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历史学家的经线》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历史学家的经线》读后感100字

2021-01-18 00:46: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历史学家的经线》读后感100字

  《历史学家的经线》是一本由孙隆基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页数:3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学家的经线》精选点评:

  ●描述现代化和包含荒谬异化的现代主义打对台之景象

  ●第一次听说“历史心理”这个词汇,看来历史还有很多研究领域。

  ●前面6章很有独到之处,关于人文地理的阐述可发人深思,昔有南北之论迄今日未衰,当下又有一带一路之论,此模块的论述可谓方兴未艾。关于鲁迅的论述更客观敏锐,恰近日读鲁迅,更可大增裨益。

  ●要谨慎呐。

  ●最后两章关于中西方不同的性别意识的写的很有意思,结合《杀母的文化》和《和而不同:中西哲学会通》一起看,可以理出中西方性别歧视方面的大不同(原来歧视还是不一样的歧视……)

  ●很好的著作,学习

  ●对国内的文化分析更多一点,算是“深层结构”的初稿

  ●不喜欢

  ●有一些很敏锐的观察,但是南与北一篇在组织材料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本书涉及的几个既不同也有相关的话题,都是以文化、社会心理来串起这些话题。比较喜欢论及鲁迅的那两篇,跟以前读过的朱学勤论鲁迅的政治的谱系的结论很接近,鲁迅既不算左派、也不算自由主义,是个人无政府主义。

  《历史学家的经线》读后感(一):很好

  和作者的另一本书《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比起来这本更有启发性,那本书主要是用大量事例来说明论点,从中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剪影,而这本书的后三篇论文引用了人类学家的调查报告和对象关系理论,更有说服力和概括性。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对象关系理论,关注家庭中自我的形成与父母的关系,第三个阶段是拉康用索绪尔语言观重新阐释了俄底浦斯情结,而德勒兹又对拉康有所借鉴批判和超越。结合德勒兹的观点(对俄底浦斯的批判和对马赫佐受虐美学的发扬)反思这本书会有很有趣的发现。

  《历史学家的经线》读后感(二):第一遍的粗浅感想

  因为有些事要忙,但是对这本书又很好奇,所以先粗读了一遍,主要是看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部分,将来肯定还要再读,现在所写的,只是第一遍读后的粗浅感受。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旁征博引,有力论证,我也许不同意他的看法,但是这样的论述法我很赞同。也就是因为这样的有理有据,才会有信服力,感觉有些观念得以纠正,比如对于黄帝的看法,以前还真是以为黄帝一直被当做华夏始祖。

  关于鲁迅,书中着墨很多,这部分以后还要细读,最好的办法是带着去绍兴,结合地域文化,会有更深的体会——因为近来读到鲁迅的内容颇多,还真是想念绍兴。当年,曾经站在鲁迅纪念馆中,泪流满面,如今,对鲁迅的了解、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超过那时,幸好,也并并没有绝望。

  好书会让人脱胎换骨,历史会让人更清楚自我的位置和追求。

  《历史学家的经线》读后感(三):把加害内在化

  中国人的一个普遍倾向:把来自威权者的加害内在化,然后把它转移给处于自己权力底下的人。在五四时代(1917-1921),反传统的鲁迅将中国人描写成既是受害也同时是加害者,而整个民族等于是一个“食人族”。

  自从五四的反传统时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可能夸大了旧时代父母的坏形象,他们总是通过包办婚姻破坏子女幸福。并不是所有的包办婚姻都是不幸福的,既是有破坏子女幸福的父母,也很少出自恶意。但在另一方面,如认为传统的中国人顺从父母的意愿不考虑自身幸福,到了人生后期再把这个模式重演在自己子女身上,这个说法也不离谱。一个人如何能把自己的牺牲合理化,如果别人在同一个情况里能豁免?于是,受害和加害的反应弧就一代一代地持续下去。

  今日,在都市化的中国人身上,这个“孽”的连锁已经被现代化切断。但是,某些父母养儿育女是为了防老的企图依然存在。在一个现代化时代,当人的概念已经朝个人格局和个体性方向重新定义,养一个人以便利用他这样目光如豆的措施,在制造“全面”的人方面肯定失败。这个文化延误无疑解释了当代中国“人的发展”的危机。对那些父母本身来说,他们只是依据中国人相互关系的文法,把自己的父母对己之要求重演在下一代身上。

