理小说甚具文学性。难道和薇儿的小说同类?非常喜欢薇儿小说。正遇打折优惠,46块买一套八本。非常之好,合口味。一个人的生活背景、秉承文化等等不同,读书口味就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适合自己就好。
●没印象了,一般。 格兰特探长又大显身手了~
●跌宕起伏、百转千回之后的嘀笑皆非。
《一张俊美的脸》读后感(一):推理小说中最轮廓清晰的面貌
当然,推理小说的书名往往指出了重点。那么看到这个书名,大概也能多少想到最终的关窍何在。看惯了推理小说的读者在读完最后的段落时大概也不会惊讶。
但是,惊讶与否根本不是铁伊小说所需要注重的,不是吗?
能够在早期的推理小说甚至是英伦小说中,将细节与心理描摹得如此细致的,实在是找不出几个人来。
铁伊的伟大,伟大在她字里行间的那股味道,这种独特的味道,大概也是没有随着时间推进会过时的说法。这和克里斯蒂的作品定下了模式然后找角色往其间填充的作法是截然想法的。
出现在铁伊笔下的每一个人物,也许只是飘过的,都会不吝啬的给上几笔,这几笔的恰到好处,便让你觉得一个人物从扁平到立体的在书页上站起身来。
模式化的推理小说作家中,也许可以划去很多差不多面貌的作家名字,而像铁伊这样的作家,哪怕作品只有八部也是一颗不能忘却的卓尔不群的红钻,她用最清晰面貌的角色支撑起了推理小说。
《一张俊美的脸》读后感(二):To love and be wise
由于是侦探小说,我总不能透漏情节,至少我可以说几点感受:
一:不要让你的天赋左右你。
二:杀人的人往往是专注于一件事。一个人兴趣太多,往往会达到某种平衡的中和,那么杀人既成为众多事物的一项选择,几乎是不会发生的。
不过我真的很迷恋能专注于某一件事的人。
三:书中对于几个女人无论是主角配角,是***还是相当聪颖洞察一切的,是身在小镇照样过着迷恋好莱坞的精彩日子的还是爱着一个被那个人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是守护自己女儿的还是交际花,都刻划的十分精彩。
四:人往往在年轻的时候会喜欢并且疯狂地有某种情感或者喜好,这样的生活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消磨褪色,真的是相当可惜却又正常的。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判断成长。这本书英文叫To love and be wise,那么究竟是love重要还是wisdom重要呢?或者这么问,什么是love又什么是wisdom呢?
我会继续读铁伊了。
《一张俊美的脸》读后感(三):谁说谋杀越多越精彩
如果《排队的人》像它篇尾所说的那样,是“没有一个反派”的话,那么《一张俊美的脸》则是“没有一桩谋杀”了。
谋杀,从来没有字字确凿的出现在整个故事里。
你只是担心那个俊美的年轻人,是否发生 了意外,是否遭遇了不幸,是否失去了理智,是否突然失忆……
抑或,是否他故意要造成一个“谋杀”的误会?
秘密隐藏在无数种可能中,隐藏在静谧神秘的河底,隐藏在充满怪异艺术家的村庄复杂的人际关系中……
所幸你有一个忠实而聪慧的朋友,她不像所有其他女性那样唠叨好奇八卦而毫无助益,反而,她帮你挑酒,善解人意,自制而敏锐。最重要的是,她对事件和人物的一切观察推理都是那么清晰而可信,宛如她对白鹿旅馆的菜单的推测一样神乎其神。
再加上,你有好运气,能在乡间傍晚遇到没有玻璃鞋的“灰姑娘”,她的大包小包是如此的让你茅塞顿开,以致于你不得不在一段时间之后忍不住给她匿名寄了一盒巧克力而管不上她的爱人会不会吃醋。
你因为办案在乡间结识了解了一帮艺术家,而似乎他们个个都有些神经兮兮不怀好意,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成为罪犯都不足为奇。与此同时,你又深深的为一些善良而简单的人所触动,从心底里希望他们能远离“谋杀”这样的字眼。
好在结果是这样的出人意料又皆大欢喜。
烦恼并没有结束,但是聪明的 女人你是从来不会拒绝的,对吗,亚伦?
