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毕竟是书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毕竟是书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1-17 00:58: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毕竟是书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毕竟是书生》是一本由周一良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00,页数:1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毕竟是书生》精选点评:

  ●早就读过了,豆瓣老给我推荐……

  ●“五十年风云变幻,老友毕竟是书生” 宽裕的家庭 自由的环境 造就了一代民国知识分子 风云际遇 或许可谓“书生上了当” 无论怎样 至少 周一良先生有勇气把那些故事都一五一十地讲清楚 这就足够了

  ●八卦

  ●那些疯狂的岁月

  ●建刚师荐。大二时读完这类书,就再也不相信某些主流论述了。

  ●书生,很好的托词!

  ●Sigh。

  ●这句话若由他人之口说出来,会更有味道。

  ●只能作为时代性笔谈看,感触不深,慢慢来吧

  ●书生亦可做帝王,做那帝师有何用?若想君身临天下,书生还需拳头硬。前朝腐儒多袖手,近世先生尽为奴。若是人格早独立,怎会斯文被扫除。

  《毕竟是书生》读后感(一):读周一良《毕竟是书生》

  花两天时间读毕周一良《毕竟是书生》。周氏出身名门,大学期间的许多师友已是或后来成为了某个领域的权威。比如他的老师顾随是词学家,邓之诚是历史学家,容庚和唐兰是古文字学家;他的同学谭其骧日后成为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该书还花了不少篇幅回忆陈寅恪先生。书中有一句话,大意是讲陈寅恪的研究基本不涉及经济史。而今日的中山大学已经成为华南学派的活动阵地,以明清社会经济史和历史人类学研究驰名海内。

  《毕竟是书生》读后感(二):瑕不掩瑜

  历史是由一代一代学者著述薪火传承下来的。在太初先生的书中,很多史实和观点都不先见于其他的书籍,更何况,他的身份和经历的特殊性,都是让这本书的价值超出同类的。

  研究历史,史实比观点的历史正确性更重要。对文艺书籍也不妨这样对待,所以当你看到书中多次出现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还有“辩证”等词语时,不妨本着关注史实的思想来看,而先放下是非之论,这样,你的阅读过程便可能轻快很多。

  《毕竟是书生》读后感(三):谁游戏谁?

  实际上书生被利用或被打倒往往都是不能自主,未必是主动谋划、主动帮凶的,更多的是一种要生存的本能而已。我倒是觉得陈寅恪先生50-60对周一良的斥责是重了,太看重他了,以自己的标准要求他,他那标准,世上有几人能达到?周一良能达到,也就不会屁颠屁颠的回来了。老太爷周馥总督做着大官,却忙着置产业;老子周主席,做着商人,却忙着收集珍本书籍,忽而又成为建国大业的重要参与者;周教授为了生存游戏一下也是有家学渊源的,况且在那时代,书生生存确是不容易,况且党国不需要学术,周教授也不必太当真,涂鸦一下,混口饭吃,实际上学术界当时大家都差不多吧,殉道者也就寥寥几人,还是被成圣人,主动殉道的,没有事后自吹自擂的那么多人。所以,陈先生即时要斥责,骂一句也够了,毕竟您老自身难保,周先生没饭吃,您老也没余力供他撑起傲骨。毕竟,党国对您和对他是有不同的利益判别和针对措施的,您老也多谅解。

  本来是一件很容易让人理解的事,不能因为陈寅恪先生的厌恶,我们就不以常人心揣度周教授。原以为,周教授在书中,对过去的事就是呵呵一乐,一句书生荒唐,就能说明一切,体现出大家的气派。可是,这本书里,周教授又是哭哭啼啼,又是痛心疾首,对过去悔恨不已,对陈先生检讨不已,似乎因为这个新时代让他幡然悔悟,恢复学术的生命,树立学术权威,暗暗地又歌颂了一把新时代。靠,老奸巨猾啊,呵呵呵,又在书生游戏了。

  忽然感到,让书生游戏一辈子的社会也***游戏书生一辈子了吧,不知道谁游戏了谁。

  《毕竟是书生》读后感(四):言不由衷的遗风

  1、两天读完这本早就在list里放置的小书,却出乎意料地失望。

  2、或许周先生有好的学问,或许周先生有好的著作,但我总是很难将他划归到一个正统的学人范畴,因为他太社会化了。人一旦社会化严重,他将迎合别人的态度,很难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学人不可能做到的。

  3、周先生对陈寅恪先生的尊重充斥着整本书。我相信他是发自内心对陈先生及他的治学做人有敬意的,但周先生的描述中无不带着遗憾,比如说说陈先生的学问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相及的。但是细想来也不尽如此,周先生想说的并不是陈先生学问这一个特例,而似乎是在说这种学人的生涯他企及不到。

