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之路》读后感锦集
《自由之路》是一本由罗素著作,西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16.50,页数:2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由之路》精选点评:
●领先了一个世纪的超正三观,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观察、观点和分析无比深刻!
●对自由和政权及法律一些问题还不明朗,所以又看起这本书.
●[美好的人生由爱所唤起,并由知识所引导] 罗素是个严谨的理想主义者,他所勾勒的美好的社会图景,真让人神往。神往的原因是现在的社会仍然让人遗憾,一切都目的鲜明,个人失去了并甘愿失去自由和思想。
●读了八荒的一篇乌托邦之后,回想起《我为何而生》初识罗素时候与己懵懂世界观的错层,诗一样的哲学家!罗素算是哲学界的先哲吗?算是公正的批判一切哲学家吗?把哲学陶醉成个人或者社会权能是福还是祸?
●世界的本质是关于爱与知识。
●俺读不大懂
●当时读的很震惊
●可惜是删节版。翻译质量参差不齐,好些是文句不通,一句话里多重否定。很喜欢理科生写的哲学,条理清晰不拖沓。尤其喜爱第一节的自由之路。还有财产、教育、信仰这三篇也不错
●感觉就是对于自由的文献综述呐。忍不住吐槽封面那个是罗素的画像吗?好惊悚。喜欢一句话,当你意识到自由时,其实你已经不自由了。
●可惜是节选本
《自由之路》读后感(一):自由之路
这是我读到的第一本罗素的书 语言很美 像诗一般 不像有些哲学家语言生涩难懂 罗素的书带给人们一种活下去的希望 一种灵魂上的关怀 让疲惫 惶恐 失落的心有一丝慰籍 每当我对生活失去信心就捧起这本书 读完之后顿时轻松好多
《自由之路》读后感(二):不错的一本书
和我的版本不太一样。一个出版社的,我的是灰色封面的,2004年7月第二版。
书是蛮不错的,罗素虽说只是个二流哲学家(站在欧陆哲学家看来),但是她的政论还是蛮有意思的。这也是英美哲学家的一个不成文的传统,政论短文写的都比厚厚的著作好读,话也说的明白些。
《自由之路》读后感(三):读罗素《自由之路》某章节后有感
尽管死亡是自然控制力的记号和标志,但我们仍然是自由的。人在他稍纵即逝的有生之年去审视,批判,认知,并且在幻想中去创造。这种自由属人独有,在这种自由中,我们有着优越于控制外在生活的不可抗拒的力量。
同大自然的力量比较起来,人的生命确实是微不足道的东西。时间,命运和死亡,我们的一切都要被它们毁灭。尽管它们占压倒性的优势,但人对它们的思考则更为伟大。这种思想使我们不再屈从于在无可避免的命运前低头,而是吸收它,使之成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
不可抗拒的死亡和不可知的变化,使我们似乎成为命运的玩偶。但我们不是死亡的奴隶,在死亡到来之前,我们值得追求的是能够使我们短暂的生命历程变得高尚起来的崇高思想。
所以就请抛弃生活中的懦弱和恐惧吧,没有什么值得害怕的东西。
于2004-11-25 22:26
《自由之路》读后感(四):罗素.自由之路.
所爱之人的幸福和自身的幸福不应该是一种替换。
爱→自我与他人的对立消失→融入生命之流
不幸有三种:来自自然,如死亡;来自人性,如愚昧;来自社会,如压迫。
人们的激情或许是相同的,但激情的对象的不同会导致人们产生不同的评价。比如痴迷于科学研究与痴迷于酒精。
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不要对别人期待过高,比起自己,别人考虑你的时间总要少一些。
通往自由有两条道路:增长能力或缩小欲望。
理想不会引发变革,激情才会。
要求平等是因为嫉妒。
完全没有竞争使人们麻木堕落,过强的竞争使人们邪恶残忍,人们比较适合适度的竞争,能够促进他们的积极的心态并激发创造力。
要分清意见中的情绪部分和事实部分,没有必要同情绪进行争辩。
现代社会的文明准则普遍衰退了,人们抛弃了高雅的情趣,趋向庸俗的享乐。
《自由之路》读后感(五):不全,删节太多了
内容没得说,经典毕竟是经典,很值得一读。
只是现在要找一本翻译好的,印刷好纸张好的罗素还真的不容易。
比较认同他关于宗教的看法,宗教的出发点源自于人内心的恐惧。
美好的生活应是由受知识引导的爱所构成的,其一生都追寻知识的真相和爱。
除了这种天生的权力欲之外,他们还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以为只有他们自己的才学渊博才可以判定什么是符合社会利益的,像所有管理某种组织的人一样,他们会感觉到这一组织尽善尽美不容更改。唯一希望改变的就是修改章程让民众更明白如何受用统治者赐予的恩惠。
一个美好的社会不是产生于国家的荣耀,而是产生于个人的自由发展;产生于日常生活的幸福;产生于每个男女都有符合个人兴趣并能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工作;产生于人与人之间关系自由而充满爱,在感情中消除了因失望而产生嫉妒的根源;更重要的是生活富有乐趣并在科学和艺术中表现出来。一个时代或一个国家只有取得了这样的成就才有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