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语言哲学》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语言哲学》读后感1000字

2021-01-13 00:39: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语言哲学》读后感1000字

  《语言哲学》是一本由陈嘉映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语言哲学》精选点评:

  ●读了一半多,大半没读懂,也感觉到智识上的愉悦,以及对严谨准确的感受

  ●从11年7月5日开始就标了在读,现在是13年4月19日,终于囫囵吞枣地读了。感觉大部分可以理解,但是完全不成体系,鲜有自己的思考,真的是一门和语言文字有关的哲学,和语言学好像确实相差很远,略微涉及语义语用,想要理解的话要么平心静气心无旁骛地慢慢思考,要么就多读相关书籍培养思维环境形成思维惯性。

  ●语言平常得就像我们的呼吸,往往被忽视。但是,越是平常简单的东西,从科学或哲学意义上分析解释起来就越显得困难和复杂。接下来读索绪尔。

  ●读语言学同学保研上后拿到的书单中的一本,为了考研里语言学索绪尔的部分看了一下,怎么说呢,真的是兼备了感性叙述和清晰的条理,让人对语言学都有兴趣了

  ●以我程度无法给分,云里雾里云里雾里

  ●读了三遍。仍有多读几遍之必要。

  ●功力深厚,已被陈老师圈粉

  ●我觉得这个教材还是有点问题,陈嘉应先生里面有一些自己的观点,说的倒是没错,但是好像把语言哲学庸俗化了。个人觉得语言分析哲学如果不强调其精神,只纠结方法论,而且用分析哲学的方法给分析哲学挑刺,就难免庸俗化~(尤其是里面对维特根斯坦的批评,提到如果有“原子事实”至少也应该给出“分子事实”,这个我个人觉得确实有点搞笑~)

  ●第八章第五节对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说”的解读好,感觉有海德格尔的东西

  ●少见的好书,思路清晰,附有评论,洞见深刻。而且解释的都很明白,没有繁复或者故弄玄虚的地方。

  《语言哲学》读后感(一):如果大学里50%的教授能写这种水平的讲义教材

  个人认为,如果大学里50%的教授能写这种水平的讲义教材,那么,中国的大学,才真正成为大学。

  真是怀念大学里被虚度的时光啊。。。

  虽然这本书我看了很久都没有看完,但是,这无疑是一本好书。。。。

  《语言哲学》读后感(二):陈嘉映很不错

  我们如果把它当成一般的教科书而错过那就太遗憾了。

  哲学教科书写成这样,在中国这算是个异数了!

  陈嘉映一咏三叹的文风满纸可见。然而这确实又是一本教科书。

  愿那些一直走在坚硬地面上的人们找到路

  《语言哲学》读后感(三):黑格尔式哲学史

  总评就是很微妙。

  一方面,在同时期的天朝作品中,本书非常“博学”——不但是哲学方面文献的使用,尤其是对语言学的系统理论(区别于具体语言学分支的理论和技术,但也区别于语言哲学)的理解,在同期的天朝哲学家中乃至天朝语言学家中,怕即便不是独步江湖,也是出类拔萃的。

  “博学”也就意味着提示了不少文献,以及这些文献的有趣性。

  综述也都踩到点儿,分析得简短清楚且仅简短清楚。几处提到要注意在特定框架下开发出来的思想、模型不可随意向外迁移使用也提醒得很好。

  文笔也好看。不乏吐槽。

  但是。

  就好像黑格尔的哲学史(当然吐槽也是黑格尔很乐于从事的),丰富,有整体脉络,对各个哲学家也并没有曲解(黑格尔比较六经注我,但从他的话语体系出发去看哲学史上的思想,好像也不能叫曲解。。陈嘉映这本还远没到那个地步),但总觉得好像哪里不对劲。就这本书而言,倒是并没有用自己的声音掩盖被综述者的声音,但好像自己的声音总还是过强了一点儿,对被综述者有点儿同情了、挺同情但又好像同情得还差那么一点点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恐怕和本书中到处弥漫的“后期维特根斯坦风”不无关系,也许仅仅是换一种style就不会有这种感觉——比如不管是一般思想史式的方式、用注释和引用堆起坚实感,还是重构式哲学史的方式、用条款让被综述内容清晰和获得限制,在此基础上施加针对性更强的评论。不过本书的后维风不仅仅是style方面的,更是思想内容方面的。后维风,至少表面上,抬杠气很鲜明,建设性很弱。。

