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造物的温度》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造物的温度》读后感100字

2021-01-13 01:43: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造物的温度》读后感100字

  《造物的温度》是一本由[日]美帆著作,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352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2020-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造物的温度》读后感(一):后记——献给所有以手造物之人

  

继2016年出版《诚实的手艺》之后,还能继续在中国出版介绍日本工艺的图书,我备感荣幸。

这次在书中登场的造物人共有四十六名,其中包括钻研传统技术的“人间国宝”、历史悠久的窑元的继承人、活跃于生活方式杂志的人气生活工艺家、地方民艺的继承人等等。贯穿采访内容始终的,仅是“以手造物之人”这一点而已。因此,书中并未做明显的分类,而是简单地以居住地为轴进行介绍。日本的杂志或是商店,经常会将工艺区分为传统工艺、美术工艺、生活工艺。在阅读这本书时,我希望大家能够尽量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以扁平的视角俯瞰各种类型的工艺。

尤其希望大家知晓的是,在这四十六名手工艺作者的身后,还有更多“以手造物”之人。前往知名工艺产地拜访窑元,就能看到有很多手艺人在工作。即便是以个人名义在活动的工坊,也不乏共同协作的人。此外也有很多鲜少被介绍的为手艺人制作工具、材料的专业匠人。即便是在工业发达的现代社会,依然有很多人坚持“以手造物”并以此为生。也正是因为有无数喜爱“以手造物”的人,日本工艺才得以传承、发展。

手工制成的器物、织物不仅能够传递出工艺创作者、匠人的温度, 还有制作工具、材料之人的温度,作为材料的泥土、岩石、植物的温度,以及养育这一切的风、水、太阳的温度。书中介绍的工艺品,是将这一切融为一体后的产物。

有一位编辑朋友如此说道:“IT 业不断发展,大部分的信息都可以通过手机获得,可即便如此,纸质的书籍、杂志也没有消失,这是因为人类只会爱上能用手触碰的东西。”

在因为新冠病毒而不得不与人保持距离的当下,我尤其能体会这一感受。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我们都在无意识中寻求能够感知人体温度的东西。手工艺品直接地回应了这一需求,所以我们将之视为必需,不能失去能够制作手工艺品的环境。

每当我想到手艺与人之温暖,我都会想起加藤孝造先生的这句话:“人类在最早掬水饮用时,那双手的造型就是器物的原点。”匠人那引人深思的话语,往往会唤醒隐藏于我们内心的一种重要的感觉。

希望无数喜欢“以手造物”的人,能够一边抱持欣喜之情一边坚持自己的工作。希望这本书,能够为保护这样的社会尽一份薄力。

为了能让更多中国人对日本手艺产生兴趣,用手触摸后能令人产生喜爱之情的温暖之物,今后我也将继续介绍下去。

美帆(Sauser Miho)

2020年初夏于东京

  《造物的温度》读后感(二):一场工艺之旅,带你感受生活的温度

  “人类只会爱上能用手触碰的东西”。 李宗盛、令狐磊、许知远、黄永松重磅推荐——阅读造物人的故事,寻回我们遗失的生活。 2021年的第一本书《造物的温度》,带你一起探索工艺品背后的故事。 每一份工艺品背后,都有一位默默发光,匠心独造的造物人,他们不仅是工艺品的制造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了解他们故事的同时,更多的是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让我们一起打开这本书,举起2021美好生活的第一棒。

  《造物的温度》读后感(三):《造物的温度》:到底有多少秘密,只有这双手才知道

  

为什么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依旧喜欢手工制作的物品,比如古法烹制的美食,乡村风格的布艺装饰,手工艺制品,甚至纸质书籍……诸如此类的东西,为什么在工业时代,还占据着市场重要位置,甚至还有人不远千里前往去寻找古迹?

