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永井荷风散文选》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永井荷风散文选》读后感锦集

2021-01-24 02:07: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永井荷风散文选》读后感锦集

  《永井荷风散文选》是一本由永井荷风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50元,页数:3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永井荷风散文选》精选点评:

  ●江户風。华丽唯美的文字。永井荷風名字好,文字也漂亮,还会写汉诗,特别喜欢王次回。真是个妙人。最喜欢断肠亭记。可惜书已经不好买到了。

  ●刚考完试的夜晚,临近十二点下起了暴雨。很幸运在这样独特的时刻读到了这本散文集。语言非常优美,不浮华但让人很有感觉。写的是作者平日所见所想,都是小事小情绪,却可以让人愿意去好好品味每一个词。好久没看散文了,感谢相遇。作者的号叫“断肠亭主人”,很有趣。

  ●永井荷风随笔种类最全的一种。陈的翻译,最适合永井,氛围和情绪都对,唯有小细节不够精细。

  ●人生最喜欢的散文集之一吧。

  ●借标《荷风细语》(上海译文出的选集,好像没有实体书?),看散文还是不要一口气看完

  ●孔网买来的,总算是看到了初砚和浮世绘鉴赏的原文。无妻无子却落得逍遥,断肠亭主人令我辈好生艳羡。八重那段明显破功。

  ●夜渐阑 月未出 我也想像荷风一样漫步小巷 说几句酸溜溜的嫉妒的话

  ●05年时在一家小书店里买到的,这是我读陈先生的第一本书。从此不仅迷上了永井荷风,也爱上了陈先生的译笔。

  ●平生挚爱。

  ●“左右的窗户上是一片辉煌耀眼的阳光透过晒台上翻飞的白色浴衣的缝隙,辗转身子可以仰望那高渺澄澈的盛夏正午的青空。” 先因为丰田四郎的《濹东绮谭》看了同名小说 再因为周作人看了散文 这么颓靡的文字 这么唯美的人生真是相见恨晚~ ps.好爱《箭尾草》

  《永井荷风散文选》读后感(一):眼望过去的人

  读后胡思乱想:

  1,张爱玲跟炎樱谈话说到,日本人无论出了国,甚至入了外籍,一旦回到日本,就立刻抛开在西方受到的影响。日本人不容易融入其他国家的文化,非常有民族自豪感。日本作家大多如是,对本国的文化艺术非常自豪。但因为二战后被美国看管了好久,严重西化,于是日本文人不断长嗟短叹地懷缅过去日本的美感、艺术多么多么的好,西化不伦不类,而且西方的东西如何如何不适合日本。有些论点合理,但有些论点出自于过度伤感。例如永井荷风,几乎每一篇散文都是在悼念逝去的美好,读着不禁让人感觉疲累。但也许是日本文人这种习惯,使得日本本国文化一定程度上保存下来。虽然日本是西化了,但是依然能够看到很多日本风味的东西存在大街小巷,存在于居民日常生活中。如果说日本人感到大不如以前,那么我们中国人就要哭倒在地了。我国在西化过程中,丢掉的东西,可以说是日本的数千万倍。不然中国人也不会老是跑去日本去看本来就是中国传过去的东西了。

  2,日本的美学跟日常生活不可分离。日本人可能不喜欢晚上跑去特意看几小时歌剧,但会精心选择配搭碗碟、衣裙、盆栽、小摆设等等。日本人生活节奏和习惯,跟我们中国人一样,偏向压抑。于是将感受美的一大块,捏成一小块一小块地放在生活的间隙里。作者提到日本人重视厕所,这是其他民族没有的。这点我很同意!谷崎润一郎在《阴翳礼赞》里的《厕所种种》,讨论了怎样才能布置一个舒心的厕所(方位、明暗、窗外风吹竹子的沙沙声)。我记得我去日本时,在一个休息茶水室后面有一个庭院,庭院一边是厕所,厕所旁边有一个水池。深灰色的大石头做成的小池子,放着掬手用的木勺子,细细的水流均匀缓慢地流着,发出令人舒心的柔和声音。池子周围种了些小巧的植物,一株白色百合花从池子旁边弯着腰,往池子里仔细观看自己的倒影,让人想到那顾影自怜的美丽水仙少年。这么一个摆设,令到上完厕所的人心情更加舒畅。我在别的厕所看到里面用玻璃馆展示山水摆设。将厕所提升到美的享受,充分表现日本人的个性。

