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上海男人》读后感锦集
《啊,上海男人》是一本由龙应台著作,学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00元,页数:3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啊,上海男人》精选点评:
●这个书名用的并不好,上海篇其实有些无聊,龙一篇《啊,上海男人》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主要还是上海人主要是上海男人自己心中的不自信所导致的;第二辑写北京,读者反应最正常;第三辑写新加坡,读者反应最熟悉,一副傻逼中国爱国愤青嘴脸,唯有一篇反馈文《新加坡人的心事》分析得不错;第四辑讲这些年从台湾后专制时代开讲,谈反思,谈民主,各种感言甚好;最后一辑也比较一般。
●好热闹的一本书,记得是高中看的,恍惚是六七年前的事情了
●其实没有可能性完全只按地区来划分人的特性——特别是现在,愈来愈没有可能性。不过即使如此,也没有必要对此大为恼火种种的吧~书前半部分各大作家也好,市民也罢~唇枪舌战,有些语言实在是激烈;书后半部分,龙应台显得好悲伤...从儿时就是外来边缘的人长大了也不例外,作家似乎都是精神的流浪者
●啊,上海男人
●我看的是以《啊,上海男人》同名文章命名的龙应台的散文集,目录和这个目录不相同。只有有些文章相同。
●辑四时有两篇还挺好,何怀硕对她的批评也很可看。前三辑对上海北京新加坡的批评肿么那么像刘瑜小姐啊……
●这书里总是这样,收录了作者之外的读者的一些评论,为了平衡吗?所以我发现我的观点太没有固定战场,我也很容易被双方牵着来回,所以新闻的平衡原则还真是很重要啊,不然我就被一个人的偏见左右了呢。
●討厭的作家。
●犀利的龙博士,有时很冲动。但除去这些鲁莽的文字,在论述台湾本土问题时剖析得比较深刻,毕竟得心应手。对于自己不真实了解的问题,或那些没有长期观察的事情,龙博士还是少写微妙,甚至不写~这是作为时评家的一种责任。
●读龙先生对上海男人的观察简直要乐死了,不过更逗的是读者们的回信,其中有一条倒是蛮有同感——有什么样的女人就造成出什么样的男人。上海男人之所以“卑微”地又下厨又帮老婆洗内裤,得自于上海女人又嗲又作的德性啊!
《啊,上海男人》读后感(一):人的地域特色
我有一种冲动,便是有机会去旅游,我深切体会外出旅游比读书更能教我接地气地体验这个世界。
于是,能站着就不坐着,能走动就不站着,我心中的期盼,并不是走遍中国这么简单,在思想的自由境界里,我其实更渴望走遍世界,说点空话开个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对人感兴趣,所以我依靠理论去认识现实,看看理论中的上海男人和现实中的有什么区别,以便带给我幽默和创作的源头。
我希望你和我一样,会对这本书的观点产生怀疑的态度。
《啊,上海男人》读后感(二):解放身体更要解放思想
相对与龙以前大砍打杀的风格,这篇文章的主旨并不那么直接,而且易被淹没在敏感的地域问题里。按龙的说法,文章的主题其实很简单:当男性真的解放成温柔的好男人时,女性是否反而认为他们失去魅力?这种矛盾怎么面对?
整篇文章只是客观的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不对上海男人做任何褒贬,甚至可以认为是略带一点赞美,但为什么会反被误读,甚至被认为是对上海男人的侮辱呢?
