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兄弟连》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兄弟连》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21 00:52: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兄弟连》的读后感大全

  《兄弟连》是一本由[美]斯蒂芬•E.安布罗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3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兄弟连》精选点评:

  ●给予我太多力量挺过这年末岁初的忙碌奔波

  ●听过多遍英文版原著,中文版没能看完,剧集看了若干次,我还真是兄弟连迷。

  ●科拉希是印第安语,意思是自己干,没人帮忙

  ●地图好棒!!

  ●20170819。

  ●每看一页都会起鸡皮疙瘩

  ●并肩战斗,生死与共。

  ●十分喜欢~~!

  ●多年前看HBO剧,现在读文字依然觉得震撼,重点在E连的领导方式以及老兵战时、战后的内心世界吸引人

  ●一般般,更加偏向纪实,语言和人物塑造无甚出彩的,还是去看电视剧吧

  《兄弟连》读后感(一):杂谈

  战争中的自尊和生存,一个人唯有自尊自爱自信才是终极目标,专制现在时与恐惧,对待战友的同担当共进退与孤独。正如使命召唤14结束语中祖斯曼所言:集中营里大家虽然在一起但仍旧孤独,为了应对孤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这就显示出朝鲜战场战俘营中党小组,组织生活的重要性了。 这些和家庭实况非常类似,但平民社会中目标和价值观很难统一,领袖作用也无法发挥。 今晚三小时,阅读课10万字左右小说,这本小说21万字,有两段非常深刻的讨论,其他都是情节和故事,配合以前看过的美剧,非常好懂。平凡的世界110万,哲学密码通俗的理论书籍45万。 读完以后,我真的感到人民创造历史这句话的意思和分量。 回想我们自己的战斗英雄,他们比美军更加艰苦卓绝比他们更加坚韧不拔。但他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 最后,让我们以武止戈去消灭战争!

  《兄弟连》读后感(二):战争的本能

  

(showay的大学篇之一)

近来偶然看到了一本书《兄弟连》,联想到斯皮尔伯格和汤姆.汉克斯制作的经典电视连续剧,一时间感慨不已,买下了这本书,回忆起了初识这部大作的一些感想。

兄弟连,这个名字意味着美国陆军第101空降师第506伞降步兵团E连的官兵。他们来自美国的各个地方,不同阶层。而现在,E连已经成为了一个传奇的代号。

诺曼底登陆战役,市场花园行动,巴斯托捏进攻战。这些无数个二战中闻名的行动皆与这支连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着迷般地看完这本书,我脑海中全是关于二战的细节,仿佛自己曾经置身其中。

伞兵标配的两包香烟,德国造的受所有人欢迎的鲁格手枪,以及他们的接洽暗号——闪电,雷鸣。书籍采用的是偏向冷静的纪实叙事手法,而与此相关,剧作有更加多的感性成分,但孰优孰劣,我认为,在感染力上,剧作更胜一筹。

而最最重要的,在于它启蒙于我的真正的战争模样。

兄弟连冷静地描述了德军与盟军相互的样子。你可以看到被俘虏的德国军官与葛乃瑞同样来自费城,两人甚至相识,葛乃瑞好奇地问道为什么你会穿着德国军装,军官只是礼貌的笑了笑,因为我是日耳曼民族,我要响应国家的号召。

你可以看见把敌人误认为是友军的德国士兵,他向你笑了笑,掏出香烟向你借火,接下来你要毫不犹豫地将其射杀。

你也可以清楚地洞悉各种战争细节,壕沟的使用,步兵对战装甲部队的战斗方法,上一刻和你说话的战友下一刻死尸一具。对俘虏的屠杀。

有时会忍不住想,战争中的屠杀,果真是罪大恶极吗?

