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临水照花人》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临水照花人》读后感1000字

2021-01-24 00:55: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临水照花人》读后感1000字

  《临水照花人》是一本由[台湾] 魏可风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33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临水照花人》精选点评:

  ●张爱玲传奇 让人心动的故事

  ●可惜很多细节尚未曝光,还想了解多点张爱玲的事迹。

  ●不错

  ●花了好几天看完的。被张爱玲的故事深深吸引住,我想此刻对她的作品充满的兴趣。

  ●可以简单了解下张在上海的生活。

  ●张爱玲,这个生如传奇的女子。初读张爱玲的人适合看它,看过它也就看懂了张爱玲的一部分。

  ●最爱这本传记

  ●传奇女子传奇人生,她经历了时代的变迁,掉进过爱情的陷阱。

  ●这本在机场买的本用来消磨时间的传记带我走进了张爱玲的世界..

  ●很好看。有张先生的赶脚~

  《临水照花人》读后感(一):路漫漫,水长长

  张爱玲的一生让人该做何评价呢?借用顾城的一句话吧: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幼年间的生活赐予了爱玲敏感与挑剔,在她的文学作品中足以显现出来。想要读懂张爱玲,必须要先读懂她的人生。无论幸或者不幸,这些生活中琐碎的片段占据了张作品中重要的一部分。魏可风,这个聪明的女子。感谢她用传记小说的形势将爱玲的故事娓娓道来。爱玲的人生,爱玲的喜怒,爱玲的犹豫不决。我用世俗的眼睛去看她,美好而高傲。一如她的人生,路漫漫;一如她的人生,水长长。

  《临水照花人》读后感(二):老书

  刚刚参加贝塔斯曼的时候买了这本书

  那时候我还在天津

  那时候从遥远的上海寄来这本记录着上海的张爱玲的故事的书

  却没翻过

  我自己很少读传记

  作家本身是神秘的

  所以吸引人

  嘉宝虽说不是作家

  但是她开了好头

  张爱玲

  她也在天津生活过

  我从对照记上看得分明

  只是她自己全然上海化了

  很多年后

  我还觉得长恨歌就是张爱玲的味道

  虽然除了上海女性这点以外

  王安忆和张爱玲根本不挨着

  这次回到天津

  百无聊赖

  翻起来

  上海已经变成了身边的白玫瑰

  看起来真真熟悉又陌生

  小团员看时的模糊

  到此算有了交代

  只是对于母亲的疏离和姑姑的亲切(?)

  到了这本书中瞬间明白了

  来龙去脉

  只是这本书怎么说却还是小说

  到底张的眼里世界的模样

  恐怕谁也不知道了

  《临水照花人》读后感(三):标题不喜欢

  无意间看到这本书,看见名字不喜欢(书名是来自胡兰成写给张爱玲或者说评价张爱玲的一句话),再加上书的绿色让人不舒服。因为是写张爱玲无意读着竟也读完了。从名门世家出生的张爱玲自小带着“光环”,生活起居一应有人照顾,父亲饱读旧诗书文采斐然,母亲拥有新思想。但是因为新旧思想冲击(鸦片的出现也是腐朽思想的侵蚀),让父母感情出现破裂,父亲太过传统堕落,母亲太过先进淡漠,让书中的张爱玲过得不快乐。但极好的教育要求和环境有极大的培养了她的文化素养,十七八岁甚至是十一二岁的她早已非同凡响,自己写的文章在中学时代就传阅开来,辗转香港读书加上战争让她所处的环境一再变化。胡兰成,一个给过她爱情本身的人,理所当然的花心和花心的坦然,都说明张爱玲爱上的人是一个十足的王八蛋,当然张爱玲也许不这么想,但胡兰成渣的“理所当然”,让人看了实在气愤。看的第一本类似于人物传记的书,但这里的张爱玲肯定是狭小的、不全面。如果能起一个更好的名字...

