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母亲未曾谈起的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与母亲未曾谈起的事》是一本由[美] 米歇尔•菲尔盖特著作,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母亲未曾谈起的事》读后感(一):打破沉默,自我救赎的重要一步
还在QQ时代的时候,我偶然间看到身边人用空间日记写了自己对母亲的不满,近乎一种斥责和咒骂——“坏女人”是如何把一个家庭拆解得支离破碎,鸡犬不宁的。也许是因为访客有记录,很快这个日记“上锁”,我再也看不到了。人总是把对母亲的不满放在隐秘的角落,仿佛一旦公布于众,自己就无颜面对这个光明的世界。
事实是这样吗?
即便母亲总被理想化地描述成完美的奉献者,但很多人都藏着母亲带给自己的伤口,母亲注定要失败,也很难成为女儿的偶像。母女关系还未得到解脱的人可以读读《与母亲未曾谈起的事》这本书,至少你不用再怀疑你对伟大母亲的质疑是因为自身的性格扭曲,至少你知道母亲也只是普通的一名女人。
也许说出未曾说出的话也是修复关系或者修复内心伤口的方式。
纵容父权、不保护女儿的隐私,轻视女儿遭受的性骚扰、缺乏信任、拒绝沟通、贬低数落患有抑郁症的女儿、紧张的关系、作为性少数群体的女儿如何面对彼此、共同承担父亲的车祸和离世……有意和无意地相互伤害,让母女成为这个世界上亲密又遥远的伙伴。
每个人都有一位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段关系,缘分深深浅浅长长短短,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希望能和母亲分享的东西,但也有永不会开口的时刻。这本书里的15个故事难得一见的坦诚,说出了那些最可耻的部分,难以被母亲原谅的部分,最疼痛的部分。我们越是面对我们不能或不愿或不知道的事情,我们就越能理解彼此。这本书有时看得很感动,有些看得压抑(作者分享了自己童年遭受的重创,比如继父的性侵),有些只能靠回忆片段去想象一个完整的母亲,母亲去世后才真正地靠拼图一样试图理解放弃了学业的家庭主妇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一生。
在与母亲的关系中也能看到社会正在经历的议题:性少数群体、少数族裔、跨阶级、宗教信任、新移民。这本书让我受到的冲击正在于避免母亲叙事的陈词滥调,除了对母爱的少数抒情,作者们对真相进行了残酷地分析,将私密的痛苦与读者毫无保留地分享。
母亲与孩子,永恒的古老话题,希望在缘分未尽前,我们都能跟母亲建立对话,少一些遗憾。
(PS:适合无畏和勇敢的人阅读)
《与母亲未曾谈起的事》读后感(二):直面童年被掩埋的那段岁月
从拿到书开始,其实心里久久不敢翻阅,就像那个深藏在心底,一直被掩埋的痛苦一样。
谈到“母亲”,是一个让我充满着复杂感受的词语,似乎和社会宣扬的背离,母亲“温柔伟大”的保护形象在我这里是情绪多变的、是荆棘坎坷的。或许说甚至没有母亲,我的人生会更加顺畅。
几年来无数次在原生家庭的探索中找寻答案,也多次试图与母亲沟通,但更多的是得到的是否定与拒绝真相。她的冷漠焦虑,易怒脆弱,充斥着我整个的童年。曾经看过一句话泪流满面: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运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随着逐渐长大,好的一方面是我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母亲在我生命中扮演的角色,对我的影响。之后也逐渐认识到自己有能力重新审视我的童年,即便童年没有得到母亲的关爱,我至少可以决定温柔地对待自己,更重要的是有勇气重新去掌控我未来的生活。
尽管一路走来,披荆斩棘,最终我还是决定直面面对。
从《与母亲未曾谈起的事》一书中,我可以从别人的影子中找寻一丝安慰,同时也勇敢面对失落童年的自己。
