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刑警之子》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刑警之子》读后感精选

2021-01-23 01:37: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刑警之子》读后感精选

  《刑警之子》是一本由[日] 宫部美雪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刑警之子》读后感(一):大咖也有KPI压力吗?

  宫部美雪,也是大咖了,但这一本,我自己是觉得不算好,挺一般的。通常来说,好多犯罪行为,你看完新闻或者小说或者电影之后,你知道他有时候是一念之差,你也可以理解这个一念之差,说他是鬼使神差也罢,或者说一瞬间,人就丧失了理智也罢,就虽然不赞同,但都可以理解。 然后这本书呢,里面不存在一念之差这回事,我看完也没太懂作者的脑回路。感受就是为什么要把一个很简单的事情要搞得很复杂?我可以接受犯罪小说里正常的那部分人有简单的冲动或者幼稚的误判来导致一本小说故事线的推开,但我不能懂作者通过丰富和复杂化一个奇怪的脑回路,最后来形成一本书。这年头,感觉很多胡说八道的自圆其说都改了个名,叫逻辑自洽。

  《刑警之子》读后感(二):短评写不开,求别看

  

虽然评分不高,但我甚至有打5星的冲动

作为推理很有新意:杀人者和善后者不是一拨人,善后者还想要杀人,我觉得这个善后者是个挺有魅力的硬汉形象,虽然他惯儿子非常不好,最初就该干涉儿子和傻丫头的交往,儿子既然头脑不错(但只是学习不错,精神上面完全空白),难道就找不到漂亮且稳重的姑娘。

同时作为推理bug也挺明显的:不就是块手表吗,说弄丢了不就行了,年轻人滥交,有人看到之前在交往又能说明什么呀

傻丫头挺可怜的,日本运动员有机会上大学,但演员反而没有,压得演艺界起点低龄化,19岁居然已经是大婶,对于眼界小的人而言很可能长到19岁才能初步明确自己想要什么呀,最过分的是演艺界为了“让比赛显得热闹”可以掩盖真正的年龄要求,浪费了大批美女资源,要知道东亚的美女标准受西方影响很大,所以美女偏少,是不可以这么消耗的。

少年犯方面,我还真同意这大叔的看法,既然有个美女且文艺的姐姐,设法找个好姐夫然后下半辈子靠姐夫混吃混喝才是最省事的办法,这些少年用西方心理学的说法就是完全没有延迟享受的能力,不过如作者指出的那样,他们连杀人的后果都想象不到,精打细算、延迟享受的能力就更别提了。宫部美雪对不良少年少女的态度是比较严厉的,对所罗门伪证里面那个被冤枉的坏小子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好词,《乐园》里让妹妹说她不良姐姐是个坏种死了活该,我倾向认为作者在这类作品中最后提一句不良是社会的结果只是照顾大众观念——所罗门伪证里面的坏小子始终有钱人性,不像别的不良结局悲惨,她就没写“光明”的尾巴。那些制造“读书无用论”好骗底层孩子不学习、让公立学校不好好教学整天办社团学习只能花钱上课外辅导班的精英阶层对不良少年少女必须负责任,但这里面的大叔并非这种类型。

日本通俗小说一般会把爱读书但成绩不是特别好的中小学生塑造成内向甚至有些懦弱的形象,这次这个写匿名信的混小子却是例外,说明读书的人只是有淡泊的可能性,但并不能绝对保证人品(但我还是不明白忙着读书的人怎么有闲心制造传播谣言)。就不能告诉班主任好让他在班级里受到白眼吗?虽然他的人际关系主要在课外辅导班里,但即使是自己不在意的公立班级,老死不相往来和被蔑视感觉也不一样吧?日本公立学校未免太弱了,停滞30年,感觉这也是个原因

  《刑警之子》读后感(三):作者是个精日,翻译夹杂私货

  

雪·法妮奥的广播

雪·法妮奥 说:2020-11-12 17:54:08

2016年,吉田修一老师来上海书展,有个老愤青提问:“你看中国读者对你这么好,你怎么看当年日军侵华?!”吉田老师很有风度地说:“今天不谈我的书以外的事。”

奇葩观众提问大赏

近年来,个别青年学生散布日本人优越论,以极端言语侮辱咒骂自己的同胞,在网络上激起了不小的舆情风波,暴露出“精日”现象的问题。今年两会期间,国务委员、外交部部长王毅曾怒斥“精日”分子是中国人的败类。“精日”分子迷恋日本流行文化,盲目崇拜日本,贬低中华民族,更有甚者明目张胆地颠倒黑白,美化日本侵华战争。这些都给青少年成长,特别是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带来极大危害,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和警惕。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个别青年人对日本产生盲目崇拜心理,切割疏远自己的历史传统,将“日本精神”作为基本价值选择和崇高精神信仰,他们明明拥有中国国籍,却称中国为“贵国”“你国”。为了成为日本的“精神公民”,为了给自己塑造某种虚假的“真实”,他们不惜通过对自己祖国的不断贬损与丑化,来凸显对日本的“热爱”与“向往”,形成虽拥有中国国籍但在精神上向日本靠拢的“精日”分子。

