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的读后感大全
《桃李》是一本由张者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元,页数:3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桃李》精选点评:
●21世纪初中国高校法学院系的众生态
●去年看的,一般般
●回味无穷
●桃李,简单翻翻,高校搞笑老板创收
●這部應該是高中的時候讀的了。
●镶金的象牙塔,沉沦的知识分子……
●大学新图书馆建成后,借来读过。世界观尚很狭窄时的一块垫脚砖。
●没有良知的知识是破坏力。静水深流下暗潮涌动。整部小说中最可悲的是没有教授爸爸,没有说话掷地有声的导师的刘唱,是不受舅舅庇护,只有价值没有责任的梦欣,是自卑到骨头里,想用知识战胜一切,掩盖缺陷的老孟。但是无一例外的是,大家都是肮脏的,谁也不要给自己预设终极,我们都这样肮脏的活下去吧
●高二在租的房子附近的小书店站着没有看完的书,如今竟然是这样轻而易举地找到,若无其事地翻完,云淡风轻地给个三星。对于当时没有经历过大学的我,这个世界还是很惊心动魄的。
●就记得他宿舍里有电视,于是以前一直以为大学宿舍都有电视,然后忘了他是研究生||…
《桃李》读后感(一):随便说说
这本书对当年上高中的我是一个震撼,也是我在众多描写大学(研究生)生活的书籍中看到的另类作品。当柔美与肮脏并存,没有什么是发生不了的。现在我在看它的姐妹篇《桃花》,已经没有这样的感觉,不过尔尔罢了,不知是作者的风格未有转型,还是我已经习惯了大学中的纷纷扰扰。
《桃李》读后感(二):无题
真的还存在学术圈吗?高校的科研论文们还好吗?那些大会小会开的,除了大合唱又有多少成果?学术圈变成了名利圈,那莘莘学子的十年寒窗算什么?教你如何精明又有面地混日子?想@一下某电影学院的翟博士,其实想要毕业论文不是不可以,试试能不能找导师搞一篇。不就没有这些蝴蝶效应了,而后学术圈又是一片欣欣向荣。
《桃李》读后感(三):现代围城
邵景文:从一个80年代文学青年到90年代的法学教授、博导、大律师;从一个父亲因为自己的学费偷割高压线而被电死到腰缠万贯,这种变化充满了复杂性和戏剧性,或者说是时代性。他从中文系毕业后转考法学院研究生是一个从人文主义走向科学主义的过程。一次次角色转换,从文到法,其实代表了一种知识精英分子理性的逃离和选择。但邵景文最终却以非理性的方式死于情人的小刀下,还被种了108颗珍珠在身上,这是悲剧。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在物质时代逐步解构而发出的呼喊和悲鸣。所以王蒙说这部小说是“看的时候想笑,看完笑不出来”。我们应该从中作出自省。
老孟与雷文之争:这两人看似可笑荒诞,但是总结的一句话也道出现实,“要消灭一个人的行为,首先要消灭他的理论,要消灭一个人的思想,就要消灭他的肉体”。最后终于,老孟用那台牡丹砸死了雷文,然后自杀,一切看似疯狂,一切又在情理之中。
钱钟书的围城说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然而张者的桃李写出活在象牙塔大学里的人的荒诞生活,无论师生,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
《桃李》读后感(四):随便写写
两天看完了《桃李》,算是体会了一把从来没经历过的中国高校生活,简直就是搞笑泡妞集,读完竟也觉得很有意思。讲的是某名牌大学法学院知名教授带着的一些学生他们的各种故事,人物繁多,倒也还不乱,连我都理得清楚。主要还是focus在于他们的各种情事上,但是无不离奇蹊跷,书中的“我”以一个围观的角度来描述,又不失一丝幽默。这些学生倒也真的是挺闲的,除此之外也挺会给自己找事情干呢。里面的教授也是文人类型的不正经,干各种猥琐的事情还要赋予文人雅致的意思。叙述倒叙插叙我觉得做的很好啊,基本上可以在脑中画出整个时间关系、人物关系的图谱。叙事中穿插的法律知识也恰到好处,既不会太专业显生涩,也不会太常识显无聊,从那几个案件中还学到一些法律小知识。这本书有一个很强烈的特点,就是太男性化了,所有主导角色都是男性,女性完全处于一种被玩弄的状态,但somehow作者把在表现这种不平衡又透露出一种调侃的风味,所以读起来也不觉得厌恶,反倒作为女生觉得挺好奇的。这书是一本周末消遣的不错选择。
TW, 书后面的文字写杨绛说了一堆把这本书比做《围城》等等的,最后真正对这本书的评价只有“惊奇”二字,followed by 省略号。哈哈哈,居然有这种评价来作为书籍的selling point的。
《桃李》读后感(五):把真人真事,写得极不真实
《桃李》这部小说,就语言来说,颇为精彩,对流行话语的化解,各种词语的奇妙组合,以及随处可见知识分子的小幽默,的确吸引人,也给这部作品增色不少。就故事内容而言,也较为鲜活生动。这是因为作者所写,不过是他身边的生活。但《桃李》虽是取材于真人真事,读者看这些人,这些事,却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这肯定是作者的叙述出现了问题。
如邵教授的死、孟雷两博士的死,显得非常突兀。事件是真实的发生过(记得好多年前报纸有报道呢),但小说的铺垫远远不够。书中人,书中事,缺乏其应有的场景,书中的人物面对这些事的心理状况往往空白。于是,人物飘浮于叙述之外,很难让人感觉到扎根于现实。
小说写得光怪陆离,笔调过于调侃。作者也缺乏足够冷峻的目光来审视他所写的一切。虽然他本意在批判,但写着写着,就由不住自己了,开始为书中的人物喝彩。这种的矛盾,导致了很多人物如漫画般的夸张。
而且,作者在叙述技巧上还极不成熟。作者对于结构和情节的处理是相当粗糙的,可以看出,作者在剪裁方面,是有所欠缺的。而且,结尾在读者还意犹未尽之处安装了个慌张的尾巴,未免太过仓促了。
总之,作者也许对于他生活的环境本来有很多的感慨,有很多的话要说,然而,由于态度的马虎,艺术准备的不足,从而限定了小说的价值,也就是让人翻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