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承·补课·治学》读后感1000字
《师承·补课·治学》是一本由费孝通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50,页数:3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师承·补课·治学》精选点评:
●一代学者对待学术与国家的态度,感动,亦为后人敬仰,需保存。学术代表的不是现在的论文,而是寄予在上的开拓,步步维艰
●再读再读!
●要激发学生对学术的兴趣,从学生的经验经历中开始启发引导是很重要的。这其实是杜威早已强调、大家似乎也都在说的道理,但真正能做得好的人却极少极少。而书中回忆的帕克教授就是这样一位成功“循循善诱”的老师,结果他门下出了多位美国社会学名教授。
●那年暑假,也知道了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你该看了吧
●读费老的文字,仿佛他就在你对面,娓娓道来。朴素中却有大智慧。
●大家手笔,平易畅达,娓娓道来,是学术史,也是个人心灵的自然史描写。留英记里八十多年前年轻学生的牢骚与焦虑,和今天也没有多少不同;对马氏、史氏及派克三位老师的回忆可谓深情,也很能看得出一个时代里的风气,以及学者之间薪火相传的某种庄严。最后重建学科的回忆和体会一节,读出来老先生小心翼翼的某种无奈变通的策略,又伤心,又为这学科总算渐渐发展起来了而不由高兴。
●记得前几天哪个评论还说汪晖的写作方式是社会科学的正常方式云云,我想说不管是卖菜还是卖文,说人话都应该是基本标准。咱这不是红灯记,少扯那密电码
●太厉害了!基因工程与人类学
●超越时代的费老爹确有过人之处~~
●略读
《师承·补课·治学》读后感(一):几点思考
继读过吴文藻先生的《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之后,会对吴文藻先生开创的和提倡的将西方社会学思想引进中国,建设中国的社会学学科基础。吴文藻先生一生致力于社会学人类学学术思想和人才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正如冰心女士在《我的老伴》中引用的吴文藻先生的一句话:他在自传里提到说:“我对于哪一个学生,去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学校。跟谁为师和吸收哪一派理论和方法等问题,都大体上作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安排”。
正如此,费孝通先生作为当时吴文藻先生的得力学生,也是吴文藻先生力推的一位走出去学习西方学术的学术之一。在这本书里不仅回忆了当时各位老师对他的教导和影响和自己在留学时的感受和熏陶,还对当时的一些主要的有成就的社会学名家及其生平做了详细的介绍。
此书成于费孝通先生的晚年,先生在须眉白发之际,面对中国社会学重建的重任,仍然意识到自己在社会学学术上的不足和缺陷,重新对社会学理论的一次补课。
在补课一章节中,费孝通先生重点回忆了派克先生的来华访问,并通过派克先生的自传对派克教授的经历和学术之路做了详实的介绍。
读过这十几节的札记之后,很多地方都触动了我。派克教授是一位城市社会学家,他前半生的各种经历促就了他之后在芝加哥大学建立芝加哥学派的伟大成就。
此处不做赘述,我只是想记录一下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想法。
1、关于派克教授在真正接触社会学理论之前的记者经历,以及之后接触了一点社会学课程后在美国南方黑人社区的调查研究这一点,让我感受到虽然当时派克教授的理论尚不丰富,但是他有敏锐的观察和独到的思考精神,也是为其之后充实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基础。即实践能产生理论。
2、在一战期间,由于美国国内移民的归属感不强烈,国家对移民的信任感担忧而请派克先生做的“美国化”过程的比较研究,派克教授和曾经介绍他进入芝加哥大学的汤姆士一起开办针对移民的报纸,并通过各种不同的语言发行,从思想上刺激移民的国家认同感。这一点让我想到了,任何一个有自己独立文化语言的群体,如果要想对其进行管理和使其服从,必要先尊重其文化和语言,取得对方的信任才能有效的管理。
