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利维坦》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发表文章就可以赚钱!

《利维坦》经典影评集

2021-01-20 23:13: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利维坦》经典影评集

  《利维坦》是一部由吕西安·卡斯坦因-泰勒 / 维瑞娜·帕拉韦尔执导,Brian Jannelle / Adrian Guillette / Arthur Smith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利维坦》影评(一):海兽

  看完这片让我觉得自己很闲。

  不好看 但绝对有意义。

  奇妙的视角 反转的镜头 杀好的鱼流过眼前的冲击画面,无言的控诉着这渔船就是这海上的利维坦。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不言而喻。

  联想到一篇文章,讲述泰国吃人的渔业。渔船上高强度的劳作和恶劣的环境使得贩卖压榨奴工现象严重,而这建立在吞噬奴工血肉的产业,每天都在向世界各地输送着来自泰国的海鲜....

  这个庞大的产业链,就是利维坦。

  我们任何人都无法逃脱成为它的一部分。

  《利维坦》影评(二):美得不科学

  我可以说我下错片了么。。然后意外发现神作。虽然都是用GoPro随机拍的,比个人DV还粗糙,有的画面居然觉得好美。

  尤其是那几组在海面上下沉浮视角的。海浪推挤下突然露出的天空空隙,群鸟在飞。还有朝阳下的甲板,难得明亮暖色调,不断有水流冲刷镜头。一个船员面对镜头在看电视,基本没有动作,我忍不住打瞌睡了,醒来一看,他也打瞌睡了哈哈哈。

  甲板上死去或者垂死挣扎的鱼的确有些重口味,惨白的鱼眼无限逼近镜头,晃开了,再一次无限逼近镜头,无数次。。

  嗯,竟然一点不费劲地看完了。我是有多无聊。

  《利维坦》影评(三):在电影语言方面打破常规的手法确实值得一赞

  摄影机的位置和运动相当有意思,我估计大部分时间放置在船头位置。这样一来,竟将最平凡而枯燥的海上捕鱼生活展现得触目惊心,犹如在地狱边缘的屠宰场漫游一般。影片貌似不需要场面调度,而实际上剪辑的功劳最大。每一个段落里人物/动物的出场次序都有精心的安排,比如海鸥偷吃鱼和船员看电视的两个段落就显得很有戏剧性。录音也是一个极大的难关,然而导演完成得相当出色,成功捕捉到海浪、船发动机、海鸥等最自然而真实的声音,丝毫不见杂乱,还给人留下层次分明的听觉印象。结尾的一幕在黑暗海面上飞翔的海鸥群最为震撼,感觉摄影机是倒过来放置拍摄的,海浪拍打和海鸥的叫声合奏出惊心动魄的效果。这种实验性的纪录片还是第一次看,在电影语言方面打破常规的手法确实值得一赞。这部当年被不少影评人列为年度十大电影。

  《利维坦》影评(四):12.23 法文导演交流场 笔记整理

  二刷在银幕上果然不同:更想吐也更震撼。在这部纪录片中,观众是完全浸没式的,被逼紧贴着最真实的影像,整个观影过程观众的身份也随视角完成多次转变。更难得的是如此眩晕(扭曲?)的视角也充满美学与命运感(轮船航行在画幅正中,海浪前仆后继,对称而神圣等),同时不失叙事逻辑。结尾十几分钟的鸟群部分仿若神迹。映后QA时导演说,鸟群在黑夜中像天使飞行也说在为了食物互相争斗。导演综合客观地将工业捕捞的过程展现出来,没有一个镜头多余。问及方法,导演说她在船上呆了一年半,每天工作二十个小时,处理这些庞大素材的方法是,剪辑时将摄影体验浓缩,变得抽象、美、又清晰。关于镜头的处理,导演是把部分摄影机绑在了船员身上,船员照常工作,所以“既客观又主观”。这种操作方法简直要喝彩,这就是绝对客观即为主观,真实与虚构从未有过边界,一切都是自然产生的。

  《利维坦》影评(五):拍下便是作品

  这不是一部拍出来的电影(/纪录片),它是画出来的。

  我们总在讲。比方,对于《修女艾达》这部电影,我们就会说“摄影美如画”。这里所谓的画指古典风格的画作,尤其是在评析追抚往昔的传统电影时,如维斯康蒂的《豹》宛若一幅幅古典画作。

  但是,《利维坦》可绝不是古典风格的,它带点超现实,甚至抽象画风。电脑绝对做不出来,即使是最有天赋的画家,也只能复制出它的几帧。《利维坦》是一场流动的盛宴:它还是电影吗,它是伟大的艺术。

  一种未来。我们用这样的摄影机就可以去拍任何东西啦。“拍下便是作品”已然到来,导演还存在吗,艺术还需要署名吗?

