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梦溪笔谈》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梦溪笔谈》读后感1000字

2021-01-25 01:17: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梦溪笔谈》读后感1000字

  《梦溪笔谈》是一本由(宋)沈括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3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梦溪笔谈》精选点评:

  ●非常喜欢沈括的写字,比起其他一本正经的古籍我更喜欢一副坐下聊聊的沈先生。只看了关于石油,which is 水边沙石相间的地方慢慢溢出的可以燃烧的液体,的一部分,发现原来早在一千多年他就意识到石油在未来会有大作用,虽然只是因为发现了石油燃烧的烟灰有更好的墨质。ps、原来那时就各种砍树了。

  ●真见地

  ●翻过

  ●读完就忘了O O

  ●当个八卦看看挺好的

  ●爱看这种八挂小文

  ●科学技术、政事、工艺、坊间奇谈,包罗许多意想不到的内容,很是有趣,所以虽是古文,读起来却一点也不觉得枯燥。

  ●一头雾水

  ●有几篇挺搞笑的……= =

  ●很好玩

  《梦溪笔谈》读后感(一):古代科普读物,现代误导

  记得中学时候很着迷UFO之类的东西,有些文章提到梦溪笔谈里面,讲述了很多古怪的UFO现象,所以就读了一遍,没发现啥UFO,到是看到了挺多生活常识。比如古人认为化学里面的银镜反映很神奇,认为这不就是点铜成金嘛,哈哈

  《梦溪笔谈》读后感(二):平生之游

  我很小的时候,经常会梦见同一个地方,或者同一个情节,那地方有些熟悉又从没有去过,那情节有点像连续剧每次梦到的时候都还能继续衔接剧情。长大之后,这样的地方和剧情都再没有梦到过,或许是我丧失了一部分人的灵性?我也不知道。

  希望我还能回到那个地方。

  “翁年三十许时,尝梦至一处...自尔岁一再或三四梦至其处,习之如平生之游。”

  《梦溪笔谈》读后感(三):随笔

  

沈括写《梦溪笔谈》时,已步入晚年。他在书开篇讲到这本书的创作目的“予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思平日与客言者,时记一事于笔,则若有晤言,萧然移日,所欲谈者,唯笔砚而已。所录唯山间林荫,率意谈噱,不系人之利害,下至闾巷之言,靡所不有”。

沈括写这本书时,是作为个人笔记来写的,沈括又是一个全才式的人物。宋史记载沈括“博物洽闻,贯乎山深,措诸政事,又极开敏”。他在朝廷当过司天监——掌管天文的官职,在军事上,他曾带兵攻打辽国。他懂水利,曾指导疏浚湖浜;他还担任过权三司使——主管国家财政的官职。在写《梦溪笔谈》时,沈括已经有着丰富的阅历和学识。这本书也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水平。

这本书包含了物理、化学、医药、天文等各方面的内容。在中国历史上,涵盖内容之广泛是极为少见的。

  《梦溪笔谈》读后感(四):关于随和这件事

  我曾经遇到过两个极品

  一个是大学同学,刚入学那会儿天南海北聚到一起,大家都喜欢谈自己家乡怎么怎么样,我吹完自己老家人口很多以后,一个山东的小胖子接道:那不算什么,我们县有八千万人!一宿舍的人都被惊的下巴掉到了地上。小胖君这糗事被我们调侃了四年,这时候一般他都会接上一句:有什么的嘛!

  另一位极品是曾经的一同事,在甘肃出差,熟识的人不多,有空了同事之间扎堆吹吹牛,国与国之间的破事免不了要被提起,有位仁兄很严肃的跟我说:韩国现在还是日本的殖民地!我听了后一下子变得很迷茫,看了下周围的环境确认自己没有穿越后就准备骂他傻B,结果看他那一脸的严肃样儿,那表情就一个意思:不要反驳我,你反驳你就是傻B

  小胖君是很随和的一个人,错了对了不管怎么样也无所谓,为了多砍一个怪重修考试都错过,毕业后没拿到学位证回来补考还会把时间搞错,但无论是哪种情况,一般都会笑呵呵的回一句:有什么的嘛!

