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莎的风流娘们》经典读后感有感
《温莎的风流娘们》是一本由(英)莎士比亚著作,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50,页数:1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温莎的风流娘们》精选点评:
●剧情来的有点怪。。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结尾小高潮蛮过瘾。
●书名翻译低级,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才是原标题。夏禄的傻侄子感觉跟爱他一样,他说什么听什么,结婚也是请一声令下我就结。莎士比亚字里行间透着平等,这垃圾题目则带着恶意。讨厌这个译者了。官人??智障吗?福德也够智障的,除非他帅的惨绝人寰。总之另外一对恩恩爱爱互相信任还是蛮好的。故事诙谐有趣
●快嫂和王婆,可结拜为姐妹。
●简简单单一个故事,翻译的很棒,人物称呼方面现在读来觉得怪异,鉴于译者处于民国时代,也就不觉得怪了
●淫欲是一把血火,不洁的邪念把它点亮。 痴心扇着它的火焰,妄想把它愈吹愈旺。
●夫妇齐力擒淫贼
●女人心海底针。
●真是顶顶好看,莎翁的英文啃得艰涩无比,但朱先生的翻译实在是赞,记得老早以前就听说是翻译大家,却没有看过其作品,实在可惜,是个好开头,以后每周都补一部剧啦啦啦
●H. Bloom在《西方经典》里将莎士比亚列为Cannon第一,并视为莎翁以降作家们逃不过的“影响”。而在莎剧人物中,Bloom尤其钟爱福斯塔夫,那个粗鄙、贪欲极盛、语言也不配用韵体的爵士。在《亨利四世》和《温》里,福斯塔夫都是一个“类似”主角,却又像“小丑”的人物。在文化学家眼中,可以借此看到莎士比亚时代市井生活的面貌和情趣,也因之喟叹“雅俗”之间不易区分的融合。《温》中人物之间不断的误解、猜忌和相互的试探都使得戏剧冲突得到彰显,并显示莎翁天才的叙事能力。
●比较搞喜
《温莎的风流娘们》读后感(一):温莎的快乐妇女
我没看过,不过上大学的时候,一位白发苍苍、粉笔字写得倍有毛笔字作风的、讲授古典文学课的教授曾经谈到这部作品,当时他说的是:“温莎的快乐妇女。”我们反应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明白原来说的是“温莎的风流娘们”。俺们老师很严谨啊,不敢把同学们带坏了。呵呵。
《温莎的风流娘们》读后感(二):“风流”不轻狂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风流”不轻狂。
两位夫人福德太太和培琪太太同时收到了有着年迈肥体之躯的流浪骑士福斯塔夫的求爱信。这位爵士为人极度小气,嗜财又好色。
为了惩治他的下流,两位机敏过人的太太决定将计就计,于是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事情发生了,胖爵士一次又一次踏入陷阱,被捉弄得体无完肤。
同时乱吃醋的丈夫也被聪明的太太捉弄,他得知真相后,不得不赞叹真是忠实又乐天的可爱的妻子。
真是一出轻喜剧。
《温莎的风流娘们》读后感(三):模糊了悲与喜
福斯塔夫和哈姆莱特都是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典型人物,只是福斯塔夫是典型的小人物,倒霉又有很多坏习气:道德不检点、贪图、好色。
这部剧,据闻是在《亨利四世》取得强烈反响之后,应女王号召写福斯塔夫谈恋爱的。
这种小人物有种种欲望,或正常或龌龊卑贱,想着投机倒把,现实中总是一地鸡毛,被人取笑,倒霉……
传统以来一直把它当作喜剧,它震撼心灵的力量相对悲剧来说是不能同日而语的,这是喜剧的先天不足。马克思(?)好象赞扬过这部剧第一幕就很有生活气息云云,其实从小人物的角度,从福斯塔夫的角度来看,现实总给小人物、微卑的想法,沉重的教训,这何尝又不是深深的悲催?大凡事,几家欢喜几家愁,人之喜我之忧,我之忧人之喜,悲喜相形,真是如此!
《温莎的风流娘们》读后感(四):温莎的娘们儿虽然风流,但并不轻狂
莎士比亚悲喜剧集看到第三部,《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相比《仲夏夜之梦》和《威尼斯商人》,倒觉得莎士比亚的这部戏剧很单纯的喜剧。
作为没落骑士阶级的毕斯塔夫贪财好色,先是纵容仆人偷盗,后因为财力不济,预谋勾引两位掌管丈夫财产的贵妇人,不 知道这位长相愚钝的大胖子到底哪里来的信心认为那两位温莎的美妇人对他别有心思。
他写了两封情书,一模一样的两个版本差仆人送到两位夫人手里,然后开始幻想在“东印度”和“西印度”两地之间开辟生财大道。
但温莎的娘们儿尽管“风流”却并不轻狂,福德太太端庄贤惠,培琪太太机机智貌美,他们联合起来把这个贪财好色的大胖子结结实实的戏弄了一把,准确的说不是一把而是三把!
