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下卷)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下卷)的读后感大全

2022-05-19 02:06: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下卷)的读后感大全

  《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下卷)》是一本由[法] 费尔南·布罗代尔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48.90元,页数:962;10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下卷)》精选点评:

  ●还是读德语版……

  ●美妙到难以想象,350字诉不尽浩瀚大海,光是布罗代尔本人对“历史”的态度就让我倾心不已。那种庞杂资料间的乐趣,那种纷繁的名词间头晕目眩的联系。现在的自己实在太浅,怎么对的起你,等我成长为可以为你的表述激动非凡的人再来相聚吧。文艺复兴是个真正奇妙的时代。

  ●对玩《大航海时代》非常有帮助,《大航海时代》玩得好对读此书也很有帮助,包括《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三卷本

  ●很长,事无巨细统统写出来。假如不是学历史的,我才不会看。

  ●年鉴学派经典 看得不是很懂呃……

  ●再读一遍还是无法忍受如此琐碎的专著,我越来越崇拜当年张口布罗代尔闭口年鉴学派的大师兄们了。

  ●有魄力,虎头蛇尾,深度跟大师的声誉不配,应该是功夫没有花够。

  ●重要的是一种历史观

  ●布罗代尔的博士论文,可以看到长时段理论是如何运用于其间(社会时间的“多元性”)。第一部分“是人类与其环境的关系的历史”(政治),第二部分关注的是经济,“这种历史的时间虽然短暂却能感觉到它的节奏。第三部分着眼于“传统的历史”即“历史的事件”,只有通过长时段的观察才可察觉。当然咯,想起安德森对该书的评价:“对布罗代尔而言,真正的死亡是是那些可以被聚集和换算成平均死亡率,让他把数以百万计的无名的他一点都不关心的他们国籍的人的缓慢变化的生活状况画成图表的、无数的没有名的事件...然而,无视当前死亡率,民族传记从布罗代尔冷的酷持续积累的墓园中汲取了堪为典范的自杀,令人悲痛的殉难、暗杀、处决及大屠杀。只是为了要配合叙述的目的,这些激烈的死亡(指对圣巴托罗缪惨案闭口不谈)都必须被记忆遗忘成“我们自己的”。

  ●我无限佩服这个人(不是菲利普二世这个空心大罗卜,是布罗代尔这个牛人)。

  《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下卷)》读后感(一):再版啦~~

  商务的汉译名著珍藏本再版了,210元,估计淘宝上有吧~我刚在实体店买的,书店摆了一套这个,显得店里多有人文气息,我就买下来了,书店的老板很惊诧,哈哈~~~~但是不知道是不是修订的,里面竟然把神圣罗马帝国翻译成“候雷  若曼恩  派尔”。。。

  《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下卷)》读后感(二):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这可真是一部煌煌巨著,长达近二千页的史学著作,但却是我非常喜欢的书籍。而且喜爱它的理由不是历史本身,而是写的非常精彩,文笔出色,确实是脍炙人口,这点与《昆虫记》有异曲同工之感。

  作品是年鉴派的名作,它的表现方法以及治史方法倒是点明了我。历史应该不是仅仅是人物事件的罗列。任何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周围事物相联系。人也是如此,人的性格和行为习惯也是受到周围环境事件和他人的影响。而研究历史如果把事件和人物割裂开来那恐怕就只能是管中窥豹了。这也就是历史初入门者容易犯的错误。事实上我认为,研究历史(不管是爱好还是专业)知识的广博是不可或缺的。不仅仅需要历史材料的收集和分析,还应该掌握人类的各种知识,地理、气候、心理等等。也许哪里的一只蝴蝶的振动便会引起一个帝国的兴亡。总之知识越丰富,视角越开阔,思考越深入才越容易尽可能揭示历史的真实。