关键在于龙描绘了一个洗衣拖地,提着带鱼回家做饭的上海男人形象。而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中,这个形象是负面的,它代表的是一个丧失了男子气概的男人。有点阴柔,虽然上海男人在身体上解放了,愿意洗衣做饭了,但思想却上还没有解放。无论是社会舆论还是传统风俗依然认为一个洗衣做饭的男人是一个丧失了男子气概的男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难怪上海男人要气急败坏的跳出来了。是侮辱或是赞美,最根本的大概还在于我们心中原已深植的价值观吧。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把龙的文章里的上海男人替换成上海女人,那个提着带鱼回家做饭的是一个上海女人,那么还会有人认为这是在侮辱上海女人吗?恐怕大家都会赞同这是在赞扬上海女人的温柔贤惠了吧。
《啊,上海男人》读后感(三):像辣椒一样让人酣畅又胃部不适的作家
龙应台的犀利文风像辣椒一样,若是和优质的食材搭配,便是一道让人酣畅淋漓的美食;若只是辣椒,除了嗜辣成瘾的人们,普通人难免会胃部不适。
阅读是一件极为私人的事情。而这本书的编排对于我来说,很是糟糕:把最具争议的《啊,上海男人》和《还好我不是新加坡人》放在书的开始,是想更多的吸引眼球吧?但对于我来说,实在是辣坏了我看书的胃口。
看完了这两篇文,我赞同某些评论文章对龙应台的观点,当时写下了这样的评论:
【龙应台“不是个冷静而真诚的知识分子”、“很容易凭直觉堕入她自己一厢情愿的结论里”。没有看过她写台湾的书,但看她写的《啊,上海男人》和《还好我不是新加坡人》总让人非常不舒服,就像有人评论的那样,她是个不安的人,所以她的文章也容易让人不安、痛楚、想争吵。她的用词总是锋利如刀,这是她的个人风格,风格本身没有对错,但是缺乏真想真实的锋芒毕露便是一种傲慢了——若是反驳你的刻薄和言论失实,你却说:我的重点是女权,是政府,我又不在这里生活,但是所有人都有权利批评批判……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在我看来,知识分子或者说所谓的公知,不能算作普通民众的一员,就像医生、教师、官员的职业道德要高于其他职业一样,公知们比普通大众有更多的话语权,相应就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对社会、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关注关怀关爱,至少也要对自己的文字言论负责:实事求是,而且不为利益、权势或其他事物左右。
好的方面说,龙应台的文章是一个刺激,能引起自省和反思。但另一方面,也希望她在下笔之前,多做些功课,少一些想当然。毕竟她的文章在西方很有市场,若是不了解亚洲而且本身存有偏见的西方人看到这样的文章,便是为自己的偏见找到了依据和借口。
没看过她写台湾本土和写给儿子的书,但我想,定是比这两篇好很多,就像她写在北京和人吵架的文章,很短,但很真实,能让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好面子的北京人接受且自省,可见苛刻犀利的风格不是不让人接受。
还没有看到一半,希望后面的部分能够推翻我对她的不良印象。】
事实证明,没有放弃这本书,没有舍弃这个作者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在后面的文章中,她谈德国严肃而深沉的副刊,她描述欧洲人的眼神和文化边缘人如贫血的向日葵,她讲魏玛,因为文学艺术大家云集让人目眩,但也有纳粹在这里盛极一时让人侧目;她说起自己的少年和青年,台湾南部的海风深入头发里,洗不掉,离不开……
她的反问和锐利,她的深刻和辛辣像系着缎带的盒子,藏在书的后半段。当我带着被前面两篇辣坏的不耐烦读到这里时,拆开缎带,打开盒子,有种收到礼物一般地惊喜。
我要再看一遍,不过要先从后半本开始看起,细细地品尝因之前的不耐烦,错错略过的文字,然后带着对她更深的了解,心平气和的去读她前两篇文章,通过辛辣的语句,看看她真正赞叹了什么,担心的是什么,批评的是什么,又误解了什么。
以上。
《啊,上海男人》读后感(四):四个上海男人
龙应台这本书讲上海男人只是开头一小部分,就像孔子那个篇目取名叫“学而”,而后面一大堆扯淡和学而两个字是无关的。龙应台讲上海男人也只是个幌子,骨子里是要sell她那套关于女人的名义与文明、失落与找回的价值观。
而我想说的这四个上海男人已经不需要道出名姓,就像在那个段子里,他们一起坐地铁,第一个说:“我不用买票。”唰一下跳过去了;第二个说:“我也不用。”脚一抬跨过去了;第三个说:“我更不必。”直接走过去了;第四个老老实实买了张票正要过去,被个福建人一把拽住:“你怎么证明这票是你的?”