  那是电影的未来,影像仅仅作为体验而存在,一种空间-影像。

  (题外:王家卫老师最爱的是下过雨的城市夜晚,《利维坦》里暗洋波动、明明灭灭,太相像了(黑,有光,要湿)。如果家卫老师能用这一摄影机拍一部剧情片,还要杜可风干嘛。)

  《利维坦》影评(六):《利维坦》随记

  电影让我想起对自己对夜色、水面的拍摄。虽然有时太暗手机拍不出来。

  摄影机随着鱼群、鱼头漂浮的镜头太棒了。

  重新激起了我对劳动阶层的“向往”,路建工人、麦当劳服务员、酒吧服务员,现在还有一个就是渔船船员。

  观影的舒适感不来源于意义,而来源于类似asmr生理性的舒适。

  水下海星漂浮那段太美,让我想起了三体,人类永远无法到达的秘境。

  不知电影是否有配乐,还是全自然声。如果全自然声那就太美了。

  看到船员手脚真麻利,老外还是有干活快的哈哈。

  妙在导演不解说影片的文化意义,这样就不会陷入概念化影片的窠臼。

  船员都好沉默,就像大海一样。

  拍人的时候多会拍局部,从事劳动生产的手肘、上半身、手臂,不突出人的特殊性,人和其他东西没有区别。不会表现人的社会关系,人在海上被“还原”为了生物。

  拍摄海鸟掠过海面时海-天相接。

  影片字幕字体也很有意义,弯曲,似海洋的波浪。

  在最后五秒钟归于平静。

  《利维坦》影评(七):视觉挑战:技术形式创新如何为主题表达服务?

  1. 技术等工具如何呈现画面形式,并使其为主题服务?如gopro的使用,有夸张、扭曲、变形之感,更让渔船等物体显得庞大。

  2. 除了视觉、听觉之外,人的恶心等心理反应,也成为另一种形式,构成导演的表达。

  3. 谁在观看谁?

  4. 好像是较少的,不需要听懂影片中人物的语言(不需要翻译字幕)就可以观赏的纪录片?画面就是表达(导演本身也不期待观众去听语言)?

  5. 这些表现是否都是一种对于自然状态的模拟(利维坦隐喻的背景),所以在形式上,没有了语言、没有了解说词,没有了其他附加的东西。影片中非常饱满的色调,我在看的时候,觉得这是一种早期的港片中阴曹地府的状态。其实这就是一种导演希望呈现的大自然吧?

  在主题上,由于在自然状态中,万物是平等和自由的(就像人自己洗澡和给鱼冲刷一样,都是一般的生灵)。但有了权力(越然提到的控制)之后,万物之间的自然平衡状态被打破。人在宰杀时的表情,以及看电视时呆滞的表情,都显示这是一种对自然的予取予求,以及拥有权力后的傲慢、不尊重自然。其实整体的血腥风格,我觉得和《海豚湾》很像。

  《利维坦》影评(八):哥特式黑暗的肉体诗歌

  Leviathan是哈佛“感观人种/民族学实验室”(Harvard Sensory Ethnography Lab) 近几年出产的实验纪录片之一。另一部较有影响力的是SweetGrass (2009),两部同出于实验室创始人Lucien Castaing-Taylor之手。

  片子大部分的镜头是用低成本的Go-Pro相机拍摄的。相机被挂在船体,渔网,或渔民的身体上,制造出一些极度晕眩的画面。时不时相机还会被扔进大西洋愤怒的波涛里或拖网渔民日复一日的腐臭中。离开了电影人的手,镜头的眼睛看到什么不再取决于人的意志,而是机遇的运作,这也不免给电影增加了一分更深层的现实主义。

  Leviathan大致属于纪录片里种族志电影(ethnographic film)的范畴。种族志电影是人类学重要的工具之一。其主流手法与其它纪录片相同,依靠线性叙事,并以传达信息为目的。换言之,内容大于形式。同时民族志电影一直也是先锋电影人进行美学实验的平台。著名的法国导演和人类学家Jean Rouch就创造了ethnofiction,模糊记录与虚构的界限,并是使用跳割(jump cut)的先驱者。