  4、周先生是聪明人,也唯有聪明人才会被聪明误。周先生思想几度大变,建国一变,文化革命一变,结束时又一变。虽是为了苟活一世,却也有失其心骨之嫌。最受人诟病的梁效经历,也是顺理成章的结果,无怪乎周先生寄慨不多。

  5、毕竟书生这一叹,周先生用出来或许有些气量狭小了。观周先生一生,却是想投身政治的;但甫一接近便头破血流,立即慌了手脚,换了初衷。我个人觉得,既然没有扶邦国于板荡的雄心,便请不要如此给自己脸上贴金了罢。

  6、中国的知识分子,大约还是旧式的可爱一些,总是觉得那些古人的精神能在他们身上看到传承。可惜是人心不古。

  7、我觉得周先生虽然可能会有曲隐之笔,而不会有失实之叙。但他在书中对于自己的情感,每每讳而不提;这大约可以看到他内心的挣扎吧。

  8、历史已逝,周先生的功过是非已经不重要。但如果我们亲处这段历史,又如何保证自己做得比较周先生要好呢?或者说,那个时代本来就是书生的悲剧。抑或是,只有书生才会感到那个时代的悲剧。

  9、这是一本复杂的书,但可能我也不会再来翻了。

  《毕竟是书生》读后感(五):良史不文过

  良史不文过

  ——读周一良《毕竟是书生》

  □/徐强

  周一良先生说,他自觉“一生平平凡凡,没有什么特立独行值得记述”,之所以提笔写自传,只是希望为后人编写历史“提供一点资料”。历史著述以真实为生命,为编写历史而提供的“资料”,自然也不例外。在旁人认为有损“清誉”的地方,周一良先生不文过,不饰非,身为历史学家的他,看来是下了一定的决心,要把自传写成“良史”的。

  1931年夏天,周一良在北京报考辅仁大学历史系,报考的时候,学校要检验高中文凭,但他没有高中文凭,怎么办?周先生写道:“当时北平流行制造假文凭,琉璃厂的刻字铺兼营这个生意。我家乡秋浦县有一所周氏家族办的宏毅中学,我就假借此名,并未与学校打任何招呼,请刻字铺伪造一张私立宏毅中学高中毕业的假证书。”文凭蒙混过关后,接着是入学考试,其中一门是考数学,而他的数学一团糟,因此这一关成了他“不可逾越的鸿沟”。怎么办?周先生写道:“北平学界又有绝招儿:找人替考。照相馆可以把准考证上的相片修版,使它看来既像是甲,又像是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辨认不出捉刀人。我就是用这种方法,请当时在清华大学主持发电厂的工程师表兄孙师白替我进了数学考场,当然以高分及格。”这样,他又蒙混过了一关,如愿考入辅仁大学。伪造文凭和请“枪手”代考,都是为人所不齿的劣行,周先生自揭其丑,颇得“良史”要义。

  “文革”后期,“清华北大两校大批判组”(笔名“梁效”)成立,在“文革”前期因触怒“北大老佛爷”聂元梓而饱受摧残的周一良,突然否极泰来,被调进“梁效”,成了“御用文人”。“梁效”分为若干写作组和一个研究组(后改名“注释组”),周一良在研究组,主要任务是为写作组炮制“宏文”时引用的文献、典故把关,对指定的诗词文章作简明注解,或将其译成白话。“四人帮”垮台后,“梁效”成员被当作“现行反革命”接受政治审查,周一良最终通过了审查,被告知“不给任何党政处分,也不入档案”。周先生扪心自问,觉得在“梁效”期间并没有犯什么错误,更没有任何见不得人的龌龊行径,但不明内情的人对他有很多误解。比如舒芜就把冯友兰、周一良、魏建功、林庚等“梁效”成员中的四名老教授戏称为“四皓”,写了《四皓新咏》,大加谴责与挞伐。一位老朋友还给周一良寄来了一封信,内容只有用毛笔写的“无耻之尤”四个大字。周先生对这些误解均“淡然处之”,“付诸一笑”,还把“无耻之尤”四个字压在书桌玻璃板下,“以资警惕”。他认为朋友的“炮轰”是正义感的体现,因而对他们“勇于表达的激情”始终表示敬佩。“梁效”臭名昭著,已经成为耻辱的代名词,周先生不讳言他与“梁效”的关系,把可以“不入档案”的这段经历公之于众,接受世人的评判和历史的考验,这是很多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不愿意做或者没有勇气做的事情。

  《毕竟是书生》出版后,在海内外引起了不同的反响。据周先生自己说,“大陆一般反映是说了真心话,而海外的人认为其中尚多违心之谈,思想及社会背景不同,原不足为怪”。他对旁人的月旦,仍是“淡然处之”,从中也让人体察到了他的自信,大概,这就是他所说的“书生”秉性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