龙应台说:“我以为这世界上能让我真正惊讶的事情大概已经没有了,直到我认识了上海男人。”从人类中专门划出上海男人这个特殊物种,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在各类都市传奇甚至专著的论证之下,竟也成为社会与文化学史上一个佯谬。可在今天,到了就连中国人和美国人、男人还是女人都不容易分辨的今天,再讨论上海男人这个stereotype,是不是有一点迂阔?
在许多人笔下,这个概念当然是贬义的,就像有人说,大连人说自己是大连人,但不说自己是东北人;厦门人说自己是厦门人,但不说自己是福建人;上海人说自己是上海人,但不说自己是中国人;上海男人说自己是男人,但不说自己是上海男人。可在今天,刘翔和韩寒代表了上海的速度,姚明和郭敬明代表了上海的高度(包含正、负两种),或者说,姚明和刘翔代表了上海的四肢,韩寒和小四代表了上海的大脑,有这样四个男人,还有谁敢小看上海男人?
他们之中,当然还是最喜欢韩少啦。但是作为“天才少年”形象出现的韩少,被当年的杜鲁门·卡波特和如今的日本头脑王之流秒几条街是没有疑问的。思锐而才窄,已经慢慢成了适合形容他的词汇;这已经不是大多数学生还没读过钱锺书的时代,在维基和百度百科流行的今天,以一个司机作为中国公知的代表,不给力了。在微博泛滥的今天,他写段子的功夫,奥特了。至于他在小说中纠缠不休的——姑娘这种东西,留给冯唐和路内之流瞎扯几年,已经够了。前几年他和李承鹏在思想上的差距,还像是加藤嘉一和加藤鹰的差别,但现在他们的文章,已经差不多了。如果说刘翔因为年龄太大基本算是退出田径舞台,韩寒也因为内存不足基本退出了文人的舞台,幸好,他的车开得不错。
龙应台写上海男人,有一句常引起误解的话:“他可以轻声细语地和女人说话而不觉得自己少了男子气概,他可以让女人逞强而不觉得自己懦弱,他可以欣赏妻子成功而不觉得自己就是失败。上海的男人不需要像黑猩猩一样砰砰捶打自己的胸膛、展露自己的毛发来证明自己男性的价值。啊,这才是真正海阔天空的男人!我们20世纪追求解放的新女性所梦寐以求的,不就是这种从英雄的迷思中解放出来的、既温柔又坦荡的男人吗?原来他们在上海。”在这里,她几乎已经不是在描写她心中的上海男人,而是在redefine“男人”这个概念。北方大汉,胸毛稠密,好勇斗狠,代表的是男人身体的健壮。对健壮男人的审美,属于弱肉强食的封建时代,是谓盛行“强盗逻辑”的时代。今天,时代的主旋律已经是“商业逻辑”,不需要put some hair on your chest,更不一定要灭美灭日,别人不好我才能好,“他好我也好”才是王道。今天那些抱定被害妄想的人,已经很难再被称为patriot,时代需要抱持普世价值与邻为善的国家,需要机锋如剑温润如玉的男人。正因为如此,韩寒的形象将永远不会退出“男人”这个舞台,是他提醒我们,新时代“男人”的定义,必须改过。给弱者的爱比射向强者的箭更有力量,心灵上的威严和愤怒比肉体的爆发更有力量,更像男人。从教育、文坛到政府,韩寒带领我们领悟太多常识,即使有天他真的不幸成为一个只能开车带老婆去买菜的小男人,或者因为外遇而和老婆吵架的无奈男人,他仍然会是个很酷的男人。
郭敬明的文章我有点读不下去,就不评价了;但说他写小说的技巧好于韩寒,应该没什么问题。郭敬明本来是四川自贡人,但是他好像又是最符合那个被脸谱化了的上海男人形象的,多金又阴柔。然而,郭敬明的精神其实也可以说是上海男人的反面:那些关于他们的著名桥段,比如吃馄饨要先数清楚是几个啦,买菜要自己带个称啦,这种上海男人的形象,来自商业伦理,商业伦理珍视的是锱铢必较,而非花几十万去买阿玛尼沙发。郭敬明爱炫耀胸肌,也和那个甘愿为天下女人洗内裤的上海男人形象龃龉难入;上海男人的形象那么柔弱,岂非是因为上海女孩子太厉害?就像龙应台总结的一样:西方女人在试图从女性的窠臼走向泯灭性别差异的中性,中国女人在试图从中性的窠臼走向性别差异分明的女性。从小四的小说来看,他是懂得尊重女人的,但他能不能找到一个热爱他到犯贱的女人,每天为他洗脸洗内裤,擦BB霜?