  “精日”分子处处表现出毫无顾忌的“爱日本”与“日本主义”趋向,似乎中国是“不慎投胎来到的地方”,而日本才是其“精神母国”,一切都是日本的好,“日本样样都好,中国样样都不如人”。可以说,强烈的“日本优越感”,让“精日”分子视日本为“人间天堂”。总之,日本可以满足所有在中国无法得到的精神需求与物质享乐,一切都是日本的好,日本于他们而言简直是“自带圣光”。在日常生活中,“精日”分子往往会通过仿照日式建筑布置房屋格局,购买日本流行服饰和生活用品,讲日本流行俚语。为了让自己的言谈举止、生活习惯更像日本人,他们学日语、穿和服、吃日料、宿榻榻米,为自己在中国搭建了一个“扶桑异乡”。在各大贴吧、论坛、QQ聊天室以及微博、微信等公共网络平台,“精日”分子还会为自己起各种各样的日本名字,如“唐泽贵洋”“安堂夏美”,甚至还有人以日本甲级战犯作为自己的网络昵称。

“精日”分子们为自己虚构了一个完美的日本,而他们则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理想国而战的“勇敢战士”。作为日本的“精神公民”,“精日”分子总是设身处地以日本人的心态和思维来看待问题,维护日本和与日本有关的一切,突出表现在日本侵华战争问题上,他们旗帜鲜明地站在日本一边。为了守护心目中理想国度的完美形象,下意识地对日本的一切负面现象进行人为美化,侵略战争这段日本历史上最大的“污点”自然是“精日”分子极力辩驳的对象。为了捍卫他们心中的“理想国”,“精日”分子不惜为日本侵略战争“强行洗地”,不仅宣扬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正义之战,是合法之战,而且宣称日本对中国进行的殖民统治是有功的,甚至把日本伪装成受害者的形象来掩盖其“刽子手”的身份。

  “精日”分子为抬高其“精神母国”,“逢中必反,逢日必捧”,不惜以污言秽语咒骂自己的民族同胞。为了成为日本的“精神公民”,他们主动放弃了自我的民族身份和国家身份,为了能够给自己塑造某种虚假的“真实”,“精日”分子通过对自我民族身份的不断贬损与丑化来凸显自己对日本的“热爱”与“向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族身份的文化标识。对于华夏子孙而言,只有认同自己的文化,才能在多元杂陈的世界文化中找到自己的文化根基,产生归属感。“精日”分子的混合文化身份和民族扭曲心理,其实质不过是想在精神的废墟中实现他们的媚日情结。他们在日本文化身份与中国文化身份之间徘徊、迷茫,逐步偏离民族主义的规约,使文化身份与民族认同陷入混乱的状态,最终陷入民族虚无主义泥淖。

  《刑警之子》读后感(四):【2020/12/06】『90年代作家笔下的少年犯罪』

  

【2020/12/06】

#做手不离卷的阅读者#

[日]宫部美雪 刑警之子

『90年代作家笔下的少年犯罪』

2020年阅读之390

虽然字数有十五万字,但是一想到阿姑其他几本大部头,这一本《刑警之子》算是短小精悍了。

看这本书之前满脑子都是佐藤健和渡部笃郎的《父子刑警》。所以想象着就是父子联手破案的故事。最后实际倒是略有出入,父子的确一起参与了案件,只不过这一次的刑警之子还未成年。

阿姑90年代的作品,但是已经把视角投射到了少年犯罪这样近几年特别热点的话题上来,在我看来已经是很牛逼的事情。被分尸的女性被害者,寄到警察局和刑警之子家中的信,明显是一样的字体,却又有下笔轻重的不同。都市传说中充满秘密的住宅,个性似乎特别怪异的画家,信件上直指凶手是画家的肯定文字,画家门前徘徊着的漂亮女子……所有的线索串在一起之后依然是合情合理的故事,推理的部分不算弱,但是也少了一丢丢的惊喜。只不过父子梗和恩人报恩这样的线索互相呼应、交叉的时候,还是让我这个有点强迫症的人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感。

花婶对于父母离婚没有缘分的解释是我看过来对于曾经相爱的人中途终止了彼此关系最好的解释,温柔的文字中处处含着力量。难怪顺当天晚上失眠和被感动哭了。花婶的确用语言充当自己行走人间的武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