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读后感摘抄

2021-01-13 04:21: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读后感摘抄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是一本由[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3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精选点评:

  ●太厉害了 老大

  ●后现代社会的症状阅读文本,巨大的哲学著作。

  ●不太好读,但书中有一些译注还是不错的。

  ●眼花缭乱视觉系.

  ●可是我想说我在瞌睡中没把它看完

  ●最后一部分太难懂了

  ●好是好,不都看得懂啊……

  ●列为反复必读书目。我为世上有个齐泽克而兴奋不已。

  ●看不懂啊看不懂啊 就第一部分还多少理解一些 其他的,像读天书

  ●一本可以當笑話書看的理論作品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读后感(一):经常性的排版印刷错误

  读这个版本有几个比较大的问题

  1,译者加注原文的情况很多,但多到了不必要的程度。很多很简单的词语也要加注,有点多余。

  2,经常出印刷错误。我不知道译者看的是不是ocr转制出来的版本,经常有些令人啼笑皆非也很考想象力的印刷错误,如将É印刷为Ĝ(不知道哪个语言里G要加^这个accent念),trompe d'oeil错为^éil(我都不知道他们怎么把两个重音符号都打到e的头上的,我反正打不出来),等等等等。

  3,我怀疑译者和编辑没有一个懂法语的。有些明明非常简单的,可以统一起来的译注,都凌乱地堆在同一句话里,明明很简单的一个“眼睛”一词,非要一个注法语一个注英语,看起来很搞笑。

  除去这些印刷和编辑上的问题,整本书译得还是很不错的,无论如何也值得一读。有些专有名词的翻译有待商榷,如petit objet a翻译为“小对型”不知道谁能看得懂,这个词我法语能看懂,中文反而死活不明白。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读后感(二):谁也没打算把它当真

  0

  人人都知道它是假的,谁也没打算把它当真,人们只是想从它那里得到更多利益。

  制定者也没打算当真。他也需要所有人都不当真。这个游戏不需要真实,只需要有人玩下去,游戏才能玩下去。

  1

  以前一位教马基的老师,做声音洪亮状,做振振有词状,将几个哲学家比如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的八卦小道消息讲出来。

  我想起了网上的那些花边新闻。

  同学们说这个老师很好,很有意思,下来嘘声一片,开始鼓掌。

  这个时候,我很想大笑,又想大哭。

  大学的我经常这样,哭笑不得。

  2

  说话是忘掉自己罪恶的一种途径。

  人们说出罪恶,是为了日后更方便的行使更多罪恶。

  3

  再说说微博这个时代。

  人们在网上骂骂政府,就以为自己做了很多,然后更加心安理得的去行骗。

  人人都是这样,没有例外。

  人说他关心强拆?

  他只想卖他的《抗拆记》,顺便再给房地产商打打广告,做个代言。

  4

  没有真实。

  生活中没有真实。想寻找真实的话,看书去吧。比如这一本《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我给过一本给以前的一位女朋友,不过她应该早就扔掉了,因为她不需要。一如真实早就被这个世界扔掉了,因为不需要。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读后感(三):意识形态是虚幻还是真实社会存在……

  意识形态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特拉茜阶段,马克思阶段,曼海姆阶段,列宁阶段,西方马克克斯主义阶段。特拉西18世界末用意识形态命名了一门新科学——观念学,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虚假意识或者错误观念,它起源于社会角色的阶级立场: 不同的人在经济生产中所处的位置和利益关切点的不同,故而形成不同的观念——既包含真实观念又包含虚假观念,意识形态是特定阶级为维护阶级利益而扭曲真实现实关系地结果。 曼海姆认为,一种意识形态是没落阶级的思想偏见是具体意识形态,一种星星阶级的思想观念——乌托邦,是整体意识形态。从文化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意识形态,是马海姆的之后的研究方向。 他并不是特定阶级处于现实考虑对现实的扭曲,是个体和集体无意识之间的自欺,是抚慰心灵的狗皮膏药。《法西斯主义去群众心理学》认为意识形态就是纯粹的幻想,意识形态批判就是揭露各种幻想下面的真实状况。 西马认为资本主义死而不僵的原因是工人意识没有全面觉醒无法肩负推翻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和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密切相关。 齐泽克认为意识形态不是单纯的社会心理也是社会存在,“他们虽然对其一无所知却在勤勉为之”。 意识形态发挥意识形态功能的背后因为他背后有“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支撑。什么事崇高客体,可以用“精神自我”去理解,比如说恶搞名人的钢铁意志,虽死犹生。钢铁意志就是崇高客体。崇高客体也是因为它满足我们的内心的隐秘需求,一旦举例消失就是“鄙俗客体”,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阐释程序,不论对商品的分析还是对梦的解析,关键在于避免对隐藏在形式内容后的完全崇拜型迷恋,通过分析揭示的秘密,不是被形式隐藏的内容,而是这形式自身的秘密。比如极权主义是对官方词语的迷恋,对善的过度许诺会变成恶,任何一种狂热的教条主义特别是在至善名义下表现出的狂热的教条主义,最终都是走向恶。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读后感(四):《马克思怎样发明了征兆》

