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新编唐诗故事集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新编唐诗故事集读后感100字

2022-03-30 03:04: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新编唐诗故事集读后感100字

  《新编唐诗故事集》是一本由王曙著作,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7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编唐诗故事集》读后感(一):读王署《新编唐诗故事集》之2庐山瀑布与洗恶诗

  2017读书清单之40

  读王署《新编唐诗故事集》庐山瀑布与洗恶诗

  庐山瀑布以其雄伟之势,使古往今采不知多少诗人词客为之吟咏。出名的诗篇作者当数唐代李白、徐凝和宋代的大家苏东坡了。现将他们的诗抄录于下: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万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庐山瀑布》苏东坡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为徐凝洗恶诗。

  据载:唐代李白写诗后,徐凝到庐山心生感慨,也写了一首瀑布诗,自认为写的比李白的还要好。一次,白居易邀请徐凝和张祜在杭州赏花,谈到诗作时,徐、张二人竞相夸口,争执不下,都说己的诗作最好。自居易只好当裁判,让他二人当场吟诗比试,结果评徐为第一,张为第二。张不服气,举出不少自己写过的名诗名句来。徐也不甘示弱,举例相争。张仍不服,直到徐举出“万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句,张祜方才认可。由此,徐凝的名声大振。

  到了宋代,苏东坡也来游庐山,有人将李白的诗和徐凝的诗拿给苏东坡看,苏东坡认为李白的诗最好,徐凝的诗只配作“洗恶诗”,即较差之意。在开元寺,寺僧们让苏东坡也作一首瀑布诗,苏东坡便题了上面那首诗。

  好诗不是自己吹出来的。自宋以后,每谈起庐山瀑布诗,人们不免要把这三位名家之诗作一番比较,公认李白的诗是好诗,徐凝的诗后两句属名句,而苏东坡之诗只有首句还可以,三诗相比真正的洗恶诗应该是苏诗了。

  而此次《中国诗词大会》,居然又把苏东坡的洗恶诗给搬了出来,而居然作为正面的宣传,可叹。

  ?

  《新编唐诗故事集》读后感(二):读王署《新编唐诗故事集》之三刘禹锡与杜牧的怀古诗歌

  2017读书清单之40 读王署《新编唐诗故事集》

  比较刘禹锡与杜牧的怀古诗歌

  我喜欢刘禹锡的怀古诗歌,但不喜欢杜牧的怀古诗。

  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立意高远。他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一生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所到之处,探访古迹,写诗咏怀。与唐末诗人杜牧的咏史、怀古诗的无病呻吟、自作聪明、空发议论不同,在他的笔下,古今是相通的,历史和现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咏史、怀古的目的是讽谕现实社会、抒发个人情怀,可贵的是通篇不着丝毫议论,而感人肺腑、富有哲理、发人深思。如《西塞山怀古》、《金陵怀古》、《乌衣巷》等,都是千古不朽的名篇,其中《乌衣巷》折射的就是当今通常说的“富不过三代的”的真理。

  其一: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如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王浚是西晋武帝时益州刺史,曾造舟舰伐吴。

  其二:金陵怀古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州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金陵:唐为润州上元县,今江苏南京。

  冶城:三国东吴冶铁之所,故名。晋谢安曾居于此,又名谢公墩。故址在今南京朝天宫附近。

  征虏亭:故址在今南京方山南。由玄武湖大道东出,可至亭。晋谢万曾与蔡系送客于此,二人争言,遂成故事。

  蔡洲:蔡洲,在(上元)县西十二里江中。晋陶侃、温峤平苏峻之乱,舟师四万,曾次蔡洲。

  幕府:山名。东晋南迁,王导建幕府于此山,因以为名。王导之墓亦在此山。山在今南京长江南岸。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曲。相传为陈后主所作,后代以为亡国之音。

  其三: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乌衣巷在今南京东南。东吴在这里设军营,军士穿黑衣,故名。是东晋以来王谢两大家族聚居的地方。

  再让我们看看“十年一觉扬州梦,赢的青楼薄幸名”的杜牧的二首咏史、怀古诗:

  其一:赤壁怀古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其二:乌江亭

  胜败兵家不可期,抱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对于杜牧的狂论,北宋王安石提出质疑:“百战疲劳战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其实不是说咏史怀古诗不能发议论,问题的关键是议论要得当,如苏东坡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是完完全全的议论,由于富于哲理、禅机,成了千古流传的名句。而杜牧的《赤壁怀古》,将孙刘联军的胜利完全的归结到东风的侥幸上,如果不是狂妄便是无知,当然杜牧不可能无知;实际的情况应为东风是曹操失败的的催化剂,而不是一个必然;正如西安事变使得共产党的军队得以发展壮大,也是一个催化剂,而非必然一样,即使没有西安事变,蒋介石仍然吃不掉毛泽东,差别在于新中国的胜利可能会晚一些。刘禹锡说的好:“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乌江亭》也是同样的道理,项羽的败是必然不是偶然,不可能卷土重来的。当然了,杜牧的其它的诗歌的确很好,如《山行》等,但是他的怀古诗的确不敢恭维。

  《新编唐诗故事集》读后感(三):读王署《新编唐诗故事集》之四刘禹锡的玄都观

  2017读书清单之40 读王署《新编唐诗故事集》之四

  刘禹锡的玄都观

  豪放刘禹锡?有话请好好说

  对刘禹锡的玄都观的两首诗,向来主流的观点,是赞扬刘禹锡的胆气豪气,毛主席非常喜欢刘禹锡的诗歌,也是如此评价。

  我年轻的时候,也是刘郎的铁粉。时至今日,我仍然喜欢喜爱刘禹锡的诗歌,如秋词二首、竹枝词,如怀古诗,如陋室铭,对生活的洞察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的确激励人心。但随着年龄的虚长,对这玄都观的两首诗的看法,却在逐渐的改变。对这玄都观的两首诗,已由过去的佩服到如今的颇有微词了。如果不能说是作者嘴贱欠揍,至少应该说,刘禹锡人格不成熟(事实上,作者也的确因此受到了挫折连连)。问题是: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呢?有话好好说!!

  下面是前几年写就的关于玄都观的两首诗的文字:

  刘禹锡播迁一生,晚年洛阳闲废,与裴度、白居易等优游诗酒间,一生以诗豪见推。在其流传到今的八百多首诗歌中,两首玄都观的绝句和三首浪淘沙,颇能代表他的诗豪气概。

  永贞革新十年之后,宪宗元和九年(814),有执政的当朝宰相赏识他的才干,宪宗召他回长安。这时有不少谏官上书说刘禹锡这人不能在朝中任职,皇帝唐宪宗和另一宰相武元衡也讨厌他的刚直不阿、桀傲不逊,正好在这时,发生了一件有关诗歌的事件。

  紫陌红尘拂面采,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此诗题中诸君子指和刘禹锡一道被贬又同时召回长安的朋友柳宗元、韩泰、韩晔、陈谏等四人。从诗题中,“戏赠”的“戏”字就可以想到,刘禹锡写这首诗更有进一步的深意。原来诗的最后两句可以这样理解:玄都观暗指朝廷,桃千树指朝内众多的大官。因此,最后两句可解释为:现在朝廷里众多的现任大官,都是我刘禹锡被贬出京十年内由执政的宰相们提拔上来的。

  刘禹锡的这首诗写出后,在长安城内广泛流传。有平日嫉妒他的人,将诗抄了送给当朝宰相看,并且加油添醋说刘有怨气等等。不久宰相召见刘禹锡,接待很客气,临告别时对刘说:“您近来新写的那首诗,可惹了麻烦了,真没有办法啊。”不久,贬任连州刺史。

  刘禹锡在外调任了好几个州的刺史,十四年之后,到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才由于裴度向皇帝建议而再次召还长安,任主客郎中。这年三月,刘又一次游览玄都观,这时景色和十四年前大不一样了。当时满观桃树已荡然无存,只见有兔葵(一种春季开花的蔬菜)、燕麦在春风中摇动。刘禹锡感慨之余,连想到自己的两次外贬又召回京的遭遇,于是写了一首语意双关的七绝《再游玄都观绝句》: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此诗后三句有着另种含义,讽刺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政局变迁。桃花暗指当年朝廷内.执政宰相的亲信官员们,菜花指现在朝内官员。种桃道士指当年的执政宰相。由此可知,后三句可解释为:当年朝内那些大官们一个也不剩而换宁一批新人,提拔那些大官的宰相他到哪里去了(实际说他也没能永久掌权,不是也早垮台了吗)!我刘禹锡今天可又回到长安来了。

  刘禹锡如此桀傲不逊,自然为当权者所不容,不久,又踏上了播迁之路,调任苏州、汝州、夔州刺史,直到9年以后因病罢郡才回到洛阳。

  三百多年之后,玄都观早巳成为废墟,留下的只有地基而已。金宣宗兴定元年(公元1217年),金国诗人元好问写了一组七绝《论诗三十!首》,评论了自汉魏至唐和北宋的主要诗人及其作品,有一首即议论了刘禹锡两次到玄都观看桃花,感慨咏诗之事。我们可以看看元好问是怎么想的《论诗三十首 (其廿五)》

