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隔着朋友圈安慰你
我在丹麦生活的好友,有段时间人很消极。
早晨9点,我在朋友圈看到他发:很累。
而他那里,当时正是凌晨2点。
视频打过去,他蓬头垢面的,难掩疲态。
说起最近两个月的工作压力,每句话都带着脏字。
我在视频这头静静地听着、点头,说些安慰的话;
并不能给大洋彼岸的他,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但我知道,此刻能有个人听他发发牢骚也是好的。
那些礼貌、体面和教养,是他平时的生存之道。
而此刻放下伪装、真情实感表达的痛苦,才是他的真实。
人不会是天生负能量满满的。
如果你在认识一个人的时候,他已经非常消极、负面情绪爆棚;
我想你们根本不会成为朋友。
所以大概率是对方遇到了一些事情,才会焦虑、烦躁,散发负能量。
我经常说,成年人应该有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但我并不想指责谁,因为我也有情绪崩溃的时刻。
“我好累、我好困、我好烦、我生病了。”
有人对你说这些话,不一定代表他矫情。
而是每当他被生活折磨得遍体鳞伤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你。
他不是在寻求什么解决办法,他自己其实都可以熬过去的。
只是你一点鼓励他就能振作、一点安慰他就能快乐,因为是你不是别人。
王源曾形容情绪,就像厨房里的食材;
在慢慢加工和吸收后,恰如其分地构建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快乐是甜的,愤怒是辣的,委屈是酸的,但没有一样是不好的。
现代人越来越重视情绪管理,会忍、会装、会隐藏。
害怕那些无法感同身受的事情,即便说了也无人理解。
看过一个让人心碎的热搜:
一个女孩,鼓起勇气告诉了她的妈妈,她其实患有抑郁症。
并且在过去的7年里,一直都有结束生命的想法。
而她的妈妈不仅没有给她拥抱和安慰,还非常不耐烦地说:
“你总是这样,你就不能自己忍着吗?”
没有什么能比不被理解,更让人失望的了。
我想这大概是这个女孩,最后一次吐露心声。
心理学认为,向他人呈现自己的脆弱,会促进一段关系。
这种自我表露,代表你愿意展现自己难得的真实,哪怕它有些不堪。
比如父母跟孩子道歉,承认自己关心给的不够;
老板跟员工坦白,承认自己的决策失误;
表达脆弱并不代表软弱,反而是勇气的象征。
代表你可以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且给予别人信任。
成年人最好的关系,一定不是你瞒我瞒。
那个可以让你卸下伪装,忘掉心机的人,才值得你相处一生。
我们生活在一个很严格的时代,它不允许人脆弱。
甚至影响到,在亲密关系里,也总想着占上风。
《失恋33天》中,黄小仙就是那个绝对强势的人。
她从来不会说软话、不会撒娇、永远强大。
发现男朋友劈腿了好闺蜜,她也必须维护着自尊心,说了一大堆狠话。
这套“防御机制”看似保护着自己;
实际上像一堵很厚的墙,把亲密关系隔绝在心门之外。
父亲早逝、母亲下岗、事业受挫、感情不顺……
在熬过人生众多低谷时期后,她淡然地说:
“对这个世界最大的爱心,就是不要分享你的负能量;
哭是没有用的,最后还是要靠自己。”
而华少却一针见血地说:
“是你不允许自己哭吧。”
隔着屏幕都能看出来,她的坚强、冷静和勇敢,全都是她的保护色。
华少接着说:“我看过很多次你在舞台上的表演。
在唱歌的时候,你才会释放你的软弱,它很动人。”
这时的张靓颖,终于没忍住哭了。
生活处处是刁难,所以我们才更需要温暖。
没有人可以活成一座孤岛,只要你伸出手,总有人愿意拉你一把。
社会学上有一种成功率极高的社交方式:就是交换烦恼。
如果双方都能互相安慰、表示理解,那他们很容易成为知己。
因为能陪着你开心的人很多,能接住你难过的人最难得。
如果你也曾被治愈过,可以在文末点个“在看”。
或许就会温暖到一个想要被安慰的人。
如果你有心事不知道对谁讲,可以在留言区告诉我;
今天,我不想听你说“我没事”。
爱的产生,是自我袒露的同时,被对方看到。你可以一个人熬过很多苦难,但总需要找一个屋檐避雨取暖。累了就别撑着了,你又不是雨伞。
长按住下图识别关注
你的每一条留言我都会回复
点个“在看”
你会收到一份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