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经典读后感有感
《百合花》是一本由茹志鹃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页数:2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百合花》精选点评:
●那个时代难得的好文笔
●短小,淺嚐。現在看來實在「乏善可陳」。如果放回歷史的原位置,在歌唱天下大同的「十七年文學」時刻,茹志鵑以清逸婉柔之筆,放棄對大時代大社會的關注,而將人物的個性情感放在中心位置,是難能可貴的。可惜這一點閃光點卻給她招致不幸。
●小学时读的,不错。。。。很细腻。
●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一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今天背了艺术特色 所以我觉得我必须看看原著才对得起娟姐。
●对张清华的解析印象非常深
●感情交代不清楚,逻辑也不怎么说得通。新媳妇和主人公对这个小兵的感情,什么都没有交待
●【十七年文学系列之四】朦胧清淡,属十七年文学里的翘楚。
●即使十七年文学笼罩着政治的阴影,但是作者笔下的温情和真诚依旧让人感动不已
《百合花》读后感(一):整体
茹志娟,革命战士出身,解放后成长为文艺工作者。其作品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关于表现解放前,战士和群众的革命热情和必胜的革命信心的;二是关于表现解放后,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积极性和建设热情的,对社会经济建设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那种热情是现在社会所缺乏的,那种为集体的精神更是现在社会所应该提倡的。他的文中有表现合作化和大跃进,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都是正面的表现,没有批评,只是我的疑问是不知道她的文中有没有那个时代的左倾主义倾向。这些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是《百合花》,被称为没有爱情的爱情小说,这篇的政治色彩相对较淡,是一篇很美很美的文章,表现的那种人和人之间的情感是感动的主要原因。
《百合花》读后感(二):有多少人是在高中语文读本上看的这篇小说?
高中时代的语文读本是很好的回忆。因为选的文章比较活泼,且不用像正经的课文一样要做让人乏味的八股分析。只是安安静静的看就好了。
我还记得当时上晚自习,别个人都忙着做练习册的时候,我就喜欢拿着这本读本看。因为是教材,所以算不上是闲书。坐班的理科老师看见我拿着一本语文书,虽然可能想说什么,但最后还是忍了,走到我座位边,哼哼了两声,也就作罢。
最近跟同事聊天,我说你还记得高中语文读本上那篇百合花么,我同事说,啊,你也记得啊。看来好的故事,大家都会记得呢。
这篇小说跟当时的课文是如此的不同,以至于经过这么久,我仍然能一下子从记忆中把它认出来。
淡淡的言语,深藏的感情,红色小说,原来也有这么写的。只要是真的活着的人,不管哪个年代的故事,都一样感人,没有任何陌生之处。
然后知道茹志娟和王安忆是母女(希望文艺青年们少一点鄙视的眼光),真是羡慕,这自胎里的传承。
《百合花》读后感(三):革命年代纯洁美好的情感
以战争为背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美好而又纯洁的情感。小说没有对于战争的大篇幅描写,而是选取一个个片段,可能是对于战争的环境描写,或是他人对战争前线的描述,从侧面体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惨痛。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人性的真善美更加突出。作者选取了战争中的平凡人物之间的平凡小事把那个年代纯洁美好的革命感情或是友情或是爱情体现的淋漓尽致。作者通过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侧面描写呈现了一个善良单纯的年轻通讯员,他虽然年纪小,但可以为了保护大家而义无反顾的牺牲自己,虽然对于女同志不善言辞,害羞保守,但那“两个馒头”的细节又体现了他的善良。借被子时对新媳妇的态度转变也体现出他是一个直率朴实的孩子。作者从细节方面入手去不经意间刻画出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
对于女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循序渐进,可以看到她对男主感情发展的一个过程。从对他生气,到产生兴趣,再到亲热,然后感觉自己爱上了这个小通讯员。新媳妇是一个淳朴善良的传统女性形象,她最后将自己的嫁妆婚棉被盖在通讯员身上让文章的感情升到了高潮。
最后,文中的环境描写也让我印象深刻。非常具体生动。还有对于家乡的回忆,都非常美。白色的百合花也是一个重要的意向,象征了他们之间纯洁的感情。
《百合花》读后感(四):战争大后方的诗和远方
读完开篇,脑海里回荡的是那些俗套的战争时代的故事情节,男主和女主因为一次任务相识,逐渐打成一片,然后一吻定情,最后男主战死沙场,女主扛起了男主的枪,加入了革命的队伍。可喜的是,这个故事跳脱了这个套路。
随着新媳妇这一人物的加入,故事也开始变得有趣。有人说,这本小说所表现的是“军民鱼水情”,虽然也有这一方面的情感,但是我认为这并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流思想。你想,假如作者要以这一思想为内核,那么把通讯员换为老班长、指导员,把新媳妇换为大娘,不是更好吗?何必非要是一对情窦初开的男女组合呢?
