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白全集(全三册)》读后感1000字
《李太白全集(全三册)》是一本由[清] 王琦 注 / 李长路 点校 / 趙威 点校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8.00元,页数:16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太白全集(全三册)》精选点评:
●白文:《李白全集》(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008760/)
●天下谁人不识君,论才情,诗必太白,词必子瞻。
●要买本
●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燃。
●风卷一遍。
●封面不同 绿色 ISBN正确
●高二花了半年补完的,十分好。
●别东鲁诸公,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喜欢他的古风和侠气
●2007年秋的全部
《李太白全集(全三册)》读后感(一):李白
李白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他的诗大都是赞美祖国的美好山河,风土人情,把我们带入了一个与世无争的世界,就像是身处在桃花源中。他的大胆,桀骜不驯,让我敬佩,他让高力士为其脱靴,让杨贵妃为他磨墨,这是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可是李白却做了,而且还那么理所当然。他的潇洒,才华横溢,让我折服,他的流传至今的一篇篇诗歌,是我们大家的精神食粮。
《李太白全集(全三册)》读后感(二):李太白
且看当年之“诗仙”,潇洒倜傥,风流文采胜蓬莱。一身朝服,长身玉立,眉目如画,目若朗星,举杯欲饮,酒入豪肠,七分酿就诗意,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此飘飘欲仙之凌云气,吾辈俗人何能及?
太白目光深邃,却又毫不掩其率性纯真,有如日月星辰。遥想当年豪气压群雄,竟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回想当日之情景,真欲仰天大笑震苍穹,真不愧“谪仙”之雅号。蔑视权贵,不与世俗鄙薄之肖小同流合污,甘愿清贫,美酒为生,酒壶当枕,如孤苦飘萍浮于污糟浊臭之乱世,亦不改其率真豪放之本性,与天下豪侠之士为友,以怀抱自然本性为乐。胸怀一身血性,访群侠,逍遥游,玉树临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此乃谪仙人,真男子也!
目光如炬,直射世间群魔小丑,对酒当歌,我辈潇洒疏狂人,超凡脱俗摒尘埃。天上神仙千万之仙气,不及太白饮酒放达一捋须!
《李太白全集(全三册)》读后感(三):李白《月下独酌》
quot;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伟大诗人李白深知酒的
重要性,喝酒的时候
则恋上了月,捉月的时候
玉佩则留给了身后的美人
醉耶醒?长安道上的
青影则一定要瘦,要闲淡
手中不妨多些篱边的霜菊
好歹这也是一片高远的天
从前在敬亭山闲坐,举杯
望过绵延的江水,有白帆
一曰名,一曰利,来去两系
三两只秋雁不经意地飞
末了会会古人,且卜上三卦
入为儒,隐为道,逃为禅
而今三者浑然不是
明月独我是一个凡人
《李太白全集(全三册)》读后感(四):《李太白全集》读书笔记(二)
读《李太白全集》随想
前些年,有本《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的书借李白火了一阵,以“古惑仔精神”猛赞李白。李白做梦也想不到千年之后会有人把他比作小混混。
读完《李太白全集》,给我感受最深的还是李白驳杂的思想。龚自珍在《最录李白集》对李白的阐释就能充分展现李白驳杂的思想内容:“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李白思想首当其冲的当属儒家入世济时思乡,他渴望建功立业,喊出了“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的心声。同时,李白又是受道家和道教思乡影响很深的,寻仙求道可谓贯穿了李白的一生。儒家主入世,道家主出世,两种完全对立的思想却统一在了李白身上。李白以“功成身退”来化解了这样的矛盾,他想象着自己能够先成就自身的功与名,然后再出世,放浪于江海。可是现实却并不等同于理想,李白在得罪了朝廷重臣之后,便被玄宗赐金放还,从此,李白的政治人生也就开始转折。此外,李白纵横家家的烙印也很深,在他的诗文中,出现了一大批侠士刺客烈妇形象。
