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诚的鳏夫》观后感100字
《虔诚的鳏夫》是一部由迪德里克·埃宾厄执导,东尼·卡斯 / 雷内·凡特·霍夫 / 波吉·弗兰森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虔诚的鳏夫》观后感(一):你们这帮死Gay
拜托你们低调点,一天到晚把这些同性题材的片子顶到豆瓣最上面,是想干什么?干什么?每天都有2部以上的同性题材的片子在豆瓣首页,你们是想占领地球么?今天真的忍不住了,拜托你们别搞这些小动作好么,偶尔一次还好,天天这么弄,真是烦死了,豆瓣都被Gay占领了么?豆瓣还真是文艺忧伤小清新,呸~~~~~~
《虔诚的鳏夫》观后感(二):《虔诚的鳏夫》
它并不难,你只需要在合适的时间敲下正确的键。 ——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开始觉得有点像阿基·考里斯马基 Aki Kaurismaki,之后感觉有点像伯利·兰内尔 Bouli Lanners或者亚历斯·冯·华麦丹 Alex van Warmerdam。最后觉得谁都不像。
影片最大的取胜之处在于对精神疾病、宗教、同性恋等论调都做了中性化处理,毫无褒贬,也有无病呻吟或者是反弹性报复,这也是为什么巴赫的音乐这么适合同时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的原因。
《虔诚的鳏夫》观后感(三):This Is My Life
“这就是我的人生。今天,明天,爱终会降临。但我还是我生来的样子,这就是我。”《This Is My Life》
很美的同志片,也许一开始主人公的儿子就是同志,然后他把他赶出去。直到他在这天碰到了这个流浪汉,然后一步步教他怎么生活。然后他被误解为同性恋的同时,他也慢慢的懂得了儿子的内心。虽然一直是虔诚的基督徒,跟同性恋本就势不两立。可是,竟然他也接受了。
影片真的很温馨,礼拜天的时候,他和流浪汉逆人潮而动,去往庆典的那家的时候,画面很震撼。
心中有佛,无处不是教堂。世人的看法仅仅是看法而已。
《虔诚的鳏夫》观后感(四):虔诚的爱情
一不小心就看哭了,同性伴侣中那种两个人的思维模式的描写特别到位,1理性却不能摆脱感性,逃走是害怕理性被感性打败,激动,易怒,这些都是感性的标志。0实在萌我一脸血,他纯感性,像小孩,没什么自尊心,不会去理解别人,他粘着绵羊的那段好好好萌,听人说一堆话只会记得最后一句。唯一不足是硬加上来的三者关系,很突兀很没谱。他的儿子那里也感动十足,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
导演的光线和色彩运用地炉火纯青,整片都是清新的偏白色调,符合舒缓的,平静的小镇气氛,很多教堂式的黑白色彩,和去gay吧的所有色彩,以及在蛋疼的第三者家发现他隐晦的秘密时。形成对比。
《虔诚的鳏夫》观后感(五):关于在孤独中挣扎的老男人
1、从豆瓣网取得的免费观影票,第一次。也是第一次到芳草地中心的卢米埃电影院,芳草地中心略微惊艳。
2、在候场的时候,意外的碰到了影片的制片人、导演及男主演,是来参加放映完后的影迷见面会的。他们坐在观众席上,很认真的看完了整部影片。
3、影片冷静却不枯燥,晦暗但不晦涩,荒诞但不荒谬。从第一个追拍后背的漫长镜头开始,充斥全片的是两位老男人的孤独,以及他们对这份孤独的抗拒,虽然从外人的角度来看,是用一种怪异的结合方式。
4、我不认为这是一部同性恋电影。影片结束后,有影迷问导演,说在荷兰这样一个超级性自由与开放的国家为什么一部同性恋电影还能获得巨大的成功,然后导演明确的回答,这其实并不是在讲同性恋。
《虔诚的鳏夫》观后感(六):越长大越浅淡
长大之后一个明显的感觉:自己被越冲越淡了。以前好像一块很浓很浓的红糖,被一个大环境越冲越淡,现在再过来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只能泡出一缕淡淡地红色。
从头到尾都不觉得他们是同性恋,就像我从来也没有理解或者是试着理解这件事情一样,最美的那句话是,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男是女。两个不幸丧偶的男人,抛去现实世界和宗教信仰,或疯癫或明理的过着自己的生活,也是因为他们的世界已经没有任何需要珍惜并且不舍得失去的东西了,只有抓住彼此,就像冬天紧紧抓住的围巾手套,只有他们,才能给自己温暖,这是无论自己多么强大都无法提供给自己的温暖。
