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号房间》经典影评集
《第237号房间》是一部由罗德尼·阿谢尔执导,Bill Blakemore / Geoffrey Cocks / Juli Kearns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237号房间》影评(一):iq84
縱使充斥著過度的、過於主觀的解讀,我還是想踩著犯法的邊緣放蕩地怒吼:人們也許不知道史蒂文先生引用它的深層意圖是什麼。那是兩個同源的東西,一個是放肆的原形,掐住了瑟吉歐先生的脖子,逼他用嘶啞的哀歎將全部的藝術直覺傾瀉作他的至高浪漫對世界的最後一次無奈的敬禮。另一個則是壓抑和文飾下精心包裝的,張開血盆大口宣告這裡容不得斯坦利先生偉大的光芒存生,於是他只得擺下一道道絕世的密碼,启封一箱箱泣血的沉思,展开疯癫的复仇。 God damn America Land that I fuck
《第237号房间》影评(二):《第237号房间》
这样过度解读真的是很私人的,不过很佩服那几个能从文化、历史、心理、神秘、数字、推理等方面分析的影迷。所以很难去评价这部影片,不过不少细节还是有说服力的。
而追究斯坦利·库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的初衷,我倒是比较同意其中一位分析者的说法。“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智商200的人,他掌握了整个电影景观。他在完成《巴里·林登》后厌倦了,《巴里·林登》是一部无聊的电影。他开始做一种新类型的电影,一种从未被做过的电影,一部由一个感到厌烦的天才做出来的电影,它完完全全的清空了过往在电影制作上能够做的一切。”
《第237号房间》影评(三):我想我有点明白了
你见过为了评论分析一部电影而拍一部电影的吗?本片给你上上课。
如果你不是《闪灵》这部影史第一恐怖片的粉丝,那就请放弃这部有趣的纪录片吧,你会看的极其枯燥而且不明就里。我对于《闪灵》的评价就是“我看过的最恐怖的电影,并且绝不再看第二次”,看完这部纪录片以后,我甚至怀疑我到底有没有看过“闪灵”。
影片用连续法将几位骨灰级影迷的自述配合画面完成叙事,更像是影碟花絮里的“导评音轨”,这帮牛逼哄哄的细节帝们还真是一帧一帧的看电影,不得不让你脑洞大开,他们居然从这部影片里看到了——印第安种族、二战纳粹主义、大屠杀、强烈的性暗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神话理论解构、电影镜头与实际地图布景的悖论、房间号码的暗喻,阿波罗登月的真伪、画面渐变带来的意义,最神奇的莫过于第二张图里有库布里克的脸,大多数人表示看不出,我表示我看见了…
作为影片导演库布里克拥有IQ200的智商,他真实想表达的意思,我想没有人真的知道,即使有人认为这部纪录片就是几个脑洞大开的影迷在自嗨,过度解读,但我觉得这更像是对“闪灵”的一次“电影大观”或者科学探索,毕竟这部电影属于库布里克的“未来三部曲”,我一直不太明白,未来这部影片里到底体现在哪,看完这部纪录片,我想我有点儿明白了。
《第237号房间》影评(四):非常有趣的纪录片
从头到尾都看不见受访者的面孔,只能听见一个接一个影迷和影评人的声音,但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影评论音轨,因为这部记录片竟有自己原创的配乐!大部分的画面都剪辑自库布里克的《闪灵》和其他经典作品如《2001太空漫游》《发条橙》《巴里林登》等。而最为有趣的是导演竟不时将这些“素材”配上评论员的自身经历,一种反客为主的感觉油然而生,滑稽的效果立杆见影。还有多次反复出现在电影院观看的观众画面也做得相当有心思,分明就是从不知哪部老片里剪出来的场景,配上评论员亲身的回忆描述,煞有介事的画面让我不禁莞尔。明明是在评论解说一部经典的恐怖片啊,怎么会泄露出如此喜剧的气氛呢?当后半段那个登月计划出来的时候,我似乎有点头绪了。