3、派克教授到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之后所开的第一门课程是美国的黑人,这在种族问题尚未平息的美国是一个先例,也是划时代的。这种讲种族问题直接搬上课堂的手法,让我尤为钦佩。正如我们社会中的大多数问题一样,每个人先要正视它面对它,然后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去着手解决。像我们国内的MINZU 问题,都已经成了大家不可碰触不可提及不可言说的十八禁话题,更别说解决了。
《师承·补课·治学》读后感(二):几点思考
几年前本科时期读罢此书,在我找不到密码了的豆瓣账号上曾经写过
这次抄过来,学习和改进。。。。
继读过吴文藻先生的《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之后,会对吴文藻先生开创的和提倡的将西方社会学思想引进中国,建设中国的社会学学科基础。吴文藻先生一生致力于社会学人类学学术思想和人才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正如冰心女士在《我的老伴》中引用的吴文藻先生的一句话:他在自传里提到说:“我对于哪一个学生,去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学校。跟谁为师和吸收哪一派理论和方法等问题,都大体上作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安排”。
正如此,费孝通先生作为当时吴文藻先生的得力学生,也是吴文藻先生力推的一位走出去学习西方学术的学术之一。在这本书里不仅回忆了当时各位老师对他的教导和影响和自己在留学时的感受和熏陶,还对当时的一些主要的有成就的社会学名家及其生平做了详细的介绍。
此书成于费孝通先生的晚年,先生在须眉白发之际,面对中国社会学重建的重任,仍然意识到自己在社会学学术上的不足和缺陷,重新对社会学理论的一次补课。
在补课一章节中,费孝通先生重点回忆了派克先生的来华访问,并通过派克先生的自传对派克教授的经历和学术之路做了详实的介绍。
读过这十几节的札记之后,很多地方都触动了我。派克教授是一位城市社会学家,他前半生的各种经历促就了他之后在芝加哥大学建立芝加哥学派的伟大成就。
此处不做赘述,我只是想记录一下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想法。
1、关于派克教授在真正接触社会学理论之前的记者经历,以及之后接触了一点社会学课程后在美国南方黑人社区的调查研究这一点,让我感受到虽然当时派克教授的理论尚不丰富,但是他有敏锐的观察和独到的思考精神,也是为其之后充实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基础。即实践能产生理论。
2、在一战期间,由于美国国内移民的归属感不强烈,国家对移民的信任感担忧而请派克先生做的“美国化”过程的比较研究,派克教授和曾经介绍他进入芝加哥大学的汤姆士一起开办针对移民的报纸,并通过各种不同的语言发行,从思想上刺激移民的国家认同感。这一点让我想到了,任何一个有自己独立文化语言的群体,如果要想对其进行管理和使其服从,必要先尊重其文化和语言,取得对方的信任才能有效的管理。
3、派克教授到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之后所开的第一门课程是美国的黑人,这在种族问题尚未平息的美国是一个先例,也是划时代的。这种讲种族问题直接搬上课堂的手法,让我尤为钦佩。正如我们社会中的大多数问题一样,每个人先要正视它面对它,然后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去着手解决。像我们国内的MINZU 问题,都已经成了大家不可碰触不可提及不可言说的十八禁话题,更别说解决了。
《师承·补课·治学》读后感(三):读后感
史伟老师《中国文化史》作业。
好吧,老师,又是我~~~
我又把作业放豆瓣上了哈哈哈!
读费孝通先生《师承》有感
费孝通先生,按照史伟老师的话讲就是,中国最出色的人类学家。书中也写到由费孝通先生担任所长成立的北大社会学研究所,为中国的社会学人类学“补了一课”,足以见得他的伟大与出色。而这部《师承》,主要写了几位与费先生在学术上有师承关系的社会学人类学前辈。作者用几位大师的事迹呈现了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发展历程,而我自以为,也是我们后人通过这些大师来了解费先生的很好的材料。毕竟,里面的每个人都在费先生的研究道路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一. 留英记。
