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湘行散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湘行散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1-14 03:14: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湘行散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湘行散记》是一本由沈从文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精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7.00,页数:1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湘行散记》精选点评:

  ●不能忘却的记忆

  ●很干净的文字

  ●找不到自己看的那个版本,先标记一下。《湘行散记》部分文字如诗,读来就像在湘西水面上漂浮,山间薄雾轻盈,远处有歌声间歇,里面的人来来去去,顺从自然和生活,与历史无关。第二部分《湘西》就更多加入作者对那片土地的一些忧虑,真挚热切。

  ●喜欢虚实结合,文笔很赞。

  ●湘行散记。我看过后不觉得好,湘西风土人情的淳朴是沈从文幻想出来的,1933年的中国是民不聊生的时代。沈从文笔下的水手还有吊脚楼里的妓女,那是万千中国人民挣扎在生存和毁灭边缘的可怜状态。沈从文却能够美化他们之间的所谓的露水爱情。

  ●开始不喜欢他

  ●为了省几块钱在网上下了txt,结果少了和张兆和书信的部分,一些句子也断断续续的,以后再也不在读书上省钱了:(。描写水手们和妓女的时候,语言在粗俗和清丽之间转换自如,佩服。环境描写画面感很强,可以想象出当时湘西的自然风情。但是我果然不太适合读这种散文啊,看的时候总是觉得太过平淡,看完又总是说不出个所以然。

  ●诶呀,那给三三的情书,我看着都脸红~

  ●高中时读的,但是对沈从文真心无感!

  ●这鬼天气不成,得歇憩烤火

  《湘行散记》读后感(一):湘西情调

  看过了,却又忘了。

  琐碎、散漫,这是我对这本书的总体印象。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总是充满情调,方言俗语,人情世故,在他的小说散文中娓娓道来。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男女都如此性情。于是在这儿,出现了各种很妙的人,题目就是最好的说明。

  《湘行散记》读后感(二):恶之花

  这本书主要写了妓女、水手与士兵的生活,在妓女与水手的生活中,我感受到的是生存的不易,生命在自然与社会里是那样的轻贱。但是,他们用一种怪异带着原始色彩的方式去挣得生存。虽说他们民风彪悍,言行粗俗,但这行为中,透露出的却尽是人性之天然,未经社会文明所装饰约束下的天然。他们性情中的狭乃是他们最为可爱的地方,这狭是他们的真,并不包含恶意。当然这狭也为“道德君子”所厌,只是比之衣冠禽兽,他们对自己欲望的追求可谓真诚得多。在如此淳朴的人性前,“君子”怕自己的“道”被挑战,却又忌恨着他们的自由。于是,这些带着人天性中真与蛮的人们,在现代文明里,面临着被毁灭。有时真不知,有文明的地方应该是开明的,但为何却以泯灭天性为代价,一定要把人都塑造成符合普遍道德与社会规则的模样,不符合,就遭到挞伐,是因为社会上的人都有求同性吗?而这个“同”的标准就是那些阶级上端的人,从自身需求为出发,为阶级下端的人所设定的(这个话题有点扯远了)

  他们的生活千年如一瞬的存在,与周遭的环境相适应相抗衡。在这艰难的生活中,我感受到他们对生的热爱,对死的随意。似乎“死”不过是必然,没什么可惊诧,只要活过就好。不知他们可曾想过改变命运,还是想过,却无力而安于此。

  沈从文的笔下,湘西的每个人、每寸地方都让他有深深的感触,而这感触却是缓缓的写出。哪怕他看到想到的是一些恶劣的事,在他写来,却包含着理解似的宽容。就似母亲对待犯了错的孩子,他再有不好,也是自己的亲人。看完这本,有个疑问,那笑容腼腆的从文先生,当兵的时候不知是什么样子,怎也想不出,他是出生成长于这种民风中的人,不知他天性中的狭与蛮是显现在什么地方?

  《湘行散记》读后感(三):人性

  这本书主要写了妓女、水手与士兵的生活,在妓女与水手的生活中,我感受到的是生存的不易,生命在自然与社会里是那样的轻贱。但是,他们用一种怪异带着原始色彩的方式去挣得生存。虽说他们民风彪悍,言行粗俗,但这行为中,透露出的却尽是人性之天然,未经社会文明所装饰约束下的天然。他们性情中的狭乃是他们最为可爱的地方,这狭是他们的真,并不包含恶意。当然这狭也为“道德君子”所厌,只是比之衣冠禽兽,他们对自己欲望的追求可谓真诚得多。在如此淳朴的人性前,“君子”怕自己的“道”被挑战,却又忌恨着他们的自由。于是,这些带着人天性中真与蛮的人们,在现代文明里,面临着被毁灭。有时真不知,有文明的地方应该是开明的,但为何却以泯灭天性为代价,一定要把人都塑造成符合普遍道德与社会规则的模样,不符合,就遭到挞伐,是因为社会上的人都有求同性吗?而这个“同”的标准就是那些阶级上端的人,从自身需求为出发,为阶级下端的人所设定的(这个话题扯远了)。

  他们的生活千年如一瞬的存在,与周遭的环境相适应相抗衡。在这艰难的生活中,我感受到他们对生的热爱,对死的随意。似乎“死”不过是必然,没什么可惊诧,只要活过就好。不知他们可曾想过改变命运,还是想过,却无力而安于此。

  沈从文的笔下,湘西的每个人、每寸地方都让他有深深的感触,而这感触却是缓缓的写出。哪怕他看到想到的是一些恶劣的事,在他写来,却包含着理解似的宽容。就似母亲对待犯了错的孩子,他再有不好,也是自己的亲人。看完这本,有个疑问,那笑容腼腆的从文先生,当兵的时候不知是什么样子,怎也想不出,他是出生成长于这种民风中的人,不知他天性中的狭与蛮是显现在什么地方?