张佳玮有一段文字写刘翔与姚明非常传神:“前者:速度,爆发力,自信到近于傲慢,张扬的高举红旗跳上领奖台,世界记录,张扬的怒吼,镜头前潇洒近于放肆的笑,‘黄种人也能飞’;后者:技艺,节奏感,聪慧,缓慢却灵巧,镜头前的玩笑,聪明的人际关系,惊人的刻苦与勤奋,处事圆熟,从容。几乎是两个极端。”姚明的形象,明显是那个上海小男人形象的反面,他去了美国,自然也是傅满洲陈查理形象的反面。他的外形,也许暗示自己是另一个来自共产阵营的Titanium Man,但他的行为证明自己是一个聪明、有幽默感而能统率三军的Iron Man。甚至就连李小龙也只能把日本男人打得嗷嗷叫,姚明可以把美国男人打得嗷嗷叫,这个由美国人来宣传的中国男人,几乎比中国人自己宣传任何一个中国男人效果更好。美国不会让他一人背负13亿人和56个民族的压力,也使他在退役后的今天仍有不少堪称明睿的言论与行为值得我们关注。在长期的文化标志意义上,他最有前途,我们可以想象一个Year of Yao,但无法想象一个Year of 刘翔。
张公子分别用奥德修斯和阿喀琉斯比喻姚明和刘翔,不幸一语成谶,到今天,满城争说刘翔的阿喀琉斯之踵。我也曾经是不啻以阴谋论去评判刘翔的;阴谋论是一个被谎言欺骗惯了的民族天然的自卫心理,如果有人说一切阴谋论者都是别有用心的,那么说这句话的人本身就成了阴谋论者,这句话也因此成了悖论。而我和其他人质疑刘翔,难道不是坐实了内心对他的爱:没人骂陈一冰、女排,更不会骂湖北那个举重的小姑娘,不是因为他们不值得骂,而是爱还不够;就像一个女孩子分手后把前男友骂得狗血喷头,实际上这男的是不是个贱人,心里是不确定的,唯一确定的是,妈的,姐当年竟然也曾爱到命悬一线气若游丝。
刘翔“跳房子”这一幕的原因已经算是比较清晰,但真相是什么,已不重要,我们再多的唾沫都还不足以淹死举国体制,我们也还要继续穿耐克去践行全民体育。我们只要知道刘翔本人是一个受害者,就足够。继续支持他的和把他黑出翔来的网友,他们说的有几分是tongue in cheek,也和我没什么屌关系,那是他的广告商们要搞清楚的事情。如果刘翔真是因为那几个广告商去跳房子,我觉得很正常;但是老用刘翔打击大史的冬日娜可以歇歇了,天天供应进口牛肉的团队可以歇歇了,赛前打预防针赛后天天辟谣的新华社更可以歇逼了。我们还是随他的老乡韩寒一起回忆吧:这个上海男人,十二年来,三十六次世界冠军,四大满贯,打破世界记录,快到30岁,依然能跑出12秒87。我们还是随摇滚男张晓舟一起抒情吧:很多人在苛责这个上海男人的时候,似乎淡忘了自己当初是如何喜爱他的——他的阳光,幽默和游戏精神。
想起何倩彤老师的话:只有真心爱过的人会照单全收。胜有时,败有时。言语有时,静默有时。燃烧有时,道成灰烬也有时。希望刘翔能在这场孤城落日下双手合十,一字一字说:我知道我已轰轰烈烈的,真心爱过。
好吧,这就是我要说的,四个上海男人。
《啊,上海男人》读后感(五):上海人,你将往哪里走。
或许和书本身直接的评述关系不大,但是这个议题我却早就想说了。可以理解为为上海人正名,又可以理解为我的一家之言。
我从来没有料想过地域的差异竟然会导致非常大的隔膜和误解。在香港读书期间,常常会被问起你来自哪里,你是哪个学校的?当我说道上海的时候,香港的朋友似乎有一种亲切感,因为大多数人似乎只知道广州,上海和北京。而内地生的态度就很微妙了,“哦~~上海啊。”言语之间似乎有一种羡慕,但又有一种让人紧张的敌对感。最让我无语的是有一次买东西的时候,旁边正巧是一个内地生和一个香港同学,他们是同房,她一听我说话问我是不是南方人,我说是的,我是上海的,表情立刻就变了,我当时心里就想问:上海,怎么了?