  《马克思怎样发明了征兆》

  25

  货币的物质属性问题:货币不是由经验的、物质的材料制成的,而是由崇高的物质制成的,是由其他“不可毁灭和不可改变的”、能够超越物理客体腐坏的形体制成的。这种货币形体就像萨德笔下的受难者可以经受一切磨难,并以自身的纯洁美丽死里逃生。这种“躯体之内的躯体”的非物质的肉体性,为我们提供了崇高客体的精确定义。(非物质的肉体性!)

  28

  这大概就是“意识形态”的基本维度:意识形态不仅仅是“虚假意识”,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幻觉性再现,相反它就是已经被人设想为“意识形态性的”现实自身。“意识形态性”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现实,正是它的存在暗示出了参与者对其本质的非知。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有效性,是意识形态有效性的再生产,它暗示单个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一无所知”。“意识形态性的”并非是对(社会)存在的“虚假意识”,而是这种存在本身,虽然它为“虚假意识”所支撑。于是我们终于达到了征兆这一维度,因为它的一个可能的定义也将是“其一致性暗示了对主体的非知的一种构成”:主体可以“享受他的征兆”,只要它的逻辑能逃避于他——它在阐释上的成功之日,恰恰是它的解体之时。

  35-36

  拜物教的位置已经从主体间的关系转移到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上: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不再直接以统治和奴役的人际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他们进行了自我伪装,用马克思的精确概括说,就是“伪装于物与物之间、劳动产品与劳动产品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外形之下”。

  40

  大犬儒主义代表着以讽刺和挖苦的方式对官方文化的通俗化、鄙俗化拒绝:经典的犬儒程序,就是以日常的平凡朴实,对抗站统治地位的意识形-----它拥有神圣、低沉的音调,并将其提高到荒诞不经的高度,以此揭露掩藏在高贵意识形态用语下面的由权力派生出来的组我利益、好勇斗狠和野蛮残忍。

  (藏传佛教认为,转动一次经轮等于将经轮中所藏的经文诵读一遍,待到中轴磨坏,即为功德圆满。对于藏民来说,选择一个转经轮就如同选择了一位终生伴侣,成为漫长岁月中的情之所系,魂之所依。)

  60

  在一个人人都在寻找掩藏在面具下面的真实面孔的世界里,使别人误入歧途的最佳方式就是戴上真理的面具。但长期维持面具与真理的契合也是不可能的:这种契合远远不能使我们获得某种“与同伴的直接接触”,因而它把我们难以忍受的情形成仙了出来;一切沟通都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完全被这个揭露孤立了起来——成功沟通的必要条件是表象与隐藏起来的背面二者之间的距离达到最小值。

  71

  蛇的隐喻,它时时蜕皮,越绷越紧:人们将其设想为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好像它是一个“自然的”、“自发的”常量,这就是生产力的不断增长(通常化约为技术的发展);紧随这个“自发”增长之后的,是生产关系,虽然两者之间存在着或长或短的延宕,还要扥带一个惰性的、有依赖性的时刻的到来。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读后感(五):用拉康拯救黑格尔之后的意识形态

  

齐泽克,一位红得发紫的当代哲学家,也许你不承认,或者在国内很少看到他的演讲和文章,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国际范围内的话题热度那是相当可观的。1989年他就是凭借此书正式出道,按照译者的说法就是,“此书是齐泽克的开山之作、种子之作、奠基之作和引论之作”。