我觉得我给不出答案。

忍不住回想起了我第一次直面战争的余威的时刻。

那时我还年幼。

公交车上嘈杂不已,各式各样的人进进出出,一拨又一拨的换着人。我全没在意,只自顾自地交替摆动双腿数起手指来。忘记是要独自一人去办什么事,眼睛忽然落在斜前方老爷爷的一个文件袋,被里面的内容吸引。

那是一个普通的透明拉链式文件袋,里面头一张白纸上标题写着类似——涉核工程部队的字样。这种厉害的东西,自然引起了我的兴趣。我瞥了眼老爷爷,花白头发,淡淡的皱纹,精神尚可,70来岁的年纪,现在想来,应该如此。

还没等我仔细看看内容,车声忽的一震,伴随着车门打开的嗤嗤声,几个老头子一起上了车。看见了老爷爷,径直走了过来便打起招呼。听了片刻,我也知道了,面前这几位老爷爷大概是战友,很久没见面,话匣子一下子打开,各种以往的部队趣事有的没的全兴奋着说着。有人问起了对方出门的缘由,气氛一下子沉重了些,过了会便解释道,是去医院向以往的战友告别的。

几位一下子都没说话,似乎这些事把他们带进了更深的回忆里。坐在一旁的我虽然还小,也没来由的感觉到一丝伤感,正打算把目光投向车外,转移目标。几个老爷爷的话风突然一变。

一个老爷爷开头道:“你猜猜我的部队的生还率有多少?绝对想不到?”话音未落,旁边有人接:“肯定没我们高!我们生还率有20%!”对方一下子抬高音量回道:“咯算马咯(这算什么)?我们有25%”周围立马是一片啧啧赞叹声。

临我下了车,阳光落在我身上,我才打了个寒颤,突然意识到,我压根儿就没有了解过战争。

在这大战的滚滚巨轮面前,有几人能阻挡它们?有多少是罪过?又有多少是其当下的本能与阵营的推动?…….我毫无说话的欲望。

  《兄弟连》读后感(三):斯皮尔斯上尉的二三事

  首次提及:

斯皮尔斯这个军官有点小名气。他高高瘦瘦的,黑头发,很严肃,有种粗犷的美,一看就是个领导模样,打起仗来是个很棒的基层指挥官。同在D连的汤姆·吉布森中尉描绘他“是一个强悍、激进、英勇而足智多谋的步枪排排长”。他在军官中外号“火花”,在士兵中外号“冷血”。诺曼底战役中,他因领导一场刺刀战赢得银星奖章。

  看完书觉得剧里多少还是把他的性格神化了一些的,书里更加可爱并且真性情:

卡森回忆道,戈林的酒被分发出去后,“你从早到晚都能听到香槟的软木塞冲出瓶口的'砰''砰'声。”随着欢庆的声音越来越大,斯皮尔斯上尉开始担心弟兄们闹得过头了。默西埃中士--在奥基夫的记忆中是“我们之中职业军人味最浓的”--穿上了全套德军军官的军装,右眼戴着单片眼镜,他的滑稽行为正和那天的欢乐氛围想吻合。有个弟兄想了个怪招:用步枪把默西埃押送到连部办公室,交给斯皮尔斯上尉。  有个弟兄抢在默西埃一行到达前就泄露给了斯皮尔斯。一干人用刺刀抵着默西埃来到斯皮尔斯的办公桌前时,斯皮尔斯头也没抬。有人“啪”地向斯皮尔斯敬了个礼,说:“长官,我们抓住了这个德国军官,怎么处置他?”  “拉出去,毙了。”斯皮尔斯答道,仍然头也没抬。  “长官,”默西埃叫了起来,“长官,求您了,长官,是我呀,默西埃中士。”  “默西埃,把这套破军装脱下来!”斯皮尔斯命令道。

  他和这个默西埃中士发生过不少有意思的事。同样是在贝希特斯加登:

但企图阻止欢庆就好像企图阻止涨潮一样徒劳无功。就连斯皮尔斯自己也无法抑制兴奋的心情。回到连部后,他和卡森中士坐在办公室里频频开香槟,空瓶就从法式玻璃门往外扔,很快外面就堆成了一座小山。过了一会儿,斯皮尔斯和卡森来到阳台上呼吸新鲜空气。他们看着那堆空瓶。  “你擅长用点四五手枪吗?”斯皮尔斯问卡森。卡森说他枪法不错。  “看看你能不能把一只瓶子的瓶颈打飞。”斯皮尔斯说。卡森瞄准瓶子开枪,打碎了一个。斯皮尔斯开了一枪,也打碎了个瓶子。接着他们就砰砰地射击起来。  默西埃特中士怒气冲冲地走了过来,他的脸胀得通红,准备惩治违反连里军纪的家伙。他先看见了卡森。“卡森,你的屁股是不是欠揍。”塔尔伯特咆哮着。他刚要重复斯皮尔斯上尉禁止打枪的命令时,斯皮尔斯从卡森身后走了出来,手上的点四五手枪还冒着烟。  沉默了几秒钟后,斯皮尔斯开了腔:“我很抱歉,中士。是我叫他干的。我忘了自己宣布的命令。”

  基本上剧里有关他的传说都是确实存在的,包括射杀战俘、惩罚下属,但其实大战结束时斯皮尔斯也才24岁,比温特斯和尼克松都要小。

  斯皮尔斯在战场上非常英勇无畏。像剧里所写的那样,他只身穿越福伊,去联络I连指挥官。他非常有魄力,有时会冲人咆哮,因此很多士兵都怕他。但其实斯皮尔斯也有细心善感的一面,很懂得体察部下的情绪,非常关心他们:

也并不是所有的军官都像里奇那样。比如斯皮尔斯上尉,尽管他常朝人咆哮,而且名声不好,但他很关照弟兄们。他觉察出了大家的厌倦情绪,就组织大家去科隆观光。他想让弟兄们看看这座城市,看看遭空袭后的结果(科隆是德国遭空袭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从巴斯托涅去往阿尔萨斯的路上,利普顿像剧里描绘的那样生病了。当晚他和斯皮尔斯上尉住在德国一户人家里,只有一张床。利普顿觉得自己是兵,应该拿睡袋睡地板上,斯皮尔斯简简单单说了一句“你病了”,坚持把床让给了利普顿。

  格兰特被射伤后,斯皮尔斯的反应跟剧里几乎一模一样。可见无论有多么令人闻风丧胆,他其实深深在乎E连的每一个人。

  用他和韦灵的一个小意外作结。个人觉得这段尤其搞笑:也许是第二天,也许是几天以后的一个晚上,一辆没有打信号灯的吉普车开了过来。韦灵喊了一声“停车!”吉普车里坐着斯皮尔斯上尉和另外一个上尉,后座上坐的是一位少校。韦灵喊了一声口令,斯皮尔斯用平时说话的声调答了回令。韦灵没听清,又重复了一遍口令。斯皮尔斯以同样的声调又答了一次,韦灵仍没有听清。紧张又有点迷惑的奥基夫用M-1步枪对准了后座上的少校,他再靠近一看,原来是温特斯。  韦灵第三次盘问口令。开车的上尉终于意识到韦灵没有听清楚回令,于是大声喊出回令。斯皮尔斯跳出吉普车对韦灵大骂起来。  韦灵打断了他:“我说'停车',你就得停车,我给出口令,就一定要听到回令。”斯皮尔斯气得要对韦灵进行惩罚,温特斯打断了他。“走吧,上尉。”他压低声音说。就在他们发动车子的时候,温特斯对韦灵喊了一声:“干得好!”