我没有习惯去介绍我来自哪里,在我做人的认知范围内,我一向是觉得,没有必要把地域划分得太过明显。再加上我的上海话说得不好,有点带卷音,除了北方的同学,来自南方的同学常把我误认为是北方姑娘,一直到说话的时候会露出上海方言里的洋泾浜,这时人家才会恍然大悟说,哦。。原来你是上海人。
上海人究竟怎么召了?同样吃白米饭,同样是黄种人,同样是一片黄土地上长出来的种,怎么出了这个地就觉得,外界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你?在一节课上,我似乎明白了些许。
那是一堂区域冲突的课程,那节课的议题讲的是关于身份认同的问题。老师特别把香港和上海作为一个典型例子举出来,他想要说明的是,在内地,经济发展程度似乎已经和一些发达国家可以媲美的上海,和中国别的省份相比,他们的青少年大多数都是崇洋媚外,自私,没有爱国感。。上海已然被欧化了。在课堂上不知道为什么我心中一下子就有一团的怒火往上飚,拍案而起的拗脾气一下子又上来了。我大概一口气说了十多分钟的阐述来申明,对不起,你对上海的认识似乎有问题。说完以后,我听到很多同学为我鼓掌。这个问题在我心里已经环绕了很长时间。下课以后,一些南京的同学告诉我,不要说上海,其实长江沿海地区的同学在全国范围内的名声都不好。对于上海,坦白说,就连他们,印象也是很差的。
为什么?
他们告诉我,从全国范围来说,我们觉得是不公平的。仅以高考来说,为什么上海可以独立命题,为什么上海可以三加一,而我们这里的学生苦苦的读书,要读全部的科目,可是能提供给我考得学校那么少。有一年复旦在上海的招生只有本科线,可是在别的地方,非常的高。我是全省最好的高中,可是最后还是只能考在南京。为什么,全国很多地区的学校都对上海放宽政策,我们同样努力,而且比你们更努力,为什么你们却能比我们得到更多的机会,这是不公平的!我当时就哑语了,我努力的想要辩解说,不是不是这样的,复旦那一次是一个意外,不是这样的,其实很多地方对上海的招生人数也是很少的,不是不是这样的,可是我怎么辩解似乎都无法说出一个道理来,因为的确,我们占据了全中国最好的资源和机会,对于我自己来说,我从来没有想过原来我有的这些别人是没有的,我早已经习以为常,可是原来,不是这样的。
你们上海人排外很严重。
这个问题我又想要争辩了,以前我和朋友也讨论过这个问题。在上海旅游的时候有这样的感觉,如果是外地人的话,就会感觉被排。北方的同学和南方的同学都这样对我说。 不是的,不是这样的。也许你不排外,可是你得承认,上海人的确很排外。
排外,这个词怎么解释才算合理。我发现,很多的人,对于上海人排外的印象全在于,过去90年代,40多岁那种精明的上海小市民,买菜吵架,乘公车吵架,喜欢占人便宜。而且,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上海的方言里过去有一句非常不中听的话,就是把非上海以外的人叫做“乡下人”,那似乎就是说上海人以自己为中心,把别人都不放在眼里的一种高姿态。“外地人”似乎也被视作是一种区域分裂,轻视他人的词语。且不说后者,其实前者现在已经没有太多人说了,而对于我自己来说,由于高中的时候我是和一个河南妹子坐同桌的,所以我很早就避讳这些容易产生矛盾的词语,只会说全国生,而不是外地生。