当然,我之所以选择走近齐泽克的思想世界并不是因为他在哲学上的成就,而是因为他是公认的全世界并列第一了解拉康解读拉康的人,另一个人就是拉康本尊。也许是拉康的精神分析体系太过于高深,光一个拉康实在无法展现全部,这个世界还需要一个齐泽克。于是对于拉康的好奇就把我带到了齐泽克的身上。

很有意思的是,我们一直都说心理学是哲学落地的产物,哲学的层面要高于心理学。而齐泽克在做的却是用用拉康的精神分析来拯救黑格尔哲学。就在这本书中,通过三个方面呈现出来:

1、引入、阐释拉康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

2、在拉康精神分析的基础上再次激活黑格尔的辩证法

3、确立一套意识形态理论,同时阐释马克思主义和拉康精神分析的’秘响旁通’的关系

简单的一句话就是,“只有通过拉康的精神分析,才能激活黑格尔的辩证法,才能确立意识形态理论。”

当哲学穿过康德以后,就明显的开始区分出专业和非专业的差异,我的理解是从哲学的语言上就能明显的拉开差距。充满了各种悖论和绕口的长句以外,一些非常的词汇,能指(signifier)、征兆(symptom)、征候(sinthome)、剩余快感(surplus-enjoyment)、大对体(big Other)、欲望曲线图(graph of desire)、崇高客体(sublime object)会让你感觉进入了一个陌生的国度。

如果没有一定专业哲学的阅读积累,也许这本书里面的字都认识,但就是不知道在说什么。

记得我曾经写过,《纯粹理性批判》只看懂1%,而来到这本也很晦涩的哲学专业书籍的时候,我也必须承认很多部分都还是云里雾里的。但有意思的是涉及康德的一些内容,却似乎很熟悉易懂,也许这就是一种潜意识的学习。像牛一样学习,先囫囵吞枣,再慢慢反刍消化。

也可以把这篇短文看成是我用来消化的第一步。

以此我会建议所有想打开这本书的朋友,最好是先要对拉康和黑格尔有一定的了解。就像看一场拳击赛,你光听解说,不了解选手是没有意思的,而且连选手是男是女都不知道就更惨了。

而且不光是两位主角,还有马克思、康德,乃至于卡夫卡和希区柯克都要了解下。

在这里必须要说下,齐泽克这么受欢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他很接地气。不光哲学功底扎实,更喜欢用电影和小说来参考举例。分析的深度估计连希区柯克本人都没这么想过。当然黄段子能力也是可圈可点的。在象牙塔里可能是一个“极端左翼”的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学者,出了象牙塔就是一个很潮很幽默的老头。

至于书的具体内容、框架、脉络,我发现我已经无法表达更多,就像书中引用维特根斯坦的一句话,“对于那些不能言说之事,必须保持沉默。”

其实我的读书笔记还有一千多字,但第一次我无法整理下去,或者说要时间去消化。在此我只是说说两个稍微能理解及感慨的地方,当然对于齐泽克的赞叹也是其实等同于对拉康的敬仰。

一个是关于征兆和征候,书中从马克思说起就开始起雾了,直到一句话点破之后,拨云见日,即“拉康使用了诺贝特·维纳的时间反向的隐喻”。

看这本书的时候正好在看《信条》,冥冥之中是一种巧合。这本书写了三十年后才有导演拍出来的时间反向隐喻,也以此通过电影的形式能让我更加能理解时间反向的概念,一下子就对征兆的理解豁然开朗了。

而且更能理解心理治疗的疗效之所在,“在能指领域、也只在能指领域,我们可以改变过去,我们可以造就过去。”

虽然这只是哲学中的一个隐喻,但如果沿着征兆这个思路想下去,也许可以重新审视“时间”这个人造的概念。

另一个是关于欲望曲线图,把一个意识形态的模型做成了一个函数式的模型也是醉了,原来科学家和哲学家最终表达的方式是一致的,一如既往的看不懂。

在此让我比较感概的是齐泽克的拆解,把这个模型解剖到几个阶段,一个个来说也是用心良苦,虽然还是有点模糊,但至少穿越的概念能够完全理解,也能通过这个图更好的去理解投射和补偿。

当然也是自叹不如,这个化繁为简,化简为繁的能力还是需要很多时间的积累和学习。至少看过这本书以后,可以慢慢的了解拉康的体系和思路,也能看到一些可能的前进方向。这点收获也就足矣。

2020-10-5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