  Leviathan里基本没有对白,也无画外音对画面进行诠释。观者要在混乱,不对称的视觉体验中努力寻找一致性来架构某种叙事。Leviathan重形式大于内容,但并不是一次纯粹的美学实验。它带有一股强烈的叙事冲动,需要观者放弃传统的观看模式,将自己置身于两个生命体验(自己和电影)的融汇处,感受生存的本质:动态的混沌。

  《利维坦》影评(九):利维坦|观感 像把鱼打在你脸上一样

  完整笔记

  真是太恶心了,丢在死鱼堆里滑滑腻腻又浑浊,跟着水流荡来荡去,冲击来冲击去的感觉,好像自己也要死了一样。我好讨厌那种尸体周边的滑滑的液体感觉。那种死鱼随着船体摇荡冲过来冲过去的啪叽啪叽的声音真的是太触觉了。

  到处都是血,红,黏黏的他们穿的工作服,那种雨衣质感的围裙外套,上面都是那种黏黏的液体,又有点浑浊,有点凝固粘稠的感觉。就是那种黏黏的,被拿水冲洗过后还会冲出泡沫。

  我就不喜欢那种黏黏的感觉,其他还好。

  看到他们脸上都黑了整整一圈的眼睛四周勾刻出的皱纹,完整得像雕饰,时不时又有流淌下一滴的汗水,才知道粗糙地活着是怎么一回事。

  叼着烟。嘈杂的英式摇滚在轮船轰隆隆的、海浪啪啦啦的背景声音当中沙哑。

  摄像机丢在水里。——关在海水里面的声音,咕隆咕隆的恍如隔世,但是其实又在耳朵旁边很近很大声,好好听呀,好好玩呀。

  船冲击水浪的声音沙沙的,好好听,又大声又吵。

  好多水星,好多料,还有一些像贝壳一样圆圆的扁扁的东西,有些像章鱼一样的东西。好好玩呀。不过我估计就是那种喜欢看生物纪录片,不喜欢去实地看动物,也不喜欢去摸它们的人吧。因为实际的那个场地肯定是又腥又臭又脏,我碰都不想碰,摸了还得害我去洗手浪费水。不习惯,不习惯生活在那种环境里面,只是喜欢看而已。喜欢围观,就像宁愿看小说也不想去过小说那样的生活。就觉得麻烦。

  《利维坦》影评(十):海中“巨兽”

  利维坦是一头巨大的生物。它畅泳于大海之时,波涛亦为之逆流。它口中喷着火焰,鼻子冒出烟雾,拥有锐利的牙齿,身体好像包裹着铠甲般坚固。性格冷酷无情,暴戾好杀,它在海洋之中寻找猎物,令四周生物闻之色变。

  纪录片伊始,一段圣经的篇章,不明其意,以为是老人与海,然后又以为是在为拍摄鲸而做准备的。

  慢慢的才知道自己的理解偏差是如此巨大。一钩、一刀;再一钩、再一刀;然后一抛。这个情节在我的脑中久久挥之不去。

  究竟谁才是利维坦呢?是那个钢筋铁甲的大家伙吗?是啊,它畅泳在海洋之间,只要发动机一响,就能迎风破浪,所向披靡。它裹着最坚固的金属铠甲,任何风浪对它来说都无所畏惧。只要撒下捕捞的大网,它就可以捕捉到海里的任何猎物,而这些猎物的残肢断臂,则会混杂着血水再一次如蔽屣般被弃入海中。

  而镜中的人类呢,都是平静抑或说是安详的。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甚至能够坦然面对任何的风浪。他们的操作动作是如此娴熟,面部表情又是如此波澜不惊。

  本身不是环保主义者,也谈不上什么大慈大悲,只是在看到这样的影片后多少会有些伤感。就如去年看了一个短片,描述的是感染非洲猪瘟的病猪被坑杀活埋的景象,一样的触目惊心。

  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本身就是一个很难的命题。毕竟作为食物链顶端的物种,欲望总是没有穷尽的。

  只是有时候会想,我们总该给这些欲望上一把锁,去禁锢一下的为好。总好过千年万年以后,当我们作为一个物种都不存在了的时候,留下的,只会是满地的垃圾或者是空空的易拉罐。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发文赚钱-发表文章就有现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