《一张俊美的脸》读后感(四):大家一起来读铁伊吧
前段时间和一个台湾来的女孩子聊天
她说她很喜欢小说,而且读了很多
我激动了,说,我也是呀我也是
她也激动了,那你读过AAA吗? 我好喜欢啊
我愣一下,,,刚巧没有唉,那你读过BBB么? 我很喜欢这个
她也愣一下,没有唉,那你读过CCC么? 很好看的
没有唉,,,
,,,,
,,,,
于是两个激动的人僵在那里,尴尬无比
于是这个话题一直被冷藏到我们熟悉得多了以后,也就是前几天,才再被提起,而这次总算找到了原因: 她爱新书,我则几乎不碰
所以她不读严厉的月亮,不读铁伊,我不读死神的准确度(是这名字么,,,),不读twilight
她问我为什么老读那些怪怪的过时的东西(自从我问她,"你每天从起床就化那么浓的妆,每天对着镜子时没有怀疑过哪张才是你真正的脸么?"之后,她就一直把我当怪人看),我憋了半天,说,,,因为,,因为它们有爱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爱的分界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读完一本铁伊就会有强烈的冲动把整套再重新向所有人推荐一次
而很高兴的是我发现有这种感觉的并不只是我,比如唐诺先生居然为每一本铁伊各写了一篇完全不同的导读,每篇都长达6,7页,分析透彻,解读新颖,分明是细心读过全文不止一次后花了心血的文字
作为出版商的总编辑,写导读写到这个份上已经不是用"为了卖的更好"能解释的了,这个就叫有爱啊
雷德蒙钱德勒好像抱怨过,说写本完美的侦探小说实在难死了
因为文笔好善于渲染气氛的人,往往不善于谜题的设置,擅长谜题设置的,却对人物和气氛的营造毫无办法,好不容易有个两者兼具的吧,却又缺乏现实经验,对警察的实际办案过程一无所知,闹出一个又一个大笑话,例如无数二流侦探小说里出现过的情节: 侦探轻易的在一个警察搜索了无数次的现场发现了新证据,,,
所以其实完美的侦探小说是几乎不存在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选择我们能容忍的缺点,然后容忍它们
比如福尔摩斯的谜题总体是偏弱的,但是它的人物描写是一流的,偏爱人物不在意谜题的就可以去读它
比如岛田的谜题设置是一流的,但其实现的现实可操作性是他的弱项,能忽略现实限制而欣赏凶手想象力的可以去读它
而铁伊呢,她的人物性格描写是超一流的(几乎媲美巴尔扎克),她气氛渲染是一流的,她的情节流畅现实是一流的,她的语言风趣是一流的,但她的谜题和其余部分的连接是二流的,,,某种程度上,即使把案件去掉,她的小说依然独立存在,并且维持一个高水准
就像唐诺说的,有人把侦探小说看成解密,主要就靠最后来那么一下子,给读者惊喜,,,但随着侦探小说的篇幅越来越长,这个等待的过程也就越来越难以忍受,如果能在过程里就开始享受,难道不是更好么?
