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脸》的读后感大全
《死亡的脸》是一本由[美] 许尔文·努兰(Sherwin B.Nuland)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亡的脸》精选点评:
●对死怕的要死的人必看。
●2013 06 01 2013年“122计划” 6月
●可以扫盲。
●一本关于死亡的病理生理学科普书,中风、癌症、脑溢血、心脏病、阿兹海默症、艾滋病等常见致命病症背后的生理机制。人体像一台精密的仪器,关键部分每分每秒都要持续运转,疾病从敲碎几颗关键的螺丝钉开始,让生命土崩瓦解。
●精彩
●看到一半那个小女孩被杀的故事就觉得好熟悉。原来我看过,只是那本书名叫《我们怎么死》而已。
●是我最近没有什么耐性,看了一半就放一边了
●昨天同事说 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是什么 是“世界末日到了 你一无所有 但是却还活着”
●因为顾虑到以后可能一不小心被迫从医了所以翻过了高中图书馆大部分关于医学的书,有点印象这本好像不算恶心那类型的
●二十多年过去了,HIV病毒已经可控,而癌症依然茕茕孑立。可见与微生物相比,开启自杀程序的DNA才是疾病领域的最大赢家。
《死亡的脸》读后感(一):翻译一般
很值得看的一本书。
谁都无法预知死亡的情景。生命不会按照你计划的那样开始和结束。了解死亡的过程和将要经历的感受,对我们今后坦然的面对死亡是很有帮助的。至少我们有心理准备,知道自己也许将会是个什么状态。
人对事物的恐惧源于对事物的无知和不可控。了解了,就减少恐惧,为自己挽回些许尊严。
《死亡的脸》读后感(二):死亡
怀着对死亡的好奇与敬畏读完了这本书。面对死亡,人类是渺小的。当身体被病魔占据,人类的尊严也在死亡面前被点点吞噬。身体就像一个复杂运行的机器,也许有一天它的某个部件会出现问题,也也许到了最后它因长期运转已达到极限,死亡终会降临,只是方式不同罢了。我们能做的是锻炼身体,珍惜健康;了解死亡,心存敬畏。
《死亡的脸》读后感(三):一本值得保留给自己孩子看的书
好书-一本值得保留给自己孩子看的书-
一本可以借给亲戚朋友看的书。
有关心梗-癌症-AIDS这些死亡之症的来龙去脉。
还有,为什么运动过度会抽筋等等面面俱到。
让我们在死之前,先知道是怎么死的,可以怎样死
。赞一下本书的翻译,专业术语与文学表达齐飞,
以致我们看这样的堵心的内容而不累。
《死亡的脸》读后感(四):主观的死亡科普
恐惧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但是看到别人死亡的故事,自己也能跟着心惊胆战。
书摘:
老化 血液循环速度变慢。左心室需要更长的填充/收缩时间,高血压。 心脏的内衬与瓣膜增厚,肌肉与瓣膜有钙化现象,心肌颜色变为黄棕色,脂褐质沉积。 血管壁增厚,弹性丧失。 膀胱这个气球壁丧失扩张性,导致尿失禁。 在美国 经由一次异性间亲密行为而感染HIV病毒的危险性虽然存在,但毕竟很小。
《死亡的脸》读后感(五):Creep: Stone temple pilot 过时的好书
如果不是引进得太晚的话~~~这本书会相当相当好看又应景,值五星。可惜的是,1993年,正是一个艾滋病才正名不久(80年代后期它不还抱着一个特别有歧视色彩的名字摸),所以在这本号称要梳理六项夺走美国人性命的重大疾病的书里,占了两章之多的篇幅。讲的也是,唉,大家耳熟能详的作用机理,卡西波瘤,感染,消瘦和无知无觉的死亡。
还有dementia,当然所有描述都是很抓人的,但是,对痴呆症的机理现在还是一无所知吗?无能为力吗?
问题就是在15年的时差上,1993的国家图书奖,2008年的初次印刷。(翻了一页发现所有数据都是80年代的时候看到~~顿时对后面的叙述都起了疑。)
不过,还是很好看:4分钟、黑胆汁、血酸造成的恐怖回光返照......
当然书的意图和这些医学小常识无关。作者在探究的是”善终“。除了,被痛苦笼罩的延长生命和happy的快速终止以外,还有自然给人的不应该强词夺理的宿命~~书是写得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但他自己不也没有办法不被感情牵制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