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度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经度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1-16 01:51: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经度经典读后感有感

  《经度》是一本由(美)戴瓦・索贝尔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度》精选点评:

  ●感动,为人类的每一个天才鼓掌

  ●由经度引发的思考,,,

  ●在我们看来理所应当的事情都经过了漫长而又艰难的探索

  ●是写给外行看的,但我其实还是读不懂,主要是对问题本身没有理解。

  ●很有趣的故事,作者似乎有点儿过度妖魔化主流科学家来包装哈里森

  ●本书介绍了人类攻克经度难题的过程。今天看来顺其自然的事物,都是前辈们智慧的结晶。我们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的。我们认为今天的社会阶级已经逐渐固化,似乎很难再改变,但是哈里森年代不也是这样吗?他面对权贵,除了自己天赋,更多是坚持和精益求精的品质。相信自己,努力,总会活得更好一些。

  ●没介绍那么好

  ●初中读过的,三星半吧

  ●匠人的颠覆式创新解决了最大的科学问题

  ●好多年前读过的一本书,终于在别的地方找回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大部分情节都忘记了,但是至今仍然感觉得到书里的那种汹涌澎湃的激动之情。

  《经度》读后感(一):科学界的黑历史

  朋友推荐的一本小书,陪妹妹去图书馆的时候刚好看见就借来读了。

  一段挺有趣的历史,讲述十七十八世纪科学家们为了找到在茫茫汪洋中确定位置的方法所做的种种努力。英国国会为了寻求确定经度的方法而悬赏,无数天文学家数学家为此做出持续几十上百年的不懈努力,然而胜出的却是一个木匠出身的钟表匠,简直是科学界的怪胎。

  刻苦钻研坚持不懈一直是我们从小被教导的科学家的优良品质,除此之外,书中却罕见地揭示出这背后的金钱驱动,以及为了经济利益而上演的各种狗血剧情。为了阻止竞争对手获胜,不惜篡改证据、曲解规则、又当裁判又当运动员还抢跑、各种小动作。哈里逊最终获得承认有多不易,同时期的天文学家们就多令人不齿。就连牛顿,虽然和经度发现本身没啥关系,也被顺带翻出偷偷发表别人研究成果的黑历史……

  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真是唇齿相依。掌握了当年最先进航海技术的英国称霸全球几百年。吸引了全球最多最顶尖科学家的美国正在称霸,下一个世纪如果是大数据的时代,拥有世界最大网络用户和最多联网数据的中国该当如何?拭目以待!

  《经度》读后感(二):音频节目才是精华

  最早是在逻辑思维里听到的,讲得非常棒,很有吸引力,所以当时就把书看了一遍,却发现书远没有音频节目来的有趣。所以当时很喜欢逻辑思维,真的是在为我们选书读书,读出来的都是精华。这就有点像旅游的游记攻略,除却了旅行中的枯燥和不如意,记录下来的都是亮点,让人心神向往。 其实前段时间对这本书的印象已经很淡了,正好最近在听科普节目,又讲到了这本书,所以心痒痒的又拿来看了一遍,万一我成长了能够理解这本书的好了呢? 一两个礼拜内就看完了吧,结果感受和之前的竟是类似的。确实是让我了解到了人类探寻经度的艰辛历程,但却讲述的有些乏味,还穿插了一些领奖的勾心斗角自以为有趣,但我不太喜欢。 科普成分有些缺陷,天文学的定位法,对于仪器方面突然出现了八分仪,而且没有插图,就靠几句话的描述,我根本无法想象这是什么样的。对于神一般六分仪,更是一笔带过,这个词好像就出现了一次。这个可是后世一直在用的仪器,也太厚此薄彼了吧。

  钟表的机械部分,不知道是版本的关系,也没有插图,如果有插图,会好理解很多。

  其实有大段的个人感受描写,感觉是凑字数的。

  不过对于最后那个花了12年修复那几个钟表的人,非常敬佩。

  总体来说,听逻辑思维那期音频节目就够了,精华都在那里。

  《经度》读后感(三):经度:寻找地球刻度的人 科学史

  《经度》主要讲述了约翰·哈里森这个时代的天才凭借一己之力制作了高精度,适于多种复杂环境的航海钟,解决了航海经度确定的实际难题。哈里森与多方不公持续抗旨,知道晚年才得到应有的荣誉。

