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之家》读后感锦集
《末世之家》是一本由[美] 迈克尔·坎宁安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4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末世之家》精选点评:
●即使是世界末日人们也会有“家”的概念啊~很有诗意的一部小说~一直念念不忘荒漠上和久违而时日不多的父亲散步的那段~一种把啤酒洒在冰冷的沙砾上的味道~
●谢谢当年她的推荐
●好像在说心里话,悄悄话,纯体验的,太多细枝末节了,可这就是我们日常的构成,我们没法说出口的,或者不屑于说的。由外而内式的描述精准得让人害怕。他还让我看到了人物性格和他成长的环境是多么密不可分。 另外,此书还是美国现代音乐巡礼。边看边听Steve Reich的音乐,很搭。 意犹未尽
●棒死了
●译者韦清琦问坎宁安叔叔:“有末有续集?”这只可能因为他已经是“粉”。粉爱粉爱坎叔叔!
●很好看!
●令我悲愤的是 爱丽丝作为母亲知道儿子是有问题的 也模糊知道儿子问题所在却采取了回避了闪烁的态度……克莱尔为什么要离开???
●//。//
●挺心酸的
●不可获知的焦虑感 我们不知道我们要的是什么
《末世之家》读后感(一):坎宁安的两本书
中国翻译了他两本书,一本《末世之家》一本《时间》。
做为年青一代的美国小说家,写的真牛逼。
两部小说都拍成了电影。前一个是独立制作,不太好。后一个当年是美国红片,尼可·基德曼为此得了奥斯卡奖。不过无论如何,读过小说就会觉得电影太简陋,无法将小说的丰富和细腻展示出来。
《末世之家》读后感(二):这几天注定要推荐给周围人看
是一部有关爱与家庭的小说,摆脱了宗教与社会的阴影讨论一种存在的可能,宛如一句歌词“至少你明白我心甘情愿爱爱爱爱到要吐“。然而由一代人或者是个别人创造的生活方式往往是短视的,满足了short term interest,却对长期有损。所以大可以用进化的观点理解生活中的一切禁忌。
博比爱上所有出现在他房子里的人也被所有人爱上,乔纳森身上有我曾熟悉的某个人的影子。
在旧金山和坎宁安笔下的纽约城中二选一的话,我一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在此我感受到了观念的力量,并对作者的大部分人生体验感同身受。
翻译流畅,词句含义准确,但拿捏不好博比和乔纳森两人讲话的语气。
《末世之家》读后感(三):末世之家
看的过程中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空虚,一种无法言说无法弥补的缺失! 每个人的性格都应与他的过往、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始终认为,我们的身上都潜藏着父辈母辈的影子,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了他们的言行,即使再大的隔阂之下,在我们的性格深处都隐藏着他们的影子,他们对我们人生道路的选择有着诸多的影响!
克莱尔,一个独立,离经叛道的女子,有过炙热的爱情,有过不幸的婚姻,相对而言她的经历是更加丰满的,原本我以为在她庸碌的生活中有其相对明确的追求,但其实她并未看清自己的心,她所追求的不过是普通的小家庭,女二的成长中她开始理解母亲,开始意识到“一”远远好于“三”!
博比,一个内心敏感的男孩,也许他心不在焉的状态使他看起来呆头呆脑,但其实他最为干脆,他所做的一切,从开始和克丽丝生活到去纽约到最后在乡村和博比生活,他其实只是想要一个家,年少时哥哥母亲相继离世的变故给了他过大的打击,而他也总是流露出一种对于变故的无措和恐惧!
对于乔纳森,年少时的他受到了母亲太多的影响,性格中或许多了太多女性的细腻,他一心想追求爱,但是又分不清什么算是真的爱,又或者爱在时间的洗刷之下剩下什么,或许是看到母亲的不快乐。使他不敢轻易投入到一个家庭中去,但是对于家的期盼又推使他组成了一个“新潮”的三人家庭,以逃避父母婚姻下的压抑,痛苦。
故事的最后,乔纳森明白了自己一直生活在未来,期待未来的生活会更美好。或许这也是他不敢投入一段感情的原因,总是期待也许未来会出现自己爱的那个人,殊不知未来虽然值得期待,恐惧却一直都在!
对于乔纳森的这句感悟突然让我“对未来期望充满”这个心态有了些思考,总觉得对未来包有期望是一件好事,这让我们对现在的生活充满了激情,不断的努力坚信未来会更好,但是换一个角度,我们是不是都生活在对未来的期望中,明明有那么多想做的事不断推脱,理由不过都是未来的“期望事”。
深夜写文好困,不知道自己写的啥!哪天改吧!
