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读后感1000字
《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是一本由平野聰著作,八旗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NT$550,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精选点评:
●用词 词语
●内亚角度的清史研究;满清在明朝贡体系的崛起及其对中华天下观的冲击,清朝藏蒙的佛教维系模式及雍正内亚帝国的实用主义;清道义来源的简朴尚武,隔绝文化传播,骑兵没落和藏蒙边缘化;近代列强压制下朝贡体系的天下观向近代国家的转化,中国的范围和定义的转化,朝鲜越南的地位和藏蒙回的地位;儒家在日、清与自强理念的结合等,以及辛亥的继承。
●学到不少
●前半本角度新颖有趣,可惜越到后来屁股越歪 对中国问题,提到日俄战争的起源时,说“然而如此的作法,後來反而造成日、俄兩國,在自己國家的領土上開戰的屈辱。”对日俄战争的意义,则说“因此,日俄戰爭並非單純是象徵「立憲勝過專制」的一大事件而已,它同時也在清末菁英分子的心中,種下了「如果不能自立自強,就算是自己的領土,也會成為強國手中玩物」的危機意識。” 对朝鲜问题,在作者这里日本的殖民历史更是不存在的,从来都只有日人的良苦用心提携后进和部分朝人的因时顺变独立自强 对琉球问题,琉球更是被春秋笔法成自古以来就是日本的领土了(这个……对比作者谈论他国名族问题时的双重标准,更加嘎嘣脆) 就这个样子作者是怎么做到在文末告诫读者“應該要盡可能屏除認為自己「較文明」的感覺——這種上下關係的意識”的。。。
●一个用全新的视角来看明清史与现代东亚社会的联系的书。虽然部分词句带有烈度不同的作者主观色彩(作者也清楚让读者看出,读书最忌讳莫过于断章取义)。但辅以真实的史料与地理学记载为佐证,还是让该书整体来说瑕不掩瑜。蛮独特的一本书。在当下倡导尊重不同观点的世界里,无论接受作者的视角与否,都至少可以作为一种参考。
●202005这本一般
《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读后感(一):没有太大收获,夹带了岛民心态
《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读后感(二):值得一读,但书中的部分观点依旧受限于作者的日本人身份
一个非右翼日本历史学者视角的明清与东亚近代史。可以看出作者有努力表现客观描述的倾向,强大的历史脉络整合与知识积累以及穿插真实史料的佐证也大大增加了作者论述的可信度。但在真实史料之间作者还是渗入了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的词句,意即并非作者所有的论述都一一辅佐了史料,小部分内容似乎还有个人推理的成分在。另外,作者虽不否认近代日本的侵略历史,但在相关涉及中仍依稀可见其为某些日本的侵略行径寻找客观原因或借口的成分,可能是因为作者日本人身份或多或少所拥有的一份“坚持”吧。但这本书整体来说还是值得一读,只不过要把其中的所有内容都作为完全真实的历史来看待还是欠妥了一些。但至少在解读“中国”定义的变迁与清朝向现代意义的主权国家演变的过程的描述还是较为可信的。因而其作为一份面向有成熟判断力的中文读者的新视角趣味历史主题读物还是够格的。但书中的某些观点依旧无法上升到客观事实,仅仅可作为一种让读者认知到在同样的历史议题上日本人还有着像这样的不同解读的程度而已。
《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读后感(三):满清王朝的身份认同
讲谈社的每套书都有两本没有大陆译本,显然这本书就是本套两本之一。本书中作者并无必要地掺杂了一些对今日中国的观点,不论对错,但是对理解书中主题并无太大帮助,算是作者自己夹带私货了。作者的很多观点不同于我们传统接受的教育,很多地方我也不敢苟同,仅列示我对作者思路的理解。
作者认为华夷之辨是儒家思想的根源所在,而其基准不过是人是否能够实践按照特定礼仪活动而已。也因此,夷狄、少民乃至其他宗教教徒只要能够学习中华的“礼”,那么就可以参加科举进入“华”的行列。一直到明代达到鼎盛的朱子理学认为华夷大防,而清代皇帝最成功的一点就是融合了草原的汗和中原的皇帝,作为游牧地区和农耕地区的交界处,早期沈阳故宫的布局就同时融合了两种文化的特色。
随着格鲁派在高原崛起,影响力向四周扩散,尤其是青海和草原。青海的固始汗将自己的土地献给高僧,使得格鲁派一枝独秀。也吸引来草原地区和清朝的注意,他们都希望成为格鲁派的保护人,在康熙击败噶尔丹后,清朝将西藏纳入保护范围内,但受制于准噶尔的武力威胁,也不得不顺从蒙古、西藏人民对于高原权力继承的意见,承认著名的仓央嘉措为正统。清朝前期借助藏传佛教的力量维护草原和高原的稳定,对于西藏的两位高僧非常平等尊重,修建雍和宫,在承德修建外八庙,在北海白塔寺下释迦摩尼身侧塑藏传佛教高僧像,甚至朝鲜使者被强迫拜见高僧。驻藏大臣多由并不受重视的边缘官员担任,因此高僧仍有很大权力。但在乾隆时期,开始采用非常有创意的金瓶掣签仪式,这一制度也流传至今,确保了朝廷的管控能力。
《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读后感(四):世界史框架下对清代中国史的诠释
按:本文已发表于《澎湃新闻‧上海书评》,参见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08758