  《临水照花人》读后感(四):魏可风太爱张爱玲了

  [cp]#有书共鸣[超话]##看100本喜欢的书# 069魏可风《临水照花人 张爱玲传奇》 张爱玲自带光环,以前不好说,现在做张爱玲的书要是做成亏本,那就面壁思过吧。“张学”快赶上“红学”了,一个作家“养活”一个群体也是奇迹,幸亏张爱玲当年顺利地头也不回就走了。 魏可风的《临水照花人 张爱玲传奇》和其他的“张爱玲”传堆在一起,一点都不显眼,某些图书公司蹭热点都蹭得懒惰,连封面设计都省了,所有我看到几本书名不同作者不同,但是张爱玲照片一样的书,也真有选择困难。 我的无知真是辜负了魏可风的努力。直到上个月,听说她病逝的消息,我有点愕然。国内上网又不方便,几经努力都查找不到什么有价值的消息,大家忙于纪念张爱玲百年诞辰,却没看到谁为魏可风写几行悼念的文字。(我知道有悼念她的文字,只是局域网不那么容易寻找。),无独有偶,那位翻找张爱玲垃圾的作家戴文采也是今年走了,我也是几经辛苦才求证得到的消息,生死是大事,怕误传。当年海峡两岸还不曾通联,钱理群先生的父亲在台逝世的消息,他是很久才知道。武打影后郑佩佩也得几十年后,回大陆拍戏,才知道父亲当年被运动牵连致死的真相。我们活在信息可以秒更新的高科技年代,依然还难逃“孤岛”的感觉,至少在文学上,很多消息是滞后的。 打开这本书之前,我反复提醒自己,《临水照花人》是小说,不是传记。对于小说我又有畏难的感觉,生怕自己愚蠢领略不了故事里的真意,这些不需要有的压力又反过来影响了我的阅读进度。但是想着看书有何困难呢,看不下去就下一本呗,根本也没有人在等着你看不看完这本书。 虽然自问是“熟悉”张爱玲的故事,但是我依然很佩服魏可风,她把张爱玲的人生,写成了一本小说。想必里面有《小团圆》等所有张爱玲作品的素材,也会有胡兰成的《今生今世》的素材,魏可风得有多爱张爱玲?或者说她得有多大的毅力,才能完成这样的素材收集?本来看到“小说”两字我还犹豫,担心像某些影视作品那样,用的是真人的名字,可是连演员都看不顺眼,怎么看都不像,就没办法喜欢同名电影了,入不了戏。 坊间早已经对魏可风的这部小说有了忠实的评价,我也无谓再啰嗦。这就是一本小说式的传记,基本忠于张爱玲,推荐魏可风所有的作品,至于能不能买到,那是另外的事情了,希望我们内地的出版社尽快引进。胡兰成一生都缺不了女人 ,他也自信满满的说自己“坦荡”,但是相当奇怪的是,为他生了四个儿女的全慧文,他甚少提及。而《临水照花人》里,魏可风把胡兰成的两个孩子安排到了应娣身上,小说怎么安排都能理解,但是这不是事实,可怜的全慧文,跟着胡兰成跟到精神出了问题,身后依然没有任何“存在感”,这算不算是一种“势利?” 一般来说,能让我抄读书笔记的书,都是我喜欢的书。虽然抄书也是辛苦活,并且像我这样的自言自语式写作,抄也是抄给自己看,然而喜欢就去做 ,我总觉得抄几行字才对得起我买书的钱啊。 1.直到三十几年之后,和小弟 姑姑联络上了,才知道在她见到适之先生的时候,父亲已经去世两三年了。她到香港时和母亲联络上,母亲也并不知道父亲的事情,可是在信里总是说,不要怪你父亲。也许人老了,对许多人事都变得宽松恍惚起来,年轻时候坚决不能接受的事情,最后也都有了另一种看法。 2.母亲病重时,她曾赶紧寄一百元美金支票过去,但是来不及了,过不久 就就收到母亲的一整箱遗物从英国寄到,那是她和FRED REYHER结婚的第二年,遗物里好些古董,她大哭,而且也只能大哭。到这时候,她才真正知道,对她而言,一直是神秘多过于了解的母亲仍是爱她的,在贫病交迫的晚年,母亲还拼命节省下那些古董留给她。 3.的确,为了他,她恪尽一个中国妻子的温柔和努力。中风,生活困窘,拼命写剧本,想尽办法申请各大学研究机构的研究资助金,她和FRED那十一年的婚姻就是这样过的。 4.六十年代的台湾读者只知道好奇张爱玲的小说世界,没有人知道她的痛苦,她也不是个会说苦的人。即使是帮助她最多的夏志清和庄信正,林式同几位台湾去美的留学生,也只在信件中稍稍提及,她同他们没有见过几次面,却是真正长久交心的朋友,就像炎樱一样,正因为如此,她才更不要去过度麻烦他们,就让友谊保持在最美好的样子上。 5. 她的书在FRED过世前后开始在台湾重新出版,如果有个算命的来看看她那困苦的十一年婚姻生活,恐怕要说FRED是她的灾星,灾星一过,她的运势又逐渐好转起来,这么说真是刻薄,却又真切准。 我们每个人终究都会成为历史,载入史册或者化为尘埃。魏可风抱病写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有些事情她也等不及了,还好最后一本书《謫花》是写完了。读魏可风的小说,会有想再读张爱玲作品的冲动,生怕错过了什么。 其实,就是读书这么简单的事情,也不能长久的任性做到,所以看书也要趁早。 就像我现在,匆忙得连多看自己的文章改些错别字的时间都没有,没有关系的,下次再写魏可风,又是另一种想法了。 (图片来自网上,图四除外)[/cp]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