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雅舍小品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雅舍小品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1-19 03:27: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雅舍小品经典读后感有感

  《雅舍小品》是一本由梁实秋著作,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80元,页数:4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雅舍小品》精选点评:

  ●太好玩了太好玩了!

  ●偶尔翻翻的最佳选择

  ●写的很真诚~~

  ●喜欢

  ●看的是电子版,不知道是哪个版本。我肯定看过

  ●蜡鸡!

  ●坐了几趟地铁读完的,太有爱了尤其是后面写猫的几篇..为什么<咆哮山庄>的译名没有沿用下来...

  ●曾经有个人对我说小时候爱看钱钟书,长大一点就爱看梁实秋了。

  ●先生有意思,台湾、北京、青岛,还是喜欢青岛。

  ●一斛珠 读《雅舍小品》 遭逢丧乱。 生平三度迫南迁。 不合时宜出闲言。 一语评价, 两岸天壤间。 小品琳琅珠玉篇, 娓娓道来五十年。 云淡风清事如烟。 茶余饭后, 开卷似神仙。

  《雅舍小品》读后感(一):趣

  梁实秋的风趣是出了名的。就像林语堂一样,大家总有不一样的讨人喜欢的人格魅力,无可替代。

  梁先生在散文随笔中道出一派清新见理。你看他对男人、女人、小孩子的描写之处,让读者“生恨”。但又不觉好笑,仿佛找到了知己一样,真是吾辈中人,见事入真。

  文中描写男人用了脏、懒、谗,多么简单形象。对了,还有一个自私也是男人的通病,入目三分!我会怀疑梁先生本人也是男人,怎么将男人描写的这样差,岂不是将自己也“骂”了个体无完肤。

  《雅舍小品》读后感(二):但开风气不为师

  很早以前读的了,若无这本书,梁实秋在民国最多也就算个饶具特色的名家,而藉借此书及以后的努力则列入散文家之列,但也绝非大家。《雅舍》的文章,平淡而老道,多半是因了半生的磨练,生活对人的洗刷最终会在文字上得以见证,刻意所得的文字,总是会被看破的。张中行先生言到,现代散文,基本还是两条路子,一是周树人的“老吏断狱”,一是周作人的“名士清谈”,虽有武断之嫌,却是深刻之谈,这也是二周之后难现大家的缘故了,既不能突破前人,又鲜有笼盖后人者,雅舍主人,亦难逃窠臼。

  《雅舍小品》读后感(三):。。

  对于梁实秋,并不是很熟悉,只是在高中语文书上读过他的一篇《纪梁任公一次演讲》。通过书本的介绍以为必定是高深莫测难以接近的一位高人。但读完《雅舍小品》之后才发现原来一代学术大师的文字也是如此亲切。从而愈发对梁实秋感到可惜,这么一位有才华的作家竟然几十年来不受重视,我们的教科书上一味地宣传鲁迅这样的红色作家,对于像梁实秋这样的“国民党背景”的作家们视而不见。

  但愿我们的教育机构在选取教材的时候可以少一点政治因素,多一点教育本身的因素。

  《雅舍小品》读后感(四):清雅不失朴实

  梁实秋,这个名字使我一开始不敢就读。本以为定是古文交错,用词绚丽,没想到,竟如平淡的一波潭水,一触,便粼粼波光,已是欲放不得。对此,实是佩服得紧。几篇下来,莫名地想到很久以前看过的一篇叶圣陶的文章,也是大家名笔,一般的清雅不失朴实。也许,一个人的写作风格和特色达到了某个特定的时期,便回归了稚子的眼光,只是加了许多沧桑、许多古句罢了。若要模仿,表面简单,后面,却止笔不前。这本书里,多少的民俗民风民情民食,丝毫不显俗气,反有旁观之感。中有几篇还暗含了讽刺之意,却并未现咄咄逼人。一篇题目叫"骂人的艺术",这已很露骨了,一看之下,全文硬是无一个脏字,最后的一段话,更颇有深意。单此一项,甘拜下风。

  《雅舍小品》读后感(五):漫山遍野的刻薄

  应该说是抱着的期待去看这本书的。历史的原因,在二十年前泡图书馆的学生时代,几乎没有看过梁实秋的集子。

  然而,挺失望的。不喜欢,通篇牢骚,牢骚要做到“雅”,非一般境界也,这本书里达不到。

  牢骚还发得刻薄,似乎眼前的一切都可以拈来挤兑一下。从新郎新娘到中年妇人,从胖人到瘦人。令人颇不快的脸可以拿平价米色的脸、嘴角沾滴平价油、身穿一件平价布来比拟,叫人说啥好呢。

  刻薄不是不可以,刻薄得如刀刃,非非常时刻不可随便拔将出来也。

  否则,刻薄弥漫开去没有边际失去指向。

  由不得想起鲁迅和梁实秋掐火时候给其下的定义。这场架很有名,鲁迅骂得估计是到了点子,以至于梁实秋骂鲁迅的“拿卢布的干活”记得的人少很多,更别提这场架本身就是梁先生先挑起的。

  看书序里的一句话:“‘雅舍小品不过是实秋的一面。许多人喜欢他这一面,虽然这不是他的全貌。也许他还有更可贵的一面呢。我期待着。”

  这句话说得好玩呢,更可贵的一面,看来,觉得这一面尚不够顶可贵的人,还不止我一个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