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金庸传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金庸传读后感锦集

2021-01-30 01:21: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金庸传读后感锦集

  《金庸传》是一本由傅国涌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5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庸传》精选点评:

  ●严谨,但表面

  ●文字是人类文明延续的依靠,金庸的一生与其说是武侠的一生,更贴切的是他作为一个报人的一生。

  ●很难描述

  ●“始于书剑飘零、指点江山,终于逐鹿问鼎、一争天下;始于乾隆的少不更事,终于康熙的老谋深算;始于红花会,终于天地会……始于天山,终于鹿鼎山;始于残缺的英雄,终于完美的流氓;始于查良镛自撰联语为回目,终于取查慎行的诗联为回目;始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春忧郁,终于‘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强自宽解;始于‘齐人有一妻一妾’的茫然,终于唐伯虎坐拥七美的坦然;始于万隆会议开幕的序曲,终于‘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尾声;始于书、剑,终于鹿、鼎;始以江山,终以天下……”

  ●金庸他爹,50年代反右时被当抢粮地主给毙了,无独有尔,梁羽生他爹也是这么死的。伟大的新华社香港分社,大抵相当于今天的中联办吧,当时香港主流报纸,几乎都被左派控制了。金庸当年大骂中共要核子不要裤子,用他自己的话讲,他要留在大陆,估计也会被整,而且会很惨。

  ●[2009.11~2010.01.04]★★★☆这应该是我听完的第一部有声书。本书细节翔实是优点,但介绍中说是以平视的角度却让人颇为怀疑,对金庸极尽溢美之词,在客观性上不能让人信服。

  ●讀完以後,印象最深的是夏夢

  ●查大侠,为何不在最辉煌的时候死去?

  ●高中时读的 忘得差不多了。。。

  ●老乡

  《金庸传》读后感(一):似乎找到了一个明君

  泛读了一遍,感觉有些点很有意思。

  1 金庸的英语很好,当时在报社的工作主要是听译外国新闻,放在今天估计就是字幕组的得力干将。

  2 金庸熟知中国历史,《资治通鉴》翻看的次数估计不逊于太祖,《明报》时期的各种社评预测感觉就是一machine learning model。

  training dataset:《资治通鉴》以及各种史书

  test dataset:49年以后的诸多事件

  从书中看起来预测大多应验,可见training dataset选取地是相当优秀了

  3 金庸有大中华情节,从其在大陆港台的多方勾兑中即可看出

  4 从其晚年的表现来看,其反对的并不是system本身,其期待的只是一个明君的出现,民族融合,走向复兴。见《鹿鼎记》中对康熙的描写,以及对二代核心的顶礼膜拜。大概是晚年的时候感觉终于出现了一个圣君,遂将整个青年时代的感情投射于上。否则无法解释为何晚年突然反水。

  《金庸传》读后感(二):读后札记

  傅国涌著《金庸传》(2003年第一版),2019年1月27日读完。读此书缘起金庸逝世,没读过一本金庸小说,没看过完整的金庸作品影视剧。

  傅国涌作传视角和态度:平视传主、力求客观。

  金庸的身世和经历

  1.家世。查家,浙江海宁大族,清代文字狱受害者。

  2.亲属。表哥徐志摩,穆旦,蒋英(钱学森妻子)等。

  3.中学。抗战时期,流亡学生,母亲死于战乱。反抗校方,笔伐当局,多次被开除。开始写作和发表文章。

  4.大学。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读书,外交官梦想。中央图书馆干事,读书积累。与浙大无缘。东吴大学法学背景。未受过完整高等教育。