记得高二的最后分班的时候,同桌对我说,原来上海不是想象的那样。那么你之前想象的是什么样子?坦白说,上海在我们那里名声糟糕透了,别说河南,其实别的省对上海人的印象也不好,来上海之前,大人们都说,上海人很坏的,又排外,可是来到这里两年,和大家接触下来觉得,原来不是这个样子的。在香港,同样也有同学和我说,她对上海又有憧憬又充满恐惧。憧憬是因为上海的繁华和机遇是别的地方不能比的,而恐惧则是因为,她害怕上海人。她告诉我,在另一个课堂上,一个上海女孩子,反复的强调,我是上海人,我们上海人怎么怎么,我们上海女人怎么怎么。。总是以上海自居,而且感觉非常的强势。她说她问那个女孩子,如果我想来上海工作,不会说上海话可以吗?对方的回答是,不行,不可以,一定要说上海话。我的朋友惶恐得问我,上海人都是这个样子的吗?好像排斥外面的人,而且好奇怪啊,为什么,内地生在一起,她为什么不肯说普通话要说英语呢?上海的女孩子都是这么强势的吗?可是你好像不是这样,我觉得你好温和,我之前以为你是广州人或是北方人。。。。。
刹时我就震惊了。我又开始做着重复的工作,告诉别人,不是的,不是这个样子的,上海人不是这个样子的。我非常奇怪的是,究竟是什么造成误解这么深。那天和同房又深谈到很晚。她来自上海,在香港两年,这种感受比我更强烈。她告诉我,她在香港,人家说起上海的时候,总是要把在上海某次在地铁说是公交车,或是小商店的经历拿出来,不是说带着蔑视音的上海话对待人,就是翻白眼嫌你是外地人不耐烦。同房说,她每次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心里狂汗不止,我俩于是心照不宣的一起说,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或是看到这样的场景都觉得,真是摊了上海人的台。
同房告诉我,我刚来香港的时候,她看到我也不觉得我是上海人,因为觉得我很温和。怎么说?又是温和。她说,在她看来,其实上海女孩子不是这样的特质。比如说同楼另一个上海女孩,一看就是上海女孩子。因为给人的感觉自信飞扬,同时又带着小公主般高高在上的姿态,上海女孩子的特质大多是这个样子的。这个样子,我霎时又无语了。
我不否认,上海人有排外的思想,可是这并不是普遍的现象。而所谓的强势,也是一部分人。这我也有感觉到,在大学里,就听闻说一个强势的女生看到我的朋友在洗衣服,她惊诧得问道,你是上海人吗?上海人怎么要自己洗衣服的?我也听到过很多类似排外的事件,而自己也在一次集会上,由于上海话说得不好,和另一位同学在讨教的时候,遭到这位女生的白眼问,你到底是上海人吗?我早有感觉排外似乎不是个别的现象。但同时,我对这种思想和行为感到非常的可笑。以上海人为自居的人,如果是带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那并不是什么错事,可是如果变成狭隘的区域主义思想,那么就太可笑了。要促进一个城市的多元化和开放度,就是要广纳地接受一切,包容一切,没有必要把地域划分得太过清晰,而明显得划分只会造成倒退和落后。这种分割不只限于上海,全国对上海都有很深的误解,我始终觉得,在你没有很确定的居住,了解过一个城市之前,不要轻易的为一个城市下定义。说上海是什么样的。。。上海人是什么样的。。。就像我在香港被无数人问过你觉得香港是什么样的?我不能回答,因为我还不够了解,所以我不能以偏盖全的下定义。了解得越深,越是发现,一个城市的性格是非常多元化的,就像人一样,不是说你是个开朗的人,你是个乖的人,你是个闷骚的人这样,拜托,我们看到的一切都只是表面化的东西,一个人的每一面都是不同的,城市也是这样,更何况构成一个城市里的人,也是不同的,又怎么能轻易下定义呢?所以,在你没有清晰地了解上海是怎么样的之前,请先别把帽子套上去,她可承受不起。
