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知青终结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中国知青终结读后感1000字

2022-03-12 11:16: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知青终结读后感1000字

  《中国知青终结》是一本由邓贤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页数:3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知青终结》精选点评:

  ●一代人的青春与人生,最终换来了什么

  ●看完那个红色年代,看完哪个时代的前辈们的血泪之路,震撼内心的不只是书里的故事。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

  ●很热血,很理想主义

  ●因为父亲而读的书

  ●邓贤的书一向很好,但这本书不推荐读,或者说读完《流浪金三角》再看会更好。此书有两条线在云南的知青和金三角的知青,这两条线穿插着来,给人感觉很乱,两方面都没讲清楚。

  ●当年没有正式报导过的几起关于"知青"的群众事件(mass incidence)

  ●有些历史还是需要被记住的

  ●我在读潘鸣啸的《失落的一代》这本书的时候,看到他引用的材料中有邓贤的《中国知青终结》,这本调查报告是我在大学时代读的,是第一次给我一个触目惊心的感受,了解到关于知识青年这个群体那种残酷的青春和那个时代的残酷的命运,报告写得很精彩,是少有的一部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的报告文学。

  ●小人物,大历史。

  ●不敢相信...那时候的传奇...

  《中国知青终结》读后感(一):同龄人的骄傲

  这是我读的邓贤作家第四本小说,可以说一本比一本精彩,最早是中国知青梦,接着是流浪金三角,大国之魂,中国知青终结写的太惨烈了,悲壮,震憾,同龄人看后心里在流血,悲痛心情难抑,邓贤作家冒险进入金三角,采訪知青,精神可贵,佩服他,他是同龄人的骄傲,我是他的忠实读者,建议中国知青还是读读邓贤的书。

  《中国知青终结》读后感(二):一些事情,永远徘徊在主流之外的事情

  看了邓贤的书,书写得一般,但是故事比较罕见,吸引我读完。

  过了汲取知识的最好年纪,已经不能找回以前看书的感觉了。现在能勉强看完的书就是不错的书,若能来回看上两三遍就是极好的书了。

  将《中国知青终结》和另一本书《苦夏》放到一起读。发现了很多我们所不知的事情。艰苦的年代,又是热血沸腾的年代,同样也是疯狂的年代。

  我一直都感觉,我身边的人,包括我,比较惰性。对很多事情,虽然感觉反感,郁闷,却没那个心去改变,哪怕谴责也要顾左右,生怕招来不必的麻烦。

  金三角活跃的知青已经尘归尘土归土,不在活跃了。

  《中国知青终结》读后感(三):知青

  第一次看还是高考前,在成都一个周末,随便买了份商报翻翻,但却一下被吸引。蒙着高考这块大幕布的生活,似乎被突然的,生生的撕开一个口。看到了一个我从未接触过的世界。这样的一群同龄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别样人生,我深深被震撼。也悄悄怀疑,审视下,我之前的人生,奋斗的意义。

  当然邓的其他知青方面的书又借来看了两本。具体内容不记得了。留下上面两点。或者这就是所谓的,当内容遗忘后,留下的我看这本书的真正意义。

  gt; 删除

  《中国知青终结》读后感(四):戛然而止的心灵史、有所回避的古拉格

  这本书不是小说,也不是历史书,套用索尔仁尼琴的题目,文艺性调查初探,但又比古拉格群岛少了一份全面性和客观性。

  我自始至终没有读到缅gong在金三角贩毒的历史记录,也许另一本《流浪金三角》是专门谈毒品的吧,但我看了下那本书的简介和评论,似乎把毒品归在金三角的国军头上。也许是一种策略吧,但到底是什么支持缅共在金三角打了那么多年的游击,问这个就好像追问到底是什么支持着延安根据地的经济基础和南泥湾到底种了什么一样,也许都是禁区吧。

  按照小说的标准,这本书结构松散、零碎,每个人物塑造都没有完整的规划,或者说根本只是记录而不是塑造;

  而按照历史的标准,这本书过于感情化,虽然感情非常复杂。这位作者其实是想记录那一代境外知青的“心灵史”,可以参考张承志的那本书来看。

  对于信仰和理性关系的探讨,或者不应该使用理性,因为理性其实也意味着形而上学(参考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卢卡奇《理性的毁灭》、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不妨将理性置换为常识,但常识概念又不免和实用主义甚至功利主义联结起来,那么又或者置换为真实感受,可是真的判断和感受的主体性与个体性又让我们头疼,事实上,到底什么才是信仰的对立面,在丧失信仰之后我们还可以依从什么,才能批判性地活在当下,这个问题是所有哲学研究者和思想史研究者应当共同面对的。这个宏大的问题完全可以落在这本书所涉及、描绘的现象之上。但是谁也无法给出答案。