随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于2011年将世界史升级为一级学科,与历史学、中国史并列,世界史在今天中国大陆学界受到的重视与日俱增。近年来出版界关于世界史论著的出版与迻译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然而像中国史与世界史这样的学科分野并不代表两者实际上毫无关联。因此,如何在世界史的视野中来书写中国史,以及中国大陆一般大众读者需要什么样的世界史的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更值得我们深思。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学界与出版界的做法也许值得我们参考借镜。
《大清帝国与中华的混迷:现代东亚如何处理内亚帝国的遗产》(以下简称本书)收录于日本讲谈社为纪念创社一百周年所策划的“兴亡的世界史”书系当中。该书系自2006年起开始发行。而本书日文原版则作为该书系的第十七卷(中文版则为第十八卷),于2007年发行,并于2018年1月发行讲谈社学术文库本。讲谈社在日本出版界以发行符合大众品味与需求的作品著称,与带有菁英与知识分子色彩的岩波书店不同。因此,从这本书可管窥日本学界与出版界如何为一般日本读者提供一种将清代中国史放在世界史框架中的诠释。这套丛书于2017年起由台湾八旗文化出版社引进繁体中文版,而本书则于2018年10月发行,译者为林棋祯。
本书除了序章和结语以外,正文共分为七章。在序章中,从作者于2006年的农历春节期间在横滨中华街上所见的黄帝纪年为引子,开始讨论东亚各国普遍存在的多元纪年方式(如清朝的皇帝年号、北朝鲜的主体历或檀纪以及日本帝国的皇纪等等),这些纪年方式背后的正统思想,以及这种时间观念对历史观的影响。作者认为清末梁启超的《中国史叙论》中把日本的东洋史称为中国史的做法,是把清朝领地上的过往王朝历史纳入连贯的“中国史”史观的开始。在这种情况下,过去的“天下”变成了“世界”,而“中国”也从天下的中心变为世界的一部分。这也是近代中国诞生的标志。作者也认为,目前东亚中日韩三国由于仍残存对过去历史的认知问题,导致陷入了各国之间交流扩大、却反倒激化相互对立的状况;因此当吾人思考“东亚”的各种问题时,可以跳出自身对“东亚”的印象常识,也不必局限于“中国史”、“日本史”等国别史的框架,跳脱原有的束缚,以对等立场来讨论发生在东亚大地上的历史与问题,才可能避免过往的冲突与对立。
清朝作为中央欧亚帝国所仰赖的意识形态是藏传佛教。清朝皇帝作为藏传佛教的保护者体现在承德的热河行宫与外八庙的建设上,而乾隆皇帝与六世班禅在承德的会面更是盛事之一。然而对被迫向六世班禅朝拜的朝鲜使节朴趾源而言,这无疑是背离了尊华贱夷的道理。作者观察到清朝皇帝与士大夫对“中华”的定义,其实是不一样的。对皇帝而言,大清的全体版图就是“中国”、“中华”;而清朝治下的儒士与朝鲜来说,“中华”是以儒学与汉字文明等文化来定义的。但是后者被迫接受了前者对“中华”与“中国”的定义。而魏源的《圣武记》则将乾隆皇帝的武功与清朝的广大版图神圣化,中原与中央欧亚边疆同时被内化为中国的领域。而龚自珍的《西域置行省议》正是这种思想的反映。早先为了避免批评清廷而遭迫害,清代前期的士人转向儒家经典的考据学。但随着清帝国走向中衰,儒士试图提出一套新的理论来振衰起敝,经世儒学开始兴起。同一时期的日本学界与政界也流行经世致用之学,为之后的尊王攘夷与明治维新奠立了基础。
西力东渐为近代东亚史揭开了序幕,同时也伴随着传统“天下”体系的终结。而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之乱期间,则是清朝从中央欧亚帝国转变为中华帝国的重要时段。在这段期间内,儒学官僚们为了保卫儒家的理想不被太平天国破坏而奋战。作者认为中国真正进入近代的时间点在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因为首都北京在战争中遭受破坏,而且最终与他国缔结了对等外交关系。鸦片战争打破了长久以来中国的天朝心态与朝贡体系,过去的“朝贡国”与“化外之地”如今变成与清朝对等的主权国家。令清朝更难以接受的是,过去日本作为向清朝朝贡的“互市之国”以及朝鲜作为“藩属国”,如今也变成平等的主权国家。而东亚中日韩三国为了争取独立的生存空间,最终导致了彼此之间的冲突以及东亚秩序的重整。
根据日本东洋史家冈田英弘在《何为清朝》(《清朝とは何か》,藤原書店,2009年)一书中的概括,日本学界在研究清史的取向上存在着清代史与清朝史的分别。清代史指主要以汉语史料为基础,侧重社会经济史,强调明清连续性的研究取向,这些学者多自称为明清史研究者;而清朝史则指主要依靠满语史料,侧重清初特别是入关前政治史和制度史,强调满洲国家特性的研究取向,这些学者多数也自认是满洲史研究者。本书从地缘政治与外交的角度来解释清代中国历史的演变,旁及政教关系与思想文化,强调清朝的中央欧亚帝国特性,某种程度上可以归类于上述的清朝史范畴。不过可惜之处在于对经济与社会制度着墨甚少。即便如此,作者强调中央欧亚与藏传佛教对清朝的重要性,以及后来日韩作为清朝形塑己身认同的对照物等论点,仍旧使它在其他同类作品中占有一席之地。
简言之,本书展现了一位日本政治学者从地缘政治与外交视角来书写清朝从中央欧亚帝国转变为东亚帝国,最终成为近代中国的演变过程,并且强调了清朝利用藏传佛教作为统治意识形态的特点,提供了一种为一般大众从世界史视野书写清史与东亚史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