  这个意义上,尽管这书不可谓不好看,但是僵化的我还是觉得,不适宜当教材。往往是已经了解了里面说的内容,会激发很多想法——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但如果还不了解,看完以后,倒也获得了什么,但又觉得心里有点儿发虚。

  《语言哲学》读后感(四):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陈先生的书,最早读的是那本《存在与时间读本》,让我第一次知道了有《存在与时间》这本书。刚买的时候很兴奋,只是慢慢的却把那书渐渐忘了,甚至不长的一本书也没有读完。后来又看了先生的一些集子,姑且说是颇有收获。而又令我兴奋的是,先生竟不单是我远以为的海德格尔的行家,还是维特根斯坦的翻译者和诠释者,心中油然起敬。后来看到有《语言哲学》这本书,也就有了阅读的兴趣来。

  先生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谈到,哲学就是讲道理。但这讲道理如何讲,又将得通?还有为何先生抛海氏择维氏?我参照着《庄子》读来《语言哲学》,心中像是有所获,更像是有所困,那在这里我就姑且说说我的看法。现在大多人为诗——哲学的缘故,往往爱提起不可说的那一套来,。遇难解的诘难,就以不可说为挡箭牌,然后自己还安坐在这种自己给自己制作的虚空中,一边说着“空”一边还用手指着世界,早在我——世界划下了沟,或投下了权力。想必我这样的描述先生也会直摇头,我自是不满意,但一时没有更好的法子,那也就姑且说下去。正因此,先生才想着要“澄清”,也就找上了维氏,在语言的思考中想把问题理清。但这问题“澄清”的了吗?

  那就从《语言哲学》中我所关心的一些问题说起吧。透过分析哲学的发展,专名/描述语的问题成了争论展开最热烈的战场。指称论自是站不住脚,那我可否说先生看问题的展开点是在没有现成的物,没有现成的我/世界而展开呢,毕竟先生给出的是约定/自然的解决之途。这里我想对照着《庄子》来说说,在《逍遥游》、《齐物论》两篇,庄子说的也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了,如“小大之辩”的视域问题,“原子真理”的无意义问题,都是可以和语言哲学中的指称问题相互印证的。我特别注意到庄子在齐物论一篇特别提到“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我想先生也是在践行,把哲学的讨论的脚落到了“生活形式”或经验世界中。以“生活形式”为观照,颇有见地,有些类似于现在佛家所说的“回到当下”了,这当下正是这经验世界,这“自然”。只是我内心不知怎么生出的疑惑,找了半天,才发现是在这“生活形式”中“逍遥”如何安身?

  先生在进行精深的哲学讨论中,为“澄清”故,总会把那腾空的脚伸进“生活形式”这粗糙的地面,以便进一步行走。所以才见先生有了把问题进行了些“哲学”“语言学”“科学” 的指派,梳理或“澄清”了哲学所关注的问题,大致留下各学科的框架。只是这“大致的框架”可以为“澄清”故而用,亦为这牢靠的权力结构埋下了伏笔!因此先生不得不马不停蹄的从这里到那里,去堵那“原子世界的”的渗透。尽管为先生的勤勉敬佩,但这无处不漏,无时不漏的“洞”可堵得住?说不好在那里有堵在不经意间用做了拆,为“澄清”故,先生堵得漂亮,也拆的无奈。回到这“生活形式”,但毕竟这块地被权力把着,这又有什么办法呢?难道真不问生活意义这问题?我知道这样去要求先生是太苛刻,但于我却不这么要求,怕是已与权力共了谋。

  我说这些又有什么用呢,只是在些小说,诗歌,音乐中或还有些启发,还有些希望。想起卡夫卡的《乡村医生》来,那结尾是“被骗了,被骗了”。单这句话,或结论而言,人们是会为卡夫卡为写出《乡村医生》这作品感到安慰而奇怪。若只说一句“被骗了,被骗了”,“生活是场骗局”之类,看是清醒之言,只怕是在梦中做的那个梦醒来,却以为没了梦。那层层权力的触须莫不是团团围住“被骗了,被骗了”,而在乡村医生看似毫无意义的描述中,这触须不是有一会儿被挡住了吗,尽管只一会儿,那也是安慰了,亦是“逍遥”了。常听人说卡夫卡这人是懦弱的,是生活在恐惧中的,是生活在矛盾而无解中的,但他首先是真诚的,因为在“被骗了,被骗了”中“逍遥”,那恐惧,那懦弱也被照亮,“是以明”。曾经博尔赫斯为卡夫卡制造了韩愈这个先驱,那我也给他制造庄子这个先驱。说了一些不清楚的话,那又何必去说呢,如果不是“这些都是有意思的事”的话。