这压根就不是一部什么严肃的电影分析,完全是一些影痴、细节狂和阴谋论者大显身手的竞技场。但他们评论时的专家语气和专注态度却又不能不令我佩服万分!所有蛛丝马迹都逐一搬出来详尽分析,有问题的场景采用不断重放、N倍慢镜播放,甚至前后正放加倒放的策略,令这部恐怖片的“深层”含义不知不觉浮出水面。
我不知这是否属于过度诠释,但我确信的是:假如库布里克泉下有知,必定开怀大笑,欣慰有加!我对片中评论员提出那些“深奥费解”的理论,诸如印第安种族屠杀、纳粹大屠杀、登月阴谋诡计统统不敢苟同。唯一感兴趣的是对旅馆内部结构布局那些“闪亮亮”的观点,如大堂经理室后的那扇窗,通道的多个不同出口位置,以及骑单车的小男孩在旅馆多个楼层内穿梭的解释。我觉得所有不合理的布局设计均是产生心理不安的根源所在,这应该就是库布里克最拿手的精心设计。我此时更回忆起当年第一次看《闪灵》时看到那条曲曲折折的走廊过道确实令我毛骨悚然。也难怪《闪灵》能成为所有恐怖片之首,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第237号房间》影评(五):作者已死,以《閃靈》為例
又要講我的電影記憶--《閃靈》係唯一一套我細個睇明珠930,睇到一半驚到頂唔住要轉台唔睇既電影。那些從升降機門湧出來的血、靈異孖女,我還未消化到套戲講乜已經驚到要放棄。再過幾年,同阿媽一齊再係明珠930完整地看完一次,積尼高遜猙獰而怪異的表情,還有最後一幕那幾張黑白相片,仍然令人不寒而慄。到今日,我相信我是因為太驚,而忘記了《閃靈》的許多細節,我只記得那些恐怖畫面,和大體劇情。
至於《閃靈237》,其實是一套分析《閃靈》的記錄片,由五位Kubrick超級粉絲口述配以《閃靈》的剪接畫面,逐一超仔細地分析畫面、道具、setting的深層意義。我認為有不少是過份詮釋而得啖笑,例如一開場的藍天白雲呈現了Kubrick的樣子,但有一些精細發現令我目瞪口呆。
其中一位受訪者提到「心理暗示」一說,即以不斷重複出現的奇怪/不合理設計,造成心理暗示,渲染不安。這個我覺得挺有道理,畢竟我就是經歷過那種不安得要停下的觀眾。當中有幾點我覺得很值得提出:
。Jack和Wendy對話,畫面是Jack,他後面的牆角有一張椅子,接著畫面是Wendy說話,再之後畫面還是Jack,但他後面的椅子消失了;
。總經理房背有一扇大窗,但按戲中酒店設計,那是不可能的,總經理房後面,應該是升降機旁的走廊;
。Danny三次環圈踩單車,在一鏡到底而沒有踩上樓梯的情況下,第二次踩單車竟然由地下踩到上二樓,第三次更踩到見到孖女;
。Danny在地毯上玩車仔,當Danny站起來,一個剪接鏡頭,地毯的圖案上下倒轉了。
受訪者當然從這些許多的蛛絲馬跡提出更多的演繹,諸如「印第安人大屠殺論」,指《閃靈》的主旨是批判美國人對印第安人的迫害;「二次大戰希特拉大屠殺論」,批判希特拉在二戰的所作所為;「登月造假論」,指Kubrick為美國太空總署拍了那段經常被人質疑造假的阿波羅11號登月片段,於是在《閃靈》中暗示自己的內疚和不安(片名《Room237》呼應此說,237號房就是收藏了這個秘密云云)……我個人覺得這些論點想得太遠,但先不論是否可信,只看電影畫面,已經夠塑造不安了。以Kubrick這樣仔細和智商200的人來說,上面那些會是「唔覺意」的bug?還是精心刻意的設定?我相信是後者。
另一位受訪者提到以順播和倒播將畫面重疊地看,會有許多有趣畫面。例如最後的黑白相片和片頭的湖光山色重疊起來,竟然像一張寫著「Overlook Hotel, July 4th Ball, 1921」的明信片!雖然很明顯是過份詮釋,不過很有創意!也印證了「作者已死」。
《閃靈237》剪接了Kubrick的其他作品和一些經典黑白恐怖片,來表達觀眾和受訪者看《閃靈》時的即時反應。再加上為說明而不斷重複又重複地出現的孖女、升降機血浪、美女變屍體,《閃靈237》我看到最後三分一,心裡已經夠寒了,完場一個人走到圓方外,四野無人兼夾又冷又凍,真心驚起上來。
《第237号房间》影评(六):字数太多的观后感也只能放在影评栏了 全片阴谋论和符号学也能被称为完美解读?
