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读后感精选
《茶经》是一本由陆羽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茶经》精选点评:
●很有趣。
●你走遍中国。它风靡世界。书柜必备。
●美学经典
●受益匪浅
●只能说我没那个心情全部看完这本著作 愧疚
●味道像甘露一样比醍醐还好,喝下以后顿时觉得其他的杂物都沉积下去了。一身清爽飘飘欲仙,不知道天上有没有茶叶。
●只能说陆羽文采一般
●唐朝陆羽和清代陆延灿茶经合集。含注,含译文版。
●“在黎明时采茶,太阳一出来就停止。” 单单采茶都这么讲究更别说烘培茶、存茶、煮茶、品茶了。看了才知道自己每天都是在瞎几把灌茶,but anyway 就这么喝吧 毕竟是靠喝茶续命嘻。
●经典之作,获益匪浅
《茶经》读后感(一):以茶会友QQ群101870960,欢迎大家加入
以茶会友QQ群101870960,欢迎大家加入以茶会友QQ群101870960,欢迎大家加入以茶会友QQ群101870960,欢迎大家加入以茶会友QQ群101870960,欢迎大家加入以茶会友QQ群101870960,欢迎大家加入以茶会友QQ群101870960,欢迎大家加入
《茶经》读后感(二):喜欢饮茶的朋友可以下载收藏一下 PDF版茶经
喜欢饮茶的朋友可以下载收藏一下 PDF版茶经
https://t.cn/A6ZiwqiR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术,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茶经》读后感(三):茶经与孙子兵法
茶经成书于唐安史之乱,距今一千二百余年。全书七千余字,端的是短小精悍。
最早知道茶经,是周董的《爷爷泡的茶》,但直到今天才一鼓作气,看完这短短七千语。
全书共十篇,很多文字沦于技巧,显得晦涩,难以引起人的兴趣,但流传千年总还是有些出彩的地方。
第三篇讲采茶:“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凌露采焉”。“凌露“二字予人出尘之感,使这采茶之事带上些神秘的仪式感。
第五篇讲煮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泉涌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烧个水都能烧出这么多道道,也算不容易。本篇还有一句叫做“茶性俭,不宜广”,这让我想起自己在实验室泡茶的经历,每次一大壶水泡下去,直到将茶泡的褪了色。水无好水,器无良器,再加上那么粗暴的泡法,也真是暴殄天物了,难怪体会不到“啜苦咽甘”的境界。
读完全书,觉得《茶经》与《孙子兵法》有些共同点。他们都被不同领域的人视为瑰宝,但确实有过时之嫌。千年以来,制茶工艺、各地气候早发生了不小变化,茶经的实际意义显得有限;同样,火攻之类的计策,在今日的军事中也早用不上。
相较之下,《孙子》给人的帮助还是要大一些,什么兵者诡道,什么不战而屈人之兵,你可以理解为运筹帷幄,也可以理解为阴谋诡计。一本书,开篇就是生死存亡,满满的杀伐之气,读来畅快淋漓。《茶经》则不然,通篇出尘的味道,有点坐而论道,玄之又玄的意思。那感觉正像爷爷泡的茶中所说:那天我翻阅字典,查什么字眼,形容一件事很遥远,天边是否在海角对面。
《茶经》读后感(四):茶事| 万千法门皆因止观
文/ 张素闻
茶席挥手之间,崇贤书院的千古文章课是本学期最后一课,我带领孩子们重新温习已经学过的历代名篇,重新审视已经写过的那些文章,还是总有新意,生生而起。
这次谈到《匠人斫垩》,十岁的默松便说:“素闻老师,我觉得匠人石的知己郢人如果还在的话,他很有可能给宋元君表演这个运斤成风的情景。一个原因是他有知己郢人才能表演;另一个原因是他有知己郢人才有心情表演。”
知己,便是今天的关键词。
庄子送葬的时候,路过惠子的墓,他回头对跟随其后的人说:“郢人的鼻子上沾了一滴像苍蝇翅膀那么薄那么大的白灰,他让匠人石帮他砍下来。匠人石运斤成风,挥舞着斧头,听着斧头呼呼的风声,而将斧头飞砍过去,子上的白灰不见了,而鼻子丝毫不伤,郢人也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情,召来匠人石,问他:‘请你为我也这么试试。’
匠人石说:‘我固然曾经如此做过。但是,我的目标(郢人)却死了很久了!’