  5.求职。入报界,受《大公报》办报理念影响终生,任职翻译。

  6.北京。外交官梦碎,出身不好。第二年,地主父亲被镇压。

  7.香港。与梁羽生同事,随其后写武侠。初衷为吸引读者,增加发行量,出于商业目的。

  8.编剧。写影评,电影业经历。

  9.明报。创立《明报》。笔战《大公报》左派报纸。

  10.社评。六七风暴,风口浪尖,遭左派死亡威胁。

  11.两岸。台湾见蒋经国。大陆见邓小平。

  12.参政。基本法起草争议。

  13.生活。三次婚姻,长子自杀。业余寄情围棋与佛经。

  14.文学。武侠文学的地位,引发争论,王朔的批判。

  15.晚年。出售明报,牛津访学,北大讲学,浙大任院长。历史学兴趣,喜读汤因比。对新闻自由的贬低。反美言论。

  16.评价。正面:知识分子的良心,大师,成功商人,报业巨子。负面:马基雅维利式人物,取利现实政治,政客,悭吝富豪。中性:报人(记者、政治家办报),商人,小说家,文人。

  《金庸传》读后感(三):粗略一览报人查良镛的一生

  

说起金庸,即便是现在的年轻人,也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武侠小说家,也许还听闻过金庸追求夏梦而不得的往事。

然而,金庸仅仅是查良镛的一小部分,他还是林欢、查理、姚馥然,做过记者、翻译、编剧、商人,人生中的遗憾,除了夏梦,还有从小就有却因出身而不能圆的外交梦。

让金庸最声名显赫的武侠小说,不过是副业,最初是“被迫”,后是为《明报》吸引流量。金大侠写小说,从来不是为爱发电,反而十分现实。更现实的是,金庸本人在金钱上并不是笔下武林人物那般视金钱如粪土,而是“斤斤计较”,是个精明且抠门的老板。也因为精明,他的小说能够准确把握读者的需求,让人看得爽、看得欲罢不能。年轻时认识的人知道他成了武侠小说家,颇为惋惜,觉得这么厉害的人,应该干点更有意义的事情。可见当年的武侠小说,有点像今天的网文,虽然赚钱,但地位不高。殊不知,《明报》能在香港站稳脚跟,他的小说功不可没。成功的商人,不会做亏本的买卖。

虽然外交官做不了,金庸从未减少过对政治的关注。从《大公报》到《明报》,他敢说、敢写,一度被当时的左派所恶。他的社评总能把握时代脉搏,常常能一语中的,甚是厉害。文以载道,他的不少武侠小说读起来政治意味很浓,和古龙、卧龙生截然不同。很好奇,如果他活在现在,会怎样评价如今的局势?

如今流行一个说法,叫“舒适区”,金庸之所以如此成功,包括他的武侠小说,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他总是不断地突破舒适区。离开《大公报》、写剧本、创办《明报》,他的主业选择,从来不追求安逸,即便是作为副业的武侠小说,也是不断突破自我。除了狄云和郭靖经历有相似之处外,其他的几部小说很难找到类似的套路。直至写完《鹿鼎记》封笔,也是觉得再也写不出新意,果断放弃,令人钦佩。其实最后一部小说《鹿鼎记》本身,已经非常不“武侠”了。

金庸是才子,与才子相关的总离不开佳人。夏梦只能是触不可及的梦,金庸一生先后有过三次婚姻。第一位夫人姓杜,离开很早,世人知之甚少。因为两人的名字都有个“木”,于是当时笔名“林欢”,可见也曾有过欢乐的岁月。第二位夫人朱玫最有名,也让人唏嘘。朱玫才貌双全,为金庸生下四个儿女,帮助他度过艰难的创业岁月,留下夫妻共饮一杯咖啡的佳话。朱玫是个女强人,传说是赵敏的原型。想来这是个脾气不太好的女人,据说在家对孩子非常严厉,去世时不止金庸,连子女都没在身边。第三位夫人年轻靓丽,温顺活泼,我觉得有小昭、双儿的影子。唉,他终究是喜欢貌美温柔、善解人意的女子。赵敏那种厉害的,一时吸引,却还是难以驾驭。

人有千面,我想,对他最合适的称呼当是——报人查良镛。可惜的是,本书挖掘的东西太少,都只是蜻蜓点水,读起来很不痛快。

  《金庸传》读后感(四):国内的金庸传记十几种,没有一本写得满意!

