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经典读后感有感
《我与地坛》是一本由史铁生 著 / 杨卫东 等摄影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与地坛》精选点评:
●个人认为史铁生最好的~
●最后那篇我的遥远的清坪湾,描述陕北农村的,真是叫人感动。城市文人的乡村乌托邦。写母亲的也很有感触
●高中的时候觉得这个病老的男人的文章好无力 等大学再读 发现是高中的自己太愚昧赫赫 铁生大叔 您威武了
●《我与地坛》 当初的惊艳
●我宁愿你不要图
●当代文学
●游荡的灵魂,不羁的思维,困倦的亲情,升华的拷问。
●怀念那个流连在地坛的孩子
●成为孤独者的时候,就是智慧之树开花的时候。
●「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这个版本的配图有画蛇添足之嫌,图片旁边的文字更不知道是谁写的,糟糕……
《我与地坛》读后感(一):史铁生与地坛
有些人在这本书中能找到迷失的自我,有些人在这本书中迷失自我。
作者史铁生的经历剪影都浓缩在这本小小的书中,他的经历是不幸的所以他的关于哲学思考的文字有些极端,原本他的人生应该辉煌无比,但是命运的安排终究让他无法展开理想中的人生,对于一个有思想有理想的注定能有成就的人来说,我想他在那段时间一定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精神折磨,我们会看到他对亲人的回忆和描述是温暖、温情的,看她对亲情的依恋我会伤感,小学课本里学过他的文章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长大后每次想借这本书图书馆都没有库存,评分之高是有原因的。
曾经很想去北京看地坛,模仿史铁生一样在地坛里转几个来回,但一想,今日怎么会和当时一样?即使去了也无法体会书中的场景和心情。
《我与地坛》读后感(二):无有恐怖
是生死的问题,没有欲望就没有恐怖,这么说对吧。
向着空或者不向着什么,要怎么用力呢。
活着、活下去、活泼泼,只要致良知吗。
不知道我是否是个纯粹孤独的人。
不过我一个人玩了很久很久,在活着也在死着。
死了以后呢,怎么玩下去。
不知道醒悟意味着什么,但还是不想醒悟的太晚。
史铁生写道:“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边的路灯下看书,忽然从那漆黑的祭坛里传出一阵阵唢呐声;四周都是参天古树,方形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
这和我小时候在没有灯光的官园公园遇见亭子里独唱京剧花脸的人那黑夜里隐隐的轮廓,是完全的一致。
虽然当时盛夏,虽然父亲身畔,虽然所知甚少,可那震撼,说不清。
北京是无法替代的大美。
在史铁生走的那晚,他的角膜和脏器被移植到了别人的身上,这是一个延续。
或许我们都是不断不续。
《我与地坛》读后感(三):谈人生之墙
史铁生的文字里有着温情,这种温情是拥有虔敬之心的人对于生命的温情。这种温情在即使经历了不幸后仍能够客观、冷静,不自怨自艾,亦不消沉偏激,我想这多少得益于他母亲的勇敢包容和温暖,这份沉甸甸的爱与温暖经过史铁生的人生通过文字传递给我们,于是我们也开始思考,我们生而为人的意义到底为何? 我们不得不生而为人, 又不得不接受早已被设定的死亡,而生为起点死为终点这一段生命的历程,就是活着本身的意义。或许你也可以说他是一张网,兜住的了你生死、肉体、痛苦、欲望,然后才能有自由、深刻又透彻的灵魂。这张网或许就是毛姆说的刀锋,钱钟书说的围墙,史铁生说的墙。越过这堵墙,似乎所有的问题就能得到解答,但或许菩萨和神可以做到,凡人却永远无法越过,或者说生而为人,与其总想着和他对立和翻越,不如尝试和他握手言和。 不知你还记不记得,闲暇无聊的你羡慕着手里拿着早餐快步匆忙上班的人们,小时候没有正经事儿的你羡慕着背着书包上学的学生,就连身居闲适的城市和工作的你也会去羡慕光鲜亮丽却忙碌奔波的大城市。我们的生命似乎永远无法逃脱一面墙,我们在墙的这边或是那边,在墙的里面或外面,我们在墙里张望、徘徊、踌躇。这面围墙隔开时间和空间,隔开希望和绝望,隔开生与死。当你觉得自己被圈在墙里时,便以为墙外是希望,墙外是自由,墙外是美好,可当你跳出去后,你又会开始怀念,开始回忆,开始悔恨。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墙里的人想出去,墙外的人想进来。所以你又说,那我就把这墙砸烂、推倒、凿通它。你看,你又错了,你不信试试,没有秘密,没有希望,没有怀恋的生命,会不会变得索然无味。因为,这墙不仅是禁锢,亦是保护。这墙是欲望。这墙是生者总无法摆脱不如去握手言和的宿命。
