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都孤儿》的读后感大全
《雾都孤儿》是一本由狄更斯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90元,页数:2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雾都孤儿》精选点评:
●不好意思…中学的时候挑书还不知道删节的事情
●Oliver Twist
●小时候大姨的书柜
●正义与邪恶的战斗,很普遍的结局,正义胜利。
●外研社刷积分啦。=
●这本是作为礼物得到的
●只看汉语部分。
●第一本英文朗读书,纪念
●翻译的一般
●比《远大前程》来得实在
《雾都孤儿》读后感(一):双语的啊
这个版本的《雾都孤儿》我觉得挺棒的。我读的时候是主要阅读英语部分的,整部读下来,一点都不累,虽然以我的英语水平让我读英文原著是挺累的。当然,如果以一个中文系学生的身份读这个版本的中文部分,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很简洁,可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它的英文部分尽管简单,但也是够过瘾,而且还能学习英语,培养自己的英语思维,因为一般情况下,用英语读下来,我觉得应该不成问题的。
《雾都孤儿》读后感(二):善有善报
昨天刚看完的,看完了就把电影也看了一遍,小奥利弗的童年生活虽然曲折艰难,但是他那颗善良的心永远都不会被周遭的邪恶所侵蚀。别人对他不好,对他暴力相向,他也不会恨别人,他只是想着逃离,去一个可以温暖他的地方。听别人说伦敦是一个理想的地方,他坚持走几天几夜,就算鞋子破了,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他也没有放弃。别人对他的好,他会永远记在心里,哪怕只是非常细微的一件事他都能够温暖他,哪怕别人是所有人眼里的坏人他依然感激别人对他的好,所以才会有他去监狱里看望费金的那一幕吧。不管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他都不失本心,这才是最宝贵之处吧。
《雾都孤儿》读后感(三):一个人的成长。
雾都孤儿》 最近真的有点懒了,都有点不想写了,但有时候,不去写,倒感觉,更对不起自己,所以,写。 本书作者。是查尔斯…狄更斯,作品有《双城记》及本书《雾都孤儿》,查尔斯…狄更斯,童年生活在底层社会,幼时非常爱看书,这为他以后的创作留下了铺垫,在写一些书的时候,更能代表底层人民,去去说这些事,他所见所闻所感,更令读者感染,从而进去主人公心中,一步步去看,我去看的时候,更牵挂我的是主人公奥弗特,关心他的命运的变化。 书主要讲了主人公奥弗特从一出生下来,母亲就死去了,从而在一个孤儿院长大,备受人们欺负,后逃到了伦敦,陷落到一个偷盗窝点,并在一次偷盗中,被人抓获,但巧合的是,抓住的人是他的舅舅,并在舅舅的帮助下,逐渐变得更加善良,也从那些邪恶的人中逃了出来,后遇到了他的哥哥,哥哥为与他争夺财产,不惜毁掉他的一切证明材料,后再舅舅帮助下,找到了自己的父亲,但父亲已死亡,令人遗憾,本书最后,也是大团圆,好人有好报,那些欺负过奥弗特的人,后来都有了报应。 本书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是人们所祈愿的一中故事结局,但在生活中,人们只能向往,生活很少出现。 更代表作者希望这本书能够引起人们的反思,并有所行动,消灭这种阶级差距。
《雾都孤儿》读后感(四):改写本的价值
如果这是原著,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耐心啃下来,能不能深入这个故事。也正是因为这个改写本,我顺畅地读下来,只觉得轰轰烈烈地走了一程。一些书引人进门,它们通俗易懂,也正因如此,进门后的我们也不可忘却他们的价值。改写本用词形象而不生僻,注解恰当,情节明快又不弱化精神。学习英语十二年,我习惯了一口气做完五篇英语阅读,时文能给予启迪,而读完小说的成就感又是不同的。用另一种语言走进故事带来的临场感和理解又不是很震撼的。
这个故事很容易让我想起小时侯看的《苦儿流浪记》,前半生受尽了苦难,但遇到了好心人,机缘巧合,发现自己身世,从此幸福地过着平静的生活。
19世纪中叶的英国出现批判现实主义,当时的伦敦混乱肮脏,市井小人和贵族绅士并存,开膛手杰克和各种小偷兴风作浪,昏暗的街道血迹凝固。狄更斯揭露了当时的社会,虽然没有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但是他至少给予了每个人应得的结局,好人总会有好报,这是拜金社会唯一的希望。文字不能成为枪杆直击痛处,那就成为灯盏引导人向善。
末尾句实在是对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展望。当我们不为从前的逆境而困,怀着水晶般澄澈的心,那么宁静和幸福也就不远了。
The hardships that they had once suffered had left no bitterness in their gentle souls,and all their lives they showed the mercy and kindness to others that God himself shows to all things that breathe .
《雾都孤儿》读后感(五):悲惨的孤儿
狄更斯很理想化,让孤儿奥利弗一次次得到拯救: 第一次,因为被诬陷为贼而逃跑,却阴差阳错遇上好心的布朗劳而被救;第二次,在被坏人赛克斯等人劫持去偷盗梅里夫人家里的财宝时,因为生病而被半途丢弃,又因为善良的梅里小姐而被救活,并从此得到这一家人的喜爱而在梅里夫人家生活下去。更理想化的是,偶然遇见的布朗劳先生是他父亲的挚友,仿佛为了救他而出现。而梅里小姐又恰好是他的姑妈,也仿佛是为了他而特意创造出来的人物。 不可否认,在对生活的体察上,狄更斯不失大师本色,总是描绘得那么准确生动。但出现这么多巧合,又让我分明觉得虚假,好像回到少年时代读金庸,种种不期然的巧合总是恰好拯救主角于水深火热之中。事实上,这些由巧合构成的故事更像童话,是人类尚单纯天真的时候对这个世界由衷而生的一种美好愿望。 现代人生活在虚拟与现实的交汇中,早已不像两百年前的人那样单纯又热切了。 但无论在哪个时代,孤儿的生活一样悲惨无助。没有爱,没有贴心的关怀,脆弱又没有生存能力的孤儿永远要依靠对别人的观言察色而活,这本身对他们就是一种摧残,而且心理上的摧残比身体上的摧残更严重。声称进入文明社会的人类却至今做不到给予孤儿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依然冷酷地对待他们,又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应该引以为耻才对。 也很感慨那时英国底层的生活环境,那样肮脏、混乱、疯狂,每天发生着各种难以置信的龌龊事。曾经身为底层的狄更斯将底层人的生活状况描写得十分真切。而无论在哪里,底层生活都是相似的。余华《在细雨中呼喊》和方方《风景》中的底层生活同样肮脏、混乱、疯狂,处处充斥着咒骂和暴力,除了一些天性尚存的人比如奥利弗和南茜之外,每个人都麻木不仁,被命运的浪潮席卷向前。没有光明,没有希望,这里是人渣滋生之地。这些人狭隘、阴险、狡猾、目光短浅,千方百计阻止身边人走向任何有光的地方。在那里,没有决心没有勇气挣脱的人只会被一个劲被拉着往下坠,坠入无底的深渊。而这,才是最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