  3,主观上,我并不太喜欢这种文风,太伤感,太避世。有点觉得作者似乎放弃了对这个社会的希望,但是又心有不甘,于是不断往回看,抓住记忆里点滴的美好。查资料说是大逆事件影响了他,是不是真是如此就不得而知了。个人而言比较喜欢东京散步的几篇,还有谈到日本美感的几篇。不太喜欢引经据典和抛书包。

  《永井荷风散文选》读后感(二):不为人世所囿

  知道永井荷风,是通过李长声的《日下散记》中的介绍和推介。读完43篇荷风先生的散文,像是聆听了一席博洽而又隽永的低语,他诉说着道理,感慨着时光,回忆着感情,他的文字唯美雅丽,洋洋洒洒怀信于胸,富有感染力,若你恰巧与先生有相似的感触,阅读他的文字只得不住地点头称是。

  听闻永井荷风隐居40年,终老不得妻儿,死于无人知晓的陋室,感叹竟是如此纯粹之人。他周游各国,每到之处无不留下他的感怀之文和对逝去的感情的追忆。他探讨众人的感情,描述自己生命中的女人。悲欢离合在他的笔下显得是那么从容不迫,像是先有安排。永井荷风曾一度结婚,后不久离异。在《箭尾草》一文中,永井荷风记述了他与曾经的妻子——八重的一段生活。八重是一位新桥艺妓,因年岁的原因放弃跳舞,与荷风过起了清心的日子。平日里修补残缺的书页,打扫庭院,照料母亲和永井荷风的生活。不论对方身份的贵贱,不顾亲戚对于八重身份的讥诮,可见永井荷风对于感情的态度的纯粹和坚毅。而文章里对于八重为何离去,他并未详细说明,只是寥寥数语“请出八重亲自问问吧”。而根据后记得知是因为永井荷风的移情别恋。

  自古文人皆为泛爱主义者,与其我在这儿无关大雅地八卦一番,不如荷风先生所言:昨天的一切都值得怀念,为什么一定要追究事情的是非,探明彼此的过错呢。是啊,经历过的即是拥有,不忘怀念也是履行忠诚的一种。

  对于处世的态度,荷风先生有以下一段感慨:

  “被邀请去不想去的剧场看不爱看的戏剧,被招到不想去的别墅吃不想吃的饭菜,还要再三称谢而退出,真是苦上加苦。不会饮酒,到了时候也要痛饮一番,看作是人世间不可躲避的义务。因此,结婚也能迫使那些能够忍耐社交之痛苦的人就范。”

  凡是有所作为的文人都多多少少有些厌世,孤僻和隐忍的。阅读荷风先生的文字,多是无可奈何的怀念或是对于自己所不及之事的轻描淡写,甚至坦诚自己的说辞只是酸溜溜的的嫉妒罢了。凡事皆有舍有得,永井荷风能写出如此细腻缜密的文字,对生活能有如此情满意深的感怀,从开始的不得已选择孤独,到逐渐适应并享受孤独,到最后离不开孤独,其中该藏有多少番不为人所知的无可奈何。

  我们或许能如永井荷风一般脚踩晴日木屐,撑一把伞,怀揣一份旧地图,踏查走访于城市的大小街道,或许我们也可以有与永井荷风相似的吊古伤今的心境;或许我们可以在季节变换之时扫去庭院飞来的他枝之叶,或许我们也可以在雨水频降之顷独赏海棠花朵飘零的小院风景,可是现代人能毅然选择孤独,实属罕见勇敢之举;更多则是苟活在现实生活中,蒙着一块肮脏的遮羞布为人世所囿又不忍辄去,而至于有朝一日归隐山林的幻想早在浑浑然然之际落空了。只得闲暇时阅读永井荷风的文字,感受他忘记时间重荷的那番自得沉醉,聊以自慰。