《我与地坛》读后感(四):给活着一个理由
散文要写得深刻还要写得好看,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能做到的作家不多,史铁生是其中一个。
这本书是史铁生的散文精选集——尽管里边收录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向来被定义为短篇小说,还拿过小说类奖项,但我还是认为它是一篇散文。
史铁生是最有资格述说苦难的人。他20多岁的时候插队下乡做知青,结果瘫痪着回来,后来又患了肾病,最后发展成尿毒症,终身离不开透析仪器,最后在2010年的时候脑溢血离开人世。对有这样遭遇的一个人来说,活着是一件比死还要艰难的事情。就像史铁生在他最著名的一篇散文《我与地坛》里写的那样,他每天每天在想为什么不去死。21岁双腿突然再也没有知觉,他一定无数次想过去死,但生存是人的本能。在本能与痛苦的交锋下,他比任何人都需要一个活着的理由,最后他知道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死亡就像一颗别人抢不走的糖果,他要留着慢慢去品尝。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对于无法排解的事情,今天想通了,明天也许又会想不通,心绪如此往返波折。史铁生大概一辈子都在思考着相同的问题,在这本书的另外几篇文章里,生与死、活着与苦难的意义是不变的主题。
一个人最伟大的就是,他自己明明遭受苦难,却还能看见与同情别人的苦难。这本书没有沉浸在个人的哀思中,史铁生用平淡的语气述说自己的思想,同时观照别人的生命与遭遇。不哀不伤也不自怜,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痛苦中写出生的希望。
最残酷的事情是,成就文学艺术的,往往是痛苦的人生与多舛的命运。如果一定要寻找正面的解答,那只能将所有的不好看做命运赋予的使命。所以,若你生来不是红颜,亦做不了天才,又无力成就事业,还没有跌宕起伏的遭遇,那可能就是上天的另外一种厚爱。
《我与地坛》读后感(五):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与其说这是一部散文集,不如说是一部哲思录。
生与死,生命的意义,如何活?为何活?这是人生的终极命题,史铁生也没有找到答案。唯有一点,就是【接受】。接受生,接受死,接受生命的残缺与苦难,“不要熄灭破墙而出的欲望”,“但要接受墙”。
这部集子定得选择一个安静的时候安静的地方,一个人静静的品的。
全书那些氤氲的时光,细碎的日子,唱歌的人,甚至一片叶子的光影,都在他的记忆里长久流转。生命空茫,他是经过什么样辗转折磨,感受这一切,拿什么抵抗生命的困境,既不得死,又不堪活?
“人的真正名字是欲望”,价值感,快乐,意义,甚至金钱名利,这些都是我们赖以存在的基础。什么是你生命的重量,让你愿意为它生,为它死?什么都不在乎,终将掉入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痛苦。
老哥花了大价钱买了最新的电子产品,我说教不停,你怎么不存点钱?可是我放弃共同进退投入一切买房子结婚,选择旅行,又有何不同?各有选择,我们选择的意义不同,难道旅行就比IPAD更有意义么?既然生命只是一场无可逃避的旅程,我们都管好自己的那部分即可,实在不必太过挑剔和我们不同的意义。
近来在买房与不买房之间徘回,如果说房子是安全感,共同买房却是将自己的一切和另外一个人捆绑的开始,这在我看来是最大的不安全,从此你的生活将真正的不完全由自己掌控,看起来是一个悖论。既不惧死,为何又如此在乎掌控,在乎安全感?可总需要给自己找点在乎吧?不然此刻就已空了,我存在么?我不存在么?
我还没有找到我愿意为之生为之死的生命的重量,唯有追求隆重的仪式感,以示这一切存在过。
只有一日看尽长安花,方可他日平平淡淡才是真。此刻,尽力看尽长安花,以此抵抗他日平淡的苍茫,是我唯一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