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莫斯科日记 柏林纪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莫斯科日记 柏林纪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4-26 03:31: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莫斯科日记 柏林纪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莫斯科日记 柏林纪事》是一本由[德] 瓦尔特·本雅明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50元,页数:2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莫斯科日记 柏林纪事》精选点评:

  ●1 / 2019

  ●很少吐槽翻译,知道这工作不易做…但仍想吐槽这个译本不甚合格,很多地方译者可能没弄清作者意思。对比了几处该版本(转译自英文翻译)与德文翻译的版本,可能后者更佳。

  ●为了写“波希米亚”,扫了“柏林纪事”部分,孔雀岛,明信片,记忆,性冲动,一次劫掠,古董店,什么性格什么样的重复

  ●“然而,她并没有走,一方面是害怕森林里的孤独,一方面是因为我”啊……这难道不是同一方面么(笑)很柔情。。。

  ●挺多故事的。

  ●《莫斯科日记》里,最多的不外乎是莫斯科的街景和市井生活,是他眼睛所见。相反,一旦涉及与人交流的活动,他就显得焦灼不安。而阿斯娅这个女人绝对是莫斯科之行的核心,每一篇日记里都是她的身影。

  ●爱情是个奇怪的东西

  ●日记非常personal

  ●一个小气的男人和一个作女人,谁谈起恋爱都一个样,呵呵。PS. 有一天我大概也会以这样的方式写我的回忆录,迷恋空间呵,但愿里面会有很多有趣的人。

  《莫斯科日记 柏林纪事》读后感(一):《莫斯科日记》随记

  《莫斯科日记》。1926年12月到1927年1月,本雅明在莫斯科逗留两个月的记录。

  这些日记未经审查,首先是未经自我审查,于是,坦率得无情,诚实并无限制地面临自我估价才会出现的特别的一面。

  莫斯科是最安静的大城市,有雪的时候更安静。头顶上有广大的天空,面积广大得似乎这个城市的空间不要钱。

  本雅明在这个荒寒的城市里,语言不通,没有朋友,工作也不顺利,前女友阿斯娅因轻度精神病正住院治疗,“她鲜有关心和照顾别人的温情,根本连长时间注目于另外一个人都难以做到。在他们偶尔的温情时刻”,阿斯娅用两只胳膊拥抱本雅明。本雅明写:“我远不敢指望有如此表示,愣了一会儿,才高兴起来。”

  本雅明不属于这个城市,他是这个城市的局外人。这些日记是局外人的声音,如此,本雅明也成为所有局外人潜在的同路人。

  日记里本雅明和阿斯娅的情感部分,如同是一缸水中闪闪烁烁的鱼儿。唯有连水一起看了,才能被其星子般的光亮摇动一下读者的情感,但不能打捞,打捞出来的鱼儿,会死。

  《莫斯科日记 柏林纪事》读后感(二):本雅明的《莫斯科日记。柏林纪事》。

  译者潘小松在序言里说,我只管翻译,本雅明的思想和哲学是我不太明白的,只好留给别人解释。他好像并不喜欢本雅明,没有美化他的欲望,也许因此译得不错,没有花架式。

  莫斯科日记是一向自我意识太强的本雅明比较坦率的笔记。他当时迷恋阿斯雅,一个有点神经质和造作的拉脱维亚女子。日记里很多他徒劳等待、争吵、和好的琐碎和真实纪录。他不断为她购买衣料,蛋糕,橙子。日记里记载文人在冬日下午的疗养院进行激烈的辩论,在那样的大环境中似乎是一种勇气,又似乎懦弱得可怜。

  我喜欢他对于莫斯科冬天的风景和现实的描写—人在满世界的白雪中感觉失重,寒冷令人行动缓慢,无边弥漫的失望,细小的刺痛,巨大的隔膜。

  但是本雅明喜欢大家非议的梅耶和德的《钦差大臣〉,对工人农民出现在美术馆有很透彻的观察,也许他这段时间研究俄罗斯儿童玩具是受了阿斯雅的影响,但是他认真地收集和思考,慢慢发现不能为旁人理解的趣味。

  他喜欢买东西;经常提到中国的小玩意,“纸鱼”,中国的小贩,“中国式浆洗”的招牌。

  本雅明自我中心,敏感,懦弱,固执,窝囊,甚至糊涂,但他的心灵惊人地开放,所以我们仍然可以透过他的眼睛久久观看而不觉得疲倦。比起阿多诺他是非常热爱生活的,也许所以活不下去。