  《湘行散记》读后感(四):远去的流水,追不回的年岁

  1、“翠翠”的原型

  翠翠作为沈从文最著名的小说《边城》中的主人公,她天然去雕饰般纯洁美好的形象成为湘西、乃至整个中国的乡土风情的代表,宛如鹅卵石激起的白色微浪,在原始未受污浊的阳光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而《湘行散记》中《老伴》一篇向我们道出了“翠翠”这一名字的缘来。

  为什么是翠翠,而不是绿绿,花花什么的?高中学《边城》时常有同学问为什么叫“翠翠”,语文老师因为自己也搞不清状况而选择笑而不语。现在我才了解,原来翠翠不是沈从文自己处心积虑、耗尽心血想造出来的一个名字,而是来自于真实的民间生活,这个名字本身就是这样富有诗意,以至于沈先生可以把它直接采撷进自己的文学世界并赋予它无尽的诗意。

  在泸溪县时沈从文的一位朋友看中了县城一个绒线铺里的女孩子,并向沈从文借钱向那女孩子买了三次白棉线草鞋带子,但其实他那时并无多余草鞋。沈先生说,“我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小女孩印象而来。”

  当沈从文十七年后重游旧地,发现那位朋友达成了梦想,娶了那女孩子,又有了一个女儿,只是他已沉醉于鸦片烟之中,也不认得自己了,而他的女儿,叫做“小翠”。然后,沈先生写道,“可是,过去的,有谁人能拦住不让它过去,又有谁能制止不许它再来?时间使我的心在各种变动人事上感受了点分量不同的压力,我得沉默,得忍受。……世界虽极广大,人可总像近于一种宿命,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经验到他的过去相熟的事情。”而沈先生正是执着于自己的湘西世界,将广阔的情感体验融入那里的风土人情,终于在有限的地域里创造出无限的美,造成了独属于自己、难以超越的文学世界。

  这篇《老伴》里还有一段描述沈先生躺在泥堤上的文字,甚有诗意——“躺在尚有些微余热的泥土上,身贴大地,仰面向天,看尾部闪放宝蓝色光辉的萤火虫匆匆促促飞过头顶。沿河是细碎人语声,蒲扇拍打声,与烟杆剥剥的敲着船舷声。半夜后天空有流星曳了长长的光明下坠。”我觉得,诗由两种成分组成,一种是完全凭借诗人主体的创造性营制出的部分;另外一种则主要由世界和生活的现实本身构成。诗的第一种成分要求诗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而第二种成分需要诗人的“传达性”,也就是如实而不损甚至增益诗意地传达当时的情景,第二种成分其实更加难以把握,因为正如韩非子的画论所言,鬼魅易画,犬马难描。沈先生文字的诗意更多地来自于自然本身,因此怀有持久的魅力,而不是像郭沫若《女神》里那种更多以自我抒情为主体而营造出的诗意随着时间流转而流失。

  2、我感觉沈从文对自己笔下的那些人物的评价是很特别的,他不是以道德上的善恶去判断一个人的是非,而是更多地以生命力的有无、充足与否以及是否拥有一颗自由不羁的心灵来衡量一个人的。比如《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中摹写了一个做生意的老头子,和“我”的掌舵水手“大声嚷着并且辱骂着”,得了钱后又是一阵叫骂,他们弄船的人都觉得这老头子是“一个又老又狡猾的东西罢了”。的确,这老头儿在今天看来也是令人讨厌的“没素质”的,但沈从文却说,“看他那数钱神气,人快到八十了,对于生存还那么努力执著,这人给我的印象真太深了。”看来,沈先生对他其实还是挺钦佩的,文章后边又说——“他们那么忠实庄严的生活,担负了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继续在这世界中活下去。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艰难的日子,却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在他们生活爱憎得失里,也依然摊派了哭,笑,吃,喝。”可见沈从文更关注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埋藏在骨子里的原始生命力,而不是什么腐朽的伦理道德评价,在这一点上,也决定了沈从文的整个创作是追求生命个体价值与意义的文学,而不是附着于时代变化,追求口号和风潮的文学。这让我想起萧红,想起老舍,想起钱钟书,想起张爱玲,这几个人都在一个拼命追求文学作品思想性的时代里坚守自己的一方土地,更加看重并执著地书写历史中个人的尊严和命运,并因此在时代狂潮褪去后赢得了持久的赞誉和影响力。

  3、很多时候,诗意的背后只有无聊甚至猥琐的无耻和残酷的历史。参见《桃源与沅州》。

  4、我以为《鸭窠围的夜》和《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是集子里最好的两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