  作者以地中海(不仅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吊诡的是它也是伊斯兰文明摇篮)为核心,以地理、时间为纵横轴,阐述了一个时代的历史。作品上篇叙述地理、人物行为、经济等,下篇则讲述菲利普二世时的西班牙,法国,土耳其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斗争。作者知识广阔,视野宽广,全方位综合阐述以菲利普二世之死为止的前两个世纪以及从北欧到波斯到北非(略包括美洲的开发)的时代变迁。非常出色的史学巨著。

  《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下卷)》读后感(三):面向大海的勇气

  疾驰的草原一路向东奔走,海岸线就在此等候。在阅读到明清章节时,贸易和白银成为作者入手的思考。而作为贸易的首选,交通是至关重要的,海洋的力量凸显出来。

  在阅读布罗代尔的《菲利普二世时期的地中海和地中海地区》,其中所关注的重点就在于贸易。对于初初阅读这本书时提到针对骆驼和航海的记录颇为不解,现在终于有点眉目了。

  对于骆驼而言,是从陆路穿越欧亚大陆的交通工具,而其中单峰骆驼和双峰骆驼决定了贸易活动的距离。因为这个骆驼的体能和长途跋涉是有关系的。而航海时代的起初,是沿着大陆边缘---也就是所谓的近海海域来开展的。

  在开始明清之旅的开始,首选要学习的如何认识近海和季风,在讲谈社的这一册中,作者不厌其烦的开始从黄海 渤海 东海和南海一路的说下去,从海水的颜色到水底的简介,已经季风的来去,更有甚者要注明浪高超过四米之后会面临怎样的危险。

  如果从我个人实地的旅行经验来看, 中国大陆架的至北---大连曾是我探访的城市,而那里大海的颜色呈现出黄蓝结合的颜色,而在舟山群岛,我所见到的是浑浊的黄色海水,从厦门开始到三亚则是有点太平洋的蓝色了。在舟山群岛时曾目睹东海舰队的战舰,而就依照在香港见到美国“小鹰”航母之后,才恍然知道偌大的海洋中,巨舰和舢板的不同。

  中国的海洋---近海从北至南,因两条陆地水系的作用,水质颜色也不同。我更愿意喜欢湛蓝的大海。从我有限的出海经历上说,海洋的危险远远大于我们所想象的美好。在大洋之上,有着孤绝的孤独。在《肖申克的救赎》中为什么会选择太平洋呢?只有深入海洋,才能明白在那里真的没有记忆。

  也是从明清这一章节中,我第一次看到中国船舶的分类----这里所指是史书的记载,因为不用的海洋,而是用不同类型的船只,对于黄海而言,多用沙船,东海中多用福船,而南海中多用广船。沙船稳健适合浅水,而广船适合劈浪优于远航。而在马克波罗的《东方见闻录》中记载的分水舱或密封舱的结构说明,对于西方而言,大大提升了飞剪船的制造工艺。

  面对海洋,中国大陆曾有的雄心和视野,在一把火中消失殆尽。或许中国近现代史的危机,就是从焚烧了三宝的航海记录开始的。

  而在阅读一些西方的航海历史时,他们的初衷是:在大洋的那边会有什么?在驶向无垠的海洋时,对未知的勇气要大于对未知的恐惧才能劈水斩浪。

  《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下卷)》读后感(四):布罗代尔史学思想新论

  作者:井建斌 来源:殷都学刊

  【内容提要】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介绍和研究法国年鉴学派的理论与方法的大量论著,均涉及到了年鉴学派第二代宗师布罗代尔的治史理论与方法。其中一些论著的评介,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进入90年代以来,布罗代尔的著作已渐次译成中文出版。在研读其主要著作并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对总体史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是布罗代尔史学思想的精髓。