  《莫斯科日记 柏林纪事》读后感(三):这是个寂寞的男人

  多年以来,我都回避着那个迷宫般的街区。直到有一天,我所钟爱的人,搬到了那里。这个街区突然明朗开阔了起来,仿佛那人的窗口有一盏常明灯,灯光将整个街区理清素净。-------------本雅明

  他带着憧憬和期盼横跨半个欧洲大陆奔往莫斯科,不,可能什么也没带,只是被从心中发出的声音所指引而去的。“认识一个人的唯一方式是不抱希望的去爱那个人”他在《单行道》里这样写道,这本书,本雅明带到了莫斯科,提好献词送给了阿斯娅,“她很开心”。

  “幸福是进入自己内心深处而不受惊吓”《单行道》里如是说,在莫斯科,本雅明笨拙的视图表达什么,但总是不得要领,他太爱惜自己的名字了“相爱的两个人在一切之中最眷恋的是他们的名字”,但好在他依然是幸福的,他总能骄傲的面对自己的内心“我发现自己面对一座无法攻克的城堡,然而对我自己来说,我能出现在莫斯科的这座城堡前,已经是一种胜利了。”

  “有一人和他所爱的女人在一起,与她交谈。几个星期或几个月以后离开她的时候,曾经与她谈论过的东西又重新浮现在眼前。现在看来,谈话的主题明显陈腐、俗华而浅薄、这时他明白,正是她出于对他的爱而独自一人向下俯着身子接受这样的交谈,她关注并呵护这样的谈话主题,以致思想就像一件浮雕那样在褶层和缝隙中存活。如果我们像现在这样只有两人独自一起,那么,思想就这样平躺在我们智慧的光照之中,没有任何慰藉和阴影。”

  本雅明和阿斯娅究竟有多少共鸣不得而知,但很明显,本雅明在乎的绝对不是智慧和学识,相反,他害怕两个人一起分享知识和思想,他只想牵着她的手一起生活。“我很喜欢看她打开我的箱子帮我收拾衣服的样子,连她挑出两条她喜欢的领带的过程我都喜欢。”

  “对北欧斯堪的纳维亚的男子来说很少有比如下一点更能表示出他们特点的东西了:当他们爱上某个女人时,在走上去向她表白之前,他无论如何都会先静下来对这样的心迹独自沉思一番。”其实,这个特点是本雅明的自我开脱,他是那样的闷骚,以致于每次告白前,都有无比激烈的思想斗争,阿斯娅最微小的动作言语,乃至口气,都可能将他彻底冻结。相反,同样最微小的暗示肯定,乃至表情,都可能让他内心中春花绽放。“我们站在剧场前一个大广场的最热闹处。我内心的爱恨风雨交加。最后互道了声再见,她在上出租车处,我仍在她身后,不知是跟着她好,还是不跟妙,一步步在她身后跳着。”

  “送别的是人是多么容易受到爱慕呀!”那是因为轮船或列车窗口飘逝的围巾为离去的人激起了燃烧得更为纯洁的火焰。渐远的距离像颜料一样侵入离去者的心田,使他沉浸于内心隐隐的思绪中。”或许,本雅明疯狂的,其实并不是疯狂,只是思想纠结身不由己似的,追求阿斯娅为的未必是男女之情,而是那种过程,满足自己内心起伏跳动飘渺无望的孤独寂寞的寄托,阐述自己文字和告白的对话和情节,暗自神伤自怨自艾的折磨和纠结。这才是本雅明想要的吧。“还有几分钟就要分开了,我终于开始哽咽。。。我含着眼泪坐雪橇穿过暮色的街道来到火车站。”

  《莫斯科日记 柏林纪事》读后感(四):有关Asja Lacis的扩展阅读及文献收集

  最重要的职业革命者是德文,因此Asja对于本雅明的段落本人无法阅读……

  先把文件发在这里,希望有一天某位高人可以解码……

  1.Asja Lacis, 职业革命者(德文版)

  https://monoskop.org/images/3/3c/Lacis_Asja_Revolutionaer_im_Beruf.pdf

  2.Asja Lacis,对于本雅明在卡普里的回忆(西文译文byÀngel Ferrero)

  https://lacabinainvisible.files.wordpress.com/2010/09/asja-lacis-recuerdo-de-walter-benjamin-en-capri1.pdf