  而那位同事呢却是一个很严肃的人,倒不是说会有雕版刻出来那样的表情,而是有莫名其妙的自尊心,短暂的接触后就知道这样的人伤不起,不仅伤不起,而且错不起。

  同样的没水准的话,小胖君说出来我们只觉得好玩,那同事说出来却只能觉得他是傻B,这大概就是随和的力量吧。

  扯了很多闲篇,其实我想说的是,这也是一本比较随和的书,比起板起脸来一板一眼说事的正史,听沈括这个胡子被老婆拔光的老头讲讲闲篇,要轻松的多。

  正史不仅味同嚼蜡,而且满纸谎话,史记就敢说三皇五帝全都是生而能言,刘小三出生也是紫光铺地,白龙盘其上。那些四处挖人家祖坟去求证某将军到底带了多少兵坑了多少人的考古学家倒是没什么可说,毕竟需要有历史这门课,会有一本叫《历史》的教科书去讲一些过去的事给孩子们听。而那些专门写一本书去八卦李白和玉真公主之间有没有奸情的人,我想说省省吧,take it easy,君不见新闻有多假,历史就有多假,跟一件荒唐的事较真和理解宪法一样没有意义。

  于是我几乎找不到严肃的用武之地了,可能这仅仅是一个和卑鄙一样的贬义词

  还是听听沈老头讲故事,真真假假的都无所谓,读个乐子就好。

  《梦溪笔谈》读后感(五):沈括发现了地磁偏角吗?

  因为地磁的南北跟地球的南北并非完全重合,指南针的“南方”跟我们实际定义的绝对南方的存在夹角,这就是地磁偏角。

  段落一: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沈括在他的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中写道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这段文字,一般作为沈括发现地磁偏角的证据。

  既然要纠“偏”角,要确定一个绝对的“南”。怎么确定正南,沈括没提。但精通天文历算的沈括大概会用北极星定义南北,这跟现在的法子没什么差别。但“偏东”则有些无解了,沈括的观察记录应该来自开封跟杭州之间的地区,目前这些的确的磁偏角应该是稍微偏西,在-2到-10度之间,越往北走偏角越大。所以,他观察的偏东似乎跟目前数据不符合。

  但地磁偏角是动态的,北宋时候大陆的地磁是否偏东就要问地理专家去了。但光从这头一句话看,说沈括发现了地磁偏角也还过得去。

  段落一通读: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

  妙在前人引用沈括的时候,故意去掉了最后一句话,更悬在一个“常”字,也就是说,经常会偏,但他似乎也不确定。而所谓偏东,他怀疑是水波扰动!这一来,沈括发现地磁偏角就有大大的疑问了。

  段落二: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

  再往下,沈括给出了纠偏的几个方案。

  “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

  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

  第一,沈括建议是把磁针放指甲盖上,或者碗边上,只要表面光滑,都比水面强。

  第二,就一根丝把磁针用蜡粘好,吊起来。若无外界阻力(无风处),那么“则针常指南”。

  看这两句,沈括是不认为有地磁偏角的,起码“偏角”是可以纠正的。按照当代术语看,“偏东”在沈括看来是技术误差,通过制造更精密的设备(比如指甲盖啊,瓷碗啊,蚕丝之类)是可以避免的!看到这里,沈括发现地磁偏角的荣誉彻底危险了。

  段落三:余家指南、北者皆有之

  “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余家指南、北者皆有之。

  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第一句最妙,“指南、北者皆有之”。他的困惑,主要是钢针磁化时候的磁极问题。理论上指南和指北是一样的。沈括的时代因为没有地磁的概念,无论指南也好,指北也好,他都觉得很神奇。

  从全文分析看,沈括应该没有想去发现地磁偏角,连指南的现象,他都老实地说“莫可原其理”。我怀疑他大概有没有发现地磁偏角,但以他的知识储备,是可能发现的,但他的思路却是朝着纠“偏”去的。不过,他大概开启了中国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先河吧。

  有没有发现地磁偏角,沈括是不会在意的。总之,发现地磁偏角的荣誉是张冠李戴在了他头上。爽爽总好,“蹴鞠”也是咱们发明的,虽然足球现在踢的实在马虎。

  《梦溪笔谈 二十四卷 杂志一》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

  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

  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

  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余家指南、北者皆有之。

  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