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时光》观后感精选
《博物馆时光》是一部由Jem Cohen执导,Mary Margaret O’Hara / Bobby Sommer / Ela Piplits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博物馆时光》观后感(一):藝術館的時光
一套頗有野心, 但主題太多而又未能互相緊扣的電影。主線是主人公在Wien的一個藝術館做食蕉,偶然遇到從蒙特利爾來探病的女主角,從而開展的一段故事。電影借博物館收藏, 以描繪低下階層的Bruegel畫作借喻今人的生活,但借喻及主線故事未能緊緊扣合,加上電影時不時探討博物館的本質、Bruegel畫作的含意,主題較為鬆散; 電影中亦有意無意間以大量定鏡畫面模仿畫作,以不同畫面串連主題,Wien的確很美,隨意一拍已是一幅極佳明信片,但過多跳脫的畫面以及鬆散的主題令電影大打折扣。
《博物馆时光》观后感(二):只是这人生
这部电影适合在一个阴天的傍晚,一个人走进电影院看。慢慢的两个小时,随着导演的镜头,看冬天的维也纳,阴郁的天空,空荡的博物馆,还有最平凡的男女主人公。
生活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就是像这部电影一样,一眼可以望到头,没有激情,浪漫,如果有意外多数这意外让你措手不及。就像本片的女主角因为表姐昏迷入院必须从蒙特利尔飞到维也纳探望,而飞机票钱还是找朋友借的。
这部电影没有华丽的视觉效果,煽情的音乐,让人感动的眼角湿润的镜头,有的只是导演淡淡的叙述,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镜头都那么平凡。可是,这就是最平凡,最正常的生活。
《博物馆时光》观后感(三):藝術與人生
周四忙里偷闲,跑去看电影,原本是已经很累,上完课,决定打到回府,正准备要搭捷运的时候,灵机一动,还是去看。这部片子讨论几个议题,或者说,我所看见几点值得去思考的。
第一,让我再度思考何谓艺术?若16世纪荷兰画家布勒哲尔用眼睛与笔一笔画的描绘出当时人,事,物及社会样貌的时候,21世纪的我们要用怎么样的方式描绘出这样的社会样貌呢?影像摄影? 3D环景?绘画.....
第二,艺术欣赏之道?在美术馆,我们要用怎么样的方式欣赏绘画(艺术),观者与展件最直接的感受与想法,还是受到博物馆标签,我们所学习来的''艺术史"知识? 我们是否有可能重新去解构已知的知识或者是艺术欣赏?
第三,培养欣赏艺术能做什么?能有什么实际的帮助? 除了有可能在进行艺术投资有最大的帮助之外,最起码的功用在于,艺术打开我们心灵一扇窗户,让我们愿意以开放的心灵,与人相处。即使在第一时间会受到社会的桎梏,不信任别人,但是通过了解,可以让我们有机会可以认识志同道合,愿意分享内心世界的朋友,让我们的精神更加丰富,生命更富足。
《博物馆时光》观后感(四):博物馆的时光
很慢很慢的节奏
一同观看影片的都是老人,影片描述的也是老人的故事,一个是奥地利的博物馆守卫人,一个是过来探望生病表亲的加拿大女人,建立起了一段异国友情
真人的视角,看画,看街,好像你真的在那里
看见的不仅是兴奋的新东西,还有旅行中的陌生感,孤独感
除了建筑外,还有街上的烟蒂,下雪后很脏的街,干枯的河
它描述的城市不只是新鲜,远方的代名词,而是真实的,套入生活的,甚至是有些乏味的另一个地方
他们一起去了不知名的地方,还有洞穴,经历了表亲的死亡
开始看觉得有些无聊,但实际看后就像浏览了一遍博物馆,听了个讲座,因为长而详细,以为长而得到了教育,好想真的是在博物馆里度过了时光,而不是听了发生在博物馆的一个故事
影片试图用电影这种艺术来描述画这种艺术,无意中对这两种艺术做了一个对比。
影片中的古典的画,大多是宏大的场景,描述各个阶级的人,静止的反应历史的截面,穿插在其中的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一些解读很是有趣,比如讨论为什么会有museum,中小学生来参观来干什么,面对裸体画大家的反应
而电影在拍摄抖动的枯叶,傍晚的车流,行走的人群时,都充满了表现力
