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盛唐诗》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盛唐诗》读后感锦集

2021-01-29 00:28: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盛唐诗》读后感锦集

  《盛唐诗》是一本由(美)宇文所安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3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盛唐诗》精选点评:

  ●我是当诗人传记看的,毕竟国内单写诗人的传记太少了。

  ●《初唐诗》的视角、框架、研究方法得以延伸与强化。“京城诗人”及其“对手(敌人)”概念的提出,一别传统的题材(山水、田园、边塞等)区分,并由此讨论诗人对“传统”的继承与反抗,探讨心理状态、社会活动、创作模式对文学实践的影响,对王孟高岑李杜等人予以重新评估。有启发。

  ●啃了將近一個月啃完了。感覺這本比《初唐詩》容易理解,也許是因為盛唐詩人多數是我們所熟知的。宇文先生關注詩人和詩歌本身以及詩人與詩人之間的繼承關係,似是隨手拈來,可見功夫極深。

  ●不如初唐诗

  ●重新发现李白和杜甫。

  ●二印(单红色封面)

  ●孟浩然 他是一位闲适自得的乡村绅士,虽然向往朝廷的官位,却从未强烈到为此而深感忧愁。他爱好寻访风景和隐士朋友,却并未迷恋到使自己成为真正的隐士。他热爱岘山脚下的家园,却并未执著到像陶潜那样一心一意地居住于此。

  ●翻譯而言,譯作讀過李奭學的,給了四星。相比之下這部衹能給2星。

  ●文學史如何被寫作?

  ●【藏书阁打卡】 如果先看盛唐诗,大概就不会有兴趣继续看宇文所安…文学史似乎总是一种无聊的写作模式,因为文学史面向的似乎总是一些一无所知的读者。所以宇文所安在此书中注重社会勾勒与生平记叙,在这过程中定位诗作,重在介绍、勾连,而非出新,差强人意。让宇文所安写文学史可能是一种浪费。 "文学史不是名家的历史。文学史必须包括名家,但是文学史最重要的作用,在于理解变化中的文学实践,把当时的文学实践作为理解名家的语境,我们不应对一个长达百年的时期进行大刀阔斧的概括,而应该检视较短的时期,作家群体,不同的区域。这样一来,传统的学术研究,比如说交游考、年谱,就会和文学史写作以及理论研究结合起来,从而获得崭新的意义。文学史试图把具体细节和对整体的理解与把握联系在一起,而整体的复杂性总是使简单的概括显出不足。"

  《盛唐诗》读后感(一):盛唐诗短评

  相比于教科书式的将文学史割裂作为几个作家与作品的简介,这本书无疑更像是一本真正的文学史,当然这可能与它本身作为诗歌史的专著有关。姑且不论他关于诗歌“史”的描述准确程度,对每一首诗作的文学史角度评价十分新颖。此外,对诗歌的细读又并非是预想中的“close reading”,似乎是将读者反应或作者表现与文本联系起来的阅读方式。

  《盛唐诗》读后感(二):空降与弹床

  宇文所安和钱钟书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兴趣迥异。“相比之下,后代读者没能从历史范围看盛唐诗,这是将盛唐看成诗歌和中世纪文化顶点的神话的最明显迹象。于是,岑参之被突出赞赏,不是由于技巧的微妙特性,而是由于代表了盛唐文化一个方面的一种主体:唐代对中亚的扩张。这种趣味转变的第一个暗示出现于南宋的《沧浪诗话》,书中开始将岑参作品与高适作品联系在一起;严羽不恰当地将岑诗描绘成悲壮,这是古风的类型特性,经常与边塞诗相联系。”(p195)(《沧浪诗话.诗评》“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孟郊之诗刻苦,读之使人不欢。”)

  书中时有宇文所安对中国传统诗论保持距离的印迹:“实际上,杜甫研究中有一个陈套,即列举后代某一位名诗人从杜甫作品的某一方面发展出了自己的风格”(p209),“有关杜甫的一个批评滥调是‘无一字无来处’,但对于杜甫的运用传统,这一滥调不仅在表面层次上是错误的,在较深层次上也是错误的。”(p211)