  《兄弟连》读后感(四):战火纷飞兄弟情

  “我们孤胆,我们并肩。”简单而朴实的一句话却是那么的厚重有力,这就是E连,一个传奇的空降兵连队。 惨烈的战争是无情的,毁灭性的,一切的美好事物都在激烈的战火中飞灰湮灭,摧毁殆尽。难能可贵的是,在残酷无情的战场上依然还存在着人性光辉的一面。《兄弟连》就是这样,将战争中仅有的人性光辉展现得淋漓尽致。 古今中外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很多,像《兄弟连》这样文学性与纪实性并存的作品也不在少数,为什么《兄弟连》能得到全世界那么多读者的喜爱?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源于这个原因:于细节处真实记录真实描写。作者安布罗斯在对战场的残酷性进行真实的记录的同时,又能通过最细微的地方描绘出士兵们人性中的温情一面,这应该就是《兄弟连》最大的艺术特色。 纵贯全书的一个主题思想,便是“兄弟”二字。这群伞兵来自于不同的地方,为了同一个目标——打击敌人而相聚在一起。他们一起生活,一起训练,一起战斗,各自为彼此担心挂念。在训练的时候,有人坚持不住了,总会有人来为他鼓劲,一起并肩前行;在休息的间隙,只要有人提出来去完成一个疯狂的行动或者是去做一些“损”事,总会得到一大片的响应;当战友受到上司无礼的刁难时,总会有人站出来为他辩护,哪怕会因此受到同样的责难……这就是E连,一个并肩作战的兄弟连。 E连的士兵弟兄们是英勇无畏的,面对严酷的战场环境,甚至是亲眼目睹前一秒还正常不过的战友倒下去,他们也无所畏惧,他们依然紧握武器,严格履行着战略部署,与敌人展开搏斗。此情此景是何等的壮阔! E连的士兵弟兄们是爱憎分明的,在自己信任的战友面前,他们亲密无间,忠诚无畏,对每一项任务都会执行得井井有条;在爱刁难人的上司面前,他们会表现出明显的厌恶与反感,甚至会在演习的时候巧妙设局,狠狠地捉弄了一把上司。仔细看来,这正是从细节处描写出了他们的真实形象。 E连的士兵弟兄们在战场上奋勇作战,私下里他们也有心思缜密的一面。他们会为战友隐瞒那些可能会使他们精神崩溃的坏消息。当一位战士的哥哥在战场上牺牲了,电报送到了连部,战友选择了对他保持这个秘密,而不是直接告诉他这个凶信。如果不是那位士兵无意中穿错了大衣而发现了信件,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不会知道这个消息的。这就体现出E连的士兵弟兄们的那份为人着想的性格。在战场上把自己当做友军打招呼的敌人打死以后,他们的心中也会涌现出一丝不安的情绪。在精神高度紧张的时候,他们也会开枪误伤战友。安布罗斯没有选择将他们塑造成完美无缺的超级战士,而是选择了如实记录这一切,将士兵们的真实情况记录下来,仅此一点,《兄弟连》的立意便凸显出来了。 别看E连的弟兄们在战场上英勇无畏,其实对于战争,他们早已厌烦,他们是如此的渴望战争结束,他们对自己的战后生活是如此的充满向往,他们对敌人是如此的憎恨厌恶,他们对战友之间的那份真诚情谊是如此的珍惜……显然,经历过战火的锻造之后,所结下的战友情谊是如此的坚固。他们因战争相聚,相识,又因这场战争结下了生死情谊,并将这份情谊一直延续到他们离开人世的那一天。应该说,E连的战士们是相对幸运的,战争打乱了他们的生活,在战斗中他们甚至付出了高达百分之一百五十的惨痛伤亡,但幸存下来的E连战士们收获了珍贵的友谊,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给一抹血色硝烟中带来了一点点人性之善的光辉。 如今,以温斯特为代表的E连老兵已全部离我们远去,连作者安布罗斯也已经作古多年,但是老兵们在战场上留下的事迹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正是因为他们的英勇团结、亲密无畏,使他们在艰难地环境中取得了最终胜利;正是他们的率直、细心,甚至是粗俗,让我们觉得他们并不是一个个只活在书本上字里行间的刻板人物形象,他们不曾远去,我们似乎依然能感受到他们还活跃在这个平和的世界。E连全体老兵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这一点: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因为这份真诚的情谊,因为这份坚定的信念,他们克服了各种艰难险阻乃至是死亡的威胁。终于换来了胜利,迎来了和平。他们的信念与孤胆无畏,还有那份真诚的感情,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讲,依然还有着极大的意义。 正如那句点题之语“我们孤胆,我们并肩”所说的那样,胜利是需要多方面多层板来获得的,仅仅是孤胆无畏还不足以取得胜利,只有并肩作战的战友在旁边协助,胜利才会最终到来。战争早已结束,老兵们也已成为历史,但是他们留下的这些真情与英勇必将长存世间,并且在现在和未来继续激励着我们向前进发。 2019年10月14日 株洲市兄弟连8.7[美]斯蒂芬•E.安布罗斯 / 2014 / 译林出版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