  作者之于切格瓦拉或毛主义的立场到底是怎样?说不清、道不明。一方面,他深深感动于信念的力量和信仰主义之下惊天动地的英雄悲剧,英雄主义是那一代人甚至包括我这一代人难以磨灭的情结;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信仰的可证伪性与不稳定性,一次艰苦的战役,一些知青退却了;林彪飞机失事,又一群知青脱离了;信仰自身的膨胀与内爆,也成为知青离心离德的推手,当信仰脱离理性的反思,旋即和争斗的人性结合,于是不断地爆发肃反、清洗,于是终于,知青终结了。对此,作者也很清楚。

  然而信仰终结之后,我们得到的是什么?更深的失落。老桂失落于资本主义文明的灯红酒绿,与初心大相径庭地当了一名驻外使节,最后草草辞职,退居赋闲;英雄卫生员经历了荣誉的顶点和遭质疑的苦闷低谷后回到中国当了一名小小兽医,两个祖国的新一代走进来,问可不可以做流产手术,当然是给人的。哑然失笑后,兽医和作者都好像笑不起来了。事实上,信仰失落之后,我们更加“平庸”,GDP飞涨之余是心灵史的一大片空白,甚至心灵是否值得被关注,心灵史是否有必要续写都成了问题。一些执着于心灵的知识分子竟愤而转向宗教譬如哲合忍耶的苦与执,是真的皈依?还是无奈地妥协?还是疲倦后的醉眼惺忪?张承志态度坚决,而本书作者在发现问题之后,仅止于点出,不解决、甚至不讨论。

  《中国知青终结》读后感(五):知青忆边疆少数民族抽大烟现象

  打小我们就知道这抽大烟不是好事,那林则徐禁烟的光辉事绩我们都记得。也认为这祸害中国人的大烟,早已被消灭了。

  待到边疆插队,却又见到了大烟,当地少数民族凡男性50岁以上者,绝大多数抽大烟,这种状况不免让我们大吃一惊。

  在边疆,大烟很容易从境外买到,我到境外看过种大烟和制作的情况,整个过程都很简单。当时还没有海洛因,加工后的大烟仅在周围地区销售,价钱也不贵,所以一般老百姓都买得起。

  种大烟看来跟栽花差不多,那罂粟花开起来很好看,山坡上大片罂粟花盛开之时,可以用美不胜收来形容。等到花开败之后,花蕾下结出一颗核桃大的果实来,这就是大烟果。我见那些种大烟的用一种况似西餐叉子的工具,在烟果上划出一条条直痕,那大烟果便分沁出白色乳汁来,凝聚在果实下部。待其干涸变为褐黄色后,摘下果实,再将那已凝为塑胶状的果汁剥下,便是生的大烟土。这个过程,是不是有点类似收橡胶?虽说是每颗果收不了多少生烟土,但聚少成多,种一亩地罂粟,也能收不少大烟土。

  这生烟土是不能入口的,要放在锅里用火熬过,便成了黑色的熟烟土,这就是成品了。抽大烟的人,买了烟土后,用手抠下黄豆大的一块来,放在一支毛线针般的细铁钎上,在烟灯上转动着烤,烤到滋滋冒油时便成为可以抽的烟泡了。一般的煤油灯或蜡烛不能当烟灯用,得用园形烟罩罩上,形成无烟的长长的火苗,这样烤出的烟泡没有异味。烟泡烤好后,放到烟枪口上,把铁钎抽掉,形成一个中间有一管道的枣状物。吸食者口含烟枪一端,将烟泡凑近火苗去烧,一口口的吸入那烟雾。抽一口,那烟泡便矮下一截。一个烟泡一般可吸三、四口,当然也有烟瘾大发时,一口就抽掉大半截的。那烟枪其实跟个旱烟袋差不多,只是头上没烟锅,直接开了个小园孔,不知道为何会被称作“枪”。

  刚下边疆时,当地政府也曾作了禁烟的努力,各个寨子都开办了戒烟学习班。以我所在寨子为例,在距寨子相对远的地里搭建个大棚,把所有抽大烟的人“请”到里面住着,派我们这批知青荷枪实弹地守着,每天发一种药给这些烟鬼吃,饭则由家人送来。