《末世之家》读后感(四):片刻罹难
读《末世之家》的过程并不像《质数的孤独》那样顺利,那样带给我微小、却悲伤到澎湃难以抑制的感情。我甚至是在意识的反复清醒与失重中进行完这场漫长而又疲惫的旅行。也许是因为两者虽然同样写爱与孤独,同样采用了不同者以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写法,但相比于《质数的孤独》有条理式的推进,《末世之家》则在很多方面给读者增加了不少疑惑和障碍,阅读时的感觉更接近于乘坐着老旧大巴于蜿蜒山路前行,时而颠簸时而平顺,最后也并未清楚是否到达终点。
全书描写的是博比、乔纳森和克莱尔三人以及围绕着他们自身的家庭及其人和事的故事。博比的哥哥卡尔顿是个美国上世纪中期垮掉一代的典型,他的死几乎影响了博比一生。此后博比智力减退,乃至落落不合群,很大程度上都可以说是卡尔顿带来的阴影;而乔纳森则是个在母亲艾丽斯畸形母爱下成长的少年,第一次觉得作为一个人被羞辱,是父亲警告他不准在外人面前跟洋娃娃玩耍。他很小就意识到了自己性取向的异常,却是在遇见博比之后,才认识到“这是我第一次爱上一个人”。两个少年在有如秘密基地的阁楼房间里听着Van Morrison、听着专属于那个时代的metal,偶尔在父母不在的时候索取对方。多年以后他们遇到克莱尔,三人逐渐两两相爱。“我们隐约地希望过能坠入爱河,但对此并没有太多的在乎,因为我们觉得在这世上我们有的是时间。爱显得那么确定、那么乏味——爱就是毁了我们父母的东西。”
书中我最喜欢的角色是乔纳森,这个敏感瘦弱的年轻人,符合大多数女性对自己孩子的性幻想。想要他独立,同时又不希望他太强,最理想的情况是,他在孤立无援的时候,唯一想到能够寻求帮助的,会是自己。尽管知道他终有一天会飞离自己的怀抱,但是还是希望在那些改变来临之前,能够再和他亲密一点点。而乔纳森于我,正是勾起了这样的一种母性情怀。很多年过去,当三人都已不再年轻,乔纳森曾经的床伴埃里克的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作者虽然没有直接点明那种病的名字,然而从许许多多的隐晦描写中,还是能够知道乔纳森此时也被传染上了艾滋。读到这里时,我觉得又悲伤又彷徨,好像那时乔纳森让博比播撒在后园土地上的并不是他父亲的骨灰,而是他自己的。他对博比笑着,博比似乎不明白他举动的含义。天黑下来,我感觉连乔纳森的苍白身形似乎也快被融进这无尽的黑暗里。
克莱尔是我一直无法理解的角色,不管从她的性格还是想法。她选择了和乔纳森他们组成了家庭,但最后还是无法承受这样异世的家庭带着和博比的女儿丽贝卡走了。也许她想独自掌管着女儿的全部,也许她还是隐隐有着以前的向往:“到了生命的这个时候,我仍在期望在更大的自我中发展出一种更博大的骄傲感。我仍在想有一天,当某个人问我到底在世界上做什么时,我能够做出回答。”对于克莱尔,我无法评判她的选择正确与否,正如她吻上博比时,也不能肯定乔纳森会怎样想。年少时的很多事情,总是到了自己当了父母以后才明白,在此之前的所有情感履历并不算数。她终究无法逃脱基因组合的天性,无法容许乔纳森和自己争夺对丽贝卡的爱。很多人虽然离经叛道,其实也不过是在限定好的框架内兜兜转转。他们自认为是一群充满矛盾的精分患者,却忘了这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精神病医院。
书的最后一幕场景,博比、乔纳森和病入膏肓的埃里克,三个男人站在凛冽寒秋中仅没脚背的溪流里,全身赤裸。坎宁安并没有再继续写下去,大概在他看来,他们已经完成了各自人生最后的蜕变。亨德尔一家不复存在了,真正变成了“末世之家”。此后生活仍旧会像上了发条的永动机一样永无休止地继续滚动下去。就像《唐人街繁华梦》里,黄柳霜扮演的精明艳丽的中国舞女shosho对Gilda说:“You want me to give back what you couldn’t keep?Life goes on.”
《末世之家》不全然是反映当时那个时代的,但里面关于家庭、关于爱与性、关于音乐却相当一部分上很真实,其间出现过的Van Morrison、Jimi Hendrix等等,亦均能引起很多美国人的共鸣。在有关同性恋的问题上,不少人甚至表示从博比和乔纳森的身上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如博比的坦然接受顺应感官,或如乔纳森的作茧自缚偏执割裂。在我看来,大抵每个人心里都曾经住过一个伍尔夫笔下描写的奥兰多,当成年的丧钟响起,少年的壳渐渐蜕去,便自由流转于光怪陆离的声色犬马中,不再固执于昔年旧梦。毕竟他们的生活同玛丽·瑞瑙特笔下的Bagoas并不一样;也无法幸运如《孽子》里的小玉,踏上去往日本的渡船后同爱人安度余生。他们是火,温吞却不时灼伤他人;他们留给时代以蒙克式呐喊的沉默;他们是寒风中只得一丝缱绻的烟,片刻眨眼,便迅尔埋葬进看不见的巨大洪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