  我自知说了梦话,连我说我做梦也是在做梦,那又有什么办法呢?我常拿这话去问博尔赫斯。

  “这些都是有意思的事”——《枕草子》

  《语言哲学》读后感(五):碎片深处

  好吧,我承认自己终于迷失在这些语言的碎片里。

  记笔记大概不是一个特别好的阅读习惯,可我偏好这种低效率的习惯,总是希望能在阅读中抓住一些闪光的句子,这些句子让最初的我对哲学思考有了兴趣。同样,这些句子里基本都有本书中所称和所避讳的“超级概念”。现在读哲学书的人大概都不喜欢人性、自由、本体、现实啊之类的超级概念。不过在我看来哲学史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谈超级概念;或者说,最终要到达这些超级概念的层面。在一大堆叙述和分析之后,我总是会自负的以为,这不就是在谈语言和现实的关系吗?或者我挺想在每章之后看到一些关于这些超级概念的评论,而不是只有张三、李四这样的例子在闪光。这些聪慧和服帖的例句没能让我的思路把这些语言中的碎片串联起来。

  ‘隐喻和隐含’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不过有些疑惑:说发火和生气都是隐喻,不过都固化在了日常语言使用当中,变成了死隐喻,再以隐喻来讨论就没什么意思,但’愤怒‘好像就不是隐喻?它当然也是结晶在经验当中,但是以另一种更丰富的形式,而且也不一定是如生气和发火一样由占得先机的形式化结构引导出来的。作者像他钟爱的奥斯汀一样,偏好日常语言,认为人工(逻辑)语言没有把问题说道点子上。但问题是语言似乎有多种分法,比如在自然语言当中就可以分成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书中也谈到这样的分类)。前面说的生气就是口头语,愤怒就是书面语,口头语为了口头交流自然就更生动形象;书面语为了传播自然就更复杂。如书中所说,当然没有比生气更字面的说法,但在哲学讨论中,生气夹在愤怒这样的书面语言和人工语言之间并不见得有多少优势:它既没有人工语言清楚,也不像书面语言那样带给我们对生气这种情感状态不同或更多的理解(作者也说隐喻是借助成形经验对未成形经验的描述,如果愤怒不是隐喻,那是不是成形经验呢?未成形的生气是由愤怒这样的引导吗?)。

  如果这里用一种书中反对的符合论的说法,生气、愤怒和发火对应的甚至都可能不是同一个情绪状态。但在日常用法中我们说他生气或者他发火都很随便,没觉得有什么不同。又或者,是不是这是维特根斯坦说的那种家族相似?这本书对家族相似大加赞扬,但似乎也隐含了这种说法其实没多大意思,如果和人说生气和发火不是一回事儿,仅仅是家族相似,那肯定召来白眼,违背了书中坚守的日常立场。符合论当然有它的困难,说语言不仅仅是反应现实,而且是对现实的构建。但即便在理论上否定了符合论,语言还是有很大一部分是对现实的反应,要与之相符合。语言中也有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并运用这样的理解作用于现实。但如理解、意义这样的语汇,同样在书中谈的很少(虽然意义一章单列在前面)。至于如何建构法,书中虽然一直作为点睛之笔来用,但读到最后也没明白咋个建构法。我满希望在最后’语言和现实‘的一章里能够看到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之外更系统的某些东西,而不仅仅是“东风不与周郎便”之类破碎的智慧。无奈后面几章内容很少,且不断求助康德、海德格尔等人来挽救这些英美二流思想的贫乏,远远没有达到我这个爱好者的期望。这些在一般的哲学史著作中都能找到,大概期间最大的区别便是,这本书是中国人写的。因此,这也成了本人少有的通篇读过摘不出笔记的哲学著作(或教科书)。

  日常语言并不是口头语言,作者偏好的似乎不是日常语言,而是讲课时候的口头语言,假若不是整个语言哲学史由书面语言写就,作者肯定满希望通篇用口头语言表述,但二者似乎又不那么容易分清楚;也可能有人说口头语写下来不就是书面语。海德格尔说希腊语翻译成拉丁语丧失了一些东西,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语言的堕落;由人工语言回到日常语言对哲学或许是条出路,但由书面语言走向口头语言绝对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儿。

  所以建议本书改名为《分析哲学传统语言哲学史讲义》。

  业余爱好者吐槽,谢绝粉丝拍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