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伊诺哀歌》经典读后感有感
《杜伊诺哀歌》是一本由里尔克著作,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杜伊诺哀歌》精选点评:
●读完序被严谨的译风镇住了。
●译者严谨的研究态度太让人感动了! 这个版本非常完整,近日迷恋上了忧郁男神秘的世界变形说~
●譯詩固然是非常重要的,而詩相關的批評也是十分必要的。
●书极好,目前专注于汉学,无暇看。
●你还不知道吗?且将空虚从手臂间扔向 我们所呼吸的空间;也许鸟群会 以更诚挚的飞翔感觉到扩展开来的空气。
●刘皓明的译版是非常了得的。
●一遍通读,二遍精度,三遍畅读。《体验》一文解其“哀歌”,令人击节!
●不是最喜欢的版本。
●他们如何变成白天与晨光一同照耀。
●这个原文的译本惨不忍睹,可惜了里尔克的诗,和林克译本差了很多。
《杜伊诺哀歌》读后感(一):.
里尔克的天使,缓缓的在我的心中降下帷幕。
所激起的情绪,如同秋日阳光下映照着的丝绒,平和而美好。诗人带有德意志强调的克制和凝重,在宗教的光环下将人性放大清晰的展现在我眼前。那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啊..
《杜伊诺哀歌》读后感(二):孤独广阔而温暖的
恍惚的觉得这个秋天,一直在遭遇一些对于生命来说都很重要的人。不敢说最爱,只要所有的时间还没有全体终结。只是双手合十的时候,只能如此相信直觉。
遇见里尔克那天,我以为他代我说出了深处所有的言语。那些漫天的灵感其实早已沉睡千年,直到他登上暮云飞度的杜伊诺堡那天。有如神迹。天使排成序列召唤了。最大的爱和最深的痛潮涌而来。怎么可以写字,在里尔克唱完了这长长的哀歌之后,为什么还写字。都停止吧,听吧,睡吧,孤独、荒远、广阔而温暖的,忍着痛楚继续爱吧,呼吸吧。
Wer, wenn ich schriee, hörte mich denn aus der Engel
Ordnungen? und gesetzt selbst, es nähme
einer mich plötzlich ans Herz: ich verginge von seinem
tärkeren Dasein. Denn das Schöne ist nichts
als des Schrecklichen Anfang, den wir noch grade ertragen,
und wir bewundern es so, weil es gelassen verschmäht,
uns zu zerstören. Ein jeder Engel ist schrecklich.
Und so verhalt ich mich denn und verschlucke den Lockruf
dunkelen Schluchzens.
如果我叫喊,谁将在天使的序列中
听到我?因为美不是什么
而是我们刚好可以承受的恐怖的开始
而我们之所以这样赞许它是因为它安详地
不屑于毁灭我们……
这确实是奇怪的:不再居住在大地上
还要放弃刚刚有时间去学习的风俗
不去观看玫瑰和其他关乎人类未来的
有希望的事物;不再是无限焦虑的手中
那个往昔的自己;甚至还要
把自己的名字遗弃,忘记它
像一个孩子忘记破碎的玩具
奇怪的是不再对欲望抱有欲望,奇怪的是
看到曾经紧紧结合的意义如今朝着
各个方向失散
然而,当你们经历了
第一瞥的恐惧,窗口的渴念
和唯一一次在花园里结伴散步:
恋人们,你们是一样的吗?当你们踮起脚尖
嘴对着嘴,唇粘着唇,醉和着醉
啊,每位饮者是怎样奇怪地抽离着他的行动
……他怎样屈服——爱
爱他的内心世界,他的内心荒野
不,我们不像花朵那样在一年之内就完成
我们的爱;当我们爱
就有一股无法记忆的元气在我们胸前漂流。亲爱的女孩
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在内心爱着的,并非有一天会出现的人,而是
川流不息的人群,不是单独一个小孩
而是包括像倒下的群山一般
躺在我们深处的父辈;包括远古母亲们的
枯干的河床,——包括在其命运那阴沉或晴朗的天空下
整个无声的风景——所有这些,亲爱的,都先于你
而再然后,你怎样把你所爱的人远远抛在身后
在那幸福的追逐后喘气,喘气,走进自由
瞧,我活着。靠的是什么?童年和未来不再
越变越小……丰盛的生命
涌上我心头
但是如果那无尽的死者在我们之中唤醒一个象征
也许他们会指向悬挂在榛树
枝叶下的花序,或者
会唤起跌落在春天黑暗土地上的雨滴
而我们,这些永远以为
快乐正在升起的人,将体会到
每逢一样快乐的事物跌落时
那几乎把我们淹没的感情
《杜伊诺哀歌》读后感(三):两座古堡共同孵出了《杜伊诺哀歌》