小通讯员19岁,参加革命1年,是一个十分害羞的情窦初开的少年,但是他最终却用自己的生命营救了同行的战士,赢得了大家的敬畏。
新媳妇初到包扎所工作时,还羞于为男同志们擦拭身体、换衣服,可是当最后小通讯员的遗体抬进来的时候,她主动为他擦拭身体,还细心的帮他缝好衣肩上的那个破洞,最后把她唯一的嫁妆——一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铺在了通讯员的棺材里。
也许作者想要表达的就是一种像百合花一样纯洁的感情,是我们当代人所理想的一种牧歌式的情感。男女之间没有腌臜的爱情牵绊,只是一种通讯员与卫生员之间单纯的关爱,像姐弟一般的情感;也没有一见倾心的移情别恋,只是情窦初开的小男孩的固执与撒娇,以及刚刚嫁为人妇的新媳妇对生命失去的惋惜。
文中共有两次省略,首先是省略了通讯员第一次去借被子时的情节,只是留下了一句“老百姓死封建”的结果,真的很好奇那被省略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或者说,真的很渴望在那里发生了些什么;而另一次则是省略了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只是一笔带过了通讯员英勇牺牲的状况,全篇没有英勇陷阵的英雄,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只有战争的大后方的平淡与生活。
《百合花》读后感(五):百合花 ——读茹志娟小说选
大概写于2017年
要选一位在十七年时期和WG时间段最喜欢的作家,我选择茹志鹃。若要我在茹志娟的小说中选一篇,那一定是《百合花》。
描述解放战争乃至近代以来各种抗战的作品不乏其陈,但是茹志鹃的《百合花》却是最朴素、清新而与众不同的一抹纯粹的情感。
读过很多这个时段的作品,红色英雄式主旋律固然也让人感动、恢弘气势的战争描写固然也让人侧目、混乱年代的疯狂让人黯然,它们都有的自己的价值。而《百合花》恰是其中一抹绿色,在其中分外耀眼。
她的描写很简单,情节也只是那一个小小的故事,在如此广大的背景下实在不足挂齿,然而恰是这简单而让人记忆犹新。
其中最让人喜欢的还是她的描写,如:“‘……’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半晌他才低下了头,憨憨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我还想问他有没有对象,但看到他这样子,只得把嘴里的话,又咽了下去。”
“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
“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
这一时期的小说有着太多的激情与梦想,有着太多的斗争与革命,对人与人之间那种纯美的关系描写反而置之于后,那种用激情和口号写成的文字固然让人热血沸腾,但若再次欣赏就味同嚼蜡。而这些描写,一种纯美、纯粹的情感跃然纸上。
从通讯员身上,我们看见的是一种普普通通的小伙形象,他是英雄也不是英雄,就像千千万万如他一样的青年,点燃着黑夜。
而新媳妇的举止,既出人意料也在情理之类,最后的描写“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一种素洁而隐隐带着恻然的语言,随着所讲述的情节在最后一刻映入读者脑海,直至如今,我们似乎也能够感受到一种“美”。
幸而有《百合花》,让我们看见了这些年不一样的色彩。文学的一种灵性在一种纯粹的情感而喷发,这是成为zz附庸的文字所不能比拟的。
"这是成为zz附庸的文字所不能比拟的。" 当年是这么认为。现在却不这么看待了。越来越喜欢教员。没有小说能够脱离zz,脱离整个社会。而与zz挂钩,并不一定就没有清新的风。左翼文学自然有左翼文学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