这里面不得不提到的人物有两个,吴文藻和马林诺斯基。正是吴文藻先生当时有目的的培养每一个人,并推荐费先生去师承于马林诺斯基,才有了后来费孝通先生的发展之路。关于吴文藻后面再谈。先来谈谈马林诺斯基,英国人类学功能派大师,由于战争原因被困于做调研的小岛上,却深入到当地人的生活里,对小部落政治经济宗教相关性研究,发展了其功能主义理论,由此出版了轰动人类学界的《西太平洋航海者》。他的理论刚好符合了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策略,于是,他在英国学术界就这样德高望重起来。虽然这样看来,马林诺斯基得益于“形势”,然而,这不能掩盖他伟大之处。
之所以能够成为名教授,无非是他的Seminar。这一直是我所追求的大学教学方式,费孝通先生将其称为“席明纳”,欧洲很流行的教学模式。类似于现在的“头脑风暴”。马林诺斯基的Seminar就是他的课堂,文人墨客学生以及更多慕名而至的进步青年们,挤在他拥挤的办公室里,大家讨论,而他偶尔点评几句,而这几句点评,即是精华之所在。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二十世纪著名的“斯德哥尔摩学派”,也是很多位物理学、化学家,每天不断地讨论与合作,此学派包揽了许多年的诺贝尔物理学以及化学奖。同时马林诺斯基也很擅长因材施教,他会选择不同的学生陪同他去会见社会学名人。这种会谈,对于能够旁听到的人来说,都是一种难得的学习机会。费孝通先生也就是得益于这种教学方式的。
二. 开风气,育人才
现在才开始讲正式吴文藻先生。这篇文章写于吴文藻先生逝世10周年纪念。吴文藻先生算是中国社会学的先驱人物。他是第一个用中文讲西洋社会思想史的人,这在现在或许不奇怪,但当时的社会学对于中国只是一个毫无用武之地的“摆设”,所以吴先生提倡社会学中国化,使社会学为中国所用。而这第一步,正是用我们自己的语言诠释社会学。吴文藻先生更加伟大的一点是,提倡“请进来,走出去”的教育方法。他邀请英国社会人类学功能学派的专家来讲学,同时也推选自己的学生去国外深造,甚至细化到到哪个学校,找哪个导师。这种对于学生全局的掌控性,确实是需要一定的造诣才能办得到。此外,云大社会学系就是吴文藻先生建立的,他一生致力于社会学中国化,昆明,成都两地的“边政学”就是他在抗战时间的初步成果。他主张社会调查社会化“研究者应当深入到群众生活中去观察和体验”,此所谓“社会学调查”。这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点。调查研究是离不开调研对象的,而今的调研,又有几个人会做到呢?作为一个有调研经历并很热爱的人,吴文藻先生这样“调研必躬亲”的态度实在令我佩服。
看了费孝通先生写这些前辈们的事迹,我深深感受到这些人对于费先生的重要性。确实,一生能有一二此类导师,夫复何求?
《师承·补课·治学》读后感(四):重读《留英记》
今日天热,睡眠质量不高,很有发牢骚的冲动。难得想去上课,课前顺便去图书馆纳凉,特意找费孝通《留英记》来消火,此书讲的是费氏在英国读博士的几年的牢骚话。这段历史在费氏一生的书和思考中都在不断的进行重新叙述,由于写作时人的境遇不同,表现出来的所谓历史也就大不一样。此文写在他遭受政治打击之后,心情郁闷,把在清华和LSE打过交道的人物都描写了进来,而且颇多主观的猜测和腹诽,对时代风气也多有讽刺。
大一时读只觉此文的文笔尖锐,略带刻薄,就把注意力放到了对著名人物以及上层社会的讽刺上,觉得很过瘾。这次再来读,发现开篇已经是很有趣的论述了:
“30年代,我在大学里念书时,周围所接触的青年可以说都把留学作为最理想的出路。这种思想正反映了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青年们的苦闷。毕业就是失业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单靠一张大学文凭,到社会上去,生活职业都没有保障。要向上爬到生活比较优裕和稳定的那个阶层里去,出了大学的门还得更上一层楼,那就是到外国去跑一趟。不管你在外国出过多少洋相,跑一趟回来,别人也就刮目相视,身价十倍了。留学已多少成了变相的科举。有些大学生着了迷,搞得颠颠倒倒,这些形象对于读过《儒林外史》的人似乎是很熟悉的。”
心道,为何原来就没能发现这等精辟言论呢。若是我隐去时代贴出来,大家未尝不会以为这是一篇新近毕业生的牢骚文章。已经过去70年了,上面的故事仍然鲜活,难道说这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中国青年们的郁闷么?