  乱后玄都失故基,看花诗在只堪悲。

  刘郎也是人间客,枉向东风怨冬葵。

  《新编唐诗故事集》读后感(四):读王曙《新编唐诗故事集》之1孟郊

  2017读书清单之40 读王曙《新编唐诗故事集》第40本

  2017.09.08

  王曙《新编唐诗故事集》之“风俗习惯民情篇”,是2017年度第40本读物。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783页,62.7万字。

  王曙的《新编唐诗故事集》是一套4本的系列,包括:

  风俗习惯民情篇,783页,62.7万字,诗歌750首;

  黄河长江亲情篇,864页,71.2万字,诗歌840首;

  长安胜迹史事篇,653页,54.2万字,诗歌540首;

  边塞风光艺术篇,642页,51.8万字,诗歌540首。

  合计全套四书籍:2942页,140万字,诗歌2670首。

  多年以前曾经草草的读过,今年因为教育孩子背诵诗歌,又重新翻了出来。走马观花的阅读,与背诵式、思考式阅读差异极大。于是对唐诗有了许许多多的新的想法。

  孟郊的《登科后》就是其中之一。其他的如,苏东坡对徐凝的庐山瀑布的评价,刘禹锡的豪放,都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了不小的改变。

  下面是读孟郊诗的心得:

  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孟郊

  中唐诗人孟郊,字东野,湖州武康即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山东德州临邑人。他一生穷愁潦倒,经常处于饥寒冻馁之中,46岁才中进士,人称“寒酸孟夫子”。孟郊与贾岛齐名,诗风追求瘦硬,有“郊寒岛瘦”之称。在现存的四百多首孟郊的诗作中,大多数是倾诉个人穷愁孤苦的作品,而且描绘手法达到了极顶、出奇的程度。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看看他究竟是怎样地倒霉与可怜:

  赠别崔纯亮(摘录)

  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

  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

  一饭九祝噎,一嗟十断肠。

  上述摘录诗是孟郊对自己生平经历的描绘,说他自己穷困已极,野菜吃多了连肚肠都是苦的(野菜大多是苦的,但荠菜并不苦)。勉强唱歌,声音中也毫无欢乐。只要我一出门,就必定有阻碍。人们都说天地之间宽广得很,可对我,为何这样的狭窄呢!吃一顿饭九次噎住,一声叹息十次肠断。

  我们再看一首孟郊叹息自己命运的诗:

  叹 命

  三十年来命,唯藏一卦中。

  题诗还问易,问易蒙复蒙。

  本望文字达,今因文字穷。

  影孤别离月,衣破道路风。

  归去不自息。耕耘成楚农。

  孟郊说,我三十年来的命运,都包含在这一卦之中。我题诗使用《易经》来预测命运,得到了蒙卦(《易经》中卦象的一种)使我更加迷惑不解。我本希望以文章诗赋来取得官职飞黄腾达,可今天却因读书识字而走上了穷途末路。离别的月亮照着我这孤单的身影,路途上的寒风钻入我的破衣。回到故乡去不能就这样待着呀,准备耕田种地成为南方的农民吧。

  由这两首诗可以知道,孟郊一直悲叹自己的命运特别坏,连天地都似乎和他作对,以至于达到“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的地步。其实,应该是他自己患得患失之心太重所造成,他平生的经历,并不完全像他在上面两首诗中描绘的那样。

  为了能进入官场,孟郊参加过多次进士考试,虽然有大官韩愈、李翱等人赏识他的诗文,曾为他向各方酉宣扬,他却多次落第。根据盂郊这人心地狭窄、患得患失之心太重的特点,他落第之后的失望与悲伤可想而知,我们可以看看他写的两首落第诗:

  落 第

  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

  谁言春物荣,独见花上霜。

  雕鹗失势病,鹪鹩假翼翔。

  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

  注:鹗(e),鱼鹰;鹪鹩(jiao liao),小鸟。

  孟郊说,清晨的月亮光辉暗淡,愁苦人的肝肠,悲痛使它寸断。谁说春天万物繁荣滋长;我可见到鲜花上落了寒霜。我像病倒的雕鹗,(善飞的猛禽,喻人的才力雄健)一样失去了威势,连小小的鹪鹩鸟也在我眼前飞来飞去。我一次又一次地落第,每次都像被刀剑所伤一样的痛苦啊!