因为,在这个世界,有一种温度源于创造者的热血与双手。它们散发着温暖的光芒,为人们照亮前行的方向。

日本作家美帆,历时五年,亲自探寻了46家手工艺制作坊,以及作坊的传承人,将他们的故事,汇编成这本由浦睿文化出版的《造物的温度》。

作者说,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我们都在无意识寻找感知人体温度的东西。正如后人在评价梵高的一生成就时说他: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艺术创作的领地,只要有人传承着,所造之物就不会拉下帷幕。

在《造物的温度》这本书中,最打动人心的是手工艺者那一双双粗糙的手,握住独一无二的成品时,饱含沧桑的表情中,透露着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以及对昔日的人事物深深的怀念。恰恰是这份情感,令手中低调的器物,拥有一种无法隐藏的光辉。

在采访岐阜县的加藤先生时,作者注意到他握住作品时的情景:他凝视着这只似乎被用了很久的茶杯,爱怜地用手掌包裹着杯身。

一举一动间,微妙且细腻的情感,令作者感触:“到底有多少秘密,是只有这双手才知道。”这蕴藏着手工艺人的精神力量,也传递着祖祖辈辈的生活态度。

或许,也有不少传承人还走在摸索的阶段,一边继承着父辈流传下来的手艺,一边寻找着适合自己的目标。在他们看来,人生,或许没有必须要走的路,无论是使命也好,责任也罢,又或者过一种理想的生活,那都是边走边思考的过程。

就像那句经典的言论:不是因为看见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着,总会看到希望。

以上两种手工艺人的理念,都渗透着对人,对物,对世间的情感。也正是因为有无奈,有担忧,有矛盾,有期待,才使这个地方,那些手作,有故事可讲。令途径这里的路人,游客,想要停下脚步,去聆听与触碰,他乡遇故知的温暖。

日本设计中心董事长原研哉先生表示,传统工艺将会成为一种未来资源,因此,需要重新认识身边的物品,并赋予它们新的价值。从跨国旅游业的兴起,本土的传统文化有了更好的传播渠道,如何奠定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品牌,这不仅仅靠当地的自然资源,更需要凭借某种器物作为载体,将国家的历史与人文精神,发扬光大。

基于这样的初衷,《造物的温度》被誉为一本有温度的陶艺书,一本有故事的生活美学书籍,一本不标价的购物指南。

《汉声》杂志创始人黄永松认为,造物有三种温度:

第一种:手工艺制作品,它不止满足了人们生活的需求,更凝聚着每个时代的文化。

第二种:通过手工制作,深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领悟人生哲理。

第三种:人类的智慧,累积着祖先们用双手钻研的结晶,不断传承才能得以发展。

正是这些伟大的创造与世代相传,赋予一个个冰冷的器物温度与价值,使它们看起来,有了光泽、圆润,以及厚度。

曾在某部电影中听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没有废物,只要放对位置,一切的存在就会有意义。

如果你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愿不愿意跟随作者的足迹,去细品流传在人间的温度呢?

  《造物的温度》读后感(四):所谓具有生命感的活物,就是它诞生时所携带的本色

  

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种小众的群体,他们每个人,看上去都像是因追求完美而挑剔的处女座,不放过每一处细节;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里,用短则一年长则数载的时间,耐住别人异样的眼光,只做自己想做的事。

他们不追求金钱吗?为了生存,自然是离不开的。

但是为了金钱让他们放弃这种挑剔,他们却又是坚决拒绝的。

他们有的专注于用天然植物织染布料;

有的坚持着用传统的材料制作便当盒,哪怕天然的材料越来越少,所出的产品也在减少。

有的放弃掉大部分的现代机械,全凭手感一点点打磨着坚硬的材质,只为每一件器物在细微之处都有不同。

他们手中的作品,带着当地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印迹,能和你聊上一天一夜这件器物背后的故事。

他们拿着手里的作品,一边感慨继承人越来越少,材料越来越难以为继,一边努力地保护着这份传统手艺。

这种现象,在我们的邻国,日本,似乎体现得特别明显。

日本人管这些人称之为“职人”。

这种“职人”文化与传统,始于日本封建社会,繁荣于江户时代。当时社会安定,人们生活也较为富足,许多生活杂器,通过不断发展的手工业,变成了畅销的手工艺品,特别是高品质的手工艺品开始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职人”为核心的“职人体制”,许多原本不起眼的小作坊,在竞争中不断以手艺取胜。