最牢骚的恐怕是下面这段猜疑,我相信费是从心里崇敬Malinowski的,不过下面分析的也的确是实情。如果和费大部分回忆文章对比起来读,这篇就比较突兀。我原来曾想这才是真实,不过自己想了很久之后,开始慢慢明白这更多的是费心理阴暗的产物,本来这故事再平常不过,假使换个叙述方法,决没有这般酸气。
“马林诺斯基主动地承担起做我业师的任务,并不是我在他面前表现出了什么特别的才能,我那时连席明纳里讨论都跟不上,话也听不太懂,正是躲在墙角里抽烟的时候。原因是他在美国和吴文藻先生会了面。吴文藻先生是代表燕京去参加哈佛300周年纪念会的,有着司徒雷登给罗氏基金会的介绍信。马林诺斯基一直是罗氏基金培养的人物,他的学生们在非洲进行的大部分调查就是罗氏基金给的钱。吴文藻先生到美国去,后来又到英国来,口袋里就有一个在中国开展“社区研究”的计划,我这个人是计划中的一部分。这个计划深得罗氏基金的赞许。这些,马林诺斯基都知道。他是个感觉敏锐的人,在这里卖一个人情,正可以迎合老板的用心;而且培养一个自己的学生在东方为他的学派开拓一个新领域,又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没有这一段背景,他那一双高度近视的眼睛根本可能一直看不到这个其貌不扬、口齿不清的外国学生。”
只是在写seminar时,费方才流露出另外一种感情来:“我们这些小伙子就躲在墙角里喷烟,喷喷就慢慢喷得懂了一些,也觉得它的味道不薄了。”他从其中应是获益甚多的。仔细的看文章,细微处又能见他动情的描写:“总的说来他不是一个暴躁的人,最善诙谐,谈笑风生。他用的字,据说比一般英国人还俏皮和尖刻。他最恼我的是文字写不好。他骂我懒汉。其实我已尽我所能了,但总是不能使他满意。他实在拿我没有办法,又似乎一定要保我过关,只好叮嘱一位讲师,替我把论文在文字上加了一次工。”
说回来,尽管费刻薄如斯,但我想他是极留恋在清华和LSE的生活的,那里有他的诸多朋友和师长,还有他到去世也不能忘怀的早年政治理想。这些都在他晚年的诸多对话和文章中体现出来,只是也实在迟了些。他后来必也后悔写了此文,但心境渐渐宽和,听任其流传。
反观我自己,我想也是一样,虽然对所处的时代,所在的院系,经历的事情都有着诸多的抱怨牢骚,寝室卧谈之时每每也会感叹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但终究还是喜欢着这个地方以及这个时代的。而且我是幸运的,不用如费氏一般在毕业几十年后讽刺一番老师和同学,硬要显出自己的小来。
总之,重读《留英记》,心态平和了许多。人间本无变化,牢骚也只是对幸福的怨念,最后一个月的大学时光却是比一切都重要的。
就这么想着的时候,发现上课时间已过,我想,还是回来睡觉罢。
《师承·补课·治学》读后感(五):讀《師承·補課·治學》有感
讀《師承·補課·治學》有感
這本書是費孝通老先生的隨筆,寫於97到99年,年近90一生坎坷風雲的費老這個時候,按照他自己的話說是‘要想小平先生說的中國社會科學要補課。而他本人感覺這個學識不夠,所以他先自己補課。’如何補課呢?再撿起以前老師的著作,讀社會學入門的概念,由此在對自己一生的學術生涯做出回憶和總結。
這本書很薄,不到20萬字。裏面其實就只有數篇超長的文字,用費老的話說,從度過抗戰困難的那個時期,教授們養成這樣一個習慣。凡是寫出一點東西,趕緊把他換成錢或者實物,這種窘迫可見一斑。所謂‘整篇零寫’就是在這種背景傳下來,其學者風範彰顯無二。所谓‘行行复行行’,我能体验到这句话里的辗转反复,一位老学者对天命的抗拒和谦虚,其所追求的学术、科学、新知,一种精神彰显无疑。
這本書並沒有序,文章的編輯應該是三聯書店編輯的。忽然對三聯書店這個定義很感興趣,生活、讀書、新知,读书是生活和新知之间沟通的桥梁,这个解读太有内涵了。这本书从选集上,大概有费老先生留学生活的一个回忆,对他的老师吴文藻、潘光旦,对俄国人史禄国,英国人马林诺斯基,美国人派克,这些学者身上的学术气质理念或多或少都被费老继承了一些下来。
由于之前我就读过费老的个人传记,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他的生平,这里我同样按照书名,师承来说明费老先生早年的学术生涯是怎么来的。
