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农民的道义经济学》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读后感摘抄

2021-01-14 04:06: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读后感摘抄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是一本由[美] 詹姆斯·C. 斯科特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80元,页数:3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精选点评:

  ●重新定义剥削,并用“安全第一”原则解释农民的一切经济、政治行为。

  ●王天夫老师打卡

  ●可以叫“道义”之镜么=v=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是一部真正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更为现实地考察农民生存和反叛问题的力作,它对研究亚洲乃至世界其它国家的农民问题,都有着极为现实的借鉴意义。

  ●以前还想参考,现在读过就好!关于下缅甸的事情!

  ●有点儿感觉不是那么。。。聪明。。。

  ●论点扼要,逻辑清晰了然,兼具反思性和批判性,经验材料的铺陈的篇幅和节奏都把握得很到位,总体而言是一本农村社会学和经济学交叉的、但是又没有设置过高门槛的入门读物(?)——最起码成功有引起我在相关课题上的兴趣

  ●不管是小的东南亚研究还是大的人类学研究,都非常值得一度,《弱者的武器》也是

  ●影響深遠的一本著作,黃宗智對華北小農的分析即受此書影響。

  ●道义经济是应对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有力反抗,人不是仅仅追逐利益的动物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读后感(一):经典经济理论之于农民的道义经济学

  生活在生存线上下的农民的规避风险的耕种行为在经济学上是可理解,风险规避者就会选择风险小收益低的耕种方式。但是,这里面确实是有矛盾的,因为农民的耕种行为是生产行为,经济学一般假设生产者是风险中性或者风险偏好的,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也基于这样的假设。那么,问题来了,经典的经济学理论里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消费者是风险规避的,生产者是风险中性或者风险偏好的,这种风险偏好是如何在一个人身上实现的?消费者的风险规避的表现是什么呢?偏好多而不是少?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经典的经济学理论里生产者是外生给定的,独立于市场之外,理想化的?

  当前我国的土地征收政策实际上是一种剥削,剥削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反抗才是应该关注的事情?剥削本身是否引起经济无效率也是应该关注的问题。剥削的经济分析?剥削与税收的区别?剥削与没收的区别?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读后感(二):常规(六)

  书名恰当地概括了本书所一直在探讨的主旨:农民的在经济方面的考量不仅仅是“经济”学的,而且是在生存底线上进行的封建道德上的认知与行为。

  作者在书中引用数据案例较多,作为一本专业著作可读性较强且显示了理论的实际验证性。另外,如序言所说,作者确实受其他学者很大影响(大量引用其他相关著作)。

  就内容而言,叙述了东南亚的农民的生存状况与前殖民地时期的社会关系,然后到殖民地时期这一阶段农民生活受到的各方面打击如行政暴力手段加强、世界市场冲击、封建村社组织形式解体的冲击,农民越来越接近突破其生存底线时所采取的可能行动的理论并以代表性的两次农民起义来构建起整本书的框架。

  本书对不同的阶级的读者所产生的印象与感受必然不会相同,一个经历过吃不饱饭日子的农民和一个养尊处优的富二代,谁会在本书所涉及的实例和现象有更深的感受呢?

  农民的经济在于避免被饿死,富人的经济在于利益最大化,阶级在何时何地都是存在的。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读后感(三):生活就是一场生存理性与经济理性的博弈

  农民的生存理性与经济理性就如两把不同的天平衡量着行动的意义和结果,但是也并不是说农民就没有经济理性,只是受制的条件和因素太多,为了生存,不得不规避风险,以期获得稳定而可持续的收成,于是采取生存理性的选择原则。有人说,农民是温和的,逆来顺受的。这句话在一定前提下是对的,但是必须保持农民的基本生存权利,没有感觉被剥削太多的社会公正的存在。道义的义务,不仅是对地主和政府的要求,总的来说应该是富人的要求。为富不仁,是有失身份的。一种互惠的社会网络组织,在农村中的的存在和维持,也是对农民生存权利的一种社会保险模式。

  也有人说,农民是目光短浅的。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农民不善于冒险,喜欢稳定和保险。但是我们可否理解一下农民所处的社会情境呢,种植的自然风险有时也是致命的,一旦遭遇,便会处于生存之线下,教训和后果是惨痛的。

  生活就是一场生存理性与经济理性的博弈,就如对农民来说,意义上最好的并不一定是最合适的。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读后感(四):收入风险与反叛

  先摘录书中的一些观点:

  如果能降低风险,剥削程度高也能够接受。

  地主要经常为农民提供帮助,以增强其抵抗风险的能力。后来随着商品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许多大地主离开乡村到城市定居,只是定期到农村收租,农民原有的保护网被破坏。

  在乡间,地主如果对农民过于刻苦剥削,会受到道德、舆论的谴责。反之,仁慈的地主经常可以看到。

  相对于实物地租而言,货币地租更加增加了农民的风险。农产品市场化后,价格的波动使得农民的货币收入不确定。

  农民起来反抗,不是为了推翻地主阶级,改变阶级关系,而是为了能够回到原来的收入稳定状态。

  殖民政府的赋税尤其是人头税增加了农民的风险。

  读了这本书,感觉农民的理论可以推广到二、三产业的劳动者,他们同样存在收入不稳定的问题。最低工资保障的目的在于给以工人稳定的收入保障。忽视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收入,这个社会会不安定。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读后感(五):仍在抗争中的农民

  大二大选修课中,由于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去上网搜索,最后确定这本书作为研究的对象~接着被斯科特教授的研究所吸引~

  从弱者的武器,到这本书,都可以感受到作者那种独特的研究眼光,农民这个一直被压在底层的弱势群体,其实不只是在那时候的东南亚,还是现在的中国,都仍在一种与命运的斗争之中~书中,作者写出了当时的农民的生存的理论与规则,其中比较经典的就是提出道义经济学~刚开始的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互惠的潜规则,就是一种道义~~

  当今中国,农民问题仍还是没有很好的解决,这本书会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有些地区农村人口的境况,就像一个人长久的站在齐脖深的河水中,只要涌来一阵细浪,就会陷入灭顶之灾。”

  “即使在灾荒年份,颗粒无收,佃农的最低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地主的担保”。

  “地主要仁慈待人,救助生病和青黄不接时期的农民,慷慨捐助当地的圣寺庙宇”。

  地主要经常为农民提供帮助,以增强其抵抗风险的能力。后来随着商品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许多大地主离开乡村到城市定居,只是定期到农村收租,农民原有的保护网被破坏。

  在乡间,地主如果对农民过于刻苦剥削,会受到道德、舆论的谴责。反之,仁慈的地主经常可以看到。

  相对于实物地租而言,货币地租更加增加了农民的风险。农产品市场化后,价格的波动使得农民的货币收入不确定。

  农民起来反抗,不是为了推翻地主阶级,改变阶级关系,而是为了能够回到原来的收入稳定状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