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的火焰读后感100字
《不死的火焰》是一本由摩罗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80元,页数:3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死的火焰》精选点评:
●2006.05.17
●当时看不太懂,觉得文字玩的不错。
●大学时候的活跃了我的思维。
●我们把位置让出来吧,让“80后”组织商战,让他们把这个被我们送进了别人裤裆里的民族重新拯救出来。
●比看上本的时候好多了
●不止批判,并且以爱和热情去战胜黑暗,同时创造,要以创造去战胜黑暗。
●讲了些中国文坛的问题和苏联的文学,比较无聊
●我们不能停留在对黑暗的谴责,而应该用我们内在的光明去照耀世界的黑暗,照耀人性的黑暗。
●弃,觉得有点偏激,不甚优雅。
●摩罗并不摩罗。
《不死的火焰》读后感(一):找到记忆
这是大学里读的第一本书,之后才知道作者以前是我们学校出版学院的老师,我很沮丧没有见到他,这种遗憾曾有段时间非常强烈。
现在翻出来,只能说一个既不压迫又不被压迫的人才能理解一些东西,我们谈论的其实是自己的心境,自己的小心情,你解不开自己的病态,没词了
《不死的火焰》读后感(二):一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
一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
像是中了书的毒,
恰似受了书的伤,
习惯于以书为友的时光,
欣然于枕书而眠的日子。
在思想天地,
在自由领域,
以智慧之字迹浸润愚钝之心智,
以灵动之思想启迪狭隘之精神。
繁华则繁华矣,
无奈则无奈矣,
纵然工作重压横身,
纵然生活泥足深陷,
心底依然执拗地坚持,
一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
《不死的火焰》读后感(三):不死的火焰
《不死的火焰》(摩罗著·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昔年摩罗以《耻辱者手记》一书成名,招引多少青年才俊之目光,北大钱理群先生并以“精神界之战士”誉之。《不死的火焰》一书的立场已经不是写作《耻辱者手记》时的立场与精神了,无疑,摩罗的思想发生了某些明显的变化,愤激与批判的调子减缓下来,《不死的火焰》更关注文学本身。我以为摩罗的成就还是体现在他的文学评论上,摩罗对文学作品的把握常有令人会心之处,他脱离文学批评的理论藩篱,直指文学的内核。当然,他对那些批评理论并不陌生。摩罗在关注文学本身的同时,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西方,意在“开掘新的精神资源”,推崇基督文化,呼唤信仰的建立。在这样的价值确认下,有着基督神学背景的刘小枫先生成为摩罗鼓吹“新的精神资源”的代表者。
《不死的火焰》读后感(四):创造,要以创造去战胜黑暗
好多人写摩罗的书评,大多聚焦于摩罗痛苦沉思的根源与意义。唯有吴洪森的文章写到:
“战胜黑暗的真正力量是创造。人文知识分子对大众的关爱和热情,只有通过创造才能变成真正的力量。不能实现的善是软弱无力的善,常常在衬托恶的强大和恐怖﹔只有能实现的善才是真正的善、才是有力的善。而创造就是实现善最有效的途径。当思想者沉浸在创造的追求中,如果说有什么痛苦的话,那是渔夫没钓到鱼、狩猎人没打到猎的痛苦。即便这样,追求创造本身所带来的幸福与快乐是其它工作难以相比的。因此当一个追求创造的人,陷于穷途末路的时候,以他的才华并不是没有别的路可走,而是他的精神气质和对人生快乐的高要求使他不能也不屑于去走别的路。创造者的灵魂,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的,是欣悦的灵魂。
基于以上看法,我对摩罗近年来提倡以爱和热情去战胜黑暗的说法,补充两个字:创造,要以创造去战胜黑暗。”
所以,我觉得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一篇关于摩罗的评论,也是对摩罗最有价值的一篇评论。
《不死的火焰》读后感(五):摘
“一个人真正深刻的反思,只能从幻灭感和绝望感中产生,一个没有文化理想和价值指向的人,是永远不会幻灭和绝望的。他只能以自嘲的姿态来表达自己浅薄的不焕症,早就无力担当现实的残酷。只能以免在女人面前徘徊不定若即若离,一面天真的盼望命运的转机”
不能实现的善,是软弱无力的善,常常承托恶的强大和恐怖;只有能实现的善才是真正的善,才是有力的善;而创造就是实现善最有力的途径。
只要承认世界时无意义的,放弃对意义的追求,你就可以按照日常生活所奉行的规则参与其中,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就可以成为生活的强者。一个作家有了这样的想法,就会跟着生活拉开一定的距离,跟生活中的悲剧拉开一定的距离,他会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大量生活,用冷酷的眼光看待生活的风风雨雨,生生灭灭。
生活告诉你下面是非常冷漠或者冷静的东西,你却带着一个非常热切的愿望去冲撞,结果只能在冲撞中毁灭自己
个人与外部世界的紧张关系,强烈制约着所有个人的兴奋点和思维侧重点
中国喜剧有缺陷:多的是冷漠的写作者,少的是温柔的描摹者;阅读这样的作品,作者多的是恶心和绝望,少的是哀怜和爱恋,中国喜剧的这些缺陷深刻体现了中国人情感残缺。
悲剧人物是按照内在世界的要求思考和行动的,常常是在审问灵魂的痛苦中选择应对外在世界的方式,比喜剧更具有精神魅力,而喜剧更具有智慧色彩,一个精神后撤的人,他的智慧就相应迅猛发达,比如钱钟书隔着学问大量中国社会,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