  比起哈里森的遭遇,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人类集中智慧解决科学难题,坚持不懈并一代代相继传承的精神。读近代科学史方面的材料总是能给人这样的震撼。

  不论哈里森和马斯基林之间有着怎样的冲突,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他们都为经度这个世纪难题的解决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都是值得永远载入史册的那一类。哈里森制作的航海钟在海上确定经度方面,以其简便的操作和对环境的耐受行超过马斯基林的月距法,但是马斯基林的贡献在天文发那个面以及世界本初子午线的标准设定方面又是航海钟所不能企及的。

  哈氏一号的制作耗时5年重75磅,哈氏二号耗时4年终86磅,哈氏三号耗时19年重60磅,多达753个零件.....在当时,航海钟的制作时一项复杂的惊人的“工程”,而且贵的离谱。这样的“宝贝”,纵使具有诸多优良特性,却始终满足不了时代对大海的渴求。而后经过马奇,阿德诺,厄恩肖等人不断改进使得航海钟得以批量生产,而价格也有哈氏航海钟的超过500英镑的价格将为厄氏航海钟仅仅65英镑。人类的时代传承续写着自己的伟大历史。

  同样月距法,从牛顿,哈雷,布拉雷德到马斯基林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从理论到实现的不断完善,也是人类不断传承不断突破的体现。

  《经度》读后感(四):寻找地球刻度的人

  自小我就得出了一个“常识”,海盗船长多是独眼龙,又丑又凶,令人厌恶。但是很奇怪,男孩们却对海盗情有独钟,他们用布蒙住自己的一只眼睛,插上一面画有骷髅头的小旗就开始横行霸道,虽然是在陆地上,他们也要装出眺望海平面的样子对即将出现在视野里的倒霉蛋进行一番征服。海盗的首领是通过比谁有胆弄瞎自己的一只眼睛为标准吗?这个血腥的问题我一直不曾问出口,不过后来我在越来越多的书里发现,在中世纪的欧洲许多靠航行为生的人都丧失了一半的视力,那是因为太阳灼伤了他们的眼。

  为了给船定位,许多船员每日长时间地盯着太阳,测量与海平面的夹角以便寻找纬度。他们只能测出纬度,却没有方法测出经度,因为纬度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任何一个水手都知道零纬度即赤道,但经度却是变动的,任何一地都可以作为零经度(确定零经度更多的是政治事件)。经度的测量与时间有关,两地时间每差一小时,经度就相差15度。这一规律早早被发现,却无法在现实中运用——今天两只廉价手表就能轻而易举地实现——在当时用摆钟来计时的年代是完全不可能的。颠簸的行船、温度的变化都可能使钟表失灵,最好的钟表一天也可能有15分钟的误差,在长达数月的航行中这简直是致命的误差。

  欧洲人曾为寻找地球的经度花了200多年的时间。

  戴瓦•索贝尔《经度——寻找地球刻度的人》曾获得过无数赞誉,甚至大文豪索尔•贝娄、卡尔维诺都十分欣赏这本书(说实话,这本书的确比《赫索格》和《命运交叉的城堡》更精彩)。喜欢读书和观察天文的索贝尔在这本书中将她的两个爱好发挥到了极致,她不光记录了一段科学发现史,而且因为对那些科学精英的性情的传神刻画,而使得这一著作绝不逊于大多数的文学名著。因为书中故事的强烈戏剧性,它还摇身一变变为故事片上了银幕。