  直到此时,我们才见识了什么叫毒瘾。那些被关着的烟鬼,都是傣族中、老年男子,平时性情极为温和,待烟瘾发作之时,先是作苦苦哀求状,要我们放他们回家抽烟,见我们听不懂,他们连比带划,泪流满面,那意思是要是不放他回家,他就没命了。见知青们不通融,他们又集体凑了一大笔钱,想买通回家之路,又被拒绝。随后几天,什么事都发生过,有满地打滚、鼻涕口涎满脸不想活的;有想以暴力冲关的;有让家人在送来的饭菜中藏烟土的。到了后来,我们发现他们家里送来的毛烟是喷洒过鸦片水的,他们抽了毛烟后便安静了,知青看守们便睁只眼闭只眼的不再管,只图落个清静。

  本来这学习班应当办到烟鬼们断了烟瘾后才结束,可能是迫于民族首领们的压力吧,没多久就停办了。那些傣族老乡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点上烟灯过瘾,经此一难后,瘾头更大了。

  看到如此普遍地吸食鸦片现象却无人过问,知青们也就渐渐地习以为常了。听说服熟大烟对头疼脑热、肚子疼有绝好的疗效,知青当中也有人试过,还真的有用。我下乡后一直没病没灾,也就没试过吞熟烟土治病。

  有一天晚上,我们几个男生在一个毕少家喝茶、聊天,她家喔(父亲)靠在火塘边抽大烟。我们平时都见惯了,也闻惯了大烟那股特殊的香味。并没在意,仍然聊我们的。那老头过足了瘾后,突然做势要把烟枪递给我们,让我们来一口,这下子众知青都楞住了。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没一个敢接招的。那毕少见我们窘态,卟哧一声笑了,跟她咩(母亲)一起责怪老头,“人家知青没禁你的烟就是宽待你了,你拉人家下水呀?”那老头嘿嘿地笑着,挺憨厚的样子,慢条斯里的冲他闰女说了句:“你不是怕他们呆不长吗?”那毕少脸腾地红到了脖根,大叫一声就跑到里屋去了,她叫的那句按现在的话便是“死老爸!”

  我们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只当是老头拿我们开闰女的玩笑。没想到那咪巴(老大妈)更开放,把烟枪接过来,朝我们直比划,“你们谁抽大烟,我就把闰女给谁。”挺认真的样子。

  这下子知青们更是面面相觑,随后便一阵爆笑,互相推荐让贤。闹上一阵子后,有人提议:咱们每人来一口试试,不会上瘾吧,这样就表示咱们都在追这毕少,把球踢给她,让她从一群烟鬼中来选吧。众人都认为这主意不错,既可抽上一口鸦片满足一下好奇心,又能摆脱被人将军的窘况,行、就这么办,冒它一险。

  当时的情况是我们已经学会了大多数傣语,但我们说昆明话傣族却只能听懂几句简单的日常句子。我们商量如此复杂的事儿,他们肯定听不懂。

  商定之后,由我第一个打头阵,向咪巴讨要烟枪。我觉着她递给我的时候有点儿不太情愿,看来我并非她心目中的最佳人选。我接过烟枪后,屋里静了下来,大伙都等着看我走向犯罪道路。在老头为我烤烟泡之时,那毕少悄悄地溜了出来,躲在她妈身后,偷看第一个为她献出……献什么?还真不清楚……

  抽进平生第一口大烟(或者说毒品)其实一点感觉也没有,反不如在旁边闻着香。我匆匆抽了一口后,按预定计划其他人又接过了烟枪,说是要与老地公平竞争。烧了两个烟泡,每个知青都抽了一口大烟。

  这回轮到我们来开玩笑了,非要那咪巴和那毕少表态,选谁做上门女婿。一阵阵轰轰的笑闹声把邻居都引了来看热闹,直闹到夜深才罢休。

  第二天上工时,全寨子的人都在讨论选女婿的事儿,知青抽大烟反而没人当回事了。

  工休时,我懒洋洋地躺在草堆上,隐隐地忽然有想抽口大烟的欲望,问其他人,都说有这感觉。这下大伙警惕起来了,纷纷议论,都认定这大烟肯定不能再沾了,否则定会上瘾的。有故做聪明者作出结论:传说中少数民族的迷魂药看来就是这大烟,这就是让上门女婿非得回来的最好手段。

  后来我们自然是再也不敢抽大烟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