《博物馆时光》观后感(五):一个细节——
电影有一幕是约瑟夫和安妮站在一幅裸体亚当与夏娃的画前,安妮说起了自己曾经的交往经历。还是少女的安妮对性怀有一种负罪感,第一次和男朋友约会后,看到男友裸身走过她面前,羞愧的同时又很迷恋那样状态下的身体——清白无辜、没有罪过,就像眼前这幅《亚当与夏娃》一样。
年轻的安妮在当时一定体验到了男女身体以及其关系上的一种澄明。多年之后不再少年的安妮站在象征人类、男女甚至爱情源头的画像前时,将那个瞬间和眼前的画重合,神性照耀在了人性。这是艺术闪光的时刻。
图中绘画是藏于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的《亚当与夏娃》《博物馆时光》观后感(六):在平凡的流逝中诉说艺术
这部电影述说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一位在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看尽人间百态的老人,和一个孤身来到陌生城市的异乡女子,他们在博物馆相遇相知的故事。老人在经历过年轻的放荡不羁后,回归平静;女子为了生命垂危的堂姐来到异国,彷徨无助。两人在博物馆,在酒吧,在医院,畅谈人生和艺术,但直到最后,都维持着淡如水的君子之交。正如到博物馆看画的过程,或许有那么一幅名作,就这样吸引了你,然后你不自觉地,就静静地驻足在画作之前,和它进行平静而又隽永的交流。对于常驻博物馆的老人来说,和那个异国女子的相遇,似乎就是这样的一种邂逅。
西方艺术是如此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了西方人的精神生活,于这部电影来说,除了老人和女子,艺术是真正的第三主角。而在我看来,导演选择勃鲁盖尔作为艺术的切入点绝不仅仅是因为他个人的喜好,更是因为勃鲁盖尔的艺术特质和这部电影立意之间的异曲同工之妙。以描绘16世纪欧洲平民生活而闻名的勃鲁盖尔被誉为西方绘画史上的纪实大师,他的画作多以当时欧洲的社会风貌为题材,在一幅画作中可能有多达上百个细致描绘的人物,貌似拥挤实则有序的构图中有着看不完的细节和趣味,而这些细节和趣味都是勃鲁盖尔所处时代的日常生活中最平凡而又最富戏剧性的展现,真正体现出“生活中的艺术性”,而这,正是《博物馆时光》所着意探求的。
虽然电影的故事发生在维也纳,但是《博物馆时光》中完全没有描绘维也纳光鲜的一面,导演刻意地避开了维也纳那些金碧辉煌的皇宫、大道和音乐厅,而是用纪录片式的镜头风格记录了杂乱的跳蚤市场,雨后的凌乱集市,灰黑的防空建筑,平民的酒吧,外来移民的热闹聚会,冬日灰暗的河道,幽深的洞穴景点,与此伴随的,只有主角两人娓娓的对话,甚至连配乐都欠缺,而这正是导演在电影中所追求的,最平凡朴素中的美。
“从虚无中来,往虚无中去”,女子如此描述她在博物馆看的最后一幅画作,这也适合用来描述他们之后一起去的那个昏暗洞穴,还有她的堂姐之死。正如电影的制片人所说的,故事其实在女子得知自己堂姐逝世的消息时已经结束了。但故事性对于这部电影来说从来不是最重要的,这只是引入主题的一个契机。在那之后,老人约翰开始用英语诉说起他的博物馆絮语,而在此之前,他一直是用德语来叙述的,那时候的他是博物馆时光的旁观者,观察着这里的众生百态。但在完成了和异国女子的故事之后,他也俨然成为了艺术的一部分,因为这个如此平常的故事其实又是那么的美,正如人生一般。
最后的结局,是充满哲学意味和开放性的。一幅看似无比平常的画面,呆滞的建筑物,毫无特色的街景,慢慢爬上坡道的老人。但是在约翰的叙述之下,观众突然察觉,其实美也蕴含其间,只要静静地凝视,慢慢地体会,每个人都能发现。在这一刻,电影的内核和勃鲁盖尔在五百年前秉承的精神,终于重合了。
《博物馆时光》观后感(七):没落的小众审美
