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读凶手读后感1000字
《辨读凶手》是一本由[英] 保罗·布里顿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4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辨读凶手》精选点评:
●本套第一部、也是最不好看的一部——太着重于案件本身,而忽略了案件背后的心理分析,而这恰恰是这套书的重点,不是么?
●读完了才觉得 我其实没有那么变态 至少
●: D917.2/4465
●看完这本书就感觉,心理变态还真多……
●看完冒冷汗那种
●Kindle乱下。
●看完就对犯罪心理不感兴趣了
●大多数的施虐着都曾是受虐者。。
●我已经很久很久没看过有讲故事的书籍惹。这个很好
●推荐。每个人内心都有阴暗和光明,虽然个人很喜欢犯罪和变态心理学,觉得探究其背后的动机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但还是一直觉得,真正的英雄主义是你看到了生活的本质以后,仍然选择热爱。在某种程度上,任由自己被负面情绪吞噬,并无法自控地去伤害别人,是软弱的表现。
《辨读凶手》读后感(一):不乏味的故事书
如果想了解犯罪心理的理论知识,建议就不要看这本书了
如果看完美剧《犯罪心理》还想再看看书的话,推荐可以读一读
此类书看太多的后果,就是导致我在看《犯罪心理》的时候老是会不由自主的联想这个情节是根据哪个真实案例改变的......囧
对此书最深的印象,就是其中提到有个女人被杀,是因为当天她穿了一双红皮鞋......
《辨读凶手》读后感(二):看了别人的评论,似乎明白了一点
看了别人的评论,似乎明白了一点这本书的精华了,但是还是不习惯这本书不停的铺垫,累赘的铺垫,感觉很拖沓,很多语言和内容都可以删掉,刚开始写一个教堂就花了无数笔墨写这里的人,狗,景色,小路,我以为是为后面的案子做铺垫,但是原来却是作者喜欢写那么多和犯罪心理,和案子不相关不沾边的东西,基本上看到前面10几页就没有再看下去的欲望了,我准备接下来再接再厉,继续跳着看!
《辨读凶手》读后感(三):作者的自传
书的内容确实不错,可以很好的提高人们防范犯罪的意识,无论是你要做的还是别人要对你做的,毕竟防范于未然。其中也有很多心理学的内容,作者也的确是心理学家中的出类拔萃的人家,可不知道为什么是不是作者表现自己的欲望过强,很多都是讲的与本书题目并无关联的一些自己生活中的琐事,不过也无可厚非,本书的数个案子贯穿了作者的一生,从他的恋爱一直他的孩子结婚,作者把自己的一生的大部分精力全部献给了侦破案件,而一个人的一生又仅仅是由几个案件串联起来,读者仿佛又从中读出了些许关于人生的感悟。
不知道假如本书的作者看到我的评论能给我做一个什么样的心理评估。
《辨读凶手》读后感(四):越来越五光十色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先看了那本《顶级悬案》。那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资深特工,用犯罪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为嫌疑人画像,侧写,读起来十分过瘾。然后读这本书,刚开始难免很失望——太平淡了!根本和犯罪扯不上关系,说的都是他自己的个人回忆,比如怎样走上这条职业道路,他的求学之路是怎么样的,甚至还有入学面试场景的细致回忆……
就在我一边读一边考虑放弃这本书时,它却渐入佳境。
这本书的作者明显比《顶级悬案》的作者要感性、细致,这让他的笔触又干净又细腻,一桩桩案件就像电影一样慢慢展开。每次他都亲临现场,观察,模拟,为谋杀的残忍而惊心,为被害人而难过,甚至同情最先看过现场的那些人——这种血腥的记忆会伴随他们一生。
他充满人文精神的关怀与冷冰冰的案件事实搭配在一起,真实感特别强烈。偶而穿插一些英国在罪犯画像方面的研究、活动的推进,也很有意思。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最早给罪犯画像的人之一,如果说《顶级悬案》使用成熟的理论给出确定无疑的推测,那么从这本书里就能看出这些结论是怎样慢慢形成的,也就能理解得更深刻。比如我们知道,强奸犯一般都是和女性不能维持正常交往的人。但是这个结论从何而来,各种强奸犯的类型是什么,同样是强奸,每个人动机相同吗,又怎么看出来的……
一边读,一边跟着作者思考,就好像自己在亲自慢慢推动犯罪心理的研究一样!
另外,一边读这本书,我真的忍不住感慨:现实的案件真是比小说、电影还震撼!那些脑子有坑的家伙不但真的存在,而且比文艺作品里的还要crazy……阿门!