吴文藻,可谓是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他注重于社会学中国化,让社会学为中国的历史发展做出贡献。他本人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学者,最为难得的是他为中国社会学铺路,引导了一系列人才出国留学的路子。费老师从史禄国、马林诺斯基都是吴老先生牵线所致,其心胸最是宽广、博大、无私。
潘光旦是很有名的儒学大家,以儒学底子贯通教育学、生物学,提出著名的位育论。具体的理论我是不太懂,但是看潘光旦先生因为学校体育运动赛事身体略有残疾,但还是被教授们推选出国,其成绩可见一斑。他翻译的是达尔文的《人类的由来》,由生物雪社会来反观人类社会,应该说着一直是社会学自出生以来就具备的特性,这一个特性现在又是愈演愈烈。读费老的随笔,也知道人类社会的矛盾存在一个文化性和生物性的冲突,这个问题应该说是横在每一个社会学家心里的问题。
史禄国先生是学成与沙俄帝国的人类学者,因为对苏联新政权的反抗,于是任教于清华大学没有回国。在学术上,史先生最大的特点非常注重体格上细微的差别,首先是人类体格学,然后是语言学,最后才是文化。这是一种新的人类学学派。日后,费老前往大瑶山考察,在赴英国之前在江村进行调研,也都是尊从史氏的嘱咐。从史禄国的学术情况,也可见沙俄是如何一步步扩张的,说白了就是在彼得大帝时期一直坚持的从西欧引进制度、技术,像远东地区不断扩张,而人类学研究原先就是为研究该如何进行殖民统治的学科。
美国学者派克是1934年来中国讲学,在燕京大学的社会学引起一种新的风暴,社区调查。派克老教授一开始就言‘我不是来教你们的读书的,而是教你们写书的’,这种新风气让学生都欣喜不已。派克教授的首创是把社区调查的风气带给中国社会学,一个好的社会学调查,而派克教授本身也是美国社会研究种族分裂的重要社会学开创者。派克的学术史也是一种传奇,他本人本来是一名记者,到40岁有重新读社会学,取得德国的社会学博士,成为美国社会学重要的学者,芝加哥学派重要代表人物。看费老对这位派克先生思想、人生境遇的改变,真是对于学者的求知精神感到敬佩。
留英记和对英国的马老师的着笔是本书的一大重点。英国留学是费老成为一名国际性学者的基础,在费老自己的话中虽然多有谦虚。毕竟只有两年时间,度过最初的语言适应阶段,导师制的大腿有足够粗,他的博士论文有马老师亲自写序布置很简单通过,还成为高校社会学的指导书目。马老师的学术生涯也很奇特,他提出了文化动态理论,文化功能学派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从史氏、马氏、派克的学者一生来说,费老得出的结论是‘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这句话不知适用于政治家,更决定着学者的命运。可以说,学者的影响更要大写,每个人都他特有的关注点和学术敏感度,而他的学术是否有巨大的影响力和他背后社会是否需要这种理论很有关系。不以名声来看学术,这是费老的真心之言。
这本书我看到他具体的有关社会论述,我实在是感觉没有很深的感悟,有很多看到后面就忘了前面的话。对于具体的对比我是学得不够,只有对费老的生活轨迹、当时的历史背景得到一点点体悟。
这里我要说道书中,费老对芝加哥大学的学制描述。芝加哥大学分为四个学季,学生可以选择三个学季,教授们亦有一个学季是自由的。芝加哥大学的教授工资加倍,其理念是自由高工资才能吸引优秀的教师资源。另外芝加哥大学对校际赛事特别注重,传承体育精神做到非常好的榜样。这里很少的几笔勾勒出来,他们大学自由精神是多么可贵。反观我们大学,就我个人体验,大一的时候恨不得把大家当成幼儿园的小孩,然后各种各种校规校级。不管是哪一级,总有一些事情跟着你,什么考四级、找工作、找实习,被撕裂的一段生活。管理式学习和自由式学习一种是内而外,一个由外而内,真是差别太大。当然,这是整个集体环境,肯定是个人的情况的不一样。
从这本书我能知道一个学者的谦虚是怎样来的?是不断寻找新的问题,然后用自己的知识去解释它,不断的突破,不断的更新,永无止境。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费老用他的实际一生述说了这个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