5.25更新
首先更正一个错误,库布里克确实喜欢呆在剪辑室里进行剪辑。
在看完一些有价值的关于库布里克的纪录片后,我的判断得到了大部分的验证。这几位影评人出的这个“纪录片”基本上全是在扯淡。这倒也提醒了我不是所有的“纪录片”都值得看。阴谋论和符号学真的是对电影视觉语言的侮辱。特别是看到纪录片 我曾侍候过库布里克 里库布里克的全能助手提及此“纪录片”(指 第237号房间)时的态度,和对各种阴谋论的打脸,就知道这“纪录片”是真的垃圾了。
说回闪灵。 开片的航拍镜头是因为想用开始的宁静和之后的惊悚做对比营造反差的效果。 服装是服装设计师想要有制造出纯朴的感觉。 酒店里的装饰风格是从全美无数旅馆的无数不同的风格中选择出来的,因为库布里克想要真实感。而关于印第安人墓地的点子,也只是因为在搜集资料中有很多漂亮的印第安主题。 以上这些都和脑补出来的有关印第安人的事情毫无关系。或者说,至少库布里克没有明确表示他有这种想法。既然没有明确表示,而服装道具等设计又都直接让相对应的专家来搞定,那又怎么能过度解读出这么多东西?
说库布里克是完美主义者是因为他一个镜头可能会拍很多遍,对演员的情绪有很高的要求,对镜头的运用和构图画面有偏执,专注于细节,力求精准,事无巨细几乎全都要自己掌控。拍摄大量照片,收集阅读大量资料,是为了寻找故事素材,让电影更有真实感,让视觉效果和色彩达到极致,而不是为了让所谓的符号具有意义。
————————————以下为原文
库布里克再怎样天才,我恐怕他也没有把这纪录片里谈到的东西都想过。我不太相信这纪录片里太多地方提到的每一秒甚至每一帧背后的“深意”,太符号学了。当然,如果能有确凿证据打脸,我很乐意接受。
此片对于闪灵片头库布里克云头像以及用叠化进行转场等地方的解读真的不会显得过度吗?闪灵除了通过日期交代时间进行转场外,几乎全是叠化,难道库布里克在每个叠化处都夹带私货表达观点吗?如果不是,那又为什么不选择在只有需要表明想法的地方才进行这种剪辑呢?还有在最后部分将片头片尾倒放试图找到联系,甚至与库布里克其他电影进行联系,简直是在强行脑补。要是库布里克在拍的时候就想好了这些,那他也确实太累了,更何况剪辑师另有其人(哪怕是根据库布里克的授意进行剪辑,以上的问题也依然不能解答)
此片没有库布里克的亲自解释或是手稿或是日记或是剧本或是电影创作团队核心成员的采访内容等第一手资料作为垫底,大部分都是对于各种符号的过度解读以及各种脑补。虽然确实解答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关于历史方面的问题很有启发性,但很多地方难以令人信服,给人一种强行吹捧库布里克的感觉。如果把这样一部纪录片奉为完美解读闪灵的经典,那可真是和做语文阅读理解题相似了。
我还是认为,应以第一手资料为准,除此之外的各种难以令人信服的解读都可能会偏离导演原意,哪怕这种解读脑洞再大思维再开阔,也是对导演及其影迷的冒犯。更要命的是这种脑补式过度解读还能被那么多人复制粘贴当做自己在社交平台发表的影评,甘愿充当复读机。问其原因,可能也只是回答你“你看懂不代表别人看不懂”或是“不可能过度解读,因为库布里克是天才”又或是“人家是专业影评人,你行你上啊”……反正只要脑洞够大脑补够多就行了,只要这些解读能让自己“惊呆了”,谁管它到底是不是导演原意,宁愿曲解强行解读也不愿坦诚自己没看懂。
最后,期待未来某一天能找到第一手资料,毕竟闪灵真的太能激发人的好奇心了。
《第237号房间》影评(七):《昆池岩》的瘾没过完?进阶片《第237号房间》重新审视《闪灵》的谋篇布局
韩国恐怖电影《昆池岩》一经上映,便在民间广为流传,观众对此片的热度未减,却持有褒贬不一的评价。
▲图片来自昂罗
这部偏纪实的伪纪录恐怖片究竟为何可以获得如此高的人气?首先,昆岩池精神病医院真实存在,并且小有来头。