培琪太太的意思是采取长期诱敌的计策,只让他闻到雨腥气,不让他尝到鱼儿的味道,逗得他馋涎欲滴,饿火雷鸣。
于是她们三戏毕斯塔夫,第一次假意约他相见,然后设计将大胖子装到洗衣服的篓子里,跟着脏衣服倒进泰晤士河;第二次福德太太再约,毕斯塔夫仍旧贪性不改,这一次被两位机智的太太化妆成妖妇,遭到福德先生一顿毒打。最后一次两位太太联合两位先生来了个大满贯,可怜的毕斯塔夫在深夜的温莎公园遭遇“精灵”们的严厉惩罚。
大学时候翻莎士比亚,翻两页就没了兴致,那时候单是看看前面的几页人物介绍,就觉得烧脑,怕是翻完了整个剧集,也不记得那一长串一长串名字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但到了现在,却忽然清晰而明朗了。莎士比亚是机智的,他的机智在于对于戏剧情节的设计,那种熟稔的程度,就像福尔摩斯,对于整个案件来龙去脉洞悉秋毫,不动声色的一瞥,脑中便有了全部的脉络和回路。
毕斯塔夫因为贪财好色惹出的这一幕幕闹剧,也像极了《红楼梦》里的贾瑞,王熙凤自然是个风流人物,但她却并不是贾瑞这等人所能轻薄的对象,相隔一百五十年,东西方的两位文学巨匠对于毕斯塔夫和贾瑞这一类人的态度却惊人类似,凤姐折磨贾瑞的方子与培琪太太的计策不谋而合。
无论是培琪福德两位太太,还是掌管贾府财政大权的凤姐,拥有实权的这些女人可不是肤浅男人想象中的花瓶,她们没有传统女人的娇贵和矜持,她们姿色一流出言看似轻佻但为人可不轻狂。
不然,你以为为什么偏偏是她们掌握着爵府里的巨额财产?
《温莎的风流娘们》读后感(五):温莎到底是女性的故事
先引一下自己的短评 “没有谁不是笑着读完的吧,要么你哈哈大笑,要么你暗自窃喜,真不晓得莎翁的四大喜剧又到了哪种地步。有人说,读莎士比亚,总有那么一幕会发现好像在说自己,不由得寒毛倒竖;我看着福斯塔夫,不由得想起了那种曾经,甚至现在依旧些许存在的自恋,以为别人随便一个礼貌的问好,就是向自己表露心迹,被玩弄于股掌却自以为言之凿凿,情真意切;啊,那真是一段不愿意回想起来的日子啊,谁愿意被当作一个小丑呢,又有哪个被迫的小丑愿意回忆那段日子呢?可恶的福斯塔夫为了钱,我却动过真心,真是年少无知的可笑。看到福德,那种对妻子的怀疑,始终担心自己头顶大草原的杯弓蛇影;又有几个初恋的光景里不存在?我一面感慨对方“接受不带感恩,索取没有雅趣”,一面又对她疑神疑鬼,独独没有丝毫自己的反思;没有温莎这一幕又一幕的闹剧,我又哪里能看到自己?”,受篇幅限制,思来想去,温莎的风流娘们儿,怎么能不聊聊妇女本身呢?
细想一下其实很有意思,莎翁构造了三重女人的形象——快嘴桂嫂;福德大娘、培琪大娘;安 。桂嫂自然是社会地位低下的,可以见到她并不受人尊重,尤其是休师傅问威廉拉丁语学的怎么样那里;桂嫂的每次打断都会惹来老神父的责骂,而这位神父却一向是神情温和的,可见在男权意识和知识崇拜双重影响下,没文化没地位的女人真的是被大家默认成了小丑;可大家偏偏还都找她去做媒婆,又都不因此而平视对方,不知道这里是说“媒婆”的工作并不受人重视,还是说那个时代的职业并不能帮助女性获得尊重。总而言之,桂嫂代表了对女性的一般蔑视。
福德大娘、培琪大娘当然就是主角了,她俩一唱一和,把福斯塔夫搞得好惨,不愧“ 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 ”之名。这两位可谓典型的家庭妇女了,既不是高高在上的法国沙龙式贵妇人,又别于桂嫂的下里巴人;她们的精力似乎都在家和生活上,在不出轨的前提下,总是想着搞些新意思的,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福德会担心会吃醋了,反倒是培琪一直那么信任培琪大娘,让人羡慕。莎翁的戏剧妙就妙在这了,你以为培琪一家完美了,但偏偏安是他们的女儿,偏偏三个人对安的婚配,各执一词;也许对女性的蔑视事实是只说了一点的捕风捉影,那么对安的婚姻大事,可就是实实在在的家庭威压了。可安抗争了,聪明的既答应父亲又答应母亲,两个谎言换来一个真心的机会;当然对范顿最后到底能不能善待安,我是迟疑的,既然你可以初心不纯的接近,感化也罢,又怎么保b证以后不会变心呢?诶······再想想,现实里谁又不是这样呢?我们不过是在一种永远不可能绝对安全的担忧里,决定去爱;也许那就是爱必须承担的风险吧。
最后那个堪称最惨的福斯塔夫的大笑,倒是让人醍醐灌顶;全剧里似乎十全十美,却实际上没有一个人是完全顺心的,就连那个最游离的店老板都丢了三匹马,也许莎翁的根上就是在诉说着“不如意方是平常”的过来人的经验吧,追求完美的我啊,真该给自己一棒子,去思考哪些不完美,不如意是应该存在的;命运啊,代价是绝对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