  近20年来,随着中外尤其是中法学者互访和学术交流活动的日益密切,随着当代中国史学研究现代化转型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对于法国年鉴学派理论与方法的介绍和研究成了中国史学界西方史学流派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热点。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这位饮誉国际史坛的年鉴学派第二代宗师的史学思想,也经由这些评介年鉴学派的理论与方法的论著的涉及(注1),从而走进了中国史学界。总体史、问题史学、比较史学、长时段、跨学科研究、计量分析等这些揭示布罗代尔史学思想特质的话语,已为史学界同仁所熟知。近年来,布罗代尔的主要著作的中译本已陆续出齐(注2),这就为进一步研究布罗代尔的史学思想提供了可能,本文即是在这方面努力的一种尝试。

  最能体现布罗代尔的史学思想的著作主要有三部(注3),它们分别是:《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以及作为多卷本《法国史》遗稿中的《法兰西的特性(空间和历史)》、《法兰西的特性(人与物)》(注4)。此外,布罗代尔于1958年撰写的富有论战性质的论文《历史和社会科学:长时段》(注5),则对他的史学思想做了专门的理论阐释。

  年鉴学派的世界影响主要是在布罗代尔时代产生的。国际上关于年鉴学派的评论也主要是针对着布罗代尔的历史理论和著作。作为在法国和国际史坛享有盛名的史学宗师,布罗代尔除荣任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外,还受任10多个国家科学院的通讯院士,并且先后获得了20多所外国大学颁发的“荣誉博士”称号。他的著作,特别是《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和《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并被译成了英、德、俄、日、西、葡、意、阿拉伯、土耳其、瑞典以及中文等10多种文字。1977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还成立了一个研究经济、历史体系与文明的“费尔南·布罗代尔中心”。该中心以《评论》杂志为阵地,确定了从研究经济入手,据以开展广泛的文明史研究的宗旨。其中,该中心主持人沃勒斯坦所提出并以此扬名的“现代世界体系”理论,基本上是建立在布罗代尔的研究成果之上的。

  法国国立图书馆馆长埃马努厄尔·勒鲁瓦——拉杜里这样评论到:“总有一天,当我们的同胞在总结20世纪的知识、科学和技术时,他们会发现自己在军事技术、尖端工业或原子物理等领域内,并不能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这些浅薄的法国人或许能聊以自慰的是,他们毕竟在1930年至1965年间,全靠‘年鉴派’的努力,产生了世界上最好的历史学家。”而他这里所说的“最好的历史学家”,指的就是吕西安·费弗尔、马克·布洛赫和费尔南·布罗代尔这三位史学家。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教授萨姆·金瑟更是认为:“如果授予历史学家诺贝尔奖的话,那么获奖者一定是布罗代尔。”此外,法国经济学家雅克·阿塔利、英国史学家基斯·托马斯都曾提议,授予布罗代尔诺贝尔经济学奖。布罗代尔的学术声望与影响,由此可窥豹一斑。

  注1:在此方面,当首推张芝联。他于1978年撰写的《法国年鉴学派简介》一文,成为新时期中国介绍法国年鉴学派的开山之作;布罗代尔谢世后即行撰写的《费尔南·布罗代尔的史学方法》一文堪称抗鼎之作。这两篇文章均收录在他的《从高卢到戴高乐》一书,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其次是姚蒙。他于1986年便在《世界历史》发表了《法国当代史学主流及其演进》一文,并进而撰成《法国当代史学:从年鉴派到新史学》一书(香港三联书店1988年版);同时还编译了(法)J.勒高夫等主编的《新史学》一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另外还有刘昶和杨豫。前者于1986年撰成《人心中的历史》一书(四川人民出版社作为“走向未来丛书”之一,于1987年出版),后者于1986年译出(英)杰弗里·巴拉克拉夫所著的《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一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此外,1996年出版的四部评介西方史学理论的著作,对年鉴学派的评介也很有见解。它们分别是:何兆武、陈启能主编的《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姚蒙参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罗凤礼主编的《现代西方史学思潮评析》(杨豫参编,中央编译出版社版),徐浩、侯建新著的《当代西方史学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张广智、张广勇著《现代西方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版)。)