昆岩池精神病医院是CNN旅游网票选出的世界最毛骨悚然的七大场所之首,这个地方原来是监狱后被建成精神病院。
院内患者莫名死亡、42名病人(疑似)集体自杀,连院长也自杀身亡……细思极恐的背景,让这部影片笼罩在一种真实的紧张氛围里。
▲《昆池岩》剧情
网络广播节目招募胆大之士来一同参与「恐怖实境体验秀」
前往昆池岩探险,他们将进行鬼屋探险直播
为了吸引更多人观看直播
主持人暗中设下陷阱
当他们越深入医院禁地却越来越失控
那些受虐致死的冤魂潜藏在黑影之中将对其伸出鬼爪
《昆池岩》的剧情设置并非新奇,台湾惊悚推理剧《天黑请闭眼》也是在现实、虚拟两个维度内切换,此类剧情很容易与打造沉浸式体验的惊悚片的创作宗旨脱轨,让观众处在进入与非进入的尴尬界点。
▲《天黑请闭眼》讲述了高中登山社的八位好友
阔别十年后齐聚山中民宿预备一同
挖出学生时代埋下的时空胶囊
没想却让一桩昔日丑闻意外出土
好友接连被杀死并查出真相的故事
这也就是有些网友评论《昆池岩》并不恐怖的原因,观看者没有进入导演设定的恐怖气氛里,全程处在第三方位置的观众,难免会有些不满。
对于恐怖片发烧友来说,恐怖片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你觉得《昆池岩》的剧情太过于单调,不妨看看DOCO君今日推荐的纪录片,走进逻辑强者的世界,探知“恐怖”与“惊悚”的真正来源。
今日,DOCO君推荐的纪录片是由Rodney Ascher执导的《第237号房间》,这部纪录片结合了事实与虚构,对影迷和学者进行了采访,并通过逐帧解读的方式,重新审视了《闪灵》的谋篇布局。
▲《第237号房间》海报
还记得那个看一眼会着迷且疯狂的237号房间吗? 在这个房间内发生着哪些诡异且惊悚的事情? 《闪灵》对这个房间有着怎样的记述?《闪灵》是由华纳兄弟出品的恐怖片,由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该片讲述了作家杰克·托兰斯为了寻找灵感带着他的妻儿接受了一份旅店冬天看门工作,却被幻象逼疯的故事。
▲《闪灵》豆瓣评分8.0
《第237号房间》这部纪录片回到了《闪灵》故事发生的第237号房间内,揭秘库布里克在《闪灵》里给观众留下的悬念。
▲库布里克
他挑眉怒视的经典表情,运用在多部作品中
探秘《闪灵》需要关联性,也就是说需要对库布里克的其他作品以及文化、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的关联,才会品味出他想要传达的内涵。
恐怖片的存在或者说经久不衰的原因,来自人类的想象力,如何让关注围绕一个现实中司空见惯却意蕴绵长的点并结合自身经历进行联想,是恐怖片导演需要琢磨的至深奥义。
“库布里克式”的恐惧,不仅仅通过声音(人声、独白、画外音),更多的是气氛的布局与细节符号的关联,以及细思极恐的环形逻辑。
值得推敲的恐怖片剧情,同样是“库布里克式”影片的关键。
承上启下且具有关联性的符号,推进着《闪灵》的剧情开展,这类时常出现的符号,需要观众自己发现,一旦找到解读它们的端口,也就开始了关于这部影片的恐怖之旅。
▲42与德国打字机结合
关联出德国纳粹对人的迫害
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提出了有关“艺术符号”的观点,这个观点在卡西尔的基础上,重申了艺术符号对情感的把控。
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可以把符号学运用得体到位的,恐怕只有库布里克了。
他在《2001太空漫游》中对各类符号的关联与掌控,侧面烘托其作品的深度与广度。
▲《2001太空漫游》海报
关联符号解析一:
《2001太空漫游》运用了理查·施特劳斯创作的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灵感源自尼采的同名著作。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Classical Artists - 世界名曲一百首
选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作为插曲并非没有缘由,尼采的原著是想通过查拉图斯特拉这个人,用散文诗体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超人哲学”、“上帝死了”的哲思。
而库布里克正是通过致敬(用作插曲)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尼采思想的认同。
关联符号解析二:
从影像上来说,《闪灵》中反复出现的走廊、迷宫、237号房间与《2001太空漫游》里的太空隧道、太空舱及影片最后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房间具有空间上的同步性。
而从文学意义上来说,两者空间上的同步性昭示了库布里克电影里另一个关键的主旨:
对未来的召唤。《闪灵》的主人公在迷宫与自己的梦靥里四处寻找的出口,其实就隐藏在太空中、在“繁星点点”中。
他就此为人类安排了一条乌托邦之路。
库布里克“沾亲带故”式的影像表达,激荡着影迷们的心,大家早已习惯逐帧捉摸镜头符号的深层意思。
刻意为之的错乱布局,埋下伏笔的心机符号,欣赏库布里克的作品,需要大脑飞速运转。
我们知道正是237号这个房间让主人公杰克一步步丧失理智走向疯魔,那么它究竟代表了什么呢?
纪录片《237号房间》中给出了几个说法:
它暗示着杰克的性幻想与梦靥; 它喻义着月亮与地球相距的物理距离(237000公里); 它指代1942年的纳粹大屠杀(2*3*7=42); 它象征着谎言与过往的幻象……就其最后一点展开说,237号房间是杰克潜意识中的美好性幻想、是全人类对过往历史的臆测,而随着美好性幻想肉体的不断腐烂,我们才像杰克一样看清楚了不堪过往的真相。
库布里克在这个意味上揭露了人类对自我的麻痹、对黑暗历史怯于正视的本性。
这就是“库布里克式”恐惧的精彩之处,惊悚的点不在与虚浮的声音及妆发(特效),而在人三思后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恐惧,这种恐惧在短期内难以消散,这种恐惧源于对人性的深度思考。
惊悚片中演员表情的支配预示情感的抽离与角色的转变,最近DOCO君被惊到表情,还属《唐人街探案》中张子枫最后的邪魅一笑。
一个简单的表情结尾,一段意味深长的含义升华,此类运用,当然也会在库布里克的作品中找到。
▲《闪灵》
▲《全金属外壳》
▲《2001太空漫游》
▲《发条橙》
恐怖片究竟该以怎样的态度存在?仅限于视觉观感的恐怖,只会给观众带来浅层的视听冲击,并未让人从心底感到恐惧。
宣传噱头大于实质内容的影片,难免让观者失望。
恐怖片的创作初衷是想让人们拒绝麻木,审视自我。
关于恐惧,关于释放,你有多久没有体会了?
想要观看《第237号房间》完整版
DOCO热纪录 全球纪录片线上观享平台 & 影迷社区。
DOCO热纪录 • 映像现场 每月一期,线下纪录片主题放映+文化沙龙。 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爱上纪录片、分享好观 点、识得真知己!
如何成为「DOCO热纪录 • 映像现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