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里最黑的花》读后感1000字
《黑夜里最黑的花》是一本由洁尘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夜里最黑的花》精选点评:
●电影推荐~
●电影书。。。
●在今日美术馆一楼的书店里等待面试,慢慢地翻完了这一本书。
●只能让我想起在学校图书馆优哉游哉的时候
●看过的第一本影评书,幸运是这本儿……
●还挺喜欢洁尘的文字的
●我是冲着她写哥哥的那些话才找来看,整本书唯一打动我的是,黎耀辉说,你还是不是人啊。 她写,黎耀辉这一吼把我的眼泪吼了出来。我想什么时候重看春光乍泄吧
●不知道为啥,觉得她比毛尖好
●大一的时候读的,貌似没太多惊喜
●来自深圳的祝福。
《黑夜里最黑的花》读后感(一):这样的影评!
这两天读洁尘的电影随笔《黑夜中最黑的花》。本来对这个女人的文字是有不少期许的,从一个文学朋友那里听说过她,而对于这位朋友的眼光,我一直颇为赞许。两页过后,期许就被失望所取代。或许从中能获得什么启发吧,我这样对自己说。但是,整本书读下来,我这一点希望都成了泡影。文字很有点生硬,读着感觉很不舒服,像是在学校食堂吃饭一样,少了种畅快淋漓。在论亨弗莱。鲍加时,她引了几行毛尖的文字,很平常,但就是这几行字让我眼前一亮,就像是在食堂吃到了老爸炒的大白菜。更让人受不了的是,她评论电影时,总爱用华丽和苍凉这俩词。她自己也明白,说用得太频繁,自己都要脸红了。可是脸红归脸红,还是要不断用下去的。她的影评中充满了让人受不了的大与空,没有详细解读,只是泛泛而谈,涉及到个人感觉时,骨子里都透着股子小女人的做作。
倒也不是没学到什么。至少知道了几部电影的名字和一些影人的逸事,为以后的电影选择提供了不少背景。还记得她的那个又大又空的电影总论:好莱坞类型的电影虽然很吸引人,但是看过就完了,它不能给人留下什麽东西;艺术电影虽然有时候很闷,但是它至少能给人感动,能使人思考。
《黑夜里最黑的花》读后感(二):电影,一场华丽的盛宴
偶然发现这本书,是在图书馆的一隅,当时和同学心血来潮去图书馆淘书。
翻开来看才知道原来洁尘是作者的名字,喜欢喜欢她的语言,清新朴实,更重要的是能抓住读者的心。
黑夜里最黑的花,是里面一篇影评的名字,洁尘用这句话来形容阿兰德龙。
才知道原来洁尘也喜欢阿兰德龙,德龙在他们那代人心里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象。我也喜欢德龙,从在简·芳达的传记中第一次看到他的图片。然而他不属于我们的时代,跟同伴说起他,她们总先问他演过哪些电影,《豹》、《独行杀手》、《克里斯蒂娜》我一口气说下来,然后无奈的看着摇头的她们。
洁尘的影评很亲切带有华丽的文学语调,我不敢说洁尘每一篇影评都是完美到位的,但是我知道每一篇她都写出了自己的感受。
但是那篇《御法度》的影评让我很失望,不只是在这本影评里,很多影评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将里面人物的名字乃至专业的术语都翻译错了。
不过这仍不妨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喜欢里面的文字,喜欢这个叫洁尘的女子,因为她带领我们享受了电影,这场华丽的盛宴。
《黑夜里最黑的花》读后感(三):《黑夜里最黑的花》--纯真简洁的洁尘
听说本月作家洁尘在成都图书馆有场讲座,无奈俗事缠身不能如愿光顾。刚好逛在省图的开放书架发现这本《黑夜里最黑的花》,兴手拈来,端坐拜读。
对于我这种语文考试概括自然大意都连连扣份的人,读完之后,居然惊奇的发现自己居然破天荒概括出整本书的写作模式了---几乎所有的文章开头30%是导演或者演员背景资料,中间30%是完整的剧情介绍,结尾40%是可以是全文大意概括,也或以是看片时的感觉、疑问(当然完全不需要解答,只需要一股脑的提出来就行)。
洁尘,文如其名,文风纯洁近乎孩童,或者说已经超越了当下小学同学们的作文水平,达到一个更纯真、更简洁的全新境界。
显然可以把洁尘称为电影散文界草根阶层的代言人。就像李宇春,人人都是李宇春,人人也都是洁尘。只要你能娴熟的把握这种行文结构,疯狂积累看片经验,收藏几本电影人词典,你就是洁尘,你的电影随笔也可以印在彩色铜版纸上,定个天马行空的价钱。说不定还真会大卖,真会挤进畅销书排行榜,真会把毛尖、王樽、孙昌健之流的竞争者打个落花流水、苟延残喘。
在这个超女时代,什么事儿都是说不准的,谁知道呢。
后记:拜读完这本著作,我把它捧回了书架,放在同样印刷光鲜亮丽的《一望无极(陈凯歌亚洲巨片<无极>独家幕后》旁边,此书定价32元......还便宜7.8元。
《黑夜里最黑的花》读后感(四):一个记忆的选择
很久前看洁尘书系,忘了是在哪本书里看到她写电影《天国车站》的短篇,因而写了一篇小随笔,今日突然看到,于是发上来。不是对整书的评论,大抵只能看作,读她的书会想到些什么。
“相传人死之后,会到一个叫奈何桥的地方,喝一种忘川水,又称孟婆汤,喝过之后便将今生种种彻底遗忘,干干净净面对下世轮回。但是,假如神同意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带着今生最美好的一个回忆上路,你会作何选择?
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而不同的人生各有精彩。当你面对这“一个记忆”的选择题时,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答案是什么?最终的选择又会是什么?
电影《天国车站》里的人们作了如下答复。
“有人的选择了夏天闷热车厢里突然吹进的一缕清风,有的人选择小时候伏在母亲腿上那种温暖和安全的味道,有的人选择被围困很久后抽到第一枝烟的感觉,有的人选择驾驶飞机进入云端的那一瞬间。那个八十岁的老婆婆选择了树叶随风飘下落在头上的惊喜,还有一个老人选择了小时候穿着红裙子跳舞哥哥在一旁喝彩的情景。。。。。几乎没有爱情的回忆。这会是人生尽头处的真实吗?(此段为洁尘的文字)”
记忆,至此开始纷至沓来。那些飞快掠过脑海的画面,有的浓烈有的清淡,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想抓抓不住,有的想抹抹不掉。
与家人一起在初春湿漉漉的清新里踏青,在盛夏深蓝的夜空下聊天欢笑,那是无忧的记忆;
亲手栽种的植物枯萎而死。多年的朋友闹翻不再见面。那是伤感的记忆;
最困难的时候有朋友无私地伸出援手。在陌生的城市迷路有好心人送上一程。那是感动的记忆;
亲人带着遗憾辞世。曾经爱过的人绝决地转身离开。那是疼痛的记忆。
还有太多太多。惊喜的温馨的平静的悠然的痛苦的冰凉的。
无从选择。哪个是唯一。我不能揣测人生最后的真相是什么,但是终于明白,洁尘在文中的问话不无道理。并不是会毫不犹豫选择爱情的记忆的。所依恋的留恋的贪恋的有太多。爱情,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这个道理并不难懂。然而却要经历过很多才能接受。
短短的小品文竟把自己看得陷入了思维困顿。也忍不住哑然失笑。其实,也许,答案会在某一个时刻自己站出来,顺其自然就好。
曙光已现,还是睡觉比较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