  注2:《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共三卷,北京三联书店1993年版;《法兰西特性(空间和历史)》、《法兰西特性(人与物)》(分上下),共三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共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此外,收录了一些重要论文如《历史和社会科学;长时段》等的布罗代尔个人论文集《资本主义论丛》,也由中央编译出版社作为“新世纪学术译丛”之一,于1997年出版。

  注3:其它著作还有:布罗代尔与厄内斯特·拉布鲁斯共同主编的《法国经济与社会史》(四卷本);布罗代尔专门为中学毕业班编写的教材《文明史纲》(第一册);布罗代尔的《史学文集》(共两部)。

  注4:《法国史》原计划分《法兰西的特性》、《法兰西的诞生》和《法兰西的命运》三大部分来写作。其中,《法兰西的特性》包含了三个篇章:空间和历史;人与物;国家、文化、社会。现已出版的是《法兰西的特性》的前两个篇章。《法国史》其它部分的手稿根据作者的遗愿,将不再公开发表。

  注5:该论文首先发表于《经济、社会、文明年鉴》,1958年10月-12月号;《史学理论》1987年第3期载有中文译文。

  《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下卷)》读后感(五):地中海的潜流与浪花

  《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是布罗代尔的成名作,亦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该书旁征博引,全书长达1000多页,精辟地论述了一个地区(地中海)、一个时代(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历史,尤为重要的是,它本身就代表了一个时代(当代)的历史。在此书中,作者从总体历史的思想出发,努力把16世纪后半期即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在位时期的地中海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在作者笔下,地中海不再是一个毫无生机的海洋,而是一个充满激情和生命力的历史人物。 在这部著作中,布罗代尔按照地理环境、经济与商业活动、政治与军事活动,把时间划分为长、中、短三种时段。他认为在长时段中有一些现象诸如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社会组织、文化思想传统等都是长期起作用的,他把这些变化最慢的现象称之为“结构”;把在中时段中的人口变动、长期的物价演变、生产和利息等方面的变化较慢的现象称为“局势”;把在短时段中起作用的战争、革命等变化最快的现象称之为“事件”。三者相互交错,构成布罗代尔的“总体史”的研究对象。历史被布罗代尔划分为“几乎不动的历史”(人类处于他们与环境的关系中的历史)、“缓慢而有节奏的历史”(群体和集体的历史),以及“事件的历史”(不属于全人类范畴而属于个人的历史)三个部分,这三部分同时存在,就像潮汐运动之上的波浪。 作为一个接受传统史学训练的研究者,为何布罗代尔会将视角转向地中海?这可以从他撰写本书的心路历程当中感知一二。在本书的序言中,布罗代尔提到,当他1923年着手撰写时,这是一部探讨菲利普二世地中海政策的论著,是传统的政治史、外交史。但是,当时的外交史对地理学的成就相当冷漠,对经济和社会问题很少关心,往往忽略文明、宗教、以及文学艺术这些领域的史料。他认为想要阐明菲利普二世的政策,首先需要认准这位君主和他的谋士在根据变化不定的形势制定这项政策时所负的责任,接着确定谁起主要作用,谁起次要作用,最后再现西班牙的世界政策的总图,而地中海只不过是这幅总图的一个局部,而且这不是始终占有特殊地位的局部。随着研究的深入,布罗代尔认为,到了16世纪80年代,西班牙的势力事实上一下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猛烈的钟摆运动把这个帝国推向与海洋相联系的命运,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运动轨迹?