似乎又要回归到一个主题了,那就是龙应台的这本书《啊,上海男人》的主角----上海男人。先说一说这本书,其实这本书论述上海男人的文章不是很多,它是一本杂文合集,是龙应台对上海,北京,新加坡还有欧洲的一些思考,当然秉持着龙阿姨的一贯作风,对于这三个城市,龙阿姨毫不手软得开骂了。在上海这一块,她写了一篇文章是关于上海男人的,此文刊登在96年文汇报的笔会专栏,当时掀起轩然大波,据说上海男人被震动了,无数的上海男人拿起笔向文汇报投诉,正名,而这我也是领教了,因为书里面收录了很多读者的信件。这本书在论及上海,北京,新加坡的时候,都是以笔仗的形式出现的,或许是我太孤陋寡闻,很久没有看过这样的书,所以看得很兴奋。回到原点,这个论题的核心“上海男人”。
“上海男人”,似乎成为一个品牌或者是一个标签了。在香港,别的地方的同学说起上海男人来,也都是直摇头:没有男子气概,小家子气,娘娘腔。。。。。。
我真是相当的汗颜。 但同时又忍不住要出来说几句话,算是为上海男人正名几句。关于龙阿姨的这篇文章,据说在大陆和欧洲引起了主题的歧义,大陆的读者认为龙阿姨是嘲讽上海男人的,而欧洲的读者则认为,她是在赞美上海男人,赞美上海女人解放了。而根据龙应台自己的解释,她说她完全没有贬低上海男人的意思,相反她是在大大的褒奖?是这样吗?我反复的读了此文,我怎么看都觉得文章相当的讽刺,犀利,更有甚者透着一种酸味。这个最后再说,我们先看看,龙阿姨笔下的上海男人是怎么样的吧:
“上海男人竟然如此可爱:他可以卖菜烧饭拖地而不觉得自己低下,他可以洗女人的衣服而不觉得自己卑贱,他可以轻声细语地和女人说话儿不觉得自己少了男子气概,他可以让女人逞强而不觉得自己懦弱,他可以欣赏妻子成功而不觉得自己就是失败。上海男人不需要黑猩猩一样嘭嘭嘭捶打自己的胸膛,展露自己的毛发来证明自己男性的价值。啊,这才真正是真正海阔天空的男人啊!我们20世界追求解放的新女性所梦寐以求的不就是这种从英雄的迷思中解放出来的既温柔又坦荡的男人吗?原来他们在上海。”
这似乎也是许多地方人为上海男人贴标签的原因所在。我并没有说她说的不对,他包含了很多上海男人的特质,而我们则会把这种特质概括为顾家。我也常常会为身边的一些上海男人,自己生活中遇见的一些上海男人而感到有些无奈。这多半是觉得缺乏一种阳刚之气,而这种阳刚有时指的就是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敢于站出来说话,承担责任的勇气,而不是像女孩子一样缩在后面做沉默中的大多数。可是你说现在的男孩子普遍阴柔也不指限于上海,这似乎成为社会的一个趋势,在香港一位外国同学就说,他觉得,这里的男生都不大像男生,普遍比较阴柔。这个问题牵涉到太多,和幼儿教育身份认同也有很大关系,再加上教育行当里女性占据的比重太大,说也说不完。扯回去,我常常会像我的家人埋怨,上海男人怎么可以是这样的。在华闵食堂里,我就看到过一个男的为了和一个老师争抢一个座位,大概是女朋友在旁边,在那里吵了十多分钟,吵到后来什么难听的话都有,我当时就想,我再给你一分钟,你再不安静的话我就要冲上去和你讲讲道理了,一个男人,为了一个位子干什么这么斤斤计较。这些点滴,我常常会和爸爸妈妈说,可是他们却会说,排除这些,上海男人还是很好的。