说起李白,我们耳熟能详,会有一大串关键词窜出脑海,诸如诗仙、天才、浪漫、反叛、张扬、个性等等。世间自信自负的人很多,但李白只有一个,李白以诗闻名,在他的诗歌中,读者可以切身地感受到雄浑壮大、积极向上的盛唐气象。历史和人民也选择了他也不是巧合。如果从文学接受现象的角度来看,其中还有不少值得深究的地方。
李白的自信,来源于他的天才。他以大鹏(“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凤凰(“凤飞九千仞,五章备彩珍”)、宝剑(“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自比,在他的诗歌中,一个情感饱满、个性张扬的自我形象光彩照人。李白以诗闻,但诗人却并不等同与政治家。李白天真地认为自己是一个能有一番作为的政治人物,但尔虞我诈的政治现实却给了李白当头棒喝。李白敢于言别人不敢言,敢于做别人不敢做。这样的人是值得赞赏的,但也注定了李白不能够在充满利益与狡诈的官场站不了脚。假设,李白不是一个那么张扬的文人,他的脾性稍微有所收敛,那么他也许会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成为一个政治家李白。这样的话,世上就少了一个“诗仙”李白,文学界思想界就少了一个足以照耀乾坤的文人。世上的政治家太多太多,但思想家、大诗人却寥寥无几,我们不需要李白变成一个蝇营狗苟的官僚。
李白最后以一首《临终歌》(诗题原为《临路歌》,)结束了他高蹈的人生,诗句仍旧铿将有力,但多了几分无奈与伤感:“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李太白全集(全三册)》读后感(五):《黄鹤楼》与《凤凰台》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南风之薰(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04619424/
与儿复习太白诗《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一作“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太白诗,家里有的除了几种选本之外,比较完全的就是清代王琦集注的那一部《李太白全集》的中华书局排印本。这一部书,凡三大册,记得还是在复旦读书时,在校园门口的那一家小小书店里购买的。如今,这一家小书店恐怕也已不复存在了吧,上次有事路过的时候,匆匆忙忙走进去看了一眼,好像是没有看到。
这一次复习的时候,便把这一部全集又翻了出来,在中册里面找到了《凤凰台》,把王琦汇集在那里的各家评注,上上下下地看了一遍。王琦引了刘后村的一段话,曰:
古人服善。李白登黄鹤楼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语,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今观二诗,真敌手棋也。
崔氏在黄鹤楼“压住”太白,这已是常谈,也是“佳话”,因为太白这样的高才大能,有人能够这样压住他,让他不敢出手,实在是有点难得,也可说是不大容易也。刘克庄在这里下了一个按语曰“古人服善”,也就是对于好东西的服气。
但是,太白到底是服还是不服,实在有点不好说。历代诗评中,对于崔李之间的这一段“服与不服”的公案,爬梳得很细密,当然实际是怎样谁也说不好。王琦引《诗原》云:有沈佺期《龙池篇》,崔颢笃好之,先拟其格,作《雁门胡人歌》,自分无以尚之,别作《黄鹤楼》诗,直出沈氏之上。李白压到不敢措词,别题《鹦鹉洲》,而自分调不若也,于心终不降,又作《凤凰台》,然后可以雁行无愧矣。
从这里可以知道,太白在黄鹤楼的“服善”,只是“识货”,但内心却并不这样容易低头,在《鹦鹉洲》上争胜了一回,还是因为“识货”,自己知道依然有点比不过,便又“服善”一回,而服善的别一面却是于心终不降,在《凤凰台》又争胜一回,终于可以雁行无愧了。说太白气傲不服当然可以,但从《鹦鹉洲》到《凤凰台》,从中就可以看出来,后村的话还是说得对的,太白毕竟对善还是服气的。如今的人,却有可能只知道不服,至于那个“好坏”,就有点弄不清楚了,亦即所谓“好坏不识”也。
自古论者一向是喜欢“拖一个尾巴”的。本来崔李“公案”在这一个“雁行无愧”当中也就可以结束了,却偏有人还是“余兴不减”,在崔李的《黄鹤楼》与《凤凰台》之间再想分出一点高下,曰“调当让崔,格则逊李”。这里说李诗格高,无非是指最后“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而言,以为“爱君忧国之意,远过乡关之念,善占地步矣”。其实,长安不见有什么不好,不见长安,浮云蔽日才见得分明,见了长安,谁保得准就一定不会成为那样的浮云呢?由此设想,乡关之念,格亦难言不高也,何必在长安与乡关之间,妄分高下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