  《永井荷风散文选》读后感(三):脉望馆书话之:荷风幽寂

  荷风幽寂

  每次或者说大多数时候见到一本曾经动念的书,并最终买下来时,总是想起苦雨斋的那篇<结缘豆>,温暖而又感伤,文中说文艺的一点效力即是结缘,“人是喜群的,但他往往在人群中感到不可堪的寂寞,有如在庙会时挤在潮水般的人丛里,特别像是一片树叶,与一切绝缘而孤立着。”

  印象中的知堂文字很少有如此感性的句子,突然觉得,论述周家老二的文章浩如烟海,好像没有多少人注意到他平静到近乎冷酷无情的面目下究竟还隐藏着一些什么样的孤独感,在这一点上,我觉着是和大先生最相近的一点。比如他的这篇小文章,比如我买到的每一本书,比如我们每一天的生活,无论过后你记得也好,或是忘掉,又有什么相干,不都是在不和谐的现世寻求到的一种慰安么?

  和永井荷风的相识,正是因了知堂的关系,这位枯坐斋中日长无事只喜欢读书作文的智者,在<苦茶随笔>的<东京散策记>里说到了这文风似六朝浮艳的名士,首先,他的名字便很为我所喜,令人想起“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千古不朽的闲散诗句,幽幽的,悠悠的;知堂在<随笔>里的另一篇文字<关于命运>里译了荷风的一段文字,几十年后我在猜想,当初的周二先生一定认为自己的译笔在此处熨帖到了极至(不,知堂应该不会用这样的字眼,在他的清腴冷涩境界里,不会有极至这样愚蠢的说法),在以后的多篇文章里,知堂都不知疲倦的把这一段抄录了进去,

  “凭倚竹窗茫然看着流水的艺妓的姿态使我喜。卖宵夜面的纸灯寂寞地停留的河边的夜景使我醉。雨夜啼月的杜鹃,阵雨中散落的秋天木叶,落花飘风的钟声,途中日暮的山路的雪,凡是无常无告无望的,使人无端嗟叹此世只是一梦的,这样的一切东西,于我都是可亲,于我都是可怀。”

  人世间无常无告无望的景事,都是可亲,可怀,虽然是梦一般的,当然,这段文字也几乎是梦一般的,艳丽而苦闷而清醒的美,文章里隐着的苦味,也许就是知堂所青睐的罢。

  说荷风的笔浮艳颓废,好像也是,他关注了许多病态的美,秋的落叶,破败的寺院,阴沉的天,甚至会有很暧昧的情景,描写艺妓出浴后慵懒的欹斜,种种况味真让人醉,让人沉迷,相形之下,玉环肥妪的姣无力,实在是叫人腻味。

  如果只有这些,那当然还不是荷风,这些句词的骨子里,是浓郁的阴影与悲哀。是对传统失落的一曲挽歌,无可奈何,花已落去;似曾相识,燕未归来,就像浮世绘,金碧辉煌的背后,总是闪现着一种忧郁,近于绝望的忧郁。这本荷风的散文集,最妙的还是那篇<浮世绘鉴赏>,既然根底里的精神一脉相承,当然出落得游刃有余,淋漓尽致。

  买下荷风的文集后,参照着知堂的译文片段,比较了一下,终于忍不住把周译录在了书的窄宽天地上,周译直笔颇多,文言色彩并不太浓,反而是今人更想仿古,亦步亦趋,着实辛苦坎坷了一段山路。

  百花散文书系的本子都不厚,三百来页,狭长秀挺的身姿,极便展玩细读,荷风的气韵,也走的是细密隐曲路数,恰好相映成趣,只是封面设计稍嫌程式化一些,应该是要照顾丛书齐整的缘故。不管怎么说,这幽幽的香气,寂寂的情味,就如一朵白莲,耽于暗夜,在野风中悄然开放。