  很一般的传记,国人写的。大概综述了金庸的生平和创作,但是除了这个就没有什么了。作者也没有挖掘他的内心,没有去探寻他的精神,他的思想,他的生存状态。金庸的人生经历是很有意思的,他经历了大陆的逃亡,曾经被大学开除,一个知识分子在大陆沦陷后在香港创业是怎样的心理?作为一个儒者,金庸有怎样的政治报复?失望,还是反抗?他的子女在国外自杀,金庸从来闭口不谈,为什么?他的婚姻很残酷,他的前妻离婚后只能去香港街头卖光碟;金庸在巅峰时期影响巨大,和哪些女明星有过关系,他是否有隐秘的私生活?他又突然地封闭,是怎么考虑?这些,本书都没有说。作者粗略地描写了金庸的生平,仅此而已。也没有做太多的资料搜集,人物采访,甚至对他的作品与他的精神关系都做不出推测。简而言之,年谱而已。

  当代国人写传记,完全没有了寻根问底的精神,也不去探究这个名人的精神、思想、生存状态,不去把他当成人生的艺术来写,而是当成央视采访名流了。写传记写得这么尊重隐私,这么尊敬传主,让人感到写传记是这样么?让人外国人写传记不尊重隐私,而国人这个过去日记都不许写的国家,如今却如此尊重名人隐私了!

  写传记就是扒粪、揭丑么?我认为不是。西方人对公众人物的权利与言论自由之间的观点,相比国内是很不同的。国内某高官说了,党也有隐私权,但是在国外可不是如此。且不说这个。读一读西方的传记作家们的作品,其敬业常常令人惊叹,为了一部作品动辄七八年,甚至呕心沥血去挖掘寻找资料、采访当事人的。他们已经形成了很优秀的传记传统。而给国内的传记,总是跟歌功颂德一般的政治传记一个套路,只写好的,略去争议,伟而光正,东拼西凑,三五月就能赶完。写一些外国名人的传记,甚至足不出户,东拼西凑几部然后就交差了。大家在书架上看看国外名人的传记栏,到处是国人编写的滥竽充数其间,这些人写拿破仑,写爱因斯坦,写罗素,甚至自己都不用去国外调查,只用到处找些书和资料凑合就成了。为了什么,卖钱而已。

  读了几种金庸的传记,都是如此。中国古代有极为优秀的传记传统,但是已经现在已经没有了。上边有人问国内的读不读,也读,但是质量不高,也就印象不深,而且读起来一天能读两三本,读完了也就知道个大概形象而已。

  当然,愤青地批判了一通,大家可能意见不一样。

  就金庸传而言,什么傅国涌版,冷夏版,张建智版、费勇,大同小异,你要了解他的事迹,可以读一读,想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他的生活状态,想像西方传记那样能够在阅读中融入其中而感同身受,那么估计效果会很差。传记文学的魅力在这里是见不到的。

  中国近代名人向来不缺乏复杂的内心,不缺乏矛盾的心灵世界,不缺乏痛苦的挣扎,他们的生存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样板,只可惜我们缺乏深入去探寻他们生平的好的传记。所以为什么罗斯特里尔写的那本《毛传》在中国卖的那么好,反响那么好(虽然我不喜欢),不是崇洋媚外携洋自重,而是人家确实在写作方面就要贴近和尊重读者,要客观冷眼,要尊重事实,要一丝不苟,要现代视角得多。

  中国有那么多名人很让人想了解,可惜,找不到好的传记。

  《金庸传》读后感(五):简单的一点想法

  为在世者写传是本书一大特点,而且作者还没有去采访过本人,只是通过搜集二手资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他眼中的金庸,不过金庸似乎并不认可作者的成果,甚至说书中不少谎话。孰是孰非,谁能够知道。我一向不爱读传记,觉得难免会有作者的个人倾向,或美化、或丑化,难以反映出真实的人物形象,虽然作者自称秉持客观立场,且所引资料皆有据可查,但其中是否又有取舍、解构,亦不足为外人道也。