  这一差异的原因或许已在序言里被表述为:“文学史不是‘名家’的历史。文学史必须包括名家,但是文学史最重要的作用,在于理解变化中的文学实践,把当时的文学实践作为理解名家的语境......文学史试图把具体细节和对整体的理解和把握联系在一起,而整体的复杂性总是使简单的概括显出不足。”

  作为读者,我仍然难以自制地重现这种不足。在把握诗歌传统时,钱氏类似衔枝游海,借沧浪纤维丰韧的弹床瞻顾古今;宇文氏类似伞兵抢滩,本从概括中来,落点的环境细节关乎成败与安危,所以更倚重较早的文本(如《河岳英灵集》),进退踞守,以此为凭。

  《盛唐诗》读后感(三):蔓延的意境

  读完《盛唐诗》,感觉被作者广泛的思维角度和敏锐的洞察力所折服。对于盛唐诗歌的重新认识与阐述,独具特色,寓意深刻。不仅仅是从诗歌本身出发,更准确洞悉时代背景、文学环境、文人心态等方面,综合各方面因素来全面展现作品及诗人。在我看来,外国作家目光往往比较犀利,会一针见血地表达心中所想。本书作者宇文所安也是一样,从特有的角度出发,用自己的方式布局框架,用独特的理论阐释诗歌。中国的文学史类书籍,倾向于介绍著名的作家作品,而本书注重“贡献”,即对于当时或者后世的影响。比如张九龄,真正的文学成就并不那么突出,但是这位身居高位的“伯乐”,对于王维、孟浩然等人的扶植却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无形中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于张九龄的贡献,作者是极度认可的,因此在王维、王昌龄、孟浩然等的章节中屡次提到,让读者感受到诗歌成就的另一种助推力。说到读者,宇文所安的另一个特点便是关注读者。他善于站在读者的立场,为读者解析诗歌,不会强加认同感。纵观全书,有时会觉得条理不够清晰,因为完全没有中国惯用的1234分点论述,而是显得比较随意。但或许正是由于作者的博闻强识,对于各种材料信手拈来,能够尽情挥洒,畅所欲言。整个阅读过程并不轻松,不能心随眼动速战速决,总会为某一句话停下来,思考其中内涵,理解个中深意。作者在书中阐述了很多见解独特的理论,涉及哲学层面,而且是多元化的探索,让读者眼前一亮,惊叹不已。当然有的理论本身有一定深度,或者需要处于某种特定的情境才能体会,所以必须多加揣摩才能了解其中深意。比如作者说王维诗的朴素是一种抛弃行为,产生自深刻的否定动力。确实,当王维获得自由诗歌的权利时,恨不得彻底挣脱宫廷诗的枷锁,开辟另一个清新朴拙的境界,与华丽浮艳划清界限。作者善于从思想的深度精心剖析,更好地定位诗歌的感情基调。

  《盛唐诗》读后感(四):不被关注的中国诗歌文化精粹:禅诗

  在内容上看,禅诗可分为禅理诗和禅意诗两类。禅理诗,又可分为示法诗、开悟诗、赞颂诗等,这类诗富于禅家的哲理和智慧。 禅通过内省体验,产生妙语,形诸文字。禅诗精妙、小巧,注重启示和象喻,需要有深切而敏锐的感悟,读后令人“身世两忘,万念俱寂”。禅诗充满禅家超尘脱俗、淡帕宁静的情趣。禅诗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数量丰富,影响深远,其中一些名作广为传颂,如慧能的示法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及永嘉禅师证道歌等等,流传千古,经久不衰,广为传颂。在中国历史上很多著名文人崇信禅佛,有崇佛参禅者,也有尊儒崇道者,出现了众多禅诗人,如谢灵运、王维、柳宗元、白居易、苏东坡等等,蔚为大观。崇道的李白写下《庐山东林寺夜怀》一诗有“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之句,充满禅味,尊儒的杜甫也有“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之咏。古人写了很多以“学诗浑似学参禅”的诗句,还涌现出了不少以禅论诗的诗学著作。禅诗是中国诗苑最重要的一部分,长期以来没有受到中国文学界的重视。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禅反而在英、德、法、美等国得到特别的发展”。近十多年来,在中国一部分有识之士中,也掀起了一定程度上的“禅宗热”。