《博物馆时光》是这样一种创作,107分钟,共8万多美元的总票房,几乎和各类电影节的奖项都失之交臂(仅有几项独立精神奖的提名),却又在小圈子里有着还不错的好评。综上所述,它有着没落贵族一样的小众气质,你可以不欣赏,却也不得不承认,不少细节都有着闪光的出色之处——它向各种艺术品凝视的镜头,美术品和现实的“交错乱入”,街道和人物的安宁、沧桑,包括色调和打光都遵循着某种古典画作的格局。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可能会突然在某个镜头里发现梵高的配色,伦勃朗的暗影,或者勃鲁盖尔的群像。即使你无心了解更多的美术作品,亦可以去体会一个破败的欧洲,深入这个衰落的原帝国中心的维也纳,也就是说,逆时代大流,看这么一部完全慢下来的欧洲电影,也不失为一个选择。
男主角约翰是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Kunsthistoriches Museum)的工作人员,他年轻时随朋克乐队周游世界,目前在该博物馆内工作了六年有余,他对每一个艺术品都了若指掌,亲密熟悉。影片在他缓慢的自述和旁白中开始,静置的镜头,游荡于馆内,如亲临奥匈帝国的馆藏。他最爱久待的是勃鲁盖尔厅,这个弗兰德文艺复兴的画家详尽描述的16世纪的农家生活,总是让他感动莫名。有一天,他结识了来自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安妮,这位妇女的表妹在医院里陷入昏迷,经济拮据的她无处可去,迷失在维也纳这个陌生的城市中。两人通过博物馆建立了友谊,并时常行走和交谈在古代和当代的维也纳之中。
在这里,博物馆变成了一个巨大迷宫的十字路口, 摄影机穿插在维也纳的火车铁轨、教堂、城市、雕塑、景观之中,尽皆高清、没落而安静的老城影像,比旅游纪录片更贴近日常生活,又有了剧情线的依托。在导演Jem Cohen的手中,纪录片和叙事的界限相当的模糊。用了很多声画分离的手法,单个的镜头和镜头的组接都相当的美。仿佛是一堆堆的城市和博物馆的影像素材,穿插了一些日常城市生活,人物对话和情节。除了女主角是由加拿大歌星Mary Margaret O'Hara扮演,其它演员也都不为人知。
不同于讲勃鲁盖尔的《磨坊与十字架》,几乎对其每一幅画都进行了几乎变态的摆拍,《博物馆时光》仅仅是将故事一部分背景放在博物馆以及勃鲁盖尔的原画上,更多的是在讲城市和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而影史上关于美术馆和博物馆电影少之又少,如BBC和NHK的博物馆纪录片倒是如过江之鲫。好莱坞偶尔也会拍一此类以博物馆为背景的大片,如《达芬奇的密码》、《博物馆奇妙夜》或《卢浮魅影》,让博物馆变成一个任特技和爆破纵横的场所。欧洲电影则并不太青睐全盘以美术/博物馆为卖点的题材,但是大多片子也都绕不开一些相关场景,毕竟博物馆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像此片这样城市穿插着艺术品和历史介绍的设计,倒有点费里尼《罗马风情画》的大结构意识。
其实画作、雕塑和博物馆本身,往往可以超越一部电影。如同艺术和生命的关系,简单亦不简单。影片很好的捕捉了这一概念,并以一种宁和至极的态度表现了出来,非小众不能共鸣。而剥离开文艺和装品位的那一套,在一种极度缓慢的中欧城市生活中,博物馆内的观摩和馆外的生活从不曾分离,永远是一个浑然的整体。
完
《博物馆时光》观后感(八):《博物馆时光》:用声音临摹画作
《博物馆时光》:用声音临摹画作
文/姜小瑁
2014-01-28
博物馆时光——如果只看片名,可能会让人感觉这是一部在博物馆内聊聊艺术、谈谈情、甚至说说爱的文艺小片。虽然片名以“博物馆”为中心,但影片本身却并没有将自己限制在这一特定的空间中;虽然它不惜镜头与笔墨为勃鲁盖尔的画作腾出巨大的展示与解释空间,但影片涉及的话题却远远超过了艺术本身,几乎涵盖了生活的大部分方面。《博物馆时光》借以人情,探秘生活;它以博物馆和艺术品为依托,缓慢编织出一座城市、一个异乡的生活图景——维也纳的历史、她的当下、和她行将进入的未来,都在这一副卷轴上缓缓铺陈开来。