  己卯十月十九夜识,

  丙戌六月十日薄暮改定。

  《永井荷风散文选》读后感(四):落伍於时代的诗人

  最初读到永井荷风的文字是在《苦茶》里看到这样一段:“呜呼,我爱浮世绘。苦海十年,为亲卖身的游女的绘姿使我泣。凭倚竹窗,茫然看着流水的艺妓的姿态使我喜。卖宵夜面的纸灯寂寞地停留在河边的夜景使我醉。雨夜啼月的杜鹃,阵雨中散落的秋天树叶,落花飘风的钟声,途中日暮的山路的雪。凡是无常、无告、无望的,使人无端嗟叹此世只是一梦的,这样的一切东西,于我都是可亲,于我都是可怀。”此段翻译缠绵端丽,又带着灰褐色枯寂的感伤,着实动人。后来又在某处读到这样的句子:“廊下的胡枝子越发长长了,柔软的叶面缀满水晶球般的朝露。石榴花和百日红在午后的炎天下辉耀着烈火般的色彩。恹恹欲睡的浅色的合欢,于树荫深处,当着夕暮的微风摇动着淡红的刷毛。单调的蝉歌。时断时续的风铃声。我依然哪儿都不想去。”原本以为是日本小说中少女的告白,这两段一沉着一晶盈,也代表了荷风不同的特点。

  集子前半部分的文字里处处可见永井荷风对江户文化的留恋。如《寺》中:“一边将这些草木风景至于眼前,一边拼命建造西洋式的建筑和桥梁,从上面木然地观看莲花、红鲤和鱼鳖。我实在难以解释现代人的这种心理……现代这种状态不能不说是从根本上破坏自国的特色和传统文明的暴举。如果说,有了这种暴举日本才能变成二十世纪的强国,那也就等于为了这种外观上的强国日本完全牺牲了其他尊贵的内容。”

  当年北平大举拆毁城墙时,中国也必定不缺这样写作的人,可是看看,他们起到了什么效果?无果以终。想做成一件事,无论是要改变什么还是保持什么都是如此艰难。总是要招来嗤笑。这样的文人给人一种形象不佳、不近人情的感觉,也是件无可奈何的事。

  《箭尾草》一文中,作者的妻子艺妓八重出走的原因永井荷风并未说明。他写道:“昨天的一切都值得怀念。为什么一定要追究事情的是非,探明彼此的过错呢?”后文又有:“艺妓为何出尔反尔呢?据圈中的人说,一旦下水的人,打熬不住寂寞,不管有怎样的觉悟,终究无法像普通女人一样,能巧于应对使之安心下来的丈夫的一片关心。……孔明用兵七出祁山,匹妇七现七退又有何奇怪?只要其人的作为不累及他人,不妨碍后代就可以了。”颇为仁厚。既写出对难耐平静生活的妻子的宽容,又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心情。

  看到译后记才知道当年根本不是八重打熬不住寂寞,而是荷风另有新欢,八重难以忍受悄然遁去。对作者宽和可靠的印象荡然无存,只剩下对被世人误解的八重的怜悯,和对文字与真相的背离,人心波澜幽深的惊叹。

  《断肠亭日记》写1945年日美战争时,日本除米谷外别无可食。荷风投宿谷崎润一郎处,“饭盘中有豆腐汤……小鱼三尾,黄瓜丝,皆为目下不易尝到的珍味。”又在旅馆早饭,“鸡蛋、洋葱酱汤、小鱼、醃茄子。于今日世上,食此亦如吃全席。”他听说谷崎去买牛肉了,“急至谷崎家中。”在回家的火车上吃谷崎君夫人送的盒饭,“白米饭团,海带煮鱼虾,还有牛肉。欣喜不知所措。食后昏昏欲睡。”旅店老媪送的醃黄瓜和葡萄汁,令他觉得“美味无比,终生难忘。”

  总之,和平最美好,战争最可怕。食品的匮乏会使人陷入悲叹之渊。而年轻时无身体上的顾虑(不像谷崎有心脏病),可恣情品尝美味,实为大幸。

  后记中陈德文写道:“翻译荷风散文犹如攀登一座文学山峰,其吃力的程度是我在其他译作中未曾体味到的。”他在译《幸田露伴散文选》时也说过类似的话,不知道哪个更难一些。这两本译得都很好,《德富芦花散文选》没买陈译的我大为后悔。

  自从答应自己每看完一本书都要写书评后,快读到书的结尾时都会很没出息地停下来,找个有时间写书评的日子再看完。但是今天代数课上一不小心就把这本看完了,真是措手不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