明治维新进行改革后,他们这些优质的小作坊有的,变成了一个小企业,以企业的形式代代相传,近乎偏执的挑剔的精神,也成了企业立足之本。

有的继续保持着自己小作坊的本色,立足在从小生长的小城市,父传子,母传女,以家族形式代代相传。

正式这样的传承,所制作出来的器物,比起机械化生产出来的批量产品,带着更多的人的气息。

去过日本旅行的人都会发现,当地的物产馆,在主要的交通点都可见,这里,不仅是推销当地传统工艺与乡土特产的地方,更是宣传当地文化传承的一个窗口。

前《Esquire》日本版副总编、现中日两国跨国编辑美帆,历时5年走访了日本各地工艺制作现场,采访众多传统、新生代手工艺人,以地域为轴,著书《造物的温度》,详细地介绍了天童将棋驹、正蓝冷然、堤烧、仙台堆朱、仙台人偶、山形铸物、和镜·魔镜、喜世留、川尻笔等近40种日本手工艺。

也是一本与众不同的日本购物、旅行指南。如果你正好有要去日本旅行的打算,与其疲于千篇一律的日本都市行,不如跟随本书的脚步,去往日本乡村,购买精美且独一份的手工艺品吧。

灿烂的樱花盛开过后,有一种手工艺品,能把樱花树的香气随身携带

整个日本樱花花期,约为五十天,但每个地区从花开到花谢只有七至十天,也可能会一夜盛开,一夜凋零。

日本人,对这种花,如同中国人对梅兰竹菊一般,带着说不清的情感。

在日本东北地区的小京都——秋田县,每年春天便会开满樱花,在这样风情满溢的地方,诞生出了一种以樱树皮为原料的传统樱皮工艺品,他们称之为桦细工(樱皮工艺)。

这种树皮从前是两百多年前,下级武士的副业,主要以烟盒、印章盒、茶叶筒为主。

因为材料取自于天然树皮,因此防潮防干的功能很强,能让茶叶、烟叶长时间保持原有的状态,另外,由于树皮表面不会施加任何涂料,因为在使用时,手上的油脂会浸润器壁,经年累月,会长出漂亮的色泽。

这种工艺品,在正仓院的皇室藏品中,也能见过。

不过,目前这种工艺品,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原料的供应以及手艺的继承。

专门采集树皮的人,需要冒着面对熊和毒蛇的危险,进到深山老林中,年轻人都不愿意做这种工作,而目前采集树皮的专业职人,最年轻的也已是六十岁高龄的老人。

而掌握制作工艺的娴熟三十多位职人,平均年龄也已经六十三岁,而这一年龄还在逐年上升。

不起眼的麦秸,可以成为体面的嫁妆

在日本的兵库县边境,有一个叫城崎的小镇,早在平安时代,这里就是家喻户晓的温泉胜地。

曾经,这里的姑娘出家,嫁妆里得有一件用麦秸为原料制成的物件,方能称为体面,他们称之为麦秸细工。

麦秸细工的原料是大麦的麦秸,染色之后,贴在桐木箱、陀螺上,用手抚过麦秸,像丝绸一般顺滑,品质上乘,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麦秸会用颜色的改变,记录过去的时光。

它的制作似乎非常简单,吹、平展、剪切、粘贴,原材料也随处可得,实际上,却需要相当丰富的技巧与情感。

在制作之前,要先向麦秸吹气,使期湿润以便展开,然后裁开、剪成均匀的长要,成为可以糊上糨糊粘贴的状态,有时候根据拼贴的需要,甚至会将长度裁剪至一毫米以下。

单是粘贴这个步骤,就需要花费相当多的精力,一件图案复杂的作品,需要十几天才能完成这一个步骤。

在1925年,这种工艺的的多数作品和文献,都毁于自然灾害,以至于这种工艺品的进化历程长期晦暗不明,所幸的是,在欧洲还存有一百多件藏品,当地的职人复刻了这些作品,才使得这门手艺继续延续。

以前被认为是“过时的旧东西”的传统工艺,现在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时尚设计,也被杂志介绍,成了一种受欢迎的时尚,但是在另一方面,随着这些手艺术的知名度的提高,也被要求生产越来越多,制作的精良程度,难免受到影响。

怎么样才是正确的传统工艺的存在方式?

在日本,越来越多的职人为这些传统工艺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那就是,在很好地保护自己生活的同时,继续制作应该继承的东西,保留好手艺的“根”,便也保持住了用心,用手制作出来的器物的温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