如果说吃母亲的做的菜是简单的,那么和母亲交流起来就并非如此了。我们所处的社会,歌颂母亲形象的伟大和美好,但是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大一群人,母亲节是在提醒他们生命中缺少母亲的痛苦,可以是过早失去了母亲,甚至不知母亲是谁;也还有一些人,尽管母亲仍然健在,却不知该如何做一个母亲。
将只属于自己的真相和盘托出,是一件孤独的事情。事实上,我们并非孤单一人,毕竟每个人都拥有一位母亲,无论拥有的时间或长或短,母子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母亲总是被理想化描述成保护者,她关心孩子、无私付出,然而,我们之中却鲜有人可以信誓旦旦的说自己的母亲符合上述所有条件,甚至从某种程度来说,母亲注定是要失败的。也许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有一个巨大的心理缺口,那个缺口源于我们的母亲,与我们认为母亲所应该代表的含义并不相符,她所给予我们的言语,她应该给予我们的不相符。
《与母亲未曾谈起的事》一书,由14位作者参与创作,向我们讲述了各自生命中如此私人而又动人的故事。
随笔的真正意义是可以让作者弥补乃至掌握自己曾经的遭遇。因为也许对于童年的自己,当时的真相更加复杂,也更难以面对。直到成年之后,有些事情才真正得以面对与表达。就像作者与母亲之间破碎的关系。
在打破沉默的时候,也会感到解脱,这是我们成长的途径,承认长久以来因为各种理由所未曾说出口的话,便是修复我们与他人关系的一种方式,也许更重要的是也是我们与自己和解的方式。
《与母亲未曾谈起的事》可以成为一座灯塔,为那些感到无法说出自己或母亲人生某个真相的人照亮一条路,不管是我们未曾知道,还是无力知道的真相,我们越要去面对,才越能更好地理解彼此。
《与母亲未曾谈起的事》读后感(三):打破沉默的枷锁,跟自己和解~
小时候,母亲是我们最忠实的听众,我们遇到的大大小小的事,都会说给她听,并听取她的意见。长大后,我们有了自己的生活和交际圈,心中的小秘密宁愿说给并不熟悉的人听,也不愿对她坦露,对她永远都是报喜不报忧,以为这样就可以不让她担心,殊不知却无形中在我们之间形成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在朋友的推荐下,带着好奇翻开这本《与母亲未曾谈起的事》,想一窥其他的子女与母亲的相处模式,以及他们之间藏匿的秘密,却在读的过程中看到自己与母亲相处的影子,读完不禁泪流满面,难以释怀。
编者菲尔盖特在上大学期间写了一篇讲述自己遭遇继父虐待的文章,许多年后,她才明白自己真正想写的其实是这件事如何影响了她与母亲的关系。这篇文章一经发表,得到多位作家的支持,在社交媒体激起广泛回应。这个意外的反响激发了菲尔格特组织出版此书的灵感。于是就有了这部集十五位欧美知名作家真切地讲述与母亲关系的合集。
这本书的十五位作者中,有的与母亲关系疏远,有的则十分亲密。他们有的以第二人称隔空直言,有的以第三人称深情回忆,用优美的笔调、真诚的沟通、克制的叙述,以及对母亲毋庸置疑的爱,共同讲述与母亲的关系如何影响子女一生——这个复杂的命题。所写的故事涵盖广泛, 有关暴力(性暴力、家庭暴力、冷暴力、结构暴力等)、同性恋、毒品、残疾、抑郁、政治体制和边缘型人格等各种话题,内容丰富,构思巧妙、情感真挚而细腻。
这一系列故事都是围绕母亲和沉默而展开,时而生涩,时而温柔,时而炙热,时而痛苦。书中所讲故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有关爱的缺失的文章,读来令人心碎。二是有关追寻的文章,带读者去追寻母亲不为人知的故事。其中有两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一是娜奥米•穆拉维拉所写的《她的身体|我的身体》,娜奥米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在充满移民,精神疾病和暴力色彩的家庭里成长的故事。 娜奥米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南亚家庭,母亲由于小时候家庭变故导致其性格扭曲,不仅控制欲很强,想要娜奥米彻头彻尾地属于她,而且脾气还很暴躁,经常发火,骂女儿是无用的废物,这自幼让娜奥米心理受到严重的伤害。