  禅宗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也产生重要影响。禅是最典型的中国佛教,是中国文化改造印度佛教的产物。禅在印度古已有之。从佛弟子达摩东渡到五祖弘忍,禅宗在中土不断发展壮大。然而,使禅宗发生根本变化是六祖慧能。慧能是文盲,少数民族,地处边远,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获得衣钵,对禅宗进行了一场彻底的改革,被称为“六祖革命”。这场革命,使印度佛教改造成了中国佛教,禅宗本身获得极大发展,几乎成了中国佛教的代名词。禅的实质是追求真我,追求生命的自由与解放。这种完全中国化了的佛教——禅宗,反过来又对中国哲学、政治、思想、文学、艺术、民俗等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禅宗思想影响下产生的禅诗,成为一种“禅文学”,此外,还有充满禅味的散文、小说、戏剧等。

  禅宗、禅诗与伊斯兰发展过程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最引人关注的派别——苏非、苏非文学,有极大的相似性,二者可谓异曲同工。

  《盛唐诗》读后感(五):闲话

  我拿到书,首先找到的是,杜甫的那一章,看了前面一部分,还是比较好的。上个学期王红老师的课,对杜甫的讲述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足见王老师多年的积累。她花了大部分的时间给我们介绍了杜甫的生平,有点像对门外汉讲评书的味道。因为时间的关系,杜甫的诗作主要讲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老师也想据这首诗为例,来诠释杜甫有名的一个特征,儒家的坚定信徒,“帝国秩序的颂扬者”。这首对我来说,颇为古奥佶屈的诗,在王老师的引导下,还是急促地感受了一番。我在古代这一块,基础非常薄弱,从小都是,高中历史一块,古汉也是学的最差的,一来是因为时间太紧,老师都在赶课,二来是自己基础非常薄弱,你晓得的,文革一代出来的,厚今薄古非常严重,我爸就是这样子出来的,我受最深影响的人就是我爸,他是我最初也是永远的启蒙老师。虽然大学的时候努力在补,还是感觉非常吃力。你晓得的,学古代汉语,基础非常重要,大一的繁体字,竖版影印卷古文,当时只顾着完成自我了,根本没有花心思,现在还有有点遗憾的。所幸,我还有想象力,我也只剩想象力了。有次跟黄聊天的时候开玩笑,我陶侃道,你就是看的太多书了,没想法。他反讽道,你就是太没文化了。此话真有道理。我还真的是没有文化。学现当代文学的时候,基本上不看原典,只沿着夏志清的小说史一直揣摩,这是非常致命的。当然有人说,思维最重要,这算是思维训练,是的,非常有道理。可最初才要解放思想,久而久之,还是要言而有物才行。而我现在最需要补充营养的时候,却浮躁了起来,我是真的读不进那些原典,生动不起来啊。

  有时候,黄说起,我从不读原典,只看理论,实在可恶。有时候我还真的是非常恼火,多半是生自己的气。其实我最初的想法是,我爱电影,电影我还是静得下心来看的,而且再闷的片子,我都能看出点门道来的。那,这不挺好的嘛,看了电影之后,你可以看与电影相关的理论书籍啊,理虽如此,可实际情况是,与电影相关的书籍,国外翻译过来的,没有几本理想的,所谓“不合国情”啊,国内那些理论派的什么戴锦华之流,我都不想说什么了,实在不满意,恼火。我曾想从中国文学那令人艳羡的宝藏中,截取一瓢,用在我对电影的理解上,哎呀,好难哦。其中的转化之难以打通,实在非一言难尽啊。

  我还是希望我能够静下心来,专心地做一些实在而有效率的事,共勉。

  扯了一大堆闲话,回归到这本书的正题,这是一本老外写的书,作者是宇文所安。我爱读外国汉学家的书,就是因为不需要基础,句句都懂,句句都通。国内的大部分书籍,都不是普及版的,你须领会其言外之意方可,可惜我资质不够,看不懂。自问,此举颇有投机取巧之嫌,暂歇不管了,多读,多思吧。行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