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读后感摘抄

2021-01-24 02:41: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读后感摘抄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是一本由茅于轼著作,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5,页数:3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精选点评:

  ●看过奥地利学派再来看茅于轼,除了共同强调市场经济、自由主义和平等外,茅的贡献在于没有忽视传统文化的积极方面(但是论述不深),同时就中国特色问题(如顺从、特权)给出了自己的分析(依然不够深刻)……然而,翻译哈耶克的秋风现在是茅于轼创办的天则经济研究所的理事长……20180628

  ●准备再读一遍

  ●力荐力荐

  ●社会的步子迈得太快,容易扯着道德的蛋,所以众多的目睹怪现状逐一浮出水面,易中天把这形象的称为“道德沙尘暴”,天地玄黄,加上网络发达,足不出户,就可见其愈演愈烈之势。如今人人皆说“人心不古,道德沦丧”,却又个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私德可以不修,公德还是要的,比如,你可以躲被窝里看毛片,这是你的自由,但是你若声音大到吵得隔壁邻居心猿意马,就是你没公德心了。

  ●姥爷要我读的书,果然绝对是好书

  ●老爸的书

  ●对我影响很大的一本书

  ●原来是茅老的著作啊

  ●11年枣庄商贸园早市书摊

  ●B825/78=2 看清快乐的源泉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读后感(一):不错的

  睡觉前看看不错的。

  就是有些地方研究得太深,要用脑子,不过经济学书籍简单易懂写到这份上已经很了不起了,毕竟他不是武侠小说撒。

  所以我选择在睡觉前看,有助催眠。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读后感(二):行为经济学

  本书探讨的是中国人的道德问题,是行为经济学的研究问题。在传统经济学里,我们都假设人是理性人,能够根据快速获取信息并且准确做出最有利的选择。但事实上人不是理性人,因而产生了行为经济学。《中国人的道德前景》首先对道德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然后大量结合我国经济改革以来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来展开理性分析,有助于读者理解。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读后感(三):一大碗心灵豆腐汤

  花了1个小时,把KindleDX按了300多下,浏览了此书一遍。最后一章提到囚徒困境,附录提到热力学熵增原理;从文章的这个展开的速度来看,水平就不用说了,大碗的心灵豆腐汤,喝到最后,碗底上发现两块别人啃过的鸡骨头。但另外想想,毕竟成书于94年,而就在之后的1年,贾平凹的废都还能带来了极大的社会争议。那是一个道德实践的城墙已多处塌陷,但道德感和道德信心的守军士气尚在的时代。当时多数人在批判,甚至期望改善;作者在当时提出来讨论“前景”,则说明他是看空未来的道德的,只是没法明说罢了;这书大概也是顺着当时的群众普遍思维水平来写的,毕竟书是要卖的,写的太超前了,没人看得懂;再说,泄露天机是要折寿的;就算太上老君不收拾他,被请喝茶也有可能。

  作者看空,但不敢喊空,因为喊空会对社会其坏作用,作者又是有责任感的。于是就只好言不由衷地写,偏偏还是很一般的文笔,于是就只能炖豆腐了。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读后感(四):人格的力量

  我很喜欢读茅老的文字,一方面语言平实朴素却又鞭辟入里,另一方面,人格高贵,字里行间透着大度、宽容和平和。这本书最早出版在1994年,当时正是改革开放热火朝天,人心思动,国人的道德前景堪舆,这本书的问世可说是恰逢其时。20年过去了,社会变得浮躁,道德问题依然严峻,这本书仍是良方。茅老半路出家研究经济学,后创立天则经济研究所、北京富平学校,繁忙之余笔耕不辍,致力于经济学的普及工作,善莫大焉。从去年看的《生活中的经济学》到前短时间阅读的《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著名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茅老的论述不禁让我心服口服。

  想起两年前去北理听茅老的关于“GDP”的讲座,期间居然有五毛党当场煽动学生反对茅老,一个光头中年男人和一个五四时期装扮的三十多岁的女人,气焰十分嚣张。学生们还处理思想成型时期,25岁以下的年纪又极易被煽动利用,当时的情势真是十分危急。幸好当时的组织者“燕山大讲堂”方面组织得当,学生们也没被这批捣乱分子影响太大,讲座和互动还是进行了下去。

  后来听说,茅老几次坐飞机出差被拒,去年获得美国“弗里德曼自由经济学奖”也是差点没能去领奖。但是他高贵的人格力量,娓娓道来的分析和讲述,却最是让人心服口服。祝茅老健康长寿!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读后感(五):有所收获

  在进入大学以后,对于种种的问题有些难以言说的迷惑

  我们这一代

  小学初中守着传统的马克思列宁革命思想的教育,

  高中受到了改革开放思潮的影响

  而大学,更是受到了了现代化建设多元化思潮的剧烈冲击

  原本的价值观被侵蚀抛弃

  而对于现在身边社会的种种现象又充满了不解和迷茫

  我还是很庆幸能够在偶然之间得知这本书

  这本书解决了我一些思想上的问题

  给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较为明确的对于生活,社会,中国人的认知。

  我很感激也很钦佩。

  我对于这本书的感受主要分为两部分

  个人想法

  在书的前半部分

  我感到受益匪浅,深入浅出

  我从里面感受到了作者的深邃思想

  在很多方面上,有着很强的认知

  但是在书的后半部分

  我有一丝不解

  作者的思路还有一些问题的分析

  从前半部分的详细写实变成了一种似乎是道德上的口号

  不及前半部分给我的触动

  而且似乎有所矛盾

  利他和道德的论证不在那么清晰

  可以看出作者对中国的认识见解独到

  对美国的价值比较推崇

  作者没有在书中具体提出解决办法,当然,这个问题,也并不是将美国的制度文化移植到中国就可以简单解决的

  毕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而且有的时候我觉得

  中国的知识分子确实接受了不少多元化的理念,有着独到的分析和认识,但似乎过于重理的分析,而无法进入现实的考量,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理念认识有余,而对于本国国民的认识欠缺。

  我们懂得道理,懂得是非,却不懂中国人,中国国情

  空谈口号,无法实际,会造成和文化大革命一样的价值理念问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