  3.Susan Ingram, The writing of Asja Lacis (英文)

  https://monoskop.org/images/f/f6/Ingram_Susan_2002_The_Writing_of_Asja_Lacis.pdf

  4.Eugenia Casini Ropa, The Perception of Asja Lacis in Italy: Impact on theatre, education, and polotics(英文)

  http://www.culturecrossroads.lv/system/articles/pdf_ens/000/000/028/original/KultKrustp-8_Uzlabotais_23.12.16.131-137.pdf?1482844665

  5.Beata Paškevica, In der Stadt der Parolen : Asja Lacis, Walter Benjamin und Bertolt Brecht (德语)

  这本没有pdf

  《莫斯科日记 柏林纪事》读后感(五):一条叫阿西娅的单向街

  asja lacis,是那个让本雅明离开莫斯科的时候黯然垂泪的女人。

  本雅明在西班牙边境小镇自杀,而且死后就被葬在改地。在一本旧的从蓝色变成黑色,但是书皮依然硬朗的可以当凶器的书里,我见过本雅明的墓碑。那个下午,在有阳光的图书馆,我却突然觉得有点寒冷,似乎有风从那本书里飘出来。好像我打开的不是一本书,看见的不是一张照片,而是打开了一个墓穴,看见了一具尸体。我凝视那块平面成一张纸的墓碑,想像本雅明大汗淋漓的在吗啡带来的死神阴影里挣扎,旁边有个驼背小人看着他。

  也许是那个驼背小人把本雅明从阿西娅的身边带走的,或者相反。阿西娅就是那条单向的街道,在本雅明的心里一直穿过去。有神秘主义倾向的本雅明写下这个标题,就应该已经知道他留不住阿西娅了。所有的街道都有尽头,而本雅明只是阿西娅这条街道经过的一个地方。

  而现在,对于阿西娅,我不能找到她的回忆录《一个职业革命家》,把她的回忆录和本雅明的回忆录进行对读的可能性毫无疑问的消失了。也许这个女人只要留下她在《莫斯科日记》和布莱希特的回忆录中的形象即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她自己的回忆是无关紧要的。

  在《日记》里的阿西娅,是一个精神崩溃,住在疗养院里的单亲母亲,她的女儿寄宿儿童医院,疏于照料。在书的前面有阿西娅的照片,和本雅明的照片是一张纸的两面。那个女子眼袋很大,左手抚脸,眼神涣散,年轻的时候肯定曾经很美。奇突的是,另一面的本雅明,是他生命最风华的时候,堪称英俊――但那肯定不是他去莫斯科的形象。这样的两轴照片,只让我没有理由的不平。

  一切回忆似乎都是琐碎的,对本雅明这样活在细节记忆中的男人更是如此。本雅明记下了他和阿西娅的每一次依偎,每一个亲吻。而那个女子,极度不可捉摸,不停闪躲,不停变化。本雅明眼中的阿西娅相当娇嗲,完全不似“职业革命家”,“她要求我送她……”这个句子不断出现。本雅明也同样在他喜欢的东西前面驻足,“我希望阿西娅可以送我……”。

  回忆是那么不确定,连他们第一次的邂逅,也有至少两种版本:A:阿西娅当时在选购钻石;B:当时她在买杏仁。从当时本雅明在日记里描述的情况来看,后一种可能性比较大。本雅明跟阿西娅说:“夫人,我可以帮你拿这些盒子么?”

  阿西娅后来的回忆录据说和本雅明的大有出入,甚至有建议说不要在读本雅明的书之前去阅读,那样后来的阅读会给人沮丧的感觉。不过这又怎么样呢?很少会有人真正会去关心她真正是怎样想的吧――或者她自己真正知道她自己的想法是什么样的么?

  本雅明在莫斯科的每一天,都遇见的名字不是阿西娅,而是赖希,阿西娅的终生伴侣,德国人,后加入苏联国籍。到阿西娅已经很老的时候,他依然愿意娶她。阿西娅最终做了相当现实的选择。而像本雅明那样沉溺在自己的回忆,活在梦幻里的男人,最终在驼背小人的凝视中,倒在法国与西班牙的边境。

  阿西娅在三十年代的“大清洗”中被送往劳改营,关押了十五年。她活到1979年,一年后,《莫斯科日记》公开发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