《博物馆时光》全片都沉浸在一股半纪实、半虚构的风格中,而这种缓慢搅动的混合香气也从某种程度上与影片一直着重刻画的勃鲁盖尔的画作风格吻合——人生百态,虚实纵横;生活如是上演,艺术便依样再造。影片将博物馆内通常被视作“隐形”的看守拉入前景中,以他的生活常态为起点,逐渐扩大自己想要触及的范围,缓缓昭示着自己的野心。博物馆看守与一位远道从蒙特利尔来维也纳看望重病亲属的女人在馆内相遇,而一次问路式的谈话也开启了他们之间平淡且特殊的友谊。平淡,因为影片的纪实风格总是试图将两位主要人物推入城市生活的背景中;特殊,因为这种用艺术梳理生活的虚构似乎美好得只能存在于电影之中。除此之外,女人的出现也为男人重新审视这个自己烂熟的城市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那些因为熟悉、宅和网络而被忽略的生活中的大艺术,都透过异乡人的双眼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不止一次,艺术与城市形成了美妙的互文;不仅仅是因为画作中某些富有生活气息的细节可以推及到城市生活中的任一角落,更是因为观看者与画作中被观看的对象也可以在某些超验的时刻互换身份与角色——突然出现在博物馆中的那些富有油画感的全裸游客似乎就是这种互文的最好证明。
这只是影片的灵性一瞥。为了达到写实的目的,为了将人物融入城市背景中,导演或许可以使用很多的方式、倚仗许多的媒介。而在《博物馆时光》中,导演选择的媒介是声音。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影片是用声音对勃鲁盖尔画作所做的临摹。而这也正是《博物馆时光》的特殊与闪光所在——在这样一部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似乎都应该是画面占优的影片中,声音这个次要元素的地位反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影片以女主角的一通电话开始——她正在向朋友借钱买机票,因为远在维也纳的亲戚重病在床。在四十多秒的固定镜头中,我们从始至终只能半躲在门框后注视女人的背影,一切信息与情感——无助、脆弱——都是通过声音传达出来的。而在影片过半之后,我们也能见到导演将女主角安置在漆黑画面的右下角,只在背景墙上打入淡淡的日光,让女主角像夜莺一样低声浅唱。与此平衡,男主人公的背景引入同样离不开声音的变奏。男主人公年轻时曾经组过自己的小乐队,而后又去作了木匠老师。在厌烦了机械终日的喧闹后,他退居博物馆去享受与喧闹平衡的静谧。但此刻的静谧与无声并不代表空洞与无为;相反,静谧本身也是生活这曲乐章中的重要音符,它或静静陈述着自己的故事,或与其他点滴之音合写一段乐曲——正如勃鲁盖尔的画作,若没了那些恰到好处的留白,人生百态或许就退化成了嬉笑闹剧。
勃鲁盖尔通过各色人物造型,《博物馆时光》通过声音:当男女主人公在镜头内交谈时,我们无法忽略背景声音中游客的嘈杂、餐厅顾客的喧闹、街道上车辆的喧嚣、甚至主人公自己话语的回声——虽然它们在画面中隐形,但却是城市生活的重要命脉;它们的争鸣虽然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却是描绘城市生活图景必不可少的元素。而在这座城市那些尚未完全苏醒的角落,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城市生活静静的喘息——晨雾中遛狗人的口令与狗狗的欢语,城市轨道交通摩擦出的金属长音,盲人在雪地中摸索去路时顿锉的脚步声,还有干涸的河道内群鸽起飞时翅膀怕打出的旋律——它们或自然,或人文,提点着城市中那些通常被我们所忽略的艺术。当然,绝对的静谧也是有的——雪花纷飞时,镜头执拗地对准了一片被路灯照亮的飞雪;摒弃一切声音的介入,此时的无声胜过赞美的千言万语。如此种种声音,或自然,或人为;它们纵横交错,为一个被架空的抽象名词“城市”填入了鲜活的血与肉。
就是这样,男女主人公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甚至连重病的亲属也成了影片开头与结尾的两处绳结,完结了故事,却完结不了这座城市的生生不息。每一处平凡的街景、每一位不起眼的路人,都在用生命践行着伟大的艺术。他们或消融于生活的溪流中,或溶解于城市的呼吸中,但最终都汇聚成城市的脉动,在起伏间继承着她的历史、演绎着她的当下、昭示着她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