娜奥米三岁的时候全家从南亚迁往尼日利亚,在那生活一段时间后,由于军事政变又移民到美国,在那里,母亲的脾气变得越来越糟,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倾向,父母的关系也变得越发紧张,经常动手打架,对娜奥米来说,家门以内是一场场不幸的暴风雨和灾难。为了让自己从悲惨的童年中幸存,娜奥米一头扎进书中,开始了自己漫长的自我救赎和治愈。后来从心理医生的口中得知母亲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这让她更加了解母亲那些疯狂的行为,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在加倍地伤害自己。而娜奥米唯一能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途径就是离开她,并减少和她的相处时间,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愈合自己的伤口,然后重新开始活着。
就像文末,娜奥米所写“我自己的人生之路已经敞开,我懂得爱也是有传染性的。我知道,治愈是可能的。我知道,我们能够创造童年时自己无法想象的人生,我们可以引领着当年那个幼小的自己,一起走进光明灿烂的新生。”是的,虽然原生家庭,成长环境这些外在的因素,我们无从选择和改变,但我们可以尝试改变自己的境遇,带领自己走向灿烂的新生。
二是莱斯莉•贾米森所写的《我在山上看见了恐惧》,莱斯莉为了更彻底地爱自己的母亲,试图通过阅读母亲前夫未出版的小说探索母亲在成为母亲之前的形象,去追寻母亲不为人知的故事。她的母亲在未嫁给自己父亲之前是个嬉皮士,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故事的男主人公叫彼得,由于两人志趣相投,很快坠入爱河。他们的故事充斥着迷幻药、流行乐、欲望、神秘的夏天,以及破碎的心。他们有过一段美好的时光,但不久由于母亲爱上了别人,很难再和彼得一起生活,于是他们的婚姻破裂了,但这只是他们故事的开始。正如文中所说“我母亲和彼得仍然在对方心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五十年来如一。”彼得为他们的故事写了一部小说叫《分道扬镳》,不仅用以慰藉自己的失去,也因此成为他们后来持续终生关系的序曲,维系着他们之间的联系。莱斯莉在看完这部小说后,分别采访了自己的母亲和彼得对于这段婚姻的看法,以及它是如何影响各自的余生的,从他们的口中得知了这段故事更多的细节。不久,莱斯莉邀请母亲和彼得来到他们之前生活过的地方,听他们一同讲述他们的故事,回忆他们一起走过的青春岁月。故事的最后莱斯莉、母亲和彼得三人并肩作战,参加了一次抗议行动,而在这一过程中,莱斯莉发现她与母亲的界限已经难以辨别,“我就是母亲,而她也是我”,对过去的她,真实的她的认知,升华了莱斯莉对母亲的崇拜,正如文末所提及的“这如同我穿越了时间,用我此时此刻对她的仰慕,来抚慰曾经的她。”这篇故事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作为子女,我们也要去关心母亲,倾听母亲,弥补她的遗憾,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会心生对她的怜悯和疼惜,从而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正如编者所说“在打破沉默的时候,我感到解脱。这也是我们成长的途径。承认我们长久以来因为各种理由所未曾说出口的话,便是我们修复与他人关系的一种方式,也许更重要的是,也是我们与自己和解的方式。”我想,这也是这本书创作的初衷吧,能让我们放下所有戒备,打破沉默的枷锁,袒露那些难以直言的隐秘,更好地理解彼此,修复亲密关系,同时也是解开自己的心结,跟自己和解的过程。
《与母亲未曾谈起的事》读后感(四):编辑手记:在这里,沟通终于达成,理解终将实现