  孟郊在第二次落第时,写了下面这首五绝卜诗虽然短小,可所写的痛苦却非常深长:

  再下第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

  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这诗太明了了,无须解释了。

  由以上两诗中的“情如刀剑伤”、“空将泪见花”可以想象,孟郊在落第之后有多么的悲伤与痛苦。

  可是,时来运转,也许是加上友人们的帮助,终于,孟郊在四十六岁时考中了进士,这时的他怎样了呢?还是看看他所写的七绝《登科后》:

  登 科 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对于这首《登科后》,后人多有评论,许多人认为富有哲理,说一个人在心情愉快之际,眼前的景物也就显得活泼可爱。但是我觉得,实质上还是气量太小的表现,得意之后,毫不含蓄,志得意满溢于言表,尤其末句“一日看尽长安花”,变成了诗谶(chen,不吉的预言),好花既然一日之间看尽,那前程也就到此为止了。

  果然他后来只当过溧阳尉、协律郎之类的小官,这自然有各种原因,但得失之心太重也应该有些关系。

  当然,孟郊的诗并不完全像上面所说的和引用的那样,他也写有一些比较开朗、感情真挚的诗,最首著名的就是《游子吟》:

  游子吟 .迎母溧上作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入选《唐诗三百首》,可谓当之无愧。

  由诗题下面的“迎母溧上作”可知,此诗是孟郊任溧阳(今江苏溧阳)县尉时,到县旁的溧水边迎接他母亲时的作品。

  大诗人韩愈对孟郊期许评价极高,在《赠贾岛》中说:

  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

  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著人间。

  实事求是,我觉得,这评价言过其实,无论孟郊,还是贾岛,其文学成就均不配这样的赞许。

  北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即孟郊去世二百多年之后,大诗人苏轼夜读孟郊诗集,有所感慨,于是写了《读孟郊诗二首》,详细记述了自己当时的心情和想法,后世认为这是一篇比较客观公允的“孟郊诗论”,现摘录如下:

  读孟郊诗二首

  (一)

  夜读孟郊诗,细字如牛毛。

  寒灯照昏花,佳处时一遭。

  孤芳擢荒秽,苦语余诗骚,

  水清石凿凿,湍激不受篙。

  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

  又似煮彭越,竟日持空螯。

  要当斗僧清,未足当韩豪。

  人生如朝露,日夜火消膏。

  何苦将两耳,听此寒虫号。

  不如且置之,饮我玉色醪。

  注:擢(zhuo),拔,提拔;螯(ao),螃蟹的第一对脚,形状如钳子;醪(lao),醇酒。

  (二)

  我憎孟郊诗,复作孟郊语。

  饥肠自鸣唤,空壁转饥鼠。

  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

  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

  诗(一.)说我在晚上读孟郊的诗歌,字体细小如牛毛。一盏孤灯照着我昏花的眼睛,好诗只偶然遇到。它像一朵孤独的香花,长在那荒草垃圾上。在他那大量的凄苦诗语中,也有着一点独特的韵味。他的诗风清秀如澄澈的水中露出洁白的玉石;湍急得插不住撑船的竹篙。读孟郊的诗像是吃小鱼,鱼刺太多得不偿失;又像是煮食小螃蟹,吃不到肉拿着的全是空螯。孟郊可以与当过和尚的诗人贾岛(当时与孟郊齐名)比诗境的清越,可是却赶不上韩愈的豪放。人生在世犹如早上的露水,昼去夜来日复一日像灯火在消耗灯油。何苦用自己的两只耳朵,听这像秋虫哀鸣一样的诗歌。不如将它放下,痛痛快快喝我的酒吧。

  诗(二)说我不喜欢孟郊的诗,可读了他的诗集后受了他的影响,有时也写出他那种风格的诗句。例如已写了自己饥肠辘辘叫个不停,还要加写在四壁空空一无所有的房间中,饥饿的老鼠在转来转去。他写的诗都是出自肺腑,可凄苦的诗句出来后,连肺腑中也充满忧愁。真像是黄河中的鲤鱼,烹调时熬出自己的油煮熟自己。

  在上面这两首评论诗中,苏轼明白地表示他不喜欢孟郊这种诗境高寒,诗句凄苦的诗风,甚至认为读孟诗得不偿失,花时间听这种“寒虫号”实在不值。可是苏轼又不得不承认,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受了孟郊风格的影响,认为孟诗出自肺腑,所以真挚感人,有它一定的艺术价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