  除了是位知名的武侠小说作家,没想到金庸居然还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新闻工作者以及政治活动家,至于是否属于历史学家,见仁见智、争议颇多。他的成功,是时代的造化、命运的使然,也离不开天资的聪颖,以及个人的努力。他的武侠小说之所以有这样的地位,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文字优美、情节曲折,但另一方面也离不开那个年代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而产生的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从而兴起的“快餐”式的阅读体验。如今各种网络文学的兴盛本质上也不过如此,一个在报纸上连载,一个在网络上连载;一个是读者购买报纸阅读,一个是读者在网站上订购阅读;一个是已经被改编成各种影视作品,一个也已经走在了被购买、改编的路上。但如今的网络小说作家是否有可能产生如金庸那般在华语世界中的影响力,则要看时代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迁了。

  读本书的初衷是想了解金庸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心态下写出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的。然而很显然这并不是本书的重点,相对于金庸的多重身份来说,写小说只不过是他浑身上下诸多亮点中的一个,作者虽然无法回避、但也不可能专门深入的对小说进行分析和解读。不过,多少也有了一些了解。比如说创作武侠小说并非金庸的个人兴趣,也是为形势所逼,当时太极门和白鹤门之间的一场比武掀起了香港人对于传统武术的兴趣,也让创作者看到了新的商机,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卖出更多的报纸,写武侠小说成为不二的选择,尤其是在自己独立创业后,武侠小说一度成为金庸《明报》生存的法宝。金庸的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是赶鸭子上架的作品,他不知道写什么,就写了一个自己从小听到大的故事,演绎成了乾隆与红花会的生死传奇。金庸和梁羽生原本是同事,梁羽生涉足江湖的时间甚至比金庸还要早,两人的风格不同,梁羽生的古文积淀更深,而金庸因为受到的西式教育更多,小说中也带上了新派的风格。至于金庸和古龙之间的交集却不多,当《鹿鼎记》在《明报》的连载结束后,金庸向古龙约稿并发表《陆小凤传奇》,可能是最亲密的一次接触了。金庸的长子在美国自杀,接到儿子的死讯,虽然极度的震惊与悲痛,笔却依然不能停,后来,在《倚天屠龙记》修订本的后记中,金庸写道,他以前写张三丰见到徒弟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以及谢逊听到义子张无忌死时的伤心,都写得太肤浅了,真实的人生不是那样子的。“因为我那时还不明白”。写《笑傲江湖》的时候正好赶上内地的政治活动,“千秋万载一统江湖”的颂词更像是他对内地的一种讽刺。

  金庸是个有政治追求的人,他的政治立场在小说中也可见一斑。简而言之莫过于“实用主义”,最典型的形象当然是韦小宝了,处世圆滑、有小聪明也有大智慧,小聪明可以在夹缝中左右逢源,大智慧可以在是非面前立场坚定。这也恰恰是金庸这么多年成功的秘诀。创作《鹿鼎记》的时候,金庸已经45岁了(1924-1969),在此之前,他已经塑造了诸多经典且各异的人物形象,继续进行下去,必然是一个由外部的凭空捏造到内心的情感投射的历程。韦小宝的形象,不仅是金庸对于武侠小说的思考,更是他对于人的思考,是他人生智慧或者感悟的浓缩。而从现实生活中来看,金庸在两岸三地游刃有余,虽然比不上小宝的七个老婆,但毕竟也结了三次婚,如此说来,还真是一位“知行合一”的妙人儿。

  近年来,围绕着金庸的讨论和风波时有发生,其中多少是他自愿、多少是被裹挟难以分说,作为一个高寿的老人,愿岁月静好,希望在他百年之后,能有一部传记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他这丰富和传奇的一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金庸传读后感锦集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