此时,仅仅是研究菲利普二世或奥地利的胡安的个人成就已然不能说明问题,而需要去研究西班牙政策的实质,如此便开始脱离了外交史的传统框架。最后,布罗代尔透过西班牙时断时续的远征活动,开始思考地中海本身的历史和命运,如此一来,书的焦点不再是不是君主在一个朝代、一个特定地理范围内的外交政策,而是这个地理区域本身。地中海——这片海域和环绕它的陆地——成了他要叙述的“传主”。因此,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本倒过来写的历史书,首先潜入到最宏阔最深沉的海底去,最后浮到海面观察最表面的波浪。 地中海作为一个单位,有具有创造力的空间,有惊人的经由海路的来往自由,十五世纪以来又有欧洲人开辟的通往印度和美洲的新航路,由此而产生的物质、文化的交流,有各个彼此既不同又相似的地区,有产生于社会的发展演变运动的城市,有互相取长补短的各种居民,有与生俱来的敌意,它是一个被人不断修改的,但也是根据一项必须遵行的计划进行修改的作品。一切文明都意味着建设、困难和斗争。地中海的各种文明同成千上万个经常看得见的障碍进行过斗争。这些文明不断盲目地同紧紧夹住在这个内海的几个大陆的巨大地块进行斗争,甚至还必须同浩瀚无边的印度洋和大西洋进行斗争。通过所有的历史变迁和现代经济的变革,这些文明之间几乎存在着必然的根本冲突,并随时准备重新出现并以暴力形式表现出来,而这种最表面的冲突便是最传统的事件史的研究。 布罗代尔认为,要搞清楚这些最表层的事件和冲突,必须将时间跨度无限拉大,去寻找了地中海历史上的局部的、持久的、不变的、重复的事物,即“具有规律性的事物”。这也是布罗代尔写作第一部分“环境的作用”的用意。这一部分将地中海沿岸所有的地形、地貌、季节性的人类活动、海洋、海域、气候、交通、聚落乃至与域外的大西洋的关系进行了一一阐述,分别叙述了他们的特征、发展、关系等内容,力图说明地理与历史、空间与时间的辩证关系。在作者看来,这是一种缓慢流逝、缓慢演变、经常出现反复和不断重新开始的周期性历史,即“长时段”。为了阐明地中海1550年到1600年这短短一瞬间的生活,不能不涉及到前后其他时代甚至现代的形象。描写地理环境所代表的硬性边界,这不是在倡导地理决定论,而是以变化缓慢的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时间单位,去理解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如何在这些限度之内,去组织他们的日常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例如选择的农牧模式、耕种的谷物种类。地理不是目的本身,而是一种手段。布罗代尔先向我们勾勒出地中海及其周边的地图:地中海北方的国家——西欧与东欧如何被高山所阻隔,山如何变成交通的阻碍,如何成为文明不能达到的蛮荒、愚昧之地;平原上如何遍布丘陵、沼泽,居民长期与不利的环境做斗争,收效甚微,威尼斯附近的平原上的水利工程历经几百年方告成功,而这工程能成事依赖于那些从事对外贸易的大资本家的支持;地中海的南部及东部除少数河谷、绿洲外,是世界最大的沙漠,一直连至中亚;而地中海更是莫测的危险,吞噬无数船只、财宝、人;至于气候,地中海的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冬季的地中海,变成所有通行者的地狱。总之,15、16世纪的地中海,匮乏、贫困、道路破损、交通极其不便。当人们指责菲利普二世埋首文牍、办事低效时,上述现状正是布罗代尔为他辩护的理由,说明菲利普二世如此是受环境所限,他的一封信可能在经半年才能达到行动者手中,而情势随时在别却不能为他所知,因此菲利普二世不能不预先做好各种预测。布罗代尔特地统计过当时的战争主要发生地夏季,外交谈判及重要协议多数于无法行动的冬季签署。这是最好的人类行动受环境限制的证明。 第二部分集体命运和总的趋势,这一部分在于叙述集团的历史,集体的命运和总的趋势。这是一部社会史,即人类在物的基础上建造的东西。对应的是人口、经济波动的周期,是战争/和平交替的周期,它以三五十年、一个世纪为单位,它深刻地影响着作为集体的人的生活,但身在其中的人往往直到一个周期结束才能察觉这种波动。具体来看,就是首先依次对经济、国际、社会、文明等进行研究,最后试图显示所有这些根深蒂固的力量在战争这个复杂的范畴内起怎样的作用。