  受第二者打击却从第三者身上讨补偿是权威主义等级思想的中心特色。一个权威主义人格总是以被虐狂方式遵从上司并把上司对他的施虐重演在自己的下属头上。东亚的社会关系比西方的更为等级化,补偿机制得以通过“集体主义”的管道发挥功能:一个人能够把受自第二者的打击转嫁到无辜的第三者身上,人们在一生中等待轮到他们重演“加害”的契机,而这个“加害”是自己幼小时或位低时曾承受过的。

  甚至中国的魔鬼观也反映这个补偿作用……

  孙隆基《历史学家的经线》P31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历史学家的经线》读后感(四):圈子与墙

  西闪/文

  一大早买菜回家,路上被推销牛奶的摊点瞄上了。见我没有兴趣,牛奶小姐在我身后紧追不舍。一边追一边和我套近乎:“我一看你就是搞艺术的。”

  这句话把事情弄复杂了。牛奶和艺术间的关系如何我真没有研究。至于艺术,我更是沾不上边。自忖除了头发长了一些,浑身上下无一处与艺术发生关系,既没有搞艺术也没有被艺术搞。牛奶小姐像伟人一般潇洒地画了一个圈,就硬生生把我和其他喝牛奶的芸芸众生区分开来。一个睡意朦胧的早晨完蛋了。

  我想牛奶小姐并没有学过什么画圈的功夫,她只是自然而然地说了一句有可能带来数十元效益的话。她并没有想到画圈子既是人们惯常的思维方式,也是大家喜爱的生活方式。可她让我想起正在读的一篇文章,题目很长,叫《清季民族主义与黄帝崇拜之发明》(《历史学家的经线》,孙隆基)。其中讲到一个很有趣的史实,那就是民族始祖黄帝的发明。

  大多数国人并不清楚,所谓中华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是由黄帝开国,我们都是“黄帝子孙”的说法竟然是20世纪的产品。春秋以前的文献如《诗经》、《书经》、《论语》、《墨子》、《孟子》等都不曾提及黄帝,到了战国时代关于黄帝的传说才流行起来。到了汉朝,司马迁把黄帝列为帝系之首,后来演变成了方术的守护神,并非“民族国家”的奠基者。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的中心人物是孔子,而非黄帝。只是到了晚清,面对诸强并起天朝欲溃的局面,当时的知识分子才有了民族主义意识,也才有了民族国家的观念以及制造一个民族始祖的迫切需求。于是当年的革命党机关报上刊印出了黄帝画像,下面写着:“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黄帝“诞生”了。

  有了黄帝,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各地响应,“炎黄子孙”的说法也渐渐融入民众意识。人们用黄帝画的这个圈子不可谓不大。

  不仅中国人会画圈子,老外画圈子的功夫也很了得。作为一个潜在的圣徒(艾略特语),S·薇依似乎不应该说:“等级制度是人类灵魂必不可少的一种需求。”(《扎根》,西蒙娜·薇依)可是她说了。

  我并没有嘲笑圈子的意思。事实上,我感觉圈子可能是我们大多数人得以存在的主要依据。圈子帮助人分辨我们和你们,没有圈子,人们也许会失去某种现实感。我只是有点担心人们太刻意太执着,把圈子看得过于神圣,以至于圈子越画越小,最后只剩下自己。这样的圈子已经不是一个心理意义上的东西,而成为实实在在的墙。

  “墙”是一个老词。所谓老词,就是负载了太多的意义,而其本身已不大引起人关心的东西。墙可以化为民族的精神,成为“长城”。墙也可以成为政治与种族的沟壑,以前分开东西,今天隔开巴以。面对墙,一个人往往会被联想带到世界上任何一段时间任何一段空间,但是眼前的那堵实实在在的以砖土构筑的墙却是不存在的。佛家说:面壁思过,就是这个道理。

  日本作家养老孟司写了一本书叫《傻瓜的围墙》,在书中他反复谈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人与人之间为什么难以沟通?养老孟司认为墙分明就是我们的头脑。他说得很浅显,但的确值得人们好好想一想。

  稍不留意,像朱学勤的《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一书里,卢梭的笔直接通往罗伯斯庇尔的断头台的故事,或许还会发生,这就是由圈子演变为墙的大悲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