自从惠子死了以后,我庄子也没有了可以匹敌的人了,我没有可以论辩的人了!”
庄子与惠子,匠人与郢人,便是今天讨论到的知己。
下午,崇贤茶会,清音老师主讲,老师的学生刘鎏司茶。
清音老师茶有大美而不言,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其实不是不言,而是不懂得阅读,不懂得观赏,不懂得解析。
不懂得茶,不懂得自然,不懂得他人他物,不懂得天地宇宙各种各样的语言。
沐手、正心、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说茶……
与一杯茶相遇亦需要知己,世间任何相遇都需要知己。
清音老师借茶讲到天人合一,讲到同体同境,讲到止观之道,他说:“心无旁骛,精神内守,安下心来,去喝这茶,体会这茶,会知道万千法门同归止观。”
四周的人一脸茫然,不知道何为止观。
清音老师是以茶设教的道人,领略过他以茶创作的我,就如读过千古名篇的我,听过千古佳音的我,顿时感到天地精华之饕餮,世间知音之稀少,香茶深情之辜负,自他相交之隔离……于是自告奋勇做了一回助教。
开车需要止观,没有心的安止甚至无法看到路的壅塞与紧急;
做饭需要止观,没有心的安止甚至无法观照菜的咸淡与火候;
运营需要止观,没有心的安止甚至无法察觉客户的需求与顾虑;
教学需要止观,没有心的安止甚至无法觉察课堂的状态与进度;
恋爱需要止观,没有心的安止甚至无法体察对方的情绪与思想;
婚姻需要止观,没有心的安止甚至无法面对家人的冲突与问题;
……
刘鎏老师如元照法师为天台智者大师《童蒙止观》所作序言:入道之枢机,曰止观,曰定慧,曰寂照,曰明静,皆同出而异名也。若夫穷万法之源底,考诸佛之修证,莫若止观。
他说的是修行的关键在于止观,止观又名定慧,又名寂照,又名明静,都是同出而异名的称呼,万法的根源,诸佛的修证,都在止观。
换言之,若有一佛可因茶而成,那也必定是在茶中以止观而成。
而天台宗智者大师自己给《童蒙止观》作序: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故法华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当知此之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故经云。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名之曰愚。偏学知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狂愚之过虽小不同。邪见轮转。盖无差别。
崇贤书院讲台人称智者大师为东土小释迦,可见他的智慧程度与福德圆满程度。
他说,如果要修行的话,入门有很多途径,但是急要之处不外乎止观二法。什么原因呢?因为止是降伏烦恼的基础,观是解除疑惑的枢要。止能滋养心识的善根与福德,观能策发生命的智慧与神通。止是禅定的殊胜因缘,观是智慧的殊胜因缘。如果人们成就了止观,成就了定慧这两种能力,就有了自利与利他的法宝……止观这两种功夫就像车的双轮,鸟是双翼,如果偏向一边的话,就容易落入邪见与颠倒。佛经上讲,如果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的话,名之为愚蠢;如果偏学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为狂妄。狂妄与愚蠢的过错虽然不同,但是邪见轮转的业果却没有差别。
智者大师认为止观是:
泥洹(涅槃)大果之要门,
行人修行之胜路,
众德圆满之指归,
无上极果之正体。
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
天下事,百虑一致,殊途同归。
无论任何一途,皆可同修止观。
柴米油盐酱醋茶,百工百艺万千道路,都指向一个方向,那就是我们每个个体生命的福德与智慧的圆满。
但是,寻常日子中的我们,总是活在别处,并不一定知道茶的味道,水的味道。
《中庸》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我们每天吃饭吃菜,却常常不知道饭菜的味道。
生活在别处,生命在别处,心思根本得不到安止,遑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怎样知道一杯茶的味道呢?
怎样喝出茶本身的味道与司茶人的身心状态?
乃至于怎样透过一杯茶转变自身身心的状况?
怎样透过一杯茶治愈他人身心久已深染的疾患?
……
中国书房茶之道,大矣哉。
愿你我,常为知音。如此,便不辜负相遇。
若非如此,便是彼此辜负这场相遇,任何一场相遇。
为此,我以茶来襄赞天下万千教法,以华严家常用之数,作对联如下:
四季新,五伦明,六方和,无是无非无人我,同品香茗一盏;
七情平,八德正,九州泰,有书有茶有讲坛,咸闻佳音十鸣。
清音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