布罗代尔提供了大量有关当时的交通、主要国家的起源、特点、地中海及远东交易、人口、工业发展、商业资本的发展、货币经济、贵金属、经济周期等状况的描述,大量引用原始档案及数据,读者稍不留心,即陷入原始资料的泥沼而迷失他的主题,而布罗代尔正欲通过这真实的记录来反映过去的世界的无序、杂乱无章、各国各行业的不平衡发展、经济周期对各国的冲击,这才是当时总体的趋势。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活动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颇有共通之处。为何布罗代尔为有这样的认知,是否有必然的时代背景?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多斯分析:年鉴学派兴起的背景是法国社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有了明显改变,经济开始成为权力机器的主要部件。在19、20世纪,一向重要的经济因素成为了主导性制约条件,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并支撑着整个社会。为适应这种演变,史学论说也要与时俱进,这就是20世纪30年代的年鉴学派革命,也是认识论方面名副其实的断裂。在这场革命中,历史学家把目光从政治转向了经济。有史学家指责布罗代尔在这一章对集体心态、价值观的作用着墨太少,但这或许是布罗代尔分析历史更为实用主义,比如他强调威尼斯在与土耳其交易时、在与各国外交结盟时、对于宗教信仰的差异并不在意,而以是否有利于自身的利益为首要考虑因素。 第三部分是事件、政治和人,这个部分描述了菲利普时代50年间地中海发生的事。在这个部分,作者大量描写战争的细节、各国之间的外交冲突与谈判,但在布罗代尔看来,这是传统历史部分,即个人规模的历史,是表面的骚动,是一种短促而动荡的历史,对历史大势影响不大。最初布罗代尔所关注的菲利普二世的政治军事政策是在这个时间层面才得以展开,而这个时间维度在布罗代尔看来是瞬息万变的,是身在历史中的人最直观感受到的时间。然而,尽管历史事件是瞬间即散的尘埃,但不论其多么短暂,都带来证据,甚至能照亮历史的某个广阔深景。菲利普二世(1556-1598)是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国王,葡萄牙国王,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国王,尼德兰领主,米兰公爵。其在位期间哈布斯堡西班牙的国力臻于极盛,西班牙成为天主教世界的领袖和霸主。在他的领导下,天主教“神圣同盟”经过勒班陀战役,遏止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地中海西部的扩张,并且成功击败法国,并借胡格诺战争之机进军巴黎。对于勒班陀战役这一地中海地区16世纪最为轰动的军事事件,布罗代尔描述了勒班陀战役时唐•胡安个人的英雄形象,威尼斯、罗马教廷、西班牙的外交拉锯,法国人的憎恶和仇视,教皇热切的愿望与唐•胡安的冲天干劲的决定作用,基督教203对阵土耳其230艘配备有大炮的威尼斯战舰等等具体而微的细节,生动展现了勒班陀战役的全过程。对于其他史学家对唐胡安行动缓慢的指责,布罗代尔又回到了环境这一因素进行回应。布罗代尔认为海战的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长时段上的地理因素。当时的战舰其动力靠人力划桨,都是150-200人的大船,而地中海的水深是随着季节而变化的,每年只有六个月可以打仗,而决定一场战役结果的就是,你是否能在这六个月内打败对方。 总的来说,本书是布罗代尔一次编写总体历史的尝试。在布罗代尔看来,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但是它的各个声部常常互相遮掩覆盖。那么,怎样才能在同一个时间内像通过一个透明层那样,看见被现实重叠起来的各种不同的历史呢?于是把历史事实按照三种具有连续性的记载来写,或者称之为三种时间的计量,以提出它们的共存、互扰、矛盾以及多种深广丰富的内容。然而在作者看来,困难在于不只有三种计量,而有几十种计量,它们每一种又相互牵连、包含某种特殊的历史。只有被人类的科学汇集在一起的这些对时间的计量的总和,才能构成人们很难恢复其整个纷繁的图像的总体历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