之前我不懂,而且我常常看着我父亲会想到一些什么,我们家就是我爸爸买菜烧饭的,从爸爸妈妈结婚开始就是这样的,我爸爸会和别人讨价还价,有的时候,为了这个,我出门的时候也会觉得不好意思。在事业上妈妈也比爸爸成功,爸爸也不觉得丢脸,在亲戚朋友面前,常常谈及妈妈很快乐的样子,觉得妈妈成功也很好。其实我有很多时候,会很反感,我会觉得,父亲身上有上海男人的典型影子,是我不喜欢的那种,可是当我渐渐长大的时候,我觉得我能体谅我的父亲,以及明白一些事情。像我父亲那一辈,我的父亲小时候是生活在贫民窟的,家境很不好,所以从小什么都要会才能生存,而母亲的生活比较优质,所以结婚以后母亲什么都不会,父亲都会那父亲显然就担当起这样的职责。所谓的讨价还价也是为了生活,节俭的父亲从小就体会生活的不易,而在事业上,我不相信对于自己不如母亲他会没有异议,可是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很多因素冗杂在一起,包括机遇等等,这是很难说得,而父亲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建构这个家。与其说这是上海男人的标签,不如说是一种顾家体谅人的表现。男人需要有血性的一面,但同时也需要有温柔的一面。我一位男性好朋友告诉我,他去重庆读书,一开始受到排挤,因为人家一听他是上海男人。一个典型的事例,就是有一次他买了一个菠萝,然后他习惯性的把菠萝切好,放在糖水里,叉好牙签放在盘子里请大家吃,却不想被摆了一眼,说,噢有。。。你个大男人,怎么像个女人一样这么讲究?
菠萝不就是这么吃的吗?我很惊讶?对啊,可是他们觉得我只要买个菠萝给他们就可以了,切东西这种事情是女人做的。。。我想其实上海男人是比较体贴人而已。
不过我的朋友说,现在大家已经习惯接纳他并且也有像他学习。。而他身上也写婆婆妈妈的特质也被拗正了。
我相信,上海男人被标签化也只是一个很大的误解而已,因为人们并不能够真正懂得,上海男人究竟是怎样的。很多问题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女性在寻求一种平等待遇,就像暑期做的志愿者问卷一样,女性在祈求经济,地位上的独立,同时对于男性的态度,又觉得男性如果比女性弱是不对的,这显然是一个面子的问题。那么上海男人对于女性的成功态度是受到别的地区的鄙视的?那显然是一种完全大男子主义的态度,女性在家庭中占据主导地位,就要被说成男性失去威严?这显然也是有问题的。也许就像龙应台在文章里面说的,“解放的男人,温柔的男人,不以帮女人洗内裤为耻的男人,当他们发现女人竟然开始嫌他们不够男子气的时候,何去何从?而女人,穿上男人的衣裤,跨着男人的大步,做男人的”同志“与他并肩开辟天下,当她们发现男人竟然开始嫌弃她们不够女人味的时候,又何去何从?”这似乎是一个一直要争论的问题。而我以为,请不要随便给人贴标签,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也不是说这样的特质就完全不好。纵观我自己认识上海男性朋友们,虽然有时也有恨铁不成钢的气势想要说说。。但总的来说,他们都是很好的人,倒是外界的偏见太重了。
至于这本书,其实我不是很喜欢,这本书让我觉得写的有种酸气。不过人总是喜欢听好话,听到批评的意见就觉得刺耳,可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人说不,没有人说我觉得这是不对的,大家都和和气气维持表面的和平,那么这也真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坦白说,看书的时候,我有吵架的冲动,我很想去和龙应台吵架。。。这也算是一件好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