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的影评大全
《游客》是一部由鲁本·奥斯特伦德执导,约翰内斯·昆科 / 丽莎·洛文·孔斯利 / 克里斯托弗·海维尤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游客》影评(一):旅游的对象真要慎选
简单的配乐充斥着夫妻之间的紧张气氛,夫妻的关系游走在分列边缘,男主角的情绪非常紧绷,女主角的冷暴力以及连同外人一并批判丈夫的行为。其实人都是自私的,只是女主角没有闯开心房与丈夫诉说自己真实想法与情绪,在外人面前没有给丈夫留有余地。其实双方的内心都不好受,只是在旅游期间,社交地方和人脉仅是彼此,所以一切普通行为都会被放大而且印象深刻。
《游客》影评(二):拍的深刻,但是内容贫乏。
无法准确形容自己的感受,由一场自然意外过渡到婚姻关系探讨最后甚至上升到普遍人性问题的高度,太神了!更乍舌的是,从运镜的上帝视角,到不时传递出危机感的冷峻画面,到好似唐突而又配合画面的令人心惊的奏鸣曲配乐,最后一幕更是出人意料的瞠目结舌!
从本质上来说,人都是自私且具有求生欲望的,所以危险来临时,就要看是道德意识占据主导还是逃生的本能了。
《游客》影评(三):重温有感:一部无中生有强搔腋窝的德国式题材的挪威电影
为了拍而拍,现实生活中父亲第一个跑的情况十万里挑不出一个,就算跑胳膊里夹一个再跑不行?拿这种事拍电影也是无聊,就如那些强拍的德国爱情片,实在找不出点人间烟火的事了,只能拍这种怪异题材。其实本片的可取之处在于构造了一个父亲在全家人面前失态后,如何在这个家庭继续存在的微妙情景,就像撒谎被当面揭穿,如何在尴尬中前行?北欧生活太好了,如此幸福的小问题足够拍一部大片了。
《游客》影评(四):。
这就是躲过了真的雪崩却碰到了家庭的雪崩吧,一个从逃避到崩溃,另一个从偏执到无措…就像镜头下大到无边的雪景一样,旅途中每个人的缺点也是会被放大,我也一直认同旅行是衡量人性的最佳工具,那么一个人的下意识行为能不能代表道德的好坏呢??结尾"角色"的互换也很有意思,导演把细节在全片中总是不动声色的一笔带过,看完后反复回位像最后那群人一样根本停不下来。
《游客》影评(五):男女思维方式的差别很有意思
1. 女主最后扔下家人自己下车了,应该也是本能反应;
2. 你有几十年的时间去鉴别你身边的这个人是不是个负责的人,而不要纠结于一次本能反应;
3. 男主事后处理的不好,大方说出自己怕死,和家人一起庆祝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应该更好;
4. 怎么跟老婆解释能理解这个男的不代表也会和这个男的做法一样呢?本能反应就是不到那个时候,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会怎么反应;
《游客》影评(六):本能比道德跑得快,该怎么办
那个最著名的选择题终于有了电影版——你到底是先来救我还是你妈?故事简单如话:一个中产家庭去雪场度假,突如其来的一场雪崩中,父亲条件反射,丢下妇孺迅速跑开了。于是,这个家庭真正的雪崩开始了。人生的关键帧到底是什么,是十几年如一日肩负家庭重担不离不弃,还是危急关头的瞬间挺身而出?我们能否战胜潜埋在基因里的山洞记忆。纵使月亮代表我的心,大祸如来时,本能比道德跑得快,又当情何以堪……
《游客》影评(七):自省
北欧风格一定要这样冷嘛……
从这个电影学习到
1.面对突发事件,对于本能的反应要理解
2.对方的错,不要因为自己的敏感无限扩大到让人无法承受。
3.无论什么时候,给孩子维护爸爸的伟岸形象,让其健康成长。
4.每个人都本性都自私,你以为就是对方自私而抓住不放,其实你不知道对方已包容你的某些自私行为。
感谢导演,让人对自己自省。说是分手电影,其实学习了会让感情更好。
《游客》影评(八):游客
一个面临危险时的本能反应引发的一场感情危机,夫妻间的那种沟通、试探,作为已婚人士我表示很能理解……笑料很足。维瓦尔蒂《四季-冬天》作为配乐很妙。四星半。 婚姻题材真是越掘越有深度,很难想象鲁本·奥斯特伦德将这种婚姻问题推向普遍化,甚至超越婚姻关系讲述普遍问题的能力。可以与《消失的爱人》《爱的就是你》合称“2014婚姻暗黑三部曲”!固定式镜头具有的安稳肃穆感,冰雪世界的冷清美丽,都是印象深刻的地方。
《游客》影评(九):尽早离婚吧 才是对彼此的解脱
看过的奇葩说里有这一辩题 没有对错 只是价值观念不同而已
道德上的过不去 躲过了雪崩 躲不过对方一次又一次的质问 而且还是当着朋友 朋友也很尴尬 女主太不会处事 太难堪了
还是尽早离婚吧 才是对彼此的解脱
另外衍生出人性的弱点 就不要考验了 好奇害死猫 也会害死老鼠 还会害死狗害死鸡害死马…
阿尔卑斯风光 片子拍的雪景太美 纯净 天空好蓝啊 入坑 想去那感受下
《游客》影评(十):游客
影片直面人性本能,在危险来临,做出的本能反应可能不会考虑到家人或旁人的安危,如何理解并接受这种行为以及对家庭及他人的影响,似乎是很难评价及判别的问题。影片前半部分的情绪是很压抑的,把这个问题始终摊在面前找不到办法,而后半部分略带戏虐的铺陈,轻描淡写地在孩子面前补救夫妻情感,最后逐渐把这个问题化解到大部分人,但这就引出了更多的思考,而问题并没有解决,大多数人都会这么做,是不是就是正确而可以接受?人性本来就有缺陷,更多的时候只是将错就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