  被改编成电影的部分是书中海钟派与天钟派之争。虽然用时间确定经度的理论早就达成共识,但18世纪上半叶之前,大家认为制造精确的计时工具简直是天方夜谭,就连牛顿也把制造高精度海钟当作不可能实现的反面教材的第一名。当时绝大多数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和航海专家都把确定经度的希望寄托在天钟上——通过观察星空的变化绘制出经度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两派相安无事地自我发展着,但是随着对经度越来越迫切的渴望,海钟派和天钟派的斗牛开始了。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几乎再也没有人可以如哥伦布一般“沿着同一纬度航行”发现新大陆博得头彩了。相反的是,几条已知的、固定的航线上等待商船队的是海盗、海战,对于荷兰、英国这些国库漂在海面上的国家,探寻新的航线变成了天大的事。英国为此成立了经度局,并出巨资2万英磅寻求切实可行的经度方案。一时间,应者如云。数以千计的经度方案简直是人类狂想和贪念的大集合。游方术士推荐了一种“感应散”,只要从受伤的狗身上取下一节绷带,每天在事先约定的时间将绷带浸在溶有“感应散”的溶液中,不管这只狗身在何处,它都会痛得汪汪大叫。通过这一方式即可获得两地间的时间差,只是在漫长的航行中,不能让狗的伤口愈合。另外,还有方案建议多个国家一起在海上建立等距分布的舰队,只要在一时间鸣炮、点燃焰火,所经过的船只不就知道确切的时间了吗?经度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用于应付这些贪得无厌的家伙,民间也把寻找经度的人作为“努力做不可能做成的事情”的代名词。

  但是直到有一天,尊敬的英国皇家第二任天文学家哈雷接见了一个来自乡下的木匠约翰•哈里森,他带来的无摩擦海钟打动了这位科学家,他立即出资支持哈里森的海钟行动,经度局也第一次正而八经地开了一次讨论会。接下来的十多二十年间,哈里森一共拿出了三台不断改进的海钟,钟的重量和体积也越来越适合摆在船长室里。但是,一根筋的哈里森一直不满意自己的作品,他还要改进改进再改进,一定要无懈可击才好。可就在这时,天钟派迎头赶上了,时间的拖延使这位斗牛士贻误了夺取经度大奖的先机。

  天钟派的掌门人是当时的第三任皇家天文学家布拉得雷,虽然他在年轻的时候跟随先师哈雷博士支持过哈里森,但当他坐上了头一把交椅,马上变成了天钟派的坚固堡垒。他自己为了得到经度大奖也投入到对月亮的观测当中,并利用德国人迈耶绘制的星空图创造了颇为准确的月距法。从此他开始打压哈里森和他的儿子制造出来的哈氏四号海钟。哈氏四号在试航中得到了航海家的认可,但却被经度局认定测试不够精确。哈氏四号是块大怀表,而且精美绝伦。哈里森满腹委屈,但他也只能接受现实,回家继续制作他的哈氏五号。当他80岁的时候,终于在国王查理三世的帮助下拿到了全部的奖金。海钟派最终战胜了天钟派。

  哈里森83岁去逝,他的一生最感谢两个人,一个是哈雷博士。哈雷博士真是个十分讨人喜欢的人,谁也不理解活泼的他如何与性格孤僻的牛顿结下的深厚友谊。在经度问题上,一开始他和牛顿都相信经度刻在天穹上,他们得知第一任皇家天文学家弗拉姆斯蒂德花了四十年绘制出一幅星空图,于是也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把那些图偷了出来,并盗版出版。哈雷还在序言里指责弗拉姆斯蒂德自私。老弗拉姆斯蒂德勃然大怒,把出版的400本书收回了300本,并付之一炬,并说这是对哈雷和牛顿做了一件最仁慈的事。牛顿到死都认为只有天体才能指引人们找到经度,但哈雷看到哈里森的作品之后迅速改变初衷,他没有将哈里森推到天文学家和数学家老爷们面前,而是把他推荐给了英国最著名的钟表师,使他的机械原理能得到最大的完善。

  哈里森要感谢的第二个人是上帝,因为是上帝使他足够高寿以等到经度奖的最后判决。不过,当哈氏四号试航成功后,船长曾送给哈里森父子一个天钟派制造的八分仪,这个东西和哈氏的钟表们一起现存于英国海洋博物馆,长久以来它被认为是哈里森当时的预兆,船长把将被征服的牛的耳朵和尾巴奖给了哈里森。

  大海比陆地更让人敬畏,但是,我现在能想出的致敬的话只有一句:

  风吹日晒,海盗最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