2017年10月,正是好莱坞大亨韦恩斯坦潜规则事件和“#Me Too”运动发生后不久,美国女作家米歇尔·菲尔盖特在故事分享网站Longreads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动笔于大学时代但过了十多年才最终完成的《与母亲未曾谈起的事》,试图“弥补乃至掌控自己曾经的遭遇”:
“哪两样东西让世界运行呀?”继父问了我一个他经常问的问题。“性和金钱。”我低声说。这两个词在我嘴里如同热炭。沉重而羞耻。作为白人中产组合家庭的女儿,菲尔盖特在青春期饱尝不可言说的隐秘与辛酸之痛,在动笔这篇文章的当时,她并未意识到,当年越界甚至实施了事实侵害的继父并不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她想要通过这篇文章来面对、表达的——她真正想写的,是她与母亲之间破碎的关系。
这篇文章一经发表,便在社交媒体激起广泛回应,许多读者留言他们“与母亲未曾谈起的事”。于是米歇尔想到,何不邀请其他作家就这个主题一起出一部合集呢,便有了这本书:
What My Mother and I Don’t Talk About: Fifteen Writers Break the Silence——《与母亲未曾谈起的事:十五位作家打破沉默》。
参与本书的十五位作者均为欧美知名作家,并有《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作者安德烈·艾席蒙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决选作家卡门·玛利亚·马查多等中文世界读者颇为熟悉的名字。本书甫一上市,便引起巨大反响——编者米歇尔·菲尔盖特偕参与本书的作者在全美办了多场读者见面活动,更不要说被美国全国公共广播(NPR)评为2019年度之书,得到多家主流媒体和流行文化圈集体期待。
几乎是在看到英文书名的一瞬间,就确定了这是一个可以做的选题。而在拿到书稿阅读内文的过程中,也是惊喜连连。不得不在这里感叹,这是图书编辑的工作中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发现一本好书,由衷为之雀跃。
首先,当然,这本书关乎母亲和原生家庭,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这里的十五位作家,有的与母亲关系亲密,有的十分疏远,但更多的是那些沉没在时间深处的隐秘,面对它们,唯有沉默良久、欲言又止,这恐怕才是大多数普通人共有的处境。我们可以从本书中清晰地看到,与母亲的关系,如何影响了一生的抉择和命运。菲尔盖特说:“母亲是我们的原乡所在,这也是我们拼尽全力试图返回她们所在的原因。”打破沉默是一种解脱,承认我们长久以来未说的话,则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来治愈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以及,我们与自己的关系。
除了一望即知的对原生家庭的文学书写,这本书对“政治正确”的坚持颇值得一提。在性别、种族、阶层、性少数、残疾、边缘人格等数方面,编者对作者选择和篇目安排,都做了精心的设计,为边缘群体发声留下大量篇幅。在这点上,亚历山大·奇的《仙乐都》最具代表性。作为一名韩美混血同性恋男性,他曾遭受小集体里的恋童癖性侵,但在父亲遭遇意外、家庭分崩离析的当口,选择沉默来保护母亲和家人,终于在这篇文章中做了泣血一般的坦白:
我太敏感,太混血,太亚洲,太肥胖……我羞耻到想要寻死,感觉到仿佛是我自己让这一切发生的,而我让这一切发生只是因为自己是个同性恋。如此讲究政治正确,如此执着于选择覆盖面最为广泛的社会样本,那么必然将这本书从私人情感、原生家庭、成长困扰等微观的、日常的、琐碎的角落,上升到一个更为宏观的、社会性的层面,以家庭为单位,以小见大对美国社会现状进行严肃观察,无论是“#Me Too”运动,还是让全世界人民吃了一只世纪之瓜、刚刚才尘埃落定的美国大选,都能从这本书中得到一个角度独到的回应和阐释。比如非裔男作家基泽·莱蒙在《这太美国了》中所做的深刻反思:
三十多年后,我想祝贺自己,在身心最混乱的日子里,没有成为卡瓦诺、特朗普或是科斯比。我做出的所有伤害性的行为、我拥有的所有毁灭性的关系,我想全部归咎于童年性侵经历,或者全部归咎于经济贫乏,或者全部归咎于白人,归咎于被揍,归咎于密西西比还企图让我们这些黑人孩子为我们所遭受的恫吓而感恩。在这个国家,在这个州,在这个城市,在每一个美国人的房子里,我所遭遇的经历,都太恐怖,太污秽,太依赖于——也受制于一个暴力循环,以至于我无法言之凿凿地说,如果我伤害这个国家的任何一个人,那一定是因为我曾经被伤害过。我也不能说这个国家的某个人伤害了我,是因为他童年某次特定的受害经历。在这个国家生活的人,没有一个可以有这样的幸运。问题在于,这样一本与社会和政治紧紧绑定的自传体文学合集,必然面临一个写作上的挑战——如何处理涉及私人的记忆,尤其是那些带有伤痛的部分;如何在非虚构的话语中呈现超越文本、超越故事的更多的可能性——在这里写下未曾谈起的事,用更多未说的话来继续阐释那些未曾谈起的事,文本之外,无限延展,可以说,这本书以十五篇极具作家个人创作特色的文章做了充分的探索。
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不是一本简单的“父母皆祸害”,没有沦为完全基于个人经验的简单的控诉和絮叨,而是充分运用各种文学手法,以真诚的沟通为出发点,充分拓展了其文学话语场域。从这个角度出发,本书堪称一部非虚构文学教科书。梅丽莎·费柏斯在《地母节》中通过重构经典叙事——希腊神话里冥后珀耳塞福涅与母亲农业女神德墨忒尔的故事,来讲述自己颇为不堪回首的“不良少女”的当年,最具代表性。
然而,无论是对亲密关系、暴力和私人记忆的文学书写,还是作为原生家庭问题的心理学研究样本,抑或美国当代社会观察,归根结底,这是一本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书,这是一本可以打动你我的书,这是一本让译者在翻译的间歇停下来痛哭二十分钟的书。
但这里的感动与共情不只有伤痛、眼泪、审视、反思,还有发掘与追寻——隐藏在平凡人的幸福一生背后,母亲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她也曾年轻,也曾追寻艺术,也曾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她失去过什么?她将什么深埋心底?如迪伦·兰迪斯在《米内塔巷16号》中,通过多种人称转换来探索母亲艾瑞卡失去的人生可能性:
艾瑞卡,你用你那聪明的头脑都做了些什么?你想去索邦大学读书吗?想和双叟咖啡馆的作家们谈笑风生吗?你去巴黎漫步了吗?你介意自己的女儿是个完美无瑕的棕皮肤宝宝吗?你会爱上谁?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一篇编辑手记,如果没有戏剧性,那还有什么意思呢。然而很遗憾(幸运),编辑这本书最大的戏剧性,也就是译者告诉我她哭了二十分钟,吓到了家属一人两猫。要说戏剧性,这本书最不缺的可就是戏剧性了,毕竟让译者在疫情期间连连向我感叹“美国真是人间地狱”。
最后,需要补充吆喝一番,这本书的封面插画由法国插画师kristelle Rodeia绘制,仙女教母般的母亲和四个戴着面具的孩子围坐桌边,似乎即将开始坦诚的谈话,又似乎没有办法开口,画面既温馨又诡异,看似日常的场景下暗流涌动,与书中“未曾谈起的事”“难以直言的隐秘”相互阐释;同时,画面色彩明快、温暖、鲜亮——这并非一部只有痛苦、怨气、苦难的“诉苦”之作,而是向我们展现了复杂难言又给人回味和思考的现实生活的真实图景。
认清一个人本来就是一件很难的事,要认识母亲并没有更容易。但只有在这样的话语空间中,在《与母亲未曾谈起的事》这样一本凝聚着真实的欢笑与泪水、真实的隐痛与关怀的书中,沟通才能达成,理解才能实现,正如本书编者米歇尔·菲尔盖特的理性期待:
我希望这本书可以成为一座灯塔,为那些感到无法说出自己或母亲人生某个真相的人照亮一条路。不管是我们未曾知道还是无力知道的真相,我们越要去面对,才越能更好地理解彼此。希望我们每个人,在这本书的感染下,都有那么一天,作为真实的儿女,面对真实的母亲,说出真实的自我。