在20世纪的世界文学星空中,若要选出20颗最耀眼的新星,则必能看到里尔克的星座。这位卡夫卡的同乡,从20岁起就离开了家门,除一次短期探访外,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他是一位看重“此在”的诗人,试图从广泛的游历中,读懂人生和宇宙这部难懂的“奥义书”。他在不停的漫游中,一边让生命聚能,一边又让生命燃烧,并让诗歌记下这燃烧的光华。然而,正当他的创作如日中天,声名亦已远播欧洲之外,他的燃烧状态却突然失常,陷入文学史上所谓的“创作危机”之中。而这一过程差不多持续了十年之久。
危机开始的时候,他去了一趟北非。回来后想为他的压轴之作在奥、意边境的米兰附近寻找新的“孵化地”。这时他看中一座古堡,坐落在险峻的海崖上,墙脚离海面几近百米之距;其对面是一座突出于海岸、几乎三面垂直的兀立巨岩,岩顶曾经耸立着一座建于两千多年前的军事碉堡,现已颓败为废墟。此岩仿佛是杜伊诺城堡的海中盆景!这座古堡出现于文艺复兴后期,即16世纪,为一位名叫马蒂亚斯·杜伊诺的贵族所建,故名“杜伊诺宫”。现在的主人是玛丽·封·图尔克·塔塔西斯女伯爵,曾经是一位王族公主。看她年轻时的照片,不仅容貌美丽,而且气质高贵。她大里尔克20岁。1909年12月,两人都在巴黎,里尔克经人介绍,主动给她写信,要求结识。对方当时觉得这位青年其貌不扬。但她很快发现,他举止高雅,谈吐得体,于是几个月后,就请他去杜伊诺宫小住几天。也许就是这几天(一共4天)的试住,使他感觉极好。于是于1911年10月入住该堡,开始“孵化”他的最卓越的精神产儿———古体长篇组诗“哀歌”,即后来被称为的《杜伊诺哀歌》。“我在朋友们的这座紧濒大海、好比人类此在前额的巍峨宫堡里,通过它的好几扇窗户,俯瞰无垠的海空”。
里尔克这句话的关键词是“海空”和“濒海的窗户”,它们是浩茫宇宙向诗人传递某种奥秘信息、相互进行对话的通道,是诗人灵感的来源。所谓“创作危机”对里尔克来说并不意味着江郎才尽,而是酝酿着向更高阶段的跨越。而这又不是偶然和孤立的现象。当时的整个欧洲正经历着一场剧烈的美学革命和人文观念的裂变。以德、奥为中心的表现主义和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未来主义此时正在崛起,可视这一文化现象的重要信号。现代艺术家都以重复为耻:不仅不愿重复前人和他人的,甚至也不愿重复自己有过的。经过近20年的创作实践,里尔克的诗歌经历了“流动的”(音乐的)到“凝固的”(雕塑的)两种美学形态,已经获得丰硕的果实,显示了他是个不断有新的美学追求和观念更新的人,在这种时代激变面前他能原地踏步吗?但里尔克又是一个把创作作为生命存在形式的人,而不是一个热衷于追求时髦、一心想戴桂冠的诗人,不达到新的高度和境界他是不肯打休止符的。所以在这座古堡里呆了近8个月之久,并没有将他的十首哀歌一气呵成,而只写出了第一、二首和第三、六、九、十首的开头。但从这些开头的序差来看,整个组诗的基本轮廓他已构思好了。因此我们可以说,他的这个伟大的精神产儿肯定在杜伊诺堡“受孕”了!所以当这个产儿后来在另一座古堡里“临盆”后,它依然被命名为《杜伊诺哀歌》,而不叫“穆苏哀歌”。
里尔克从杜伊诺堡到穆苏堡中间整整间隔了十年之久!在这不短的岁月里,既没有继续他的哀歌创作,除书信外,也没有写出别的什么。而这十年内发生的人类第一次世界大战显然使他震动不小,不但他自己被征为替战争服务的战事档案馆成员,而且给他带来如此非凡灵感的杜伊诺古堡也未幸免于战火。所以战后他无论如何要寻找一方未被战祸污染过的净土,让他的伟大的精神产儿安然产下来。就这样他来到“和平的绿洲”瑞士,又经过一番寻寻觅觅,终于在瓦莱州锡勒市穆苏镇附近找到了他的理想所在,他不由地连连惊呼:“太美了,太美了!”笔者曾亲自去穆苏验证过,亦为之惊叹不已,疑是造化特为诗人所设:只见在一片只有一两个平方公里的盆地的中央,耸立着一座孤堡;它不是像杜伊诺宫那样的建筑群,而是孤零零的一座建筑。其造型是个矩形的竖立再加个坡顶。窗户很少,也很窄,想必里面是很阴暗的,这是哥特建筑的特征。看附近牌上的介绍,印证了笔者的判断:那是13世纪的晚期哥特式建筑。多亏周围群山十分友好,座座秀丽冈峦缓缓向后仰去,以便腾出更多的空间让给穆苏孤堡,使其不让人感到严受包围,而是备受尊崇。这样才让我们的诗人在一尘不染、万籁俱寂的绝对自由的环境中,充分地与宇宙交流,尽情地任缪斯狂舞,直至这个“十年怀胎”的产儿以完满的生命形态呱呱坠地。果然,当里尔克于1921年夏末接受魏尔纳·莱茵哈特先生的奉献,住进这座孤堡的时候,马上感到“顺产”在即!不久,在1922年2月,在春天还没有来得及唤醒大地的时候,里尔克就奔出孤堡,以狂涛般的气势宣告“大功告成”!此时穆苏周围的群山统统起而肃立,以雷鸣般的回响呼应着杜伊诺窗外澎湃的海涛,一起欢呼这个伟大精神生命的完成:她在彼地“受孕”,而在此地降生;播下的是龙种,产下的是龙儿。两座原来相当苍老的古堡,因此而成为了《杜伊诺哀歌》共同的“双亲”,而且变得不朽和年轻。
相关连接:http://www.gmw.cn/01ds/2005-07/27/content_2791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