《虔诚的鳏夫》观后感(七):一部充满各种话题元素,可以有各种解读的好电影。
很有意思的一个故事,我想这位父亲fred应该不是gay,无法接受儿子是gay于是把儿子赶出了门。后来遇到了一个迷路的人Theo于是收留他。和他结婚或许是想理解儿子,又或许是对妻子的思念。Theo和fred妻子Trudy都是因为车祸,fred会不会在想Theo是Trudy灵魂附体。Theo根据IMDB上的介绍,他是一个精神年龄大概只有五岁的成年人。fred照顾Theo就像照顾儿子一样,教他用刀叉、教他如何进餐、教他踢足球,看见欺负Theo的小孩立马挺身解救,这是作为一个父亲会做的事情。这真是一部充满各种话题元素,可以有各种解读的电影。而影片的主角是与社会脱节的中年男人,精神病患者,以及同志等边缘人。这充分说明了导演对特殊群体的关注,影片借用了中年大叔荒诞的自我救赎之路,完成了对宗教,偏见以及病患的宽容,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地方。
《虔诚的鳏夫》观后感(八):我想做另一只羊
又一部节奏很慢的电影,这不是一个讲述男主角如何变成同性恋的故事。
这是一部会温暖人的电影。
一开始你会感到压抑,但是当故事慢慢发展,你会发现我们内心最大的不堪是如何面对自己。
那位异于常人的人对人并不敏感,但是对于羊,他却愿意抱着整个羊,学羊叫,这是人和羊的本质对比,羊是纯粹的。
电影的主题特别大“同性恋”。这个意味着我们要审视自己,而不是去审判别人。
电影中每个星期的礼拜去教堂,人们去祷告去忏悔去感恩,可是这些并不是让人能从自我总走出来,只能更加走入自我压抑的循环,每个人都是希望得到原谅,可是真的原谅并不是寄托于第三人,而是对于自己的真实的面对。
羊,不同于人。那人学的羊叫,每一声都是如此真实,让我从声音中听到了最纯的声音。我倒是觉得车祸让他去掉了一切,这才是真正的他,他也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另一种生活。
我不知道如何去学羊叫,不如做一只羊!
《虔诚的鳏夫》观后感(九):Be together
被朋友问及有没有看过《飞跃老人院》,随手就把这部刚看完的片子推荐过去。果不其然再一次被判定“涉世太深”的重口味。非要从口味上说这盘怎么看都只是怪味花生,万万没到色拉酱拌红烧牛肉面的地步。
“同性”部分的延伸分了两条线,一条在明,几多明朗;一条在暗,些许隐晦。而且并不太赞同以同性爱这个框架去定制fred和theo的情感,更大层面上,是一种陪伴。与其说是说两个人之间的陪伴,或者说是两个无关性别的孤独灵魂相伴更贴切,soulmate,在这里应该是可以称得上的。
安静的乡间小道、空旷的公交车、开场这些细节都描绘出小镇的封闭。fred的种种教条式生活模式又刻画了个人的性格特征,最不可能的往往就是绝对。为什么theo会出现在fred的小镇?为什么偏偏这个刻板的fred就能让theo产生归属感?引起theo失常的车祸到底和fred妻子的事故有没有关系?隔壁相机老头为什么会莫名喜欢theo?现在想来,很多细节都经不起推敲,但太多事毫无道理,太多情感春风化雨。何必这样严谨,毕竟这还是一个温暖的故事。
《虔诚的鳏夫》观后感(十):虔诚的鳏夫
该片讲述一个鳏夫收养了一个精神有问题的流浪汉,并由此引出的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于2013年2月7日在荷兰上映。
精神异常的席欧的到来打破了鳏夫生活的秩序,也给鳏夫单调乏味的生活增添了几分色彩。
从此鳏夫就开启了与生活斗争的模式。
周日是去教堂做礼拜的日子,鳏夫与席欧却接起了给小朋友过生日的生意,而且大获欢迎。
他们不惜邻居们鄙夷的目光,挑战着宗教教义,鳏夫同时也与自我的内心做着斗争。
两位老人的相伴即自然又平和,随之生长出了爱意,这种爱意是宽容圣洁的爱,是朴实无华的爱,是陪伴、是相守、是温暖。
夜晚他们冒着大雨到教堂举行了婚礼,发誓从此彼此拥有。
他们征服了马特洪峰,他们会心一笑,紧紧相拥。
让鳏夫一直无法释怀的是曾经因为同性恋而违背宗教教义,被自己赶出家门的儿子。
在影片即将结束的79:50秒处,迎来了影片的高潮,鳏夫的儿子结束了演唱,鳏夫起立为儿子呐喊。
影片中所有的谜团好像都在这一刻彻底展开,鳏夫的感情也得到了彻底的释放。
影片模式低开高走,影片主题在最后得到了完美的升华,观众们也久久不能抚平澎湃的心情。
影片的叙述前呼后应,手法细腻,因而获得多项电影奖项,也为世界电影史上增添了新颖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