好吧,,,这是根据我的记忆随便改编的话,,,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最后总结下,,,刚接触铁伊时,我看到封面上写,她和阿加莎齐名,我当时想,就凭你,也想和阿加莎一起? 但现在我觉得反而是阿加莎占了便宜
所以,,,大家一起来读铁伊吧
《一张俊美的脸》读后感(五):不是惊悚的惊悚
开始读的时候以为是一个由颜值引发的情感风暴,没有太多受过情感诱惑的伊丽莎白会移情别恋连于英俊迷人的西尔,而西尔对伊丽莎白的感情却是无法捉摸的,伊丽莎白的未婚夫华特因为危机逐渐焦躁升级。西尔对于乡间的众人来说是一个无辜的入侵者,可他突然间消失了,华特成为了嫌疑人。
格兰特继续延续他以往的办案方式,带着专业性的细致,同时还有充满人情味的观察力。他搜查着蛛丝马迹,也探究着和案件有关的每个人。可是和以往一样,不管怎么努力也查找不出令人情绪激动的尸体和凶手。格兰特也不像波罗,拥有不会出错的灰色细胞,他也有过失误的办案经历,在某一刻,格兰特的故事会陷入乏味的平庸中。其实这是无奈的现实,不管多么伟大的人在人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单调重复中度过,而波澜壮阔只是在一瞬间。我们经常把这个强烈的差别解读为厚积薄发和一飞冲天,世人会在瞬间的崇拜过后选择遗忘,而真正的悲剧却是伟人本人对那瞬间辉煌的执着。铁伊的可贵之处是没有塑造一个正义的代言人,格兰特是尘世的见证者。
阿加莎笔下的案件里,人性的恶因为利益和情感丑陋无比,可又过分大胆,确实有预谋的罪犯都不是平庸之辈,可如此密集的犯罪也有些不可思议。而铁伊手下真正的恶人和罪犯并不多,这些故事可读性可能不是很强,可在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可以映射人类灵魂的镜子。
我们可能都会对自己的工作有很多抱怨,可一旦进入工作角色中我们会本能的认真,并逐渐投入感情,就像对相濡以沫的伴侣一样,这种本能和情感让人类产生了专业性,而且每个人的特长都不一样。这种专业性使格兰特会瞬间智慧爆发,引领他找到西尔案件的真相。
真正的西尔不是一个英俊迷人的年轻男子,而是一位高挑的美女。她不是惊悚案件的受害者而是慌乱的制造者,真正感到惊悚的却是伊丽莎白的未婚夫华特。人类不仅迷失在物欲中也迷失在情感中,华特迷恋过西尔的表姐,在意乱情迷后又转身投入到贤惠的伊丽莎白身边,而西尔的表姐在失恋后选择自杀,西尔失去了最后一个亲人。整个故事是西尔小姐复仇经历,西尔经常以男性装扮在摄影界穿梭,扮演一个有魅力的男子是驾轻就熟的,她计划去杀了华特,后来她热爱的表姐没有她想象中的深情,可她耿耿于怀的是华特那毫无罪恶感的洒脱感。她放弃了谋杀但没有释怀和原谅,她的炸死给华特的人生带来了风暴,格兰特又成为了其他人生的见证者。最后他与西尔之间惺惺相惜的欣赏感让人对生活感到了很多的善意。
这里没有缠绵悱恻的感情,华特与西尔表姐之间是放纵的情欲,华特与伊丽莎白与其说爱不如说是利益的合伙人,伊丽莎白对伪装成美男子的西尔感官上的迷恋,格兰特与玛塔是游离在爱情以下的暧昧。成年人世界里的爱情是理智的,可爱情里最大的恶是挑起了对方的情绪改变了对方的习惯后突然抽身,你以为在不好的关系中解脱了,对方却无法回到曾经的生活中,你可能会得意于自己的魅力引发的深情,不会为自己的破坏性感到罪恶感。书中没有描述华特和西尔表姐交往的历史,女方的自杀确实是经历了情感创伤,华特有属于他的恶,而女方极端的做法也不是深情的表现,是一种极端的执拗。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自己的每一次情感放纵都会带来未知的惊悚,于是西尔来到了华特的身边。可得知真相的伊丽莎白和华特又要如何自处相处呢,他们不得不面对自己和对方内心的恶念。而如格兰特一样大众那平淡的人生是不是因为我们都尽力在理智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