《辨读凶手》读后感(五):无人能说不
我是美剧CM迷,所以对类似题材的作品也比较感兴趣。从此书中得知,目前罪犯心理轮廓描述和心理学犯罪分析美国是起步最早发展最好的,FBI已建立专门小组且描述和侧写可以作为证据使用,这也就是CM的原型。美国的行为分析开始于50年代中期,60年代停滞不前,70年代开始兴起繁荣。
而此书的作者保罗是英国此方面的专家,可以说英国在这方面滞后一二十年,从80年代初才算正式开始摸索,此书97年英国出版,是透过作者协助警察办案这条时间线索带出的80年代中至90年代中英国犯罪心理分析的发展历程。
作品开头的景物描写阴湿的天气、古板的建筑、一丝不苟的情绪就带出浓重的英国气息,给人一种压抑低沉的情绪。作者按照自己的成长经历作为主线,一路描述下去。后半段由于案件较多采取了交叉阐述的描写,而且可以看出犯罪心理分析的描述越发明显,案件中构建细密、分析到位,代入感极强,体现出了越来越成熟的犯罪轮廓描述。
如果你看过美国相关的剧集,文章开头对你的冲击力不会很大,当年CM+重案悬疑的组合,着实让我不舒服了两季。不过后半段的案例显然性质更加恶劣,所以读起来会令人感到越来越不舒服。
前半段给我最大的印象是作者异乎寻常的客观冷静,作者保罗是付出了相当大的艰辛自学成才的,后来开始无偿给警局提供帮助,虽然他所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但他实际只是一个方案和信息的提供者,并不是实在的参与和执行者,无休无酬且在案件出现情况时成为媒体攻击的对象却没有警界的庇护。对自己自学那段的描述累积的让人不得不惊叹他的学力、毅力和坚定地决心,这其中没有丝毫的感情渲染和对任何人事的抱怨,不管这期间有多艰难和痛苦,都只是以最平实的记事方式真实呈现。
由于先入为主的印象,CM和此书的一些案例在我脑海中交织呈现。比如朱莉绑架致死案的元凶第二次绑架时乔装袭击房产经纪人与CM第四季中一个重度强迫症罪犯的袭击场景非常的相似。还有就是书中对“原发性精神病患者”的描述:“此种人极少但却存在,看起来同正常人没区别,但有些东西却极其不同。他们出生时身体有缺陷,无法产生同情感,无法共享其他人类的感情,也无法内疚和懊悔,也没有真正的焦虑,是天生的恶徒。”CM中有个杀死亲弟弟的男孩,当地警长和父母都替他极力隐瞒,但最后却发现他是以无端理由极其残忍的杀害了自己的弟弟,后来竟没事似的继续玩模型飞机悠闲的吃薯片。那种冲击力就像颠覆了整个价值观、基因系统那般的震撼
17章出现的韦斯特夫妇也是这一类人,这个案子我曾在Discovery的一个专题中看过,十大重案当年轰动一时,是极其轰动极其凶残。由于看过图像照片及场景重现,此次结合从犯罪心理角度重现,让我十分非常的不舒服!这本书的现实意义体现于此,幸存者卡洛琳可能是唯一逃出魔掌的人且报了警,但最后这对魔鬼夫妇却只被当地审判处以罚款几十英镑!他们虐待孩子的事情一再被发现却没人能够制止,让他们逍遥法外的后果是以后的25年中他们一直在残忍的杀人。而在拉雪尔案中如此重度的暴力犯罪最后由于取证问题罪犯被无罪释放,这已经不是公平与否的问题了而已经上升到了制度,判定过程、取证采纳系统的不完善、近乎苛刻的人定的规矩还真是必有漏洞可钻。司法的公平公正、秉公严密需要漫长的路程,而这一路上铺满的都是艰辛的挣扎和血的代价。
人们的关注度逐渐从法医学转到犯罪心理认定,这门科学绝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就像打碎后的玻璃瓶,要把它所有的碎片一颗颗进行还原,找到它原来的大小高度和用处,在这里细节就是一切,所要承担的是异于常人想象的数倍。如此悲剧血腥的案件,你必须让自己了解什么样的事情发生在受害者身上,在自己脑中还原他们悲愤和死亡时的痛苦,同时也必须进入犯罪者的破碎的行为模式,用他们无情残暴的思维一路推进上至他们悲惨的过去,重度犯罪的现场,及后来即将发生的可怕地事情。这样做的时候你只能力求客观理性,不然任何一点感情的遗漏都足以令人崩溃。这也很好的解释了CM到了第二季小组分析成员就有一人失踪、一人自杀、一人家庭破碎,组员的精神状态一直都不太好。
作者真正的宣泄只在16章有所显现,他从不说不,全年无休,有时27桩案件同时在手,期间还要参加无数的讲课和教学;他说:“我把自己的一小部分留在了每一个犯罪现场之后,每次回家都自问,会不会有一天回家时连最后一点自我都拿不回来了?!永远不会像从未发生过的那样了。”
为什么他不说不,为什么如此可怕的事情我们还要去研究正视?这也是我当初喜欢CM的原因,血腥的案件固然可怕残暴的罪犯固然可恨,但这不是我们不去面对不去正视就能避免发生的事情!一旦发生了我们就要吸取教训解决它,直到掌握模式控制和阻止这样的事情再发生。
如此凶残的案件下闪现的是工作人员他们最真挚的人文关怀,他们不但还原和帮助受害者得以伸冤、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同时也愿意走入犯罪者的生活,不是单纯的抓捕和判刑,而是从他们的童年、家庭、环境找到为什么他们会变成如此的诱因,让大家引以为戒!大家可以从这本书中看到这些重度犯罪的受害者百分之百都是妇女和儿童!这些弱势群体是如此脆弱易碎,所以需要更多的保护和防范!作为被赋予神圣使命的司法工作人员,面对未知的暴力杀戮,他们无人能说不,必须一次又一次的全心全力的投入到阻止和抓捕中